四川南江高考狀元(江姐之子考中四川理科狀元)
2023-06-24 16:21:53 5
「紅巖上紅梅開,千裡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這首《紅梅贊》。
這首歌是1964年閆肅為歌劇《江姐》創作的主題歌。
每當這一歌聲響起,當年江姐的錚錚鐵骨、傲骨流芳的形象自然浮現在腦海中。
江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今天文章的主角正與這位人人敬佩的愛國烈士江姐有關,他就是江姐之子——彭雲。
1965年,年僅19歲的彭雲憑藉優異的高考成績,成為了四川省的理科狀元。
彭雲在高中階段成績優異,在高考前就收到過清華大學的橄欖枝。不過彭雲志不在此。
從小就受家庭環境和父母遺願的薰陶,讓他對報效國家有著極高的熱情,所以高考他報考的理想中的學校,並非清華北大,而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
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是新中國初期最高軍事工程學府,是全國首批重點大學之一。
以彭雲的成績,上清華北大也是不成問題的,哈軍工更是不在話下。
但是令人震驚的是,彭雲在體檢階段卻被刷下來了。
哈軍工是一所軍事學府,必然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體能。
而彭雲從小家庭條件比較艱苦,身體比較瘦弱,而且戴著600度的近視眼鏡。
家裡有孩子想報考軍校的家長都知道,軍校的體檢很嚴格,近視、身高不夠的學生體檢是不合格的。
所以,當時的招生老師按規定將彭雲判定為體檢不合格。
一個理科狀元就此與理想學校失之交臂了嗎?
比較幸運的是因為當時彭雲的成績非常優秀,招生老師非常惋惜,不想輕易錯過彭雲這個好苗子,於是就去翻看了彭雲的檔案。
這一看檔案不得了,彭雲竟然是烈士遺孤,江姐的兒子。
而彭雲的父親亦是愛國烈士,彭詠梧。
可能大家對彭詠梧這個名字的熟悉程度不如江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也是為國捐軀、英勇就義的烈士。
小說《紅巖》(後改編成電視劇《在烈火中永生》《紅巖》等)中的彭松濤就是以他為原型而創作。
而江姐,全名江竹筠(江竹君),堅韌高潔的她就像生於紅巖上的紅梅一樣,是中國革命史上永放光彩的一朵花。
1939年,年輕的江竹筠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心懷共產主義崇高信仰,堅決服從黨的指揮和安排。
當時為了偽裝身份,黨領導讓她學習會計,20歲的她便去學怎麼打算盤。經過學習,她順利考進會計訓練班。
1943年,江竹筠接受黨的安排,成為重慶市委第一委員彭詠梧的助手,同時為了更好的隱藏身份、更好的開展地下工作,兩人開始假扮夫妻。
此後,兩個人的小家就成為了地下黨組織整風學習的指導中心。
江竹筠和彭詠梧也在無數次的任務中漸生情愫,最終兩人在黨的同意下,結為革命伴侶,成為夫妻。
1946年,江竹筠在醫院生下唯一的兒子。
因為難產,孤身一人在醫院生產的江竹筠當機立斷,做了剖產和絕育手術。
因為江竹筠和彭詠梧兩個人都忙於革命工作,無暇照顧年幼的兒子。
江姐就與丈夫商量,寫信給彭詠梧的原配譚正倫,拜託她來重慶照顧自己年幼的兒子。
雖然江竹筠與譚正倫從來沒有見過面,但是此刻江姐選擇相信譚正倫。
彭詠梧在老家有一個原配妻子,兩人生有一子,取名彭炳忠。
譚正倫非常善良、深明大義,她接到信後就動身前往重慶。此後便是由她將彭雲、彭炳忠撫養長大。
期間,敵人瘋狂想抓到江姐的兒子來威脅江姐就範,譚正倫一個弱女子沒有辦法抵抗敵人,只能帶著彭雲東躲西藏。
為了護住江姐唯一的血脈,她甚至曾將自己的親生兒子送到孤兒院。
如果說江姐和彭詠梧的為革命獻身精神是可歌可泣的,那譚正倫的深明大義和廣闊胸襟也是值得敬佩的。
1948年,彭詠梧在組織武裝暴動時不幸逝世,手段殘忍的敵人將其頭顱割下,懸於城門上示眾。
消息傳到江竹筠耳中,她悲痛欲絕卻也只能壓下,毅然接手丈夫的工作。
但是命運的殘忍並沒有就此打住,同年6月14日,江竹筠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
她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裡。敵人對她極盡嚴刑拷打,但是江姐始終不曾屈服。
她說:「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
她說:「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籤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1949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江竹筠犧牲。
在她臨死前,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兩三歲的兒子彭雲。
被困監獄的時候,江姐預感自己可能很難生還,就將筷子磨尖,用棉花燒成灰當墨,寫下了絕筆的託孤信,讓表弟譚竹安幫忙送到譚正倫手中。
信中有這麼一句話:
「假若不幸的話,雲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鬥到底。」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哪怕自己身在牢獄,也不忘替孩子謀好後路。
身為母親的江姐,不惜將孩子送給譚正倫,只盼著她能將彭雲好好教養長大。
而遺囑的後半句,也凸顯了江姐對彭雲的殷殷期盼,希望他能子承父母業,報效國家。
譚正倫也不辜負江姐的信任和委託,哪怕情況再難、條件再苦,也不曾放棄彭雲。
剛解放的時候,消息不通的年代裡,譚正倫還不知道江姐和彭詠梧已經犧牲,還曾經帶著兩個孩子去尋親生父母親。
後來,她孤身一人,將兩個孩子拉扯大,教養成才。
彭雲在後來接受採訪時曾說,雖然在與外人說起時,為了區分親生母親而喊譚正倫為譚媽媽,但是其實在他心裡,自己與譚正倫的感情跟親生母子一樣。
都說後媽難當,但是從彭雲的話語中,可知譚正倫的用心照顧。
讀中學的時候,他雖然家境貧窮,但是他仍然勤奮學習,加上繼承了父母的聰明頭腦,他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而且一直擔任班幹部。
學校也非常重視他,會為他所在班級安排優秀教師,有什麼重要活動或者公開亮相,也都會找彭雲參加。
而同學們也對他非常和善,在他被眾人圍觀時,與他互換衣帽,讓他可以順利逃出人群圍堵。
而在彭雲體檢不合格後,招生老師意外發現彭雲是江姐之子,內心也有些觸動。他不忍一個理科狀元就此被埋沒。
於是他拿著彭雲的檔案去找到當時的哈軍工院長劉居英。
劉居英院長看過彭雲的檔案後,決定破格錄取彭雲。
收到通知的彭雲欣喜若狂,收拾東西千裡迢迢前往哈爾濱上學。
而譚正倫雖然不舍,卻也只能含淚送彭雲北上讀書。
從哈工大畢業後,彭雲被分配到瀋陽工作,之後又與在北京工作的同學易小冶戀愛結婚,1974年生下兒子彭壯壯。
1975年,彭雲被調到北京一個研究所,這才一家三口團聚。
而在北方成家立業的彭雲也很掛念仍在老家的養母譚正倫,他曾安排舅舅譚竹安護送譚正倫來北京,一切安排妥當。
但是譚正倫卻在出發前一晚突發高血壓,驟然離世。
子欲養而親不待,譚正倫的驟然離世,成為彭雲永遠的遺憾和內心不願觸碰的柔軟。
後來,彭雲成為了計算機系教授,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佼佼者,而彭雲之子彭壯壯也毫不遜色。
彭壯壯生於北京,長於北京,一直到高二才隨父母去美國讀書。
兩年後彭壯壯順利考入哈佛大學數學系,此後又成功拿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彭壯壯毅然選擇了回北京發展。
2000年,彭壯壯回國去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參觀、祭掃,去看望奶奶江竹筠的革命好友何理立,還因此結緣於何理立的孫女仲琦,成就一段姻緣。
祖輩的情誼,跨越近一個世紀,又重聚了。
2018年1月,彭雲、彭壯壯帶著兒子彭然祭掃江竹筠與彭詠梧的墓碑,為年幼的兒子講述太爺爺太奶奶的英勇事跡,教育孩子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與祖輩的愛。
在電視節目《跨越時空的回信》裡,彭壯壯給從未謀面的奶奶江竹筠寫信道:
「在爸爸的臉上,在我的臉上,還能找到你們的影子。」
「在我的成長中,你給了我一種特殊的力量和信念。」
「我們的生命是你的生命和愛的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