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看的佳片(獨家專欄不愧是大尺度電影節)
2023-06-24 11:02:45 1
今年柏林在線上舉辦,固然省下不少力氣,不過確實少了很多「歡聚性」(conviviality,來自電影節研究專家李迅老師的翻譯)的時刻。
比如跟各種朋友的交流,微信固然方便,但是畢竟不如當面聊來得爽快;以及忙於看片,就少了關注電影節新聞的時間。
如果是線下電影節,排隊和候場的時候都會關注一下官方的推送以及國際大刊的柏林專題,甚至有餘裕看看一些片子的影評。
不過比起能多看片的來說,我還是寧可多看片。
《國際銀幕》場刊,洪常秀的《》和瑪利亞·施佩特的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暫時以3.3分領先
今天媒體部分放出3部主競賽、3部奇遇、4部全景、4部論壇、3部新生代、1部德國視角、1部特別展映、8部論壇擴展(都是中短片)以及3部電視劇。
因為有我重點關注的影片,加上寫稿,導致7部看得連滾帶爬,不過還是完成了。今天我看到的片子普遍質量好過昨天。
主 競 賽
Competition
倒黴性愛,發狂黃片
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
導演:拉杜·裘德(羅馬尼亞)
★★★★
是的這就是那部一不小心以為點開了P站的片子,尺度……就很大。
還在寫稿的時候就大概六七人次跑來跟我說趕緊去看,你肯定喜歡……
當然因為對羅馬尼亞電影還是相當了解的,加上又認識導演和攝影師,再加上還是在布加勒斯特住過一段時間,所以這部電影我的觀感和其他中國記者相當不同。
羅馬尼亞導演拉杜·裘德(Radu Jude),2015年憑《喝彩!》獲柏林最佳導演
影片由一個引子、三個段落以及三個「結尾」組成,中間以粉紅色字幕卡(加上音樂)分隔。
引子是一段4分鐘的性愛錄像,確實是P站風格(細節我就不描述了),不禁為演員的敬業精神肅然起敬。
第一個段落是錄像流到網上,女主角陷入危機之後的一天的生活,在布加勒斯特的辦事和漫遊;
第二個段落是一個由75個詞組成的「魔鬼小詞典」,算是論文電影,第三個段落則是女主角到學校開老師-家長會,算是一個挺詭異的批判大會。
最後還給出了三個結尾,其中第三個號稱「真正的結尾」,女主角化身神奇女俠並用假陽具懲罰了那些批鬥她的家長們。
影片雖然黃暴,但是文本結構非常複雜,甚至過載。
最吸引眼球的錄像洩露以及圍繞它的有關私人-職業形象的辯論(感覺導演是不是參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豔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點。
豔照只是一個引發議論的事件,導演真正要討論的則是如今羅馬尼亞的社會現實:
貧富分化加劇、戾氣橫行、疫情加劇社會危機、消費社會、反智、陰謀論、民族主義盛行、右翼勢力崛起,當然還有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網絡暴力和道德審判。
我最直觀的感受,大概是導演拍的幾部屠猶題材電影,讓他在羅馬尼亞遭受了右翼、民族主義、陰謀論者甚至新納粹的圍攻(可能很多是在網上的)。這部影片基本是導演對他們的直接回應。
同時我也覺得,屠猶段落尚可以接受,不過其中關於SHZY歷史和齊奧塞斯庫的段落就顯得有點多餘,甚至有些「剝削」,畢竟跟主題以及導演真正要吐槽的對象沒有特別大的關係,而且這些內容只會顯得囉嗦且分散焦點,現在早就不是影片帶上「羅馬尼亞風味」就能火的時代了。
有限的微信討論裡,大家普遍覺得這部片子肯定有獎,不少人還認為這部會是金熊熱門。
有羅馬尼亞老鄉阿迪娜·平蒂列坐鎮(《不要碰我》也是以大尺度著稱),三個女導演都來自東歐國家,片子以女性主義標準看也正確得不得了,結尾甚至是個「爽文」一般的「復仇」。而且,拉皮德很可能會喜歡這部片子。
不過在我看來可能評審團大獎或者鮑爾獎(今年還有鮑爾獎麼……)更合適一點。
自然光線
Natural Light
導演:迪奈施·納吉(匈牙利)
★★★★
照我的觀點這片應該直接發給攝影師一個藝術貢獻獎。攝影實在是太精緻了,線上看完全是糟蹋這部影片。
影片講述1943年配合德軍入侵蘇聯的匈牙利軍隊在蘇聯的故事,主角是一名士官,他們在寒冷和泥濘中跋涉,佔領了一個村莊,開拔後遭遇了遊擊隊,長官陣亡,回到村裡審問村民後,士官被新到的長官派去巡邏,回來的時候發現關押村民的穀倉被點燃了,村民們也都被燒死在裡面。
他又被派往後方醫院運送傷病員,向上級匯報的時候,幾番猶豫,但最終也沒有講述虐殺行為。
他獲得了兩周休假,乘火車回家。
影片在視聽上顯然受到了《索爾之子》的影響,大量的淺焦跟拍運動鏡頭,不過影片並不是像《索爾之子》那麼極端地把所有「不道德」的東西放在焦點之外,而是通過控制焦點來進行調度(調焦這個方法貫徹全片大部分鏡頭),一方面強調沉浸感,一方面也鋪陳環境。當然美術方面做得是很細緻了,加上畫意攝影,以及對低照度的精妙呈現,使得影片在視覺上非常突出。
另外這部二戰題材影片涉及的也是甚少被提及的歷史,雖說從「入侵者」的角度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正義」的角度,不過影片的關鍵情節聚焦在男主角的道德判斷上,讓影片也具有了相當的文學性。
信天翁
Albatros
導演:澤維爾·布瓦(法國)
★★★★☆
完全沒有想到迄今我最喜歡的居然是這部影片。
澤維爾·布瓦在坎城評審團大獎的名作《人與神》之後的發展一般,賽前我也不是很看好這部片子,不過影片出乎意料的精彩。
影片講述由傑裡米·雷尼耶扮演的諾曼第小鎮警察洛朗因為在一次行動中失手造成一名農民死亡而陷入自責的故事。
不過影片的動人之處在於對小鎮警察生活的精確呈現,各種雞零狗碎的小事以及警察局的「流程」(有些社會機構類紀錄片的意思了),警察的日常生活(同居十年並有了個幾歲的女兒之後終於決定要結婚)都被細緻且生動地刻畫。
同時也涉及到法國農業在「歐盟標準」下遇到的困境(另一部坎城系法國影片《小農民》也有涉及這個題材),農民的「悲慘生活」。
影片對人物心理有著出色的刻畫,失手殺人後警察洛朗陷入自責,並獨自揚帆出海,這一段海上的自我放逐也拍得相當精彩(雖說略有些套路……)。
影片沒有使用什麼花哨的技巧,勝在質樸平實且紮實,故事雖然略有些套路,但是非常準確且有說服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社會面向。
可能未必有金熊,不過在編劇獎以及男演員獎上都是很有力的競爭者。
奇 遇
Encounters
女孩與蜘蛛
The Girl and the Spider
導演:雷蒙·齊歇爾(德國)
★★★☆
形式上相當有趣。
全片幾乎都是由中近景和近景構成,絕大部分在室內(官方推薦詞是「對充滿悖論的疫情時代的一次總結」),導演下了大力氣來安排畫面內出現的色彩,人物衣著以純色為主,dress code非常像侯麥,同時也下了大力氣去安排小道具,同一個畫面內經常出現「紅黃藍」這樣的搭配,也讓我想起小津的彩色片,有幾個場景的小道具處理完全是小津流的做法。
影片的主要內容是一個女孩從她跟另一個女孩合住的公寓搬走的兩天一夜,涉及十幾個人物,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衝突或者劇情,人物來來回回,堪稱「輪舞」或者「蜘蛛網」的結構。
隱含的則是圍繞友情/羈絆主題的親子關係、以及階級和移民的議題。
人際衛生
Social Hygiene
導演:德尼·科泰(加拿大)
★☆
柏林「常客(Ding Zi Hu)」德尼·科泰(Denis Côté)新作。
官方推薦稱這部電影證明了「疫情時代的限制可以成為電影的形式與敘事上的發明之母」,不過……完全無感。
影片基本就是在露天環境中保持兩米間隔的演員們面對攝影機的話劇。
線上影展的問題顯現出來了,這種片子完全讓人沒有耐心看下去。如坐針氈三連。
六十一號的恐怖
The Scary of Sixty-First
導演:達莎·內克拉索娃(美國)
★★
白俄羅斯裔美國網紅主播自編自導自演的處女作,一部復古的小恐怖片(自稱Giallo,看了看也算是Giallo吧)。
主要內容是對傑弗裡·愛潑斯坦案的一個剝削式的演繹,兩名女孩搬進了可能是愛潑斯坦在此殺害/獻祭了一個少女的公寓,其中一個女孩被怨靈上身,另一個女孩和導演扮演的(沒有提到姓名的)女孩調查公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當然不懂點塔羅牌,可能已經看不懂奇遇單元的電影了……昨天的《月亮和66個問題》之後,本片也出現了塔羅牌元素。
核心是兩張牌,分別是寶劍10(代表失敗、結束、極端、苛責、危險、死亡)——但導演故意沒有選擇標準韋特塔羅上人身上插著10把劍的圖像,而是僅有10把寶劍的圖像。另外則是太陽——並通過各種疊印暗示愛潑斯坦,以及幼女。
片子可能更適合去比如西南偏南或者聖丹斯這樣的電影節。
對我而言這部片子就是個比較無聊的新聞事件演繹,以及導演不無自戀的自嗨。有些視覺元素還算有意思,僅此而已。
論 壇
Forum
戲夢北碧
Come Here
導演:安諾查·蘇薇查柯邦(泰國)
★★★☆
泰國女導演蘇薇查柯邦的新作(赤角國際發行)。
雖然又是部「慢電影」,不過視覺和結構上都十分精彩。
用到了分屏技巧(上下分屏),主要是來展示人物夢境;同時還有結構上對生活的劇場再現,攝影棚-劇場的搬演與生活的關係被導演結構得相當有啟發性。
「變形」(而且是跨性別的)這個神秘主義的元素似乎沒有過多地著墨,但放置在文本中也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作者:胤祥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