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公交多維交通路網的製作方法
2023-06-24 09:48:56 1

本發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領域,特別是涉及優化公交多維交通路網。
背景技術:
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始於1863年英國倫敦,其目的是利用地鐵取代城市馬車交通,開創城市交通現代化的新紀元。25年後,德國奔馳(內燃機)汽車商業上市,由於汽車產量有限,許多城市出現有軌電車。130年後的今天,汽車成為人類社會主要的交通工具獲得共識。
目前,城市交通由地鐵、軌道交通、高架、信號平交、公交優先(BRT)等多種交通混合組成。由於交通工具(汽車)與道路結構(地鐵為軸心)各一,地鐵將城市多維(地上、地下)空間撕成一條條、一塊塊,真可謂稱其為「多馬分食」。「多馬分食」的特點是即便修建足夠多的地鐵,也只能維持城市交通不癱瘓,不能解決城市交通「擁堵」。
研究資料表明:地下空間既可敷設地鐵交通,亦可敷設汽車交通(汽車地下化),兩者均具大容量、快速、準點等特點,但後者多項指標優於前者。
多年以來,汽車地下化倍受世界各國政府和學者關注。但由於化石燃料嚴重「汙染」,地下空間不能有效開發利用。俗話說,兩害相權取其輕。「汙染」與「擁堵」兩害相權,人類社會無奈地選擇了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地鐵交通模式,放棄了汽車地下化。理智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汽車地下化從本質上講,就是敷設地下高速公路(簡稱地高)。隨著第四次知識革命以幾何級數迅速展開,智能汽車實現「電動」和「自動」、即「環保」和「安全」。智能汽車已在小範圍內應用,並寫入聯合國交通公約。今天,汽車換代為城市道路換代提供了絕佳機遇。城市道路換代,特別是公共運輸道路換代,關鍵是淘汰以地鐵為軸心的現有城市地鐵公交模式,建立以地高為核心的優化公交道路。可以肯定,本世紀為汽車地下化世紀,地下空間開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汽車換代與道路換代兩者相輔相成,克服城市交通「擁堵」,城市可持續發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典範」當之無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優化公交多維交通路網,以解決現有城市交通模式缺陷。優化公交多維交通路網分兩個層面:一是多維交通路網;二是優化公交。
優化公交多維交通路網有二個層面:一是多維交通路網;二是優化公交,所述多維交通路網是通過丁字換向立交、雙坡式換向平交、路網路段模式以及無礙橋梁實現;優化公交是通過各種措施、辦法、方法使其公交獲得最佳優化。
進一步的,所述丁字換向立交由直線、垂線、直線換向左匝、垂線換向左匝、直線右匝和垂線右匝組成;
所述直線換向左匝和垂線換向左匝設置於直線非公交外側;
所述直線換向左匝由直線分離點至直線切入點;
所述垂線換向左匝由垂線分離點至垂線切入點。
進一步的,所述雙坡式換向平交的單行道和雙行道均設置於同層,單行道穿越雙行道,是通過雙行道設置相向坡道形成「拱道」,實現單行道穿越,其換向平交稱為雙坡式換向平交;
所述雙坡式換向平交由單行道、雙行道、單行道換向左匝、雙行道換向左匝、單行右匝和雙行右匝組成;
所述單行道換向左匝由單行道分離點至單行道切入點;
所述雙行道換向左匝由雙行道分離點至雙行道切入點;
所述雙坡式換向平交設置於地下一層,使其地面高速與多維交通路網兩者實現交通匹配,無縫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無礙橋梁是指地下高速路網通過河道,不損害橋梁結構,又能確保地下高速路網相連貫通,其橋梁稱為無礙橋梁;
所述無礙橋梁是利用橋梁兩側平面空間換取橋梁豎向空間;
所述無礙橋梁,根據不同路段模式,有單側模式和兩側模式兩種;
所述無礙橋梁單側模式,地高為一層地高,無公共層,其公交車設置於同層,適用於一層路段模式;
所述無礙橋梁兩側模式有一層地高和兩層地高兩種;
所述無礙橋梁兩側模式,地高為一層地高,兩側模式為公共層和一層地高各設一側,適用於二層路段模式;
所述無礙橋梁兩側模式,地高為兩層地高,兩側模式為公共層、一層地高和二層地高各設一側,適用於三層路段模式;
所述公共層根據河流深淺不一,按設計需要設置設施。
進一步的,所述路網路段模式有三:一、一層路段模式;二、二層路段模式;三、三層路段模式,供特大、大、中、小城市選用;
所述一層路段模式其一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一層,公交車設置於一層地高主線兩側或垂直獨立公交車站位;
所述二層路段模式其公共層設置於地下一層,一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二層;
所述三層路段模式其公共層設置於地下一層,一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二層,二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三層。
進一步的,所述優化公交法有四:一、路網公交網約法;二、直通公交匹配法;三、公交車分散設置法和四、公交線路換乘法。
進一步的,所述路網公交網約法有直通公交網約法和非直通公交網約法兩種;
所述路網公交網約法的公交設置於路網道路中間,非公交設置於路網道路外面,換向左匝設置於非公交外側,公交具有直通公交和非直通公交兩個層面;
所述直通公交網約法是通過網約集約實現直通公交供需匹配,使其路網公交通行量、車速最大化,其網約法稱為直通公交網約法;
所述非直通公交網約法是通過換向左匝和右匝實現非直通公交任意轉向,非直通公交能直接連接交通樞紐公路、鐵路、機場和人居集中區,交通樞紐和人居集中區與路網有機的融合,其網約法稱為非直通公交網約法;
所述直通公交網約法和非直通公交網約法兩者相輔相成,各自發揮優勢,實現路網公交最佳優化。
進一步的,所述直通公交匹配法有統一匹配法和節點匹配法兩種:
所述統一匹配法有可變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始邊段至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中間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和始邊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五種;
所述節點匹配法有可變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始邊段至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中間段至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和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四種。
進一步的,所述公交車分散設置法有二:一是公共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二是同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
所述公共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是將公交車設置於公共層,通過層間進出匝,能及時地循環補充地面、一層地高、二層地高所需的公交車,其設置法稱為公共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
所述公共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適用於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
所述同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是將公交車設置於同層主線道路外側或垂直獨立公交車站位,通過層間進出匝,能及時地循環補充地面、一層地高所需的公交車,其設置法稱為同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
所述同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適用於一層路段模式。
進一步的,所述公交線路換乘法有九:一、雙寬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二、寬窄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三、寬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四、雙窄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五、窄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六、雙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七、丁字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八、雙坡式換向平交公交線路換乘法和九、路網路段公交線路法。
進一步的,所述雙寬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單向斑馬平交和雙寬道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雙寬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由南北斑馬豎梯、換乘豎梯,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和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組成;
所述上層公交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所述下層公交線路是從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換乘豎梯,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實現。
進一步的,所述寬窄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雙向斑馬平交和寬窄道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寬窄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東西斑馬豎梯、南北斑馬豎梯、換乘豎梯,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和立交公交站組成;
所述上層公交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所述下層公交線路是從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換乘豎梯,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實現。
進一步的,所述寬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雙向斑馬平交和寬混道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寬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東西斑馬豎梯、南北斑馬豎梯、換乘豎梯,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和立交公交站組成;
所述上層公交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所述下層公交線路是從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換乘豎梯,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實現。
進一步的,所述雙窄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單向斑馬平交和雙窄道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雙窄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東西斑馬豎梯、換乘豎梯、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和立交公交站組成;
所述上層公交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所述下層公交線路是從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換乘豎梯,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實現;
所述雙窄道換向立交上層,可通過地上建築拆除拓寬和地下結構託換拓寬,使立交上層變為雙能公交侯車站位,換言之,通過立交上層拓寬,雙窄道換向立交變為寬窄道換向立交,寬窄道換向立交已敘,不贅述。
進一步的,所述窄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單向斑馬平交和窄混道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窄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東西斑馬豎梯、換乘豎梯、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和立交公交站組成;
所述上層公交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所述下層公交線路是從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換乘豎梯,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實現;
所述窄混道換向立交上層,可通過地上建築拆除拓寬和地下結構託換拓寬,使立交上層變為雙能公交侯車站位,換言之,通過立交上層拓寬,窄混道換向立交變為寬混道換向立交,寬混道換向立交已敘,不贅述。
進一步的,所述雙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單向斑馬平交和雙混道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雙混道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東西斑馬豎梯、換乘豎梯、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和立交公交站組成;
所述上層公交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所述下層公交線路是從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換乘豎梯,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實現;
所述雙混道換向立交上層,可通過地上建築拆除拓寬和地下結構託換拓寬,使立交上層變為雙能公交侯車站位,換言之,通過立交上層拓寬,雙混道換向立交變為寬混道換向立交,寬混道換向立交已敘,不贅述。
進一步的,所述丁字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通過丁字斑馬平交和丁字換向立交疊加而成;
所述丁字換向立交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東西斑馬豎梯、換乘豎梯、單獨公交侯車站位、直線公交站和垂線公交站組成;
所述直線公交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進入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再經過換乘豎梯,進入直線公交站,實現公交乘車;
所述垂線公交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進入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再通過換乘豎梯,進入垂線公交站,實現公交乘車;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換乘豎梯,於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實現。
進一步的,所述雙坡式換向平交公交線路換乘法,是將換向平交的雙行道設置於上跨換向立交上跨線下面,換向平交雙行道換向左匝需設置於上跨換向立交上跨線內,確保上跨換向立交與換向平交互不幹擾;
所述換向平交雙行道公交換乘線路是通過雙行豎梯直接通過上跨換向立交直通層,再經換乘豎梯出地面;
所述換向平交單行道公交換乘線路是通過單行豎梯直接通過上跨換向立交直通層,再經換乘豎梯出地面;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單行豎梯和雙行豎梯兩種豎梯以及上跨換向立交的換乘豎梯實現一層地高、二層地高本身以及地高相互換乘;
所述公交換乘是通過單行豎梯和雙行豎梯,於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實現。
進一步的,所述路網路段公交線路換乘法有:一、一層路段模式公交線路換乘法;二、二層路段模式公交線路;三、三層路段模式公交線路換乘法;
所述一層路段模式公交線路換乘法:一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一層,公交線路由東西斑馬豎梯進入一層地高,實現公交乘車;
所述二層路段模式公交線路換乘法:一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二層,公交線路由東西斑馬豎梯進入公共層,經換乘豎梯進入一層地高,實現公交乘車;
所述三層路段模式公交線路換乘法:一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二層,二層地高設置於地下三層,公交線路由東西斑馬豎梯進入公共層,經換乘豎梯進入一層地高,實現一層地高公交乘車,再經換乘豎梯進入二層地高,實現二層地高公交乘車;
所述公共層48由公交車停車站位36、各類管網49、靜態交通50、商業設施8、地下人行過道4、東西斑馬豎梯51、換乘豎梯66構成。
優化公交不僅具有直通公交的特性:路網網約集約;公交供需匹配;併兼有非直通公交道的功能,即非直通公交道與非公交道一樣均具有全互通:直通、換向左匝、右匝,使其公交獲得最佳效果。
附圖說明
圖1、丁字斑馬平交與丁字換向立交疊加平面圖: 丁字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2、丁字斑馬平交與丁字換向立交疊加平面圖: (2)丁字換向立交上層(地下一層)。
圖3、丁字斑馬平交與丁字換向立交疊加平面圖: (3)丁字換向立交下層(地下二層)。
圖4、地面、地高直通公交動態分段統一匹配法模式圖。
圖5、地面、地高直通公交動態分段節點匹配法模式圖。
圖6、斑馬平交與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和雙寬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7、斑馬平交與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和雙寬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
圖8、斑馬平交與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和雙寬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3)雙寬道換向立交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9、斑馬平交與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和雙寬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4)雙寬道換向立交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二層)。
圖10、斑馬平交與寬窄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11、斑馬平交與寬窄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寬窄道換向立交上層(寬道)雙能、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12、斑馬平交與寬窄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3)寬窄道換向立交下層(窄道)立交公交站(地下二層)。
圖13、斑馬平交與寬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14、斑馬平交與寬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寬混道換向立交上層(寬道)雙能、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15、斑馬平交與寬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3)寬混道換向立交下層(窄道)立交公交站(地下二層)。
圖16、斑馬平交與雙窄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 (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17、斑馬平交與雙窄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 (2)雙窄道換向立交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18、斑馬平交與雙窄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 (3)雙窄道換向立交下層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二層)。
圖19、斑馬平交與窄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20、斑馬平交與窄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窄混道換向立交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21、斑馬平交與窄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3)窄混道換向立交下層立交公交站(地下二層)。
圖22、斑馬平交與雙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23、斑馬平交與雙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雙混道換向立交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24、斑馬平交與雙混道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3)雙混道換向立交下層立交公交站(地下二層)。
圖25、丁字斑馬平交與丁字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1)丁字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26、丁字斑馬平交與丁字換向立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丁字換向立交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地下一層)。
圖27、丁字斑馬平交與丁字換向立交疊加線路換乘平面圖:(3)丁字換向立交下層直線公交站和垂線公交站(地下二層)。
圖28、斑馬平交、上跨換向立交和換向平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29、斑馬平交、上跨換向立交和換向平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2)上跨換向立交上層(地下一層)。
圖30、斑馬平交、上跨換向立交和換向平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3)上跨換向立交下層(地下二層)。
圖31、斑馬平交、上跨換向立交和換向平交疊加公交線路換乘平面圖:(4)換向平交(地下三層)。
圖32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1)斑馬平交(地面層)。
圖33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2)一層路段模式:地下一層為一層地高。
圖34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3)二層路段模式:地下一層為公共層。
圖35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4)二層路段模式:地下二層為一層地高。
圖36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5)三層路段模式:地下一層為公共層。
圖37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6)三層路段模式:地下二層為一層地高。
圖38斑馬平交與一層路段模式、二層路段模式和三層路段模式疊加公交線路平面圖:(7)三層路段模式:地下三層為二層地高。
圖39、地面快速路網平面圖。
圖40、一層地高高速路網平面圖。
圖41、二層地高高速路網平面圖。
其中:1-換向平交;2-二層地高路段;3-地面路段交叉;4-地下人行過道;5-直通公交;6-非直通公交;7-道路軸線;8-商業設施;9-公交;10-非公交;11-一層路段模式;12-二層路段模式;13-信號平交;14-斑馬平交;15-換向立交;16-節點;17-路段;18-一層地高;19-二層地高;20-始邊段;21-中間段;22-終邊段;23-可變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24-始邊段至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25-中間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26-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27-始邊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28-可變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29-始邊段至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30-中間段至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31-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32-三層路段模式;33-侯車豎梯;34-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5-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6-公交車停車站位;37-直通線;38-上跨線;39-地面;40-地高;41-地面慢速路網;42-地面快速路網;43-一層地高高速路網;44-二層地高高速路網;45-地下三層;46-地下一層;47-地下二層;48-公共層;49-各類管網;50-靜態交通;51-東西斑馬豎梯;52-南北斑馬豎梯;53-丁字換向立交;54-直線;55-垂線;56-直線分離點;57-直線切入點;58-直線換向左匝;59-垂線分離點;60-垂線切入點;61-垂線換向左匝;62-混道;63-立交公交站;64-路段公交站;65-單停靠線;66-換乘豎梯;67-斑馬站位;68-直線右匝;69-垂線右匝;70-直線公交站;71-垂線公交站;73-地面公交站;74-雙寬道換向立交;75-寬窄道換向立交;76-寬混道換向立交;77-雙窄道換向立交;78-窄混道換向立交;79-雙混道換向立交;80-兩層地高;82-換向左匝;83-寬道;84-窄道;85-右匝;86-變坡點;87-坡道;88-單行道分離點;89-單行道切入點;90-單行道換向左匝;91-雙行道分離點;92-雙行道切入點;93-雙行道換向左匝;94-雙坡式換向平交;95-單向回頭匝道;96-雙向回頭匝道;97-丁字斑馬平交;98-快速回頭匝道;99-直通右匝;100-上跨右匝;101-上跨立交;102-直通分離點;103-直通切入點;104-直通換向左匝;105-上跨分離點;106-上跨切入點;107-上跨換向左匝;108-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10-上跨換向立交;111-單行道;112-雙行道;113-單行右匝;114-雙行右匝;115-單行豎梯;116-雙行豎梯;117-單行道公交站;118-雙行道公交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附圖:圖1—圖41
圖1、圖2、圖3:丁字換向立交53由直線54、垂線55、直線換向左匝58、垂線換向左匝61、直線右匝68和垂線右匝69組成;
直線換向左匝58和垂線換向左匝61僅用於非公交10;
直線換向左匝58由直線分離點56至直線切入點57;
垂線換向左匝61由垂線分離點59至垂線切入點60。
圖4:地面39、地高40直通公交5動態分段統一公交匹配法有可變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23;始邊段至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24;中間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25;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26和始邊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27五種。
圖5:地面39、地高40直通公交5動態分段節點公交匹配法有可變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28;始邊段至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29;中間段至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30和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31四種。
圖6、圖7、圖8、圖9:斑馬平交14與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108和雙寬道換向立交74兩種疊加公交線路換乘表示形式不一,並無實質差異,前者為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108,立交不僅表示了公交換乘線路,還明確了換向立交15;後者雙寬道換向立交74僅表示了公交換乘線路,沒有明確換向立交15的形式,其目的是使雙寬道換向立交74的公交換乘線路有清晰的表示。實際上,雙寬道、寬窄道、寬混道、雙窄道、窄混道、雙混道的換向立交15可任意選用,不拘一格。另外,便於公交優化,換向立交15的左匝可設置於公交9與非公交10中間。
雙寬道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全獨立上跨換向立交108由直通換向左匝104和上跨換向左匝107組成。直通換向左匝104由直通分離點102至直通切入點103。上跨換向左匝107由上跨分離點105至上跨切入點106。
雙寬道換向立交74是指換向立交15上層、下層均為寬道83,其立交稱為雙寬道換向立交74。
雙寬道換向立交74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節點斑馬平交14、雙寬道換向立交74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和雙寬道換向立交74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組成;
雙道單坡換向左右匝全獨立換向立交由直通換向左匝104和上跨換向左匝107組成。直通換向左匝104由直通分離點102至直通切入點103。上跨換向左匝107由上跨分離點105至上跨切入點106。
上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下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上層南北斑馬豎梯52,經侯車豎梯33,進入下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圖10、圖11、圖12:寬窄道換向立交75是指換向立交15上層為寬道83,下層為窄道84,其立交稱為寬窄道換向立交75。
寬窄道換向立交75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東西斑馬豎梯51南北斑馬豎梯52、寬窄道換向立交75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和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以及寬窄道換向立交75下層立交公交站63組成;
上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下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然後經侯車豎梯33進入下層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圖13、圖14、圖15:寬混道換向立交76是指換向立交15上層為寬道83,下層為混道62,其立交稱為寬混道換向立交76。
寬混道換向立交76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東西斑馬豎梯51、南北斑馬豎梯52、寬混道換向立交76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和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以及寬混道換向立交76下層立交公交站63組成;
上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上層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下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然後經侯車豎梯33進入下層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圖16、圖17、圖18:雙窄道換向立交77是指換向立交15上層、下層均為窄道84,其立交稱為雙窄道換向立交77。
雙窄道換向立交77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南北斑馬豎梯52、侯車豎梯33、換乘豎梯66、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和上層、下層立交公交站63組成;
上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經侯車豎梯33,進入雙窄道換向立交77下層,然後經換乘豎梯66返回上層,進入雙窄道換向立交77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下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進入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經侯車豎梯33,進入下層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雙窄道換向立交77上層,可通過地面39建築拆除拓寬和地下結構託換拓寬,使立交上層變為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換言之,通過立交上層拓寬,雙窄道換向立交77變為寬窄道換向立交75,寬窄道換向立交75已敘,不贅述;
圖19、圖20、圖21:窄混道換向立交78是指換向立交15上層為窄道84,下層為混道62,其立交稱為窄混道換向立交78。
窄混道換向立交78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南北斑馬豎梯52、侯車豎梯33、換乘豎梯66、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和上層、下層立交公交站63組成;
上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經侯車豎梯33,進入窄混道換向立交78下層,然後經換乘豎梯66返回上層,進入窄混道換向立交78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下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進入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經侯車豎梯33,進入下層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窄混道換向立交78上層,可通過地面39建築拆除拓寬和地下結構託換拓寬,使立交上層變為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換言之,通過立交上層拓寬,窄混道換向立交78變為寬混道換向立交76,寬混道換向立交76已敘,不贅述;
圖22、圖23、圖24:雙混道換向立交79是指換向立交15上層、下層均為混道62,其立交稱為雙混道換向立交79。
雙混道換向立交79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南北斑馬豎梯52、侯車豎梯33、換乘豎梯66、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和上層、下層立交公交站63組成;
上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經侯車豎梯33,進入雙混道換向立交79下層,然後經換乘豎梯66返回上層,進入雙混道換向立交79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上層公交乘車;
下層公交換乘線路是從南北斑馬豎梯52,進入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經侯車豎梯33,進入下層立交公交站63,實現下層公交乘車;
雙混道換向立交79上層,可通過地面39建築拆除拓寬和地下結構託換拓寬,使立交上層變為雙能公交侯車站位35,換言之,通過立交上層拓寬,雙混道換向立交79變為寬混道換向立交76,寬混道換向立交76已敘,不贅述;
應該指出,除雙寬道換向立交74圖上表示了換向立交15之外,其它寬窄道換向立交75、寬混道換向立交76、雙窄道換向立交77、窄混道換向立交78和雙混道換向立交79均未表示換向立交15,可按實際需要選用換向立交15。
圖25、圖26、圖27:丁字換向立交53公交線路換乘法由換向左匝82、東西斑馬豎梯51、丁字換向立交53、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直線公交站70和垂線公交站71組成;
直線公交換乘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再經過換乘豎梯66,進入直線公交站70,實現直線公交乘車;
垂線公交換乘線路是從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上層單獨公交侯車站位34,再通過換乘豎梯66,進入垂線公交站71,實現公交乘車;
圖28、圖29、圖30、圖31:斑馬平交14、上跨換向立交109和換向平交1疊加公交換乘線路平面圖,斑馬平交14和上跨換向立交109不贅述,關鍵是換向平交1。換向平交1採用雙坡式換向平交94。所謂雙坡式換向平交94是指換向平交1設置於地下三層45,換向平交1的單行道111通過雙行道112時,雙行道112需要採用相向坡道,單行道111才能跨越雙行道112,實現換向平交1,其平交稱為雙坡式換向平交94。
雙坡式換向平交94設計有個前提,就是地下二層47的直通換向左匝104能保障雙坡式換向平交94的雙行道設計符合規範,兩者相互不幹擾。
上跨換向立交109設計是根據換向平交1設計,其設計有兩個層面:一是線路:上跨換向立交109的直通換向左匝104、直通右匝99、上跨右匝100根據換向平交1的單行道換向左匝和雙行道換向左匝93確定;二是豎梯:上跨換向立交109的換乘豎梯66是根據換向平交1的單行豎梯115和雙行豎梯116設計。
上述換向立交15、換向平交1設計特點。東西斑馬豎梯51、南北斑馬豎梯52與地面公交站73設置方法有二:一、兩者同一直線;二、兩者非同一直線,根據節點16面積設計。東西斑馬豎梯51、南北斑馬豎梯52、侯車豎梯33、換乘豎梯66、單行豎梯115和雙行豎梯116可根據設計設置,以方便乘客為度。
應該指出:雙坡式換向平交94單獨應用,特別適用於高速與多維交通路網無縫連接。當然,各種節點換向立交15亦可用於無縫連接。
圖32、圖33、圖34、圖35、圖36、圖37、圖38:路網路段17公交線路換乘法有三:一、一層路段模式11公交線路;二、二層路段模式12公交線路;三、三層路段模式32公交線路。
一層路段模式11公交線路由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一層地高18實現公交乘車。
二層路段模式12公交線路由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公共層48,經換乘豎梯66進入一層地高18,實現公交乘車。
三層路段模式32公交線路由東西斑馬豎梯51進入公共層48,經換乘豎梯66進入一層地高18,實現一層地高18公交乘車,再經換乘豎梯66進入二層地高19,實現二層地高19公交乘車。
公共層48由公交車停車站位36、各類管網49、靜態交通50、商業設施8、地下人行過道4、東西班馬豎梯51和換乘豎梯66組成。大江大河不設公共層48,即公共層48隔江單獨設置。
圖39:多維交通路網設置於道路軸線上。地面路網有地面快速路網42和地面慢速路網41兩種,地面快速路網42採用換向立交15和斑馬平交14,地面慢速路網41採用信號平交13;地面快速路段設置單向回頭匝道95和雙向回頭匝道96,設置於地面快速路段的回頭匝道稱其為快速回頭匝道98.地面路段交叉3是指地面快速路網42和地面慢速路網41交叉,形式有信號平交13、斑馬平交14、上跨立交101加地上非機平臺和換向立交15四種。
圖40:一層地高高速路網43道路軸線為直通公交5,①○A節點16至⑦○F節點16為非直通公交6;
圖41:二層地高高速路網採用換向平交1和二層地高路段2,應該重複的指出是:換向平交1採用雙坡式換向平交94。
本發明優化公交多維交通路網按多維交通路網、優化公交和結語分別敘述。
一、多維交通路網
多維交通路網由地面快速路網和一層地高路網組成。
二、優化公交法
所謂優化公交法是指城市公共運輸,通過各種技術、結構、組織等措施、辦法、方法(法),使其公交通行量最大、車速更快、換乘方便、公交車空車率最小,其優化公交法有四:一、路網公交網約法;二、地面、地高直通公交匹配法;三、公交車分散設置法;四、公交線路換乘法。
(一)路網公交網約法:
路網公交網約法有直通路網公交網約法和非直通路網公交網約法兩種。
(二)地面、地高直通公交匹配法有二:一是地面、地高直通統一公交匹配法;二是地面、地高直通公交匹配法。
地面、地高直通統一公交匹配法有可變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始邊段至中間段統一匹配模式;中間段至終邊段的統一匹配模式;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和始邊段至終邊段統一匹配模式五種。
地面、地高直通節點公交匹配法有可變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始邊段至中間段節點匹配模式;中間段至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和始邊段直達終邊段節點匹配模式四種。
(三)公交車分散設置法;
公交車分散設置法有二:一、公共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二、同層公交車分散設置法。
(四)公交線路換乘法;
公交線路換乘法有兩個層面:一是線路;二是換乘。線路是指公交乘客乘車線路;換乘是指公交乘客線路換乘。線路有直通公交和非直通公交兩種,在特大、大等城市,通過網約集約使其直通公交獲得有效的、最佳的供需匹配。
多維交通路網為道路硬體。輔以智能軟體填補現代交通工程學教科書的「空白」——智能交通。名正言順開啟了城市智能交通新紀元。
三、結語
中國有信心、有能力領導全球城市顛覆性的城市交通革命,實現本世紀為「汽車地下化世紀」、地下空間開發世紀,福祉人類社會。本發明的公共運輸具有大容量、快速、準點、換乘方便、停車時間短、可達性好、公交車空車率小等,其特性遠優於現有城市交通模式(以地鐵為軸線),為新能源汽車推廣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智能交通提供了硬體保障;為開發約半個城市地面建築面積的地下空間提供了技術支撐,實現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