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獵者的救贖
2023-06-24 05:29:24 1
18年前,一夥盜獵者進入可可西裡腹地。9天9夜中,他們獵殺了1000多隻藏羚羊,隨後槍殺環境保護者、西部工委書記索南達傑。索南達傑的經歷被拍成電影《可可西裡》廣為傳頌,而那場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羚羊獵殺行動卻隨著獵殺者的潛逃和坐牢逐漸被人遺忘。
「如果那個時候你在可可西裡,你可以見到四處是布滿屍斑的藏羚羊遺體,我現在覺得,我殺了它們,坐牢贖罪都是應該的。」
18年前,馬生華的身份不是一家拉麵館老闆而是手持槍枝的盜獵者,他也不在這春鶯暖樹的蘇州開店,而在2300公裡外的可可西裡無人區追殺藏羚羊。
1993年12月的可可西裡,馬生華那個時候25歲。
暗夜中,他看見,一個同伴站在被點燃的汽油圈內,熟練地將尖刀刺入藏羚羊的脖子,幾秒鐘後,一隻藏羚羊就皮肉分離了。
在他眼中,那個時候可可西裡的夜是紅的。「汽油燃燒的火焰和藏羚羊脖子濺出的血把整片灘涂給染紅了。」
馬生華,電影《可可西裡》盜獵者原型之一,當年可可西裡地區最大規模獵殺藏羚羊的獵殺者之一,並參與槍殺可可西裡保護者、治多縣縣委副書記索南達傑。
2011年12月12日,已經刑滿釋放4年的他向媒體自白,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口述,給當年可可西裡地區的瘋狂盜獵,提供作為一名盜獵者的真實經歷和視角。
而就在2011年12月初,在公安部部署的「清網行動」中,馬生華的6個同夥相繼向警方自首,這也使得17年前,那場新中國建國以來警方破獲的最大規模藏羚羊盜獵細節趨於豐滿。
16歲那年點燃的汽油瓶
第一次參與械鬥是在1985年,馬生華16歲的時候。
那時他到可可西裡無人區是為了淘金,200人的淘金隊伍在方圓二三十裡的無人區已經幹了五六個月。
那天,睡到中午的他迷迷糊糊地看見對面的山梁來了一群人,直接倒在沙礫地上休息的他先看見遠處幾個人影晃動,而後,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都拿著鋤頭和鐵鍬。
他緊張了,也害怕極了,16歲的他迅速推醒另外一個同鄉,「他們是誰?他們要幹嘛?」
同鄉多餘的話沒有,站起來就踢他,「快起來,那些人是來搶地盤的,快去叫老闆。」
械鬥就這樣開始了,幾百個農民在無人區裡為搶奪金子搏殺,生死自負。
雙方相距十幾米,先是遠程攻擊,再是近身肉搏。
現在馬生華還記得,當年一個同伴幫他把汽油灌進白酒瓶裡,然後再將灌好的汽油瓶遞給他,他使出吃奶的力氣將著火的汽油瓶甩向對面二三十米外的人群。
「打到人沒有?」
他說,不記得了,他只記得汽油瓶摔碎之後,一片沙礫地被汽油點著,火燃起來,搶地盤的人群也被汽油火給打散了。
80年代的可可西裡,馬生華說,這種械鬥時有發生,「誰打贏了,就是誰的地盤。」
可可西裡到處是
被淘金者挖出的深坑
馬生華感覺,自己在可可西裡淘金的勇氣被他那顆甩出的汽油瓶給瞬間點著了。
在可可西裡淘金,淘金者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得起來,氣溫零下40攝氏度,每個淘金者都把自己的臉蒙牢,只留出一雙眼睛。
淘金要有技術的,淘金人首先要識別山脈中的金線(富含金沙的山脈紋路)。
馬生華通常找到一條沿著山脈長達二三十公裡的金線,在金線邊緣挖上十幾個大坑。
「有時候,淘金人光挖坑就挖了五六個月,每個大坑的直徑都有20米以上,深達10多米。」
他們50個人挖一個坑,運氣好的時候,挖個十米、八米後就會發現和凍土層不一樣的一層沙子,薄薄的一層,帶有金色顆粒。
「和普通沙子不一樣,那就是金沙!真正的金沙!」提到淘金,馬生華依舊興奮。
找到金沙後,他將這些特殊的沙子倒進老闆發的淘金石槽,不斷用水把沙礫往石槽的兩邊衝,金子比沙子重,水衝到最後,石槽中就剩下了金塊和金沙。
那時候金沙層含金量高,一晚上,馬生華和夥伴就能淘上個十幾兩,幾個月下來,他們就淘了幾十公斤。
有一次淘金,馬生華分了3000塊錢,他衝回化隆縣老家娶了個老婆,那年他才17歲。他的老闆賺了錢就去玉樹找了個「二奶奶」(意思為:包二奶),這個老闆的外號叫「愚公移山」。
馬生華說,在整個80、90年代,在青海化隆縣淘金的人至少有二十萬,整個可可西裡到處是被淘金者挖出的淘金坑。
一個冬天,馬生華也聽說了一個細節,在那個冬天的可可西裡,兩個淘金人直接掉入其他淘金隊伍挖出的深坑,當場斃命。
打羊比淘金來錢來得快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可可西裡,淘金成為一種「時尚」,馬生華說,當地一些政府官員也開始加入淘金利益鏈條。
「政府官員圈出一片草皮,誰拿錢,官員就讓誰開採,這片草皮採到金或採不到全憑個人運氣。」馬生華說,「我的老闆就曾向一名官員繳納了7萬元草皮費,運氣好的發財,運氣不好的破產。」
他自己也繳了錢買了一片草皮挖金,「結果運氣不好,我們動作慢了,那年冬天來的特別早,冬天一到,金子就不能挖了。」
一天,他開貨車上玉樹的時候,看見一個熟人駕著手扶拖拉機下來,拖拉機上馱著幾張羊的皮子,他認得那些皮子,「就是藏羚羊皮!」
那天,他和這個熟人住到了一個賓館,也是從那天開始,他才知道打羊比淘金來錢來得快,也更加容易,「以前皮子不值錢的時候,我們只是偶爾打羊,為了吃點肉。」
「那時候的羊也不像現在,幾千隻、幾千隻聚集在一起。」但馬生華第一次打羊經歷現在看來是不夠成功的,場面甚至是有些滑稽的。
第一次打羊,馬生華說,自己不會打,因為藏羚羊跑得非常快,自己的吉普車根本就追不上。
隨後,他們開始嘗試晚上追羊,但藏羚羊一看到吉普車的車燈就跑,那一晚,他們只打了一隻羊,他的車也在追羊過程中壞掉了。
飯館背後的秘密
隨後的幾個月,馬生華才慢慢從很多打羊人的口中知道了盜獵藏羚羊背後的秘密。
在今天可可西裡的五道梁,也就是可可西裡無人區的南緣,從格爾木進可可西裡最難走的一站,很多過往司機和行人都會在這裡加油和休息。
就在這兒,馬生華說,當年一些人開了各式賓館和飯店。「這些飯店除了提供吃飯外,背後就向過往路商收購藏羚羊皮,收購之後就開始成堆成堆地從西藏運往印度。」
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博士也提到了這一點,他在一份調查報告中這樣寫道:「看到牧民們從羚羊皮上揪下羊絨賣給當地的零售商。在一個零售商的院子裡,有幾大袋羊絨正準備被走私到西部尼泊爾,並從那裡再到克什米爾,在克什米爾,這些羊絨將被織成披肩和圍巾。」
90年代,在黑市上,一張藏羚羊皮的黑市價格是480元。
被遺棄的盜獵者屍體
「我最先透過湖面的冰窟窿看見,有一團黑乎乎的東西,仔細一看,一個黑色的輪胎最先漂上來。後來,我隱約看到下面有一個東風汽車的橫杆,我說下面肯定有一輛車子。然後,我們幾個人就用手上的槍託往下砸,砸了一陣後,黑色的汽油就從湖底浮上來。水底下是一輛東風車,車的駕駛室裡有一具男屍,那人很年輕,二十七八歲的樣子,我和其他人把他拉上來了,身上也沒找到身份證。
「他死之前把車門拉開了,戴著白手套的一隻手反勾出車外,抓著車外面的欄杆,做出跳車的動作,但他還是死了。
「在這個冰窟窿的不遠處,我找到了幾隻汽油桶,還有幾發打掉的小口徑槍枝的子彈殼,我堅信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來可可西裡的盜獵者,只是這個小夥子車速過快,壓垮了冰面,衝進冰層之下,隨後同伴把他拋棄了。」
這是1993年12月末,馬生華最後一次盜獵藏羚羊途經可可西裡地區卓乃湖時看見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