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0:18:46 1
專利名稱: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薯蕷(黃姜)人工栽培技術。
薯蕷(黃姜)皂素是生產甾體激素類藥物的主要原料。其來源是採收野生薯蕷(黃姜)資源,由於野生薯蕷(黃姜)生長緩慢,遠遠滿足不了工業生產的需要,現在世界上野薯蕷(黃姜)資源已面臨枯竭。因此人工種植薯蕷(黃姜)已成必然。目前薯蕷(黃姜)豐產栽培技術,我國尚屬空白,國外技術也未見有報導。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公開一種適宜在我國推廣,特別適宜在我國南方地區推廣的一種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其特殊之處在於選種選擇新鮮健壯、成色為紅白色或黃色、周身根系發達、芽點豐富的黃姜塊莖或者要選擇落色成熟,籽粒飽滿的球果;擇地選擇質地疏鬆,PH值為4.5—8的黃沙土、黑沙土、汽泡土;整土深翻細碎、開溝建壟、壟寬1.5~2m壟高15—20cm。
施肥施肥用量每公頃用磷肥(200~400)kg,複合肥(150~300)kg,農家肥2萬~4萬kg,土雜肥10萬kg;
施肥方法採用壟施式、條施式穴施;播種有性繁殖,採用種子直播和育苗移栽;種子直播在春末夏初挖穴下種,穴深9~12cm株行距30cm見方,放種子3~5粒,覆土3~6cm。
育苗移栽採用地膜溫床規格化快速育苗和塑料容器育苗,分二季移栽第一季可在農曆端午節前後,第二季可在春節前後,種植密度為9萬株/公頃。
無性繁殖採用壟播、條播和穴播壟播壟寬150—200cm,壟高30cm,行距40cm,株距25—30cm。
條播兩壟套一溝,壟寬30—45cm,溝寬25—30cm,每溝並排種兩行,行距24cm,株距20~25cm,成品字型交替相間下種。
穴播挖穴下種行距30cm,株距24cm,穴深6~10cm,龍頭(芽點)向上。
覆土冬播蓋土9~12cm,春播蓋土6~9cm。
培管查苗補缺待苗出齊後,發現缺株,要及時補種;消滅雜草每年除草2—3次,除淨株間、行間雜草;中耕追肥頭二年每年1—2次,一次者在5月份左右進行,每公頃施複合肥(200—300kg);兩次者分兩季進行,春夏之交待苗出土後,每公頃追施氮素化肥(200—3000)七、八月份每公頃追施鉀肥300kg或輔以稀釋的人糞尿;第三年在出苗前壓青覆土6—9cm。
適時搭架黃姜牽藤後適時搭架,防止就地匍匐。
採收種子採收在寒露前採摘,並及時晾乾根莖採收在10月下旬收挖、選種後及時加工成乾片。
本發明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全套技術,具有生產快、產量高、產品質量好,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點。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1、選種種子的好壞是直接影響黃姜的發芽率、產量及皂素含量高低的關鍵。因此,要特別注意選好種。若採用無性繁殖,要選擇健壯新鮮,成色為紅白色或黃色,周身根系發達,芽點豐富的黃姜塊莖做種;若採用有性繁殖,則要選擇落色成熟,籽粒飽滿的球果做種。
2、擇地要根據其生長特性,選擇好質地疏鬆、不板結、不漬水,PH值為4.5—8的黃沙土、黑沙土、氣泡土。平地、崗丘均宜。(有一定坡度,背風向陽,腐殖質含量高更好)3、整土選好地塊後,要深翻細碎,開溝建壟(特別是房前屋後的平地、田園)一般要求壟寬1.5m左右,壟高15~20cm。坡地則可套作或依勢而定。
4、施肥施肥用量每公頃施磷肥200~400kg,複合肥150~300公斤,農家肥(如豬牛糞、火土灰等)2萬~4萬kg,土雜肥10萬kg左右。
①壟施將發酵後的混合肥料均勻散施於壟面,再覆土3—5cm。
②條施將發酵後的混合肥料,成條狀施於溝內,再覆土3—5cm。
③穴施將發酵後的混合肥料,分篼施於穴內,再覆土3—5cm。
5、播種要切實把握好播種季節適時播種。根據氣候情況,分冬播和春播。播種方式有兩種一是有性繁殖。有性繁殖又分種子直播和育苗移栽。
①種子直播。種子直播於春末夏初挖穴下種,穴深10—12cm,株行距為30cm見方,放種子3—5粒,復土3—6cm寸,一般三年採收。
②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有地膜溫床規格化快速育苗和塑料容器育苗,兩者均可分兩季移栽。第一季可在端午節前後,第二季可在春節前後。有性繁殖比較無性繁殖有著明顯的優越性,既能保證早生快發,出苗率達90%以上,又能保持種性不退化,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二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即用根狀莖繁殖(根莖切塊栽培)根狀莖繁殖,可分為條播和穴播。
條播具體方法,兩壟套一溝。壟寬45cm,溝寬30cm,每溝並排種兩行,行距25cm,株距20—25cm成口品字型交替相間下種,再覆土6—10cm。
穴播挖穴下種,行距36cm,株距25cm,穴深10cm左右,龍頭(芽點)向上。冬播須蓋土10—15cm;春播須蓋土6—10cm,待苗出齊後再培土。兩種種殖方法可因地制宜地選擇。同時,為了保證效益,一般要求平地純作每公頃不少於9萬株,坡地或間作可視情確定密度,凡無性繁殖,無論是條播或穴播,每公頃用種量不得少於3000公斤。
6、培管黃姜播種後,要切實加強培育管理。具體是抓好四個環節①查苗補缺。待益出齊後,發現缺株,要及時補種或用種苗移栽,以保證全苗、齊苗、壯苗。
②消滅雜草。一般要求每年除草2—3次,做到株間、行間無雜草。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使用除草劑(主指禾本科)③中耕追肥。在前一、二年內都要進行中耕追肥,每年1—2次。一次者,在五月左右進行,每公頃施複合肥200—300公斤。兩次者,分兩季進行,春夏之交,待苗出土後,每公頃追肥氮素化肥300公斤或輔以稀釋的人糞尿,以促根莖膨大;第三年可不追肥。但最好是在出苗前壓青覆土6—10cm厚,以保證其旺盛的生殖生長。追施肥料時要離蔸挖穴,並注意肥料濃度和用量合理,否則,損傷莖葉,影響產量和品質。
④適時搭架。黃姜牽藤後必須有攀緣依託,故需適時搭架,搭架分三種方式。
竹木架——用1.5米以上的竹棍或木條扦插成稜形格狀。
絲網架——用鐵絲或竹蔑或繩索拴於對稱木樁上成網狀。
柴草架——在原材料較困難的地方,可用茅柴、草料縱橫平鋪,成瓜棚狀。
總之不能讓苗就地匍匐,要設法使黃姜苗依勢攀緣,以利其通風透光,加速植株生長。
7、採收黃姜收穫分兩年收和三年收,兩年收產量不高,含皂率偏低,三年收可達理想產量和皂素含量,據試驗證明,黃姜產量和皂素含量與黃姜的生長期長短有一定關係,故採收時間定為三年為宜,既可省工、省種、又可成倍提高產量和皂素含量。收穫季節要適時掌握好。試驗表明黃姜,前期生長慢,7—8生長較快,11月開始進入休眠期,因此,凡已成熟(為黃色或棕褐色)種子,須在寒露前採摘,並及時晾乾,凡做種用的根莖,也宜在霜降期收挖儲藏,只有加工乾片者,則可適當提早收挖。
利用本發明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培育的黃姜,據測定,每公頃一年生可產黃姜幹品15000公斤以上,二年生可產黃姜幹品3萬公斤以上;三年生可產黃姜幹品4.5萬公斤以上,皂素含量,一年生1.68%;二年生3.14%;三年生4%,為野生黃姜含量(2.6—2.8%)的1.4—1.5倍。生產成本三年綜合成本每公頃3萬元,產值每公頃22.5萬元,每年每公頃純收益為6.5萬元。
權利要求
1.一種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其特徵之處在於選種選擇新鮮健壯、成色為紅白色或黃色、周身根系發達、芽點豐富的黃姜塊莖或者要選擇落色成熟,籽粒飽滿的球果,擇地選擇質地疏鬆,PH值為4.5—8的黃沙土、黑沙土、汽泡土,整土深翻細碎、開溝建壟、壟寬1.5~2m壟高15—20cm,施肥施肥用量每公頃用磷肥(200~400)kg,複合肥(150~300)kg,農家肥2萬~4萬kg,土雜肥10萬kg,施肥方法採用壟施式、條施式穴施,播種有性繁殖,採用種子直播和育苗移栽,種子直播在春末夏初挖穴下種,穴深9~12cm株行距30cm見方,放種子3~5粒,覆土3~6cm,育苗移栽採用地膜溫床規格化快速育苗和塑料容器育苗,分二季移栽第一季可在農曆端午節前後,第二季可在春節前後,種植密度為9萬株/公頃,無性繁殖採用壟播、條播和穴播壟播壟寬150—200cm,壟高30cm,行距40cm,株距25—30cm,條播兩壟套一溝,壟寬30—45cm,溝寬25—30cm,每溝並排種兩行,行距24cm,株距20~25cm,成品字型交替相間下種,穴播挖穴下種行距30cm,株距24cm,穴深6~10cm,龍頭(芽點)向上,覆土冬播蓋土9~12cm,春播蓋土6~9cm,培管查苗補缺待苗出齊後,發現缺株,要及時補種,消滅雜草每年除草2—3次,除淨株間、行間雜草,中耕追肥頭二年每年1—2次,一次者在5月份左右進行,每公頃施複合肥(200—300kg),兩次者分兩季進行,春夏之交待苗出土後,每公頃追施氮素化肥(200—3000)七、八月份每公頃追施鉀肥300kg或輔以稀釋的人糞尿,第三年在出苗前壓青覆土6—9cm,適時搭架黃姜牽藤後適時搭架,防止就地匍匐,採收種子採收在寒露前採摘,並及時晾乾,根莖採收在10月下旬收挖、選種後及時加工成乾片。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綜合技術,其特徵在於施肥方法中的壟施將發酵後的混合肥料均勻散施於壟面,再覆土3—5cm,條施將發酵後的混合肥料,成條狀施於溝內,再覆土3—5cm,穴施將發酵後的混合肥料,分篼施於穴內,再覆土3—5c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薯蕷(黃姜)人工豐產栽培技術,它包括選種、擇地、整土、施肥、播種、培管、採收等各個技術環節,它具有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經濟、社會效益顯著等優點。據測定,三年生每公頃產黃姜幹品4.5kg,皂素含量為4%,是野生黃姜2.5%的1.6倍,每公頃產值22.5萬元,折合每公頃年純收益為6.5萬元。
文檔編號A01G1/00GK1129512SQ95112518
公開日1996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1995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1995年10月29日
發明者殷仕和, 諶普開, 殷業才, 龔望親, 朱萍君 申請人:殷仕和, 朱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