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20:19:26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個矩形的片狀結構體,該片狀結構體的底部設有收集腔,上部內含多個「7」形的吸引管,該吸引管一端與收集腔相通、另一端為位於片狀結構體兩側邊緣的吸引側孔;所述的收集腔還與片狀結構體外的吸引器接頭相連接。本發明應用於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過程中持續吸引滲血,即使有個別吸引管堵塞,其他吸引管也可繼續工作,有效避免了吸引對血管壁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的風險,減少了一名助手手持操作傳統吸引管對手術操作者產生的阻礙,吸引效率及術野顯露效果明顯提高,採用此器械可以明顯提高開放手術時的工作效率,減少了手術時間,減少血管壁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
【專利說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應用於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過程中持續吸引滲血,以保持術野清晰。
【背景技術】
[0002]腦血管疾病位居人類死亡原因的第三位,每年有超過200萬人死於中風。無論世界不同地區或不同種族,腦血管意外都是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我國每年新發完全性腦中風患者120萬一 150萬人,死亡80萬一 100萬人,存活者中約75%致殘,5年內復發率高達41%。美國每年有50萬人發病,其中15萬人死亡,存活者中需要醫療照顧的200餘萬人。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健康,中風後出現的偏癱等後遺症,不僅給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且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0003]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是切除增厚的頸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預防由於斑塊脫落引起腦卒中的一種方法,它通過切除動脈內膜上的粥樣硬化斑塊,以達到通暢血管、恢復大腦供血的目的,從遠期效果來看,該手術防治腦中風優於藥物治療。已被證明是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在國外已開展50年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是一種將關注腦血管病的重點前移,預防腦梗塞的疏通式手術。一般這一手術是在患者已出現短暫性腦缺血、腦血栓等臨床症狀之後,通過該手術可以將因斑塊導致狹窄的頸動脈恢復正常,在直視下將這些粥樣斑塊切除,從而降低它們脫落而發生腦血管意外的風險。
[0004]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的術野有許多重要血管神經等結構,術中需要持續吸引滲血,以保持術野清晰。目前手術用的常規吸引器均為長管型結構,需要一名助手手持操作,存在如下缺點:1.佔用人手,經常對術者操作產生阻礙;2.吸引中有時會對血管壁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3.吸引操作自術野淺部向術野深部操作,吸引效果經常難以達到此手術對清潔術野的要求,相對於此類手術目前使用的其他器械的專業和精準程度,傳統吸引器是專業性不足的缺點非常突出。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
[0006]本發明其具體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7]—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個矩形的片狀結構體,該片狀結構體的底部設有收集腔,上部內含多個「7」形的吸引管,該吸引管一端與收集腔相通、另一端為位於片狀結構體兩側邊緣的吸引側孔;所述的收集腔還與片狀結構體外的吸引器接頭相連接。
[0008]考慮到適用不同的手術患者,上述片狀結構體為寬2cm-5cm,長2cm_7cm的矽膠材料製成的矩形片狀結構體。
[0009]考慮到手術過程中使用穩定性,上述片狀結構體的邊緣為硬質矽膠材料製成,其他部分為軟矽膠材料製成。[0010]考慮到手術中的吸引效果,上述吸引側孔為直徑0.3cm的孔洞。[0011 ] 上述收集腔為硬矽膠材料製成。
[0012]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0013]本發明設計的片狀結構體吸引頭,應用於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過程中持續吸引滲血,以保持術野清晰,其中多個「7」形的吸引管在手術中可以同時對手術視野內的血液進行吸引,即使有個別吸引管堵塞,其他吸引管也可繼續工作,吸引側孔的設計有效避免了吸引對血管壁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的風險,減少了一名助手手持操作傳統吸引管對手術操作者產生的阻礙,吸引的位置位於術野最深部,滲血自然匯集處,吸引效率及術野顯露效果明顯提高,採用此器械可以明顯提高開放手術時的工作效率,減少了手術時間,減少血管壁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明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0015]其中,1、片狀結構體,2、吸引管,3、吸引側孔,4、收集腔,5、吸引器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如圖1所示,一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個矩形的片狀結構體1,該片狀結構體I的底部設有收集腔4,上部內含多個「7」形的吸引管2,該吸引管2一端與收集腔4相通、另一端為位於片狀結構體I兩側邊緣的吸引側孔3 ;所述的收集腔4還與片狀結構體I外的吸引器接頭5相連接。
[0017]考慮到適用不同的手術患者,上述片狀結構體I為寬2cm-5cm,長2cm-7cm,的矽膠材料製成的矩形片狀結構體,且收集腔4和吸引管2以外的部分厚度為0.5cm。
[0018]考慮到手術過程中使用穩定性,上述片狀結構體I的邊緣為硬質矽膠材料製成,其他部分為軟矽膠材料製成。
[0019]考慮到手術中的吸引效果,上述吸引側孔3為直徑0.3cm的硬矽膠材料製成的孔洞。
[0020]上述收集腔4為硬矽膠材料製成。
[0021]使用本發明的方法:手術前一天零點以後不能進食,術前兩小時不能飲水。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先進行麻醉,麻醉成功後,在頸部做一個切口以顯露頸動脈,以便於進行阻斷及開放。顯露頸動脈後,將本發明矩形的片狀結構體I放入需要手術的頸動脈下方,並通過吸引器接頭5與負壓吸引器聯繫備用,再將在阻斷的頸動脈兩端插入一個塑料管(頸動脈轉流管)以便在剝脫硬化段斑塊的同時保證進入大腦的血流。當進行硬化斑塊被剝離時,動脈血管會流出大量血液。此時開啟吸引器,血液會通過片狀結構體I內的多個「7」形的吸引管2另一端的吸引側孔3吸進吸引管2,流入收集腔4內並排出,保證了手術過程中手術視野的清晰,即使有個別吸引管堵塞,其他吸引管也可繼續工作。當硬化斑塊被剝離後,將對動脈壁進行縫合,此時本發明可以對動脈周圍的殘存血液進行引流,之後撤出轉流管,最後進行皮膚的縫合。本發明設計的片狀結構體吸引頭,應用於頸內動脈內膜剝脫術過程中持續吸引滲血,以保持術野清晰,其中多個「7」形的吸引管在手術中可以同時對手術視野內的血液進行吸引,即使有個別吸引管堵塞,其他吸引管也可繼續工作,吸引側孔的設計有效避免了吸引對血管壁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的風險,減少了一名助手手持操作傳統吸引管對手術操作者產生的阻礙,吸引的位置位於術野最深部,滲血自然匯集處,吸引效率及術野顯露效果 明顯提高,減少了手術時間,減少血管以及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造成損傷。
【權利要求】
1.一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包括一個矩形的片狀結構體(1),該片狀結構體(1)的底部設有收集腔(4),上部內含多個「7」形的吸引管(2),該吸引管(2)—端與收集腔(4)相通、另一端為位於片狀結構體(1)兩側邊緣的吸引側孔(3);所述的收集腔(4)還與片狀結構體(1)外的吸引器接頭(5)相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上述片狀結構體(1)為寬2cm-5cm,長2cm_7cm的矽膠材料製成的矩形片狀結構體。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上述片狀結構體(I)的邊緣為硬質矽膠材料製成,其他部分為軟矽膠材料製成。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上述吸引側孔(3)為直徑0.3cm的孔洞。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吸引頭,其特徵在於上述收集腔(4)為硬矽膠材料製成。
【文檔編號】A61M27/00GK103520827SQ201310513711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6日
【發明者】王偉民, 符麗, 徐志明, 李勝利 申請人:青島市市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