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吃一頓飯為什麼不掉秤(帶秤吃飯精準作息)
2023-05-26 00:34:38
來源:【消費日報】
量化的形式在於記錄,目的是從直觀的數據中認識和了解自己,並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但當五花八門的數據將個人生活全方位量化時,以掌控生活為名的量化,也隱藏著使人們被數據掌控的風險。
□ 本報綜合報導
最近,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量化生活。這個詞最早由《連線》雜誌的編輯在2007年提出,簡單解釋就是,記錄個人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數據,在此基礎上優化自己的生活。
奉行量化生活的人試圖從對生活的量化中認識並改善自己。從豆瓣量化生活小組的簡介中就能看出量化生活者的初衷:「我們可以記錄睡眠狀態,記錄學習工作時間,或者簡單地記錄自己的娛樂程度、情緒狀態,從而更好地管理自我、調控自我。」
事無巨細的量化生活
睡眠、運動、飲食、學習、工作……恪守量化生活準則的人,一天能「產生」多少數據?睡眠時間8小時21分,深度睡眠時間1小時47分,中途醒了2次;攝入熱量2340卡,喝水1.5升;步數4576步,運動時長30分鐘,運動消耗256卡;閱讀1小時,觀影1部,時長1小時30分鐘,打分8.0;手機屏幕使用時長4小時31分,微信使用時間2小時,拿起手機次數20次……
衣食起居,樣樣都可以量化。量化之細,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有睡眠、運動、飲食、身高、體重、心跳、血氧等數據,量化已然跳出了「我」的範圍,延伸到每個人所擁有的物品、每一類物品的擁有數量,如衣櫥裡有多少件衣服,毛衣有多少件、褲子有幾條等。甚至連聽上去十分抽象的情緒也可以量化,各種記錄情緒的APP上條目繁多,包括今日情緒總體概括、今日情緒變化、影響情緒事件(如運動、睡眠、冥想、娛樂、突發事件等)、冥想調節情緒有效性等。人與數據的深度捆綁,正在現實中上演。
當攝入的食物以卡路裡的面貌出現時,飲食的健康與否被切切實實的數字評判著,人們是否需要調整飲食結構,看看數據就有了答案;當睡眠時長、深度睡眠時間與科學睡眠時間尚有一定距離時,數據就傳達出了要調整作息的信號。
對於量化小組組員momo而言,她關於量化生活最深刻的體驗是記帳。「在沒有記帳以前,花錢完全沒有概念。開始記帳後,看到每次消費都成了一筆筆直觀的數字,才知道自己每個月的支出竟然那麼多。記帳這個習慣讓我有意識去節省開支。」momo說。
從她對身邊人的觀察來看,量化這件事其實很普遍:有的人會標記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本書,有健身習慣的人也保持著每天記錄飲食、運動數據的習慣。而且,即便不刻意量化,APP也會用數據化的形式來記錄用戶的一舉一動,每年年底各大平臺推出的聽歌報告、消費報告等,就是一個例子。
數據,往往意味著客觀、科學,比起感受等無法度量的事物,無疑更具有說服力。「量化不過是主動利用數據去全方位地認識自己,畢竟感覺有時候也不牢靠,數據擺在眼前,一切都很清楚。」她總結,量化生活不外乎幾種目的:健康管理、時間管理和金錢管理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自律管理:用數據的形式獲得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
困在數據中
那些堅持量化生活、對自我進行嚴格管理的人,在別人眼中往往被視為自律的人。像寫日記一樣用數據記錄自己的生活,每天評估總結,第二天再有針對性地調整,像「機器人」一樣精準,生活得井然有序,自律得令人羨慕,讓人忍不住加入其中。
在校大學生張輝最初的量化生活,就帶有這樣從眾的意味。他的量化從在朋友圈打卡專業書開始,由於專業原因,他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打卡讀書量,對他而言是一種外在的鞭策。「一開始給了自己很大的動力,但越來越變成『趕緊讀完書,我就可以打卡了』這樣的心態,實際上閱讀效果並不怎麼好。讀書的數量增加了,質量卻沒有保證。」以為能從量化中收穫自律的他,卻被數據裹挾了。他如今不想追求量化生活,但突然中斷打卡,無疑是自律形象的崩塌。量化生活,本是為了自我管理,但逐漸變成了一種形象建設和維護。
還有一些人,奔著量化生活而來,卻先陷入了度量工具的消費牢籠裡。支撐量化生活最重要的度量工具莫過於智能穿戴設備和各式各樣的APP。以睡眠監測為例,要想獲得睡眠數據,就要先購入檢測設備,如呼吸睡眠質量監測腕帶、智能手環、智能枕頭、智能床墊等,五花八門的產品讓人眼花繚亂。
僅睡眠監測一個門類,已經催生出了龐大的市場規模。根據研究產業院的數據,2021年,我國家用睡眠監測設備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3.4億元,而數字健康管理行業的核心市場規模已達2160億元。
對個人來說,要全方位地記錄生活,最需要衡量的指標還是投入其中的時間成本。有網友總結了一套量化生活的全指南,從睡眠、飲食、情緒、金錢、時間,到運動、冥想、專注,眾多門類的量化,需要十幾個APP分別承擔其功能,若是一一執行,量化簡直要代替生活。「量化肯定是好的,但同時也要考慮量化的成本,現在沒有特別高效的方式讓人執行也是一大痛點。」有網友這樣評價。
此外,過度依賴度量工具還隱藏著一個問題,即度量工具所給定的標準,目前的水平還未做到完全精準。人們過度信奉數據並以此衡量生活,但或許數據本身並不可信。
是工具 不是目的
萬物皆可量化的背後,是科學理性思維的普及,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的發展需要更精確的尺度去衡量事物,量化蔓延到個人生活的領域,也是自然滲透的結果。個人結合數據及時評估自身狀況,並作出適時調整,長期來講,有助於個體自我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對生活越來越精細的度量,或許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如何利用數據、用好數據,還需要更加合理的方式。
美國社會學家就以「社會麥當勞化」的觀點來反思無法用理性化涵蓋的東西,認為在理性化的社會中,能夠體現出高效性、可計量性、可預測性和可控制性。現實生活中,精確計量有其存在的價值和作用,但是,仍有非理性的無法量化的東西,譬如個人的生活。
量化生活本身無可厚非,生活本身是用來過的,有時候享受生活比一板一眼記錄數據來得更重要。過分依賴數據,就會被數據絆住腳;盲目迷信數據,可能會忽略自己最直觀的感受,反而無所適從。畢竟,數據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面對人的全面數據化,我們也需要再次從哲學上反思,人的本質是什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在《「數據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與人生》一文中提到,雖然人的數據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服務與管理的高效、精準,但這也意味著很多時候人不再被看作是具有獨特體驗與豐富境遇的生命,而是被簡單粗暴量化的對象,或者無差異化計算的數字,「以人為本」可能會逐步轉向「以數字為本」……與人相關的數據維度的不斷豐富,並不意味著數據對人的反映是完整的,也不意味著人的一切都可以由數據塑造,仍然有一些人的本質屬性,無法變成數據,或者不應該成為數據
本文來自【消費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