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防汛救災形勢(防汛救災氣象服務階段性成效系列報導③讓城市更有)
2023-05-26 09:43:24 1
今年夏天,在我國北方多雨的大幕中,河南降水量達到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鄭州被1小時最大雨強為201.9毫米的創紀錄極端事件「暴擊」,此後又遭遇多輪暴雨,每一場暴雨都在考驗著城市的應對能力。
9月中旬,鄭州公交、計程車、地鐵等公共運輸陸續恢復,科技館和一些古蹟接連公布開放時間表……這座中原城市,正在恢復元氣。
不僅是鄭州,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城市作為人口集中、建築密集、經濟要素聚集,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系統密切交織的集合體,對天氣氣候的影響更加敏感。
如何讓極端天氣事件中的城市更安全?風吹來前,雲聚起前,雨落下前,氣象部門一直在行動。
「哨聲」響起,城市災害防禦聯動環環相扣
8月21日20時至22日17時,鄭州在「7·20」特大暴雨後一個月,再遇強降雨。
此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推廣借鑑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的通知》,在全國推廣深圳氣象「31631」服務模式,鼓勵各地將其納入創新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領域。這次強降雨中,鄭州版「31631」服務模式迅速落地。
儘管依然緊張,但關聯「災前、臨災、災中、災後」關鍵時間點的系統性防禦體系形成了堅固的「城牆」,守護整座城市度過滂沱暴雨——根據氣象預報預警信息,8月21日12時,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二級應急響應,並於19時發布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第6號令;8月22日,鄭州市氣象臺發布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市區一下穿隧道提前封閉;暴雨之前,人們將車停到鄭州市京廣路高架橋上,地下車庫門口早早堆上沙袋、架好排水泵……
在「31631」服務模式誕生地,深圳市氣象局局長王延青點出該模式關鍵之處——「預報預警與應急響應間緊緊咬合,城市治理與天氣預報預警深度融合。」
深圳市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四級聯動防禦體系。
這正是基於城市面對氣象災害的獨特之處,在長期實踐中打磨而來。
天氣預報預警是城市防汛應急響應的發令槍,牽一髮而動全身。儘管不同城市面臨的災害有所差異,各地氣象部門都在探索更精準的預報、更精細的服務。這其中,如何讓氣象服務號角吹響整條防災減災陣線,成為各地探索的重中之重——
汛前,瀋陽市氣象局經過深入調研,將防汛四級應急響應啟動標準從原來的「24小時降水量達10毫米」提升為「24小時降水量達25毫米且小時雨強在20毫米及以上」。「由於這一標準的改變,今年瀋陽市啟動城市防汛應急響應次數減少了將近一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汛成本。」瀋陽市氣象局業務處處長樸灜說,這其中的關鍵,在於根據城市防汛需求,精準把握預報預警「準」和「早」的契合點。
武漢市氣象局將圍繞大城市的種種措施凝練成「一道線」-「一張網」-「一盤棋」-「一段路」主線。8月29日,武漢遭遇暴雨,東西湖區恆大城社區黨委副書記吳莎介紹,收到氣象預警信息後,社區迅速抽調轄區內單位、物業和企業工作人員組成突擊隊,加強值班值守;在易漬水點設置提示牌,低洼地區拉警戒線;調集5臺泵機待命隨時啟動開始抽排。「由於準備及時,積水很快退去,並未給居民出行造成較大影響。」
由氣象牽拉而成的「網」,逐漸清晰而堅韌。2020年,重慶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入駐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與18個部門共享交換106種數據,各類產品賦能城市運行管理。這些「網」不僅跨越部門,還突破了省界,重慶、四川、貴州三省(市)氣象部門建立氣象信息交流群,在與流域性洪水的多次交鋒中,一套上下遊協同作戰的氣象聯動機制逐漸成型,護佑長江中上遊城市群安全度汛。
未雨綢繆,深耕更貼合城市新場景的預報服務
9月13日,颱風「燦都」逼近長三角。此前,今年第6號颱風「煙花」曾滯留該地區多日,浙江、上海、江蘇、山東等地有24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日降雨量突破7月歷史極值。而這裡,則有全球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城市群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當地氣象部門在因地制宜的探索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依靠科技創新這一路線。
哪裡會出現積水風險?哪個建築工地存在安全風險?哪段軌道交通的架空線路容易被風颳跑?面對「煙花」,上海市氣象局很快在「城市精細化管理氣象先知系統」中推出颱風模塊,協助「城市大腦」預知氣象風險,讓城市各運營部門聯動更迅速。上海市氣象局氣象災害防禦技術中心風險研判室工程師楊辰說:「『先知系統』可幫助預判『煙花』對城市網格事件發生的影響趨勢,預測暴雨內澇、建築工地、軌道交通等方面風險,並給相關部門發出預警。」
7月23日下午,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派出的9人追風團隊和移動觀測車到達舟山,並在舟山市氣象局的大力協助下,進駐普陀青龍山氣象站、黃沙漁業村等觀測點開展「追風」試驗。圖/文 王敏 湯傑
杭州「氣象數字駕駛艙」也在今年颱風防禦中取得較好應用效果。7月24日晚,蕭山浦陽江支流永興河及上遊水位均超歷史警戒水位,需及時向錢塘江排水。面對風、雨、潮三碰頭的難題,杭州蕭山「數智氣象」駕駛艙應用場景獲取蕭山上遊雨量、錢塘江潮汐、浦陽江水位等信息,結合浦陽江漲潮退潮時間區域,精準預判當天20時至次日2時之間有降雨緩解期,為區防指部署防範提供參考。
這些汛期湧現而出的生動實踐,都在為塑造更安全的城市探索新方法。
民乃城之本,我國城市化道路怎麼走?曾在論述完善城市化戰略時指出,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如何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是城市運行的重要標尺。新近發布的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顯示:對於城市來說,氣候變化的某些方面可能會被放大,包括高溫、強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直面新形勢,氣象部門已行動起來。7月16日,中國氣象局城市氣象保障服務研討會強調,要把發展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作為氣象部門落實對城市發展和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進大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規範、系統、高質量發展。而在各地,氣象部門也在探索未來發展之路上邁出堅定步伐——
雄安新區——這座呼之欲出的未來之城,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氣象部門正加快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和「未來站」,以數字城市「氣象大腦」推動智慧氣象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落地。
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試點城市新增264個微型智能氣象觀測站,更好地保障服務超大城市運行。在環球度假區所在的北京通州,通州區氣象局充分考慮極端天氣對各種戶外遊樂設施的影響,在園內建設3處微型觀測站,並將園區周邊6個氣象觀測站信息、雷達數據、預報預警信息融入文化旅遊區智慧管理平臺。
超大城市綜合氣象觀測試驗也在推進中,初步構建了多手段、高密度的城市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絡;智能網格技術在城市災害性天氣預報中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城市已經實現分區,甚至分街道氣象災害預警;城市內澇以及城市交通、供電、供水、供暖等城市生命線運行氣象影響預報預警服務正在發展等。
正值「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城市氣象部門加緊結合 「十四五」規劃編制,科學謀劃城市氣象觀測、預報、服務體系建設,深度融入城市具有「級聯效應」的複雜巨型系統中。(王瑾、張廣梅、李傲、麻碧華、蒲希、陳建東、馬洵、劉靜、孫嘯對本文有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