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8:28:06 3
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該磁力泵採用的外蝸體牆1與葉輪2之間通過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一軸向球軸承8配合安裝,內蝸體牆3與泵軸7之間通過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配合安裝,葉輪2與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之間配合第二軸向球軸承10安裝,可以減小葉輪2動平衡不良造成的振動和噪聲,有效阻止泵軸7及葉輪2的軸向竄動,大大減小磨擦生成的熱量,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在泵送液體的缺失和斷流的情況下空運轉,增強磁力泵的抗幹磨性能,提高磁力泵的運行安全,泵腔內泵軸7、葉輪2、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選用的都是耐腐蝕材料,提高了磁力泵的耐腐蝕性能。
【專利說明】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磁力泵,特別是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
【背景技術】
[0002]磁力泵不同於傳統的密封泵,電機機軸與泵軸並不直接相連,而是電機機軸驅動外磁轉子旋轉,外磁轉子與內磁轉子配合通過磁力帶動內磁轉子轉動,由內磁轉子帶動泵軸旋轉,使泵軸上的葉輪轉子轉動工作。磁力泵內磁轉子與外磁轉子之間設有隔離套形成的密封腔,將泵軸和內磁轉子封閉在密封腔內,一可避免液體由泵軸端向外部滲漏,二可對泵軸和內磁轉子進行冷卻,因此無需對泵軸採取傳統的動態密封就可以獲得非常優異的無洩漏特性,因而被廣泛用於輸送各種劇毒、易燃、易爆等危險介質,在石油、化工、醫藥、核動力、國防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磁力泵內支撐泵軸的滑動軸承是利用所輸送過程流體進行潤滑的,該過程流體往往潤滑性較差;其次在生產環境中,經常會遇到泵內液體被抽空或液體減少等狀況,會產生「空運轉」,俗稱「幹磨」,而「幹磨」會在短時間內使滑動軸承快速發熱,且與泵軸間的磨損加速;此外,散布在流動液體中的固體會產生潛在的軸承或軸頸表面的研磨。這些時間的積累效應會導致軸承過早磨損,結果導致泵軸嚴重偏離旋轉中心,內磁轉子與隔離套發生摩擦,並迅速將隔離套磨穿並產生高熱,造成介質洩漏,有毒易燃易爆等物質擴散,甚至引發重大災難事故。
[0003]葉輪由於材質不均勻,毛胚缺陷、機加工誤差、裝配誤差等的累積,以及設計時存在的非對稱性幾何形狀等,使其質量分布不均勻,形成一定的偏心,當葉輪旋轉時,產生不平衡的離心慣性力,從而使泵產生振動和噪音,動平衡不良會降低設備的預期使用壽命,特別表現在軸承的早期損壞,縮短設備的保養周期,增加設備的維護成本,影響產品質量,惡化工作環境等。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難以克服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包括泵軸7、葉輪2、內磁轉子5、外磁轉子6、隔離套4、內蝸體牆3、外蝸體牆1、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內磁轉子5固定安裝在泵軸7軸端,外磁轉子6安裝在電動機軸端,在內磁轉子5和外磁轉子6之間設置隔離套4,隔離套4與內蝸體牆3外殼密封固定連接,外蝸體牆I與葉輪2之間通過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一軸向球軸承8配合安裝,內蝸體牆3與泵軸7之間通過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配合安裝,葉輪2與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之間配合第二軸向球軸承10安裝。
[000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泵軸7與葉輪2製成一體,泵軸7與葉輪2選用的材料均為不鏽鋼材料。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包括滾柱14,隔離體15,軸承內圈16,軸承外圈17,內擋圈13和外擋圈12,在軸承內圈16和軸承外圈17之間放置滾柱14,滾柱14之間通過隔離體15隔開,滾柱14、軸承內圈16和軸承外圈17選用的材料為氣壓燒結氮化矽,隔離體15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氧化鋯和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中的一種,內擋圈13和外擋圈12選用的材料為氮化矽。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包括環形保持架18,滾珠20,止推墊圈19,環形保持架18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氧化鋯和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中的一種,止推墊圈19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和氣壓燒結氮化矽材料的一種,滾珠20選用材料為氣壓燒結氮化娃。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結構磁力泵泵軸7、葉輪2與外蝸體牆1、內蝸體牆3之間通過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第一軸向球軸承8、第二軸向球軸承10配合安裝,可以減小葉輪2動平衡不良造成的振動和噪聲,有效阻止泵軸7及葉輪2的軸向竄動,大大減小磨擦生成的熱量,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在泵送液體的缺失和斷流的情況下空運轉,增強了磁力泵的抗幹磨性能,提高磁力泵的運行安全,泵腔內泵軸7、葉輪2、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選用的都是耐腐蝕材料,提高了磁力泵的耐腐蝕性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徑向滾柱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3為軸向球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實施例: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包括泵軸7、葉輪2、內磁轉子5、外磁轉子
6、隔離套4、內蝸體牆3、外蝸體牆1、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內磁轉子5固定安裝在泵軸7軸端,外磁轉子6安裝在電動機軸端,在內磁轉子5和外磁轉子6之間設置隔離套4,隔離套4與內蝸體牆3外殼密封固定連接,外蝸體牆I和內蝸體牆3之間緊固連接,外蝸體牆1、內蝸體牆3和隔離套4封閉形成泵腔。磁力泵工作時,由外部驅動力帶動外磁轉子6轉動,外磁轉子6和內磁轉子5配合通過磁力帶動內磁轉子5轉動,內磁轉子5帶動泵軸7旋轉,所述磁力泵泵軸7與葉輪2製成一體,葉輪2隨著泵軸7 —同旋轉工作,泵軸7和葉輪2均選用不鏽鋼材料,該種材料製成的泵軸7和葉輪2具有耐蝕性、成型性、相容性和很寬範圍內的強韌性。
[0013]所述磁力泵外蝸體牆I與葉輪2之間通過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一軸向球軸承8配合安裝,內蝸體牆3與泵軸7之間通過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配合安裝,葉輪2與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之間配合第二軸向球軸承10安裝,該種配合安裝,能夠減少葉輪2動平衡不良產生的振動和噪音,可以有效阻止泵軸7及葉輪2的軸向竄動,提高磁力泵的運行安全。所述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包括滾柱14,隔離體15,軸承內圈16,軸承外圈17,內擋圈13和外擋圈12,在軸承內圈16和軸承外圈17之間放置滾柱14,滾柱14之間通過隔離體15隔開,所述隔離體15避免了滾柱14之間的摩擦,大大減小了摩擦阻力,減少摩擦生成熱量,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在泵送液體的缺失和斷流的情況下空運轉,增強了磁力泵的抗幹磨性能,滾柱14放置的密集程度可通過隔離體15根據負載大小進行調節,較現有技術中採用的保持架結構更靈活、實用,隔離體15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氧化鋯和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中的一種,內擋圈13和外擋圈12選用的材料為氮化矽,滾柱14、軸承內圈16和軸承外圈17均選用氣壓燒結氮化矽材料,所述材料製成的徑向滾柱軸承,耐磨、耐腐性能好,更重要的是其耐冷熱衝擊性、自潤滑性及綜合機械性能特別好,不易損壞,使用壽命長。所述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包括環形保持架18,滾珠20,止推墊圈19,所述環形保持架18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氧化鋯和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中的一種,止推墊圈19選用材料為碳化娃、氮化娃和氣壓燒結氮化娃材料的一種,滾珠20選用材料為氣壓燒結氮化矽,所述材料製成的軸向球軸承耐腐、耐磨性能好,更重要的是其耐冷熱衝擊性、自潤滑性及綜合機械性能特別好,不易損壞,使用壽命長。
[0014]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並加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耐腐蝕抗幹磨的磁力泵,包括泵軸7、葉輪2、內磁轉子5、外磁轉子6、隔離套4、內蝸體牆3、外蝸體牆1、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內磁轉子5固定安裝在泵軸7軸端,外磁轉子6安裝在電動機軸端,在內磁轉子5和外磁轉子6之間設置隔離套4,隔離套4與內蝸體牆3外殼密封固定連接,夕卜蝸體牆I與葉輪2之間通過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一軸向球軸承8配合安裝,內蝸體牆3與泵軸7之間通過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配合安裝,葉輪2與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之間配合第二軸向球軸承10安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泵,其特徵在於:所述泵軸7與葉輪2製成一體,泵軸7與葉輪2選用的材料均為不鏽鋼材料。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徑向滾柱軸承9和第二徑向滾柱軸承11包括滾柱14,隔離體15,軸承內圈16,軸承外圈17,內擋圈13和外擋圈12,在軸承內圈16和軸承外圈17之間放置滾柱14,滾柱14之間通過隔離體15隔開,滾柱14、軸承內圈16和軸承外圈17選用的材料為氣壓燒結氮化娃,隔離體15選用材料為碳化娃、氮化矽、氧化鋯和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中的一種,內擋圈13和外擋圈12選用的材料為氮化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磁力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軸向球軸承8和第二軸向球軸承10包括環形保持架18,滾珠20,止推墊圈19,環形保持架18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氧化鋯和聚四氟乙烯複合材料中的一種,止推墊圈19選用材料為碳化矽、氮化矽和氣壓燒結氮化娃材料的一種,滾珠20選用材料為氣壓燒結氮化娃。
【文檔編號】F04D13/06GK203670229SQ201420021923
【公開日】2014年6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4日
【發明者】高涵文, 高來生 申請人:高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