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8:20:46 2
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包括橫嚮導軌、縱嚮導軌、前立柱、後立柱、側拉撐、後拉撐及地下固定裝置。地下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柱和錨固部件,固定柱頂端與前立柱和後立柱的下端連接;錨固部件連接於固定柱的下端,其上端從固定柱的下端伸入固定柱內且固定在固定柱內部,錨固部件包括錨鉤、錨杆及第一金屬板,錨杆的上端固定於固定柱內部,下端伸出固定柱;錨鉤設置在錨杆的下端;第一金屬板與錨杆的上端連接且第一金屬板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錨杆的上端面的面積。本發明提供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易於打入地面或基底,且抗拔性能和穩定性能較好。
【專利說明】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太陽能光伏【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新型能源的應用領域日益擴大。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支撐結構,是光伏發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與地面或基底的固定性能較差,尤其是對於沙漠中的風大地區,抗拔性能不好,容易被拔出或傾斜,從而導致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傾翻。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易於打入地面或基底,且抗拔性能和穩定性能較好。
[0004]本發明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包括橫嚮導軌、縱嚮導軌、前立柱、後立柱、側拉撐、後拉撐及地下固定裝置,所述縱嚮導軌兩端通過固定座分別與同側的所述前立柱上端和所述後立柱上端連接;所述側拉撐一端通過側拉撐連接件與所述後立柱下部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縱嚮導軌連接;所述橫嚮導軌設置在所述縱嚮導軌上,所述橫嚮導軌通過螺栓與所述縱嚮導軌垂直連接;所述後拉撐通過後拉撐連接件斜向連接於所述兩個後立柱之間,所述地下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柱和錨固部件,所述固定柱頂端與前立柱和後立柱的下端連接;所述錨固部件連接於所述固定柱的下端,所述錨固部件的上端從固定柱的下端伸入固定柱內且固定在固定柱內部,所述錨固部件包括錨鉤、錨杆及第一金屬板,所述錨杆的上端固定於固定柱內部,下端伸出固定柱;所述錨鉤設置在所述錨杆的下端;所述第一金屬板與錨杆的上端連接且第一金屬板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錨杆的上端面的面積。
[0005]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柱的頂部設有開口,且在所述開口中安裝有
金屬套管。
[0006]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金屬套管內壁設有內螺紋。
[0007]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金屬套管的下端固定有第二金屬板,其中所述第二金屬板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金屬套管的下端面的面積。
[0008]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金屬板下方設有鉤固件,所述鉤固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金屬板的下表面固定,下端在固定柱內延伸。
[0009]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橫嚮導軌具有「C」型凹槽,用於放置光伏組件。
[0010]本發明提供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通過固定柱下端連接錨固部件,有利於將固定柱打入地下或基底,且錨固部件增加了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的抗拔性能和穩定性能,適用於沙漠等風大的地區安裝。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11]圖1為本發明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及
[0012]圖2為本發明的地下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發明提供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的結構和原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14]圖1為本發明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包括地下固定裝置1、橫嚮導軌11、縱嚮導軌4、前立柱3,後立柱9、側拉撐7、後拉撐19。地下固定裝置I垂直固定於地基上。前立柱3和後立柱9的下端分別與所述地下固定裝置I上端連接。縱嚮導軌4兩端通過固定座3分別與同側的所述前立柱3上端和所述後立柱9上端連接。所述側拉撐7 —端通過側拉撐連接件5與所述後立柱9下部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縱嚮導軌4連接。橫嚮導軌11設置在所述縱嚮導軌4上,所述橫嚮導軌11與所述縱嚮導軌4垂直連接。所述後拉撐10通過所述後拉撐連接件6斜向連接於所述兩個後立柱9之間。
[0015]橫嚮導軌11用於放置光伏組件12。且所述橫嚮導軌11具有「C」型凹槽,以減輕橫嚮導軌11的重量,便於光伏組件12安裝。當有加大風壓時,橫嚮導軌11的變形均勻分散到縱嚮導軌4上,減少光伏組件12的變形應力。橫嚮導軌11的個數為四根,且相互平行設置在所述縱嚮導軌4上。
[0016]下面將詳細說明本發明地下固定裝置的結構。
[0017]圖2為本發明的地下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地下固定裝置I包括固定柱101和錨固部件102,所述固定柱101頂端與前立柱3和後立柱9的下端連接。所述錨固部件102連接於所述固定柱101的下端,所述錨固部件102的上端從固定柱101的下端伸入固定柱101內且固定在固定柱101內部。所述錨固部件102包括錨鉤1021、錨杆1022及第一金屬板1023。所述錨杆1022的上端固定於固定柱101內部,下端伸出固定柱101。所述錨鉤1021設置在所述錨杆1022的下端。所述第一金屬板1023與錨杆1022的上端連接。第一金屬板1023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錨杆1022的上端面的面積。如此,可防止錨杆1022由於外力的作用而從固定柱101中被拔出。增加了錨杆1022與固定柱101的連接強度。
[0018]所述固定柱101的頂部設有開口,且在所述開口中安裝有金屬套管103。所述金屬套管103內壁設有內螺紋,適於與前立柱3和後立柱9的下端相連接。所述金屬套管103的下端固定有第二金屬板104,其中所述第二金屬板104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金屬套管103的下端面的面積,這樣,可以增加金屬套管103與固定柱101的連接強度,可防止金屬套管103受到外力影響而從固定柱101中被拔出。
[0019]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在第二金屬板104下方還設有鉤固件105,用於增加第二金屬板104與固定柱101之間的連接強度。鉤固件105的上端與第二金屬板104的下表面固定,例如焊接在一起。鉤固件105的下端在固定柱101內延伸,從而可保證金屬套管103、第二金屬板104和固定柱101之間的穩固連接,從而保證前立柱3和後立柱9與固定柱101之間的穩固連接。
[0020]本發明提供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通過固定柱下端連接錨固部件,有利於將固定柱打入地下,且錨固部件增加了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的抗拔性能和穩定性能,適用於沙漠等風大的地區安裝。
[0021]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發明做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發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包括橫嚮導軌、縱嚮導軌、前立柱、後立柱、側拉撐、後拉撐及地下固定裝置,所述縱嚮導軌兩端通過固定座分別與同側的所述前立柱上端和所述後立柱上端連接;所述側拉撐一端通過側拉撐連接件與所述後立柱下部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縱嚮導軌連接;所述橫嚮導軌設置在所述縱嚮導軌上,所述橫嚮導軌通過螺栓與所述縱嚮導軌垂直連接;所述後拉撐通過後拉撐連接件斜向連接於所述兩個後立柱之間,其特徵在於,所述地下固定裝置包括固定柱和錨固部件,所述固定柱頂端與前立柱和後立柱的下端連接;所述錨固部件連接於所述固定柱的下端,所述錨固部件的上端從固定柱的下端伸入固定柱內且固定在固定柱內部,所述錨固部件包括錨鉤、錨杆及第一金屬板,所述錨杆的上端固定於固定柱內部,下端伸出固定柱;所述錨鉤設置在所述錨杆的下端;所述第一金屬板與錨杆的上端連接且第一金屬板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錨杆的上端面的面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柱的頂部設有開口,且在所述開口中安裝有金屬套管。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金屬套管內壁設有內螺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金屬套管的下端固定有第二金屬板,其中所述第二金屬板的下表面的面積大於金屬套管的下端面的面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金屬板下方設有鉤固件,所述鉤固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金屬板的下表面固定,下端在固定柱內延伸。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光伏支架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橫嚮導軌具有「C」型凹槽,用於放置光伏組件。
【文檔編號】H02S20/10GK103684222SQ201210324271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4日
【發明者】蔡浩 申請人:中信博新能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