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區發展前景(官渡區關上街道)
2023-05-26 17:03:37 1
來源:昆明日報-掌上春城
編者按:
昆明城東,滇池左岸,是為官渡。
漫步時間迴廊,歲月如沙。
100年前的1922年,這片土地上建起了第一個飛機場——巫家壩機場。當時,唐繼堯從法國駐越南空軍手裡,買了30架舊戰鬥機和15架教練機,建立了雲南的第一支空軍力量和第一個飛機場。建成後的巫家壩機場,成為繼杭州機場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機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巫家壩機場因昆明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中國抗戰最重要的飛機基地之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巫家壩機場成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際進出口機場。
1941年,陳納德率領的「飛虎隊」來到昆明後,其總隊就駐紮在巫家壩機場。當時,巫家壩機場平均每2分15秒,就有一架飛機起降;每日的空運量達到數萬噸,是當時全球最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
機場周圍,就是關上的地界。
多少年來,這裡也一度是「官渡街區」最靚的那個仔。
關上曾經是官渡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2012年,隨著巫家壩機場的轉場運營和官渡區政府的搬遷,這裡曾一度顯得「蕭條和落寞」。10年時間裡,關上蟄伏發展。近年來,隨著巫家壩片區的高速發展,這裡不但成為中交集團等全國500強企業紛紛入駐的「總部」經濟片區,也成為昆明市城市新中心。
從官渡區政治經濟中心到昆明市城市新中心,一度「落寞」的關上片區,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10年後,又重新成為「官渡街區」最靚的那個仔。
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今日的關上街道,已今非昔比,承載著太多的發展重任。那麼,「十三五」期間取得了哪些成績、「十四五」期間,作為基層街道和社區,又準備如何踔厲奮發呢?
2月25日,環球網和官渡區融媒體中心記者造訪關上街道,深入探尋關上從官渡區政治經濟中心到昆明市城市新中心的「密碼」。
八九天氣,正月將盡,春風和煦,暖陽明媚。
「『十三五』期間,關上街道按照官渡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創新社會管理,著力改善民生,各項重點工作和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呈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
陽光透窗而入,關上街道黨工委書記談起了關上的未來。
「十四五」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官渡區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再上新臺階的歷史機遇期,是加快推進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關鍵期。
「所以,關上街道要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在經濟發展上實現新跨越,為關上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獻計出力。」
談到的重點企業和綠色發展理念,包括「雲車城」項目。
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之一。汽車行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領域,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減少碳排放,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然選擇,新能源汽車市場強勢增長已成定局。
「雲車城」破冰雲南,吹響綠色發展集結號。2019年12月21日,「雲車股份」啟動會在昆明舉行,汽車後市場各板塊精英齊聚,深度探討汽車產業鏈創新模式,見證雲車股份未來。
「雲車城」項目是官渡區重點招商引資項目,是西南首家服務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專業化集散地,擁有當前雲南區域最優的扶持政策。通過政企聯合引導全產業鏈跨界合作,與廣大汽車品牌攜手共建開放共享、協同共進的良好生態,推動產業融合創新與發展。
關上,因集市而興起、因城市而成名、因未來而觸手可期。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新城崛起
官渡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
宋大理國時,高氏於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闡府改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廢州,置中慶路,並官渡縣入昆明縣,為路治,於蝸洞置通往高嶢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
元代,一條古驛道成為了西南邊陲連接京城的重要交通要道。這條通京大道,從昆明拓東城經過石虎關,上而通省,下而通黔。建國初,伴隨著貴昆、昆墨等國道和省道的修建通車,它們紛紛從昆明一個叫石虎關的地點啟程。
建國後的幾十年光影裡,老貴昆路和老民航路構成了關上片區最早的十字交叉。兩條主幹道旁,阡陌縱橫,這是關上留給昆明人最初的印象。
而提起關上,昆明人念念不忘的是一條集市,叫「關街」。
張芙鳴現在關上街道基層黨建辦工作,30多年紮根基層,見證了關上從1988年設鎮、到2004年區劃調整至今的變遷。
那時候,關上一帶只有一個供銷社,需要購買點生活用品,都要「進城」去市區的百貨大樓去買。年輕女孩想吃點水果,都要去趕周六的「關街」,多買一點留著吃一周。那時候,關上設置為關上鎮,下面的村委會稱為辦事處。
要下鄉開展工作,除了步行只能騎著自行車出去。
那時候,年輕女孩喜歡穿高跟鞋。下鄉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說,有時候高跟鞋陷在泥濘裡;抬腿使勁時腳丫是出來了,高跟鞋卻還陷在爛泥巴裡……
以前的時候,張芙鳴的工資只有幾十元,現在已經漲到了幾千元;年輕時住房只有10多平米,現在的房子都是一兩百平米。生活和環境的改善,讓已經快到退休年齡的她,依然紅光滿面。
關上自然資源所的李建華是1962年生人,今年到退休年齡了,也在關上工作多年。在他的印象裡,當時交通不便,只有一輛26路公交車能通到關上一帶。現在,關上已有10多路公交車,讓居民出行更加便利。
時序分明的十二時辰,把無涯的時間平分進官渡人瑣碎的日子裡,半山半水伴炊煙,有聲有色有詩意。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後,一個難得的機遇,降臨在這片土地上。
官渡區委、區政府抓住機遇,順勢而謀,抓住中國第三屆藝術節在昆明舉辦的機會,投入巨資,修建了「通天之路」春城路,把昆明市區至飛機場的道路「瓶頸」打開。利用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提供的一系列優惠政策,讓投資數億元的「昆交會」場館,在官渡區境內落戶。
全區統一徵地、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基礎設施建設,對關上中心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關上與國貿中心及昆明市中心區連成一片,成為城市新區。官渡廣場,官渡森林公園……雨後春筍般崛起,帶動了全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市場發展:漸成體系,輻射增強
東風解凍,散而為雨。
嗅著春天的氣息,聽著花開的聲音,有個季節是雲南人的最愛。
每年的6月份,雨季來臨。這時候,雲南大山之中的眾多野生菌,陸續拱出土來。菌子破土的聲音,也開始攪動著人們一年一度的味蕾和腸胃。
每到這時候,「明知菌有毒,偏向菌中行」的雲南人,舍不了「菌兒」的美味,在舌尖味蕾的誘惑下,紛紛湧上街頭,湧向一個地方去「淘菌」——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場。
這個很大的野生菌集散市場,就坐落在關上街道的關興路。關興路本是美食一條街,當年進出巫家壩機場的車輛,都要經過這裡,順便停車品嘗下這裡的美食。這條街上,專門經營菌子的餐館就有10多家。
昆明木水花野生菌市場成立於2005年,設有野生菌新鮮貨交易大廳、野生菌冰鮮交易場所、也有乾貨交易區,是一個專業化的野生菌交易市場。而且,這裡還有農貿交易區,成為以野生菌為主體的大型專業化市場。
進駐這裡的商戶多達420多戶,野生菌交易量佔雲南省的90%、全國的70%,成為中內馳名的野生菌專業化市場。
這裡不僅供應國內市場,而且也是出口貿易的主要集散地。其中,包括松茸、牛肝菌、塊菌、松露、羊肚菌等等,遠銷往法國、日本、義大利、德國等地區,佔海外市場的60%。多年來,野生菌出口創匯僅僅次於菸草,銷量穩居全國第一。
目前,雲南木水花野生菌市場,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市場。
風掠過樹梢,碎落一地的花瓣,成為季節裡的殘痕。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木水花野生菌市場最熱鬧非凡的時候,而且是24小時營業。
這些野生菌都是來自於雲南複雜地貌的大山之中,生長在海拔高1500米至3000米之間的山區中,受到雨水的滋潤。
在這片神秘而美麗的大自然中,這些野生菌盡情地吸收著天地靈氣和日月精華,不沾染半點的世俗之氣,以最美好的姿態呈現在食客眼前。
因為不同的野生菌出土時間不一樣,剛剛被採摘的,還沾滿了露珠的野生菌,被陸續送進了木水花市場裡。然後,再運往世界各地……
時間,不一定能證明許多東西,但一定會看透許多東西。
關上,因集市而興起、因城市而成名。自古以來,關上片區就有經商的習慣。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民營企業和自發市場的崛起,以至於關上商賈雲集。
隨著城市形象的提升,帶來了城市產業的升級、改造等連鎖反應。東聚汽配城、中林汽配市場、博美建材城、明珠商城、華洋家居……一大批如今依然在全省、全市響噹噹的專業市場和商貿集群,在關雨路沿線落戶。
關上街道,也再一次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
一度,關上的步行街、美食節和展會遍地開花,極大地拉動了關上的市場發展,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品牌效應。
經濟崛起:商賈匯聚,再鑄輝煌
有了強大的市場品牌效應,一大批企業陸續落戶關上,帶動了關上經濟的崛起。
以官房為主的建築企業、娛樂企業,以大潤發、融城金階為主的商業綜合體,陸續雲集關上,帶動了關上經濟騰飛……
雲南康樂茶文化城,是由昆明晨力商貿有限公司投資2.5億興建,是西南大型專業茶葉交易中心。市場設置了名優茶拍賣中心、雲南名優茶葉博物館、茶葉商鋪、茶藝表演廳、茶文化藝術書畫作品展、茶藝培訓認證、茶文化產品出版發行等。完善的管理體制、熱情周到的服務,贏得了國內外茶商的青睞,紛紛入駐。
在中央、省、市、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康樂茶文化城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成為雲南第一家以茶文化為主的企業和宣傳中心。
2004年,康樂茶文化城獲得全國商品交易市場系統「先進單位」殊榮;還分別被雲南省政府、昆明市政府、官渡區政府命名為茶葉類唯一的「誠信市場」和平安商(市)場「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05年12月,被國家農業部批准問「農業部定點市場」,2007年,先後通過國家商務部「雙百市場」及「綠色市場」認證驗收。
在關上街道轄區的寶海路,還有一個集民間民俗文化、民俗博物館、民族歌舞餐廳、普洱茶文化、旅遊文化產業開發、緬甸翡翠加工、批發零售等為一體的綜合企業——「雲南人家」。
雲南人家創建於2003年,以開發、宣傳民間民俗文化為宗旨,對雲南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
雲南人家的發展歷程,有效帶動了昆明乃至雲南旅遊業由小到大、由觀光向休閒、由經營商品向經營文化的轉變,有力促進了昆明和雲南文化旅遊的開發和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雲南人家以其獨特的文化氛圍,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達數十萬人次,已成為雲南向世界展示、弘揚、傳承、保護民俗民間文化的窗口和示範基地……
2004年,昆明區劃調整後,雲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設「現代新昆明」的重大戰略部署。
面對機遇,官渡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走出城郊型、融入都市圈、建設中心區」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創業在官渡、購物在官渡、居住在官渡、休閒在官渡」四大城市品牌。
苦心人,天不負。
隨著巫家壩機場的轉場,巫家壩片區建設正式啟動,再次成為關上經濟飛躍的一個裡程碑。
巫家壩片區位核心區面積15.87平方公裡,距主城區3公裡,距離呈貢新區15公裡,距離長水機場約15公裡,北面連接呼馬山,南面連接滇池,靠山連水達四方,區域位置優良。
「十四五」期間,官渡區將優先發展以服務貿易為引領、總部結算和文旅健康為特色、數字經濟為支撐的 「中心經濟」體系相關的樓宇經濟。
重點以巫家壩片區為承載,加大與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的對接和洽談力度,引入跨國型、區域型總部和商務服務、跨境金融等產業,爭取南亞東南亞區域總部基地、國際金融總部中心落戶,推進茶葉等要素交易中心建設,推動巫家壩片區真正形成商業中心及總部聚集區。
隨著11家總部企業的入駐及市政路網等基礎設施配套不斷完善,巫家壩片區金融中心、總部基地、商業中心、傳媒中心的集聚效應已逐步凸顯。
錨定「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設成形」目標,巫家壩片區建設正全面提速提質,邁上裂變式發展徵程。可以預見,隨著這些項目的建設,巫家壩CBD將全面成型,從而帶動昆明整體活力的提升。
傳承百年歷史,匯聚時代繁華。
一個以飛虎大道為中軸、巫家壩為中心的現代高原湖濱城市、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大昆明的城市夢想將璀璨綻放!
文化變遷:承襲發展,文化厚重
中午時分,陽光柔和,周圍靜謐。二樓上,一位年輕的姑娘一邊吃著零食,一邊專注地看書。
與以往在書店和圖書館借閱不同的是,姑娘看書的地點是在社區居委會二樓;而書,是從樓下社區書院借閱的……
在關上街道,就有一處社區書院。
書院位於民航路與關育路路口,是一家由關上街道中心區社區和新華書店攜手打造的社區書院。
「雲上鄉愁書院以圖書為媒介、以活動為抓手、以文化為靈魂,打造零距離服務群眾文化生活新陣地。」關上中心區社區監委會主任吳萍介紹,書院將書店與社區便民中心結合起來,分為銷售區和閱讀休息區;樓上樓下動靜結合,使得書院的空間安排更加合理。
在這裡,透過書院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陽光灑入書院,鬧中取靜、別有韻味。
在這裡,雲上鄉愁書院,書香溢滿心房。
「2019年10月21日,中心區社區還在『雲上鄉愁書院』啟動了全市首家社區『學習強國線下體驗空間』。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平臺的海量學習資源和雲上鄉愁書院的空間,集線上學習、線下交流為一體,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定期開展黨史、文化、人物、文藝、科學、法治、軍事等內容活動。」
中心區社區書記張惠介紹,雲上鄉愁書院的成立,只是關上歷史文化底蘊的一個縮影。
關上人深知:價值,並非外在財富,而是內在修養。
多年來,關上片區不僅有多所學校、醫院、電影院,還有官渡區博物館和文化館。厚重的文化傳承,一直積澱在關上居民的心裡。
因為成績突出,關上街道中心區社區自2009年成立以來,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全國科普示範社區」「全國農民工文化服務示範項目」「全國家庭教育示範社區」「全國僑務工作示範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榮譽稱號。
奮鬥百年,初心如磐。
承襲著悠久而燦爛的文化,注入了現代化發展的澎湃動力。作為中國百強區,官渡區奮力推動城市新中心建設和文化建設中,邁出了堅實步伐。
近年來,關上街道注重文化建設,結合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搭建了「百姓大舞臺」。現在,關上街道的文藝團體共有87個,其中合唱和舞蹈團隊24個。演員分散在社區裡,做到了「召之即來,來之能演(唱)」,成為民間傳播正能量的主力軍。
為展現關上「百年巫家壩」的文化特色、歷史上「昆明東大門」的文化底蘊,以及今日「新關上」的文化品牌,關上街道還舉辦了關上首屆文化藝術節,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社會治理:依靠群眾,探索創新
昆明東郊,過去有一座關隘叫石虎關。它是昆明的東大門。出昆明首先要過它,入昆明最後也要過它。現在,石虎關已了無痕跡,只留下一個「石虎關」的地名。
「關上」指的是石虎關以上之地,過去就是石虎關戍卒的生活給養之地;也是周圍老百姓趕街的地方,俗稱「關街」。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目前,城東石虎關猶在,卻不見當年石虎。
石虎關社區書記段春麗介紹,社區成立於2019年,在社會治理中,針對社區老舊小區較多、老人較多(轄區80歲以上老人有260人)的情況,加快了「百佳示範小區」「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創建工作。
為全面推進官渡區「十四五」期間老舊小區改造工作,2021年3月在官渡區住建局的牽頭下,石虎關社區申報的第一批5個老舊小區改造開工改造,實現了「乾淨、宜居、平安、有序」的小區居住環境。
根據官渡區「百佳示範」小區創建工作安排,石虎關社區推薦關嶺路「89號院」作為社區「百佳示範」小區創建點。「89號院」有5個單元,均為原部隊轉業、退休幹部,大部分年齡在65歲以上。2020年4月成立了小區管理委員會,採取積極爭取、多方協調,自籌自建、主動有為等方式,全面推進小區綜合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
同時,社區聯合社會組織、共建單位、社區商家,建立了「石虎關社區長者守護聯盟」,組建了社區「銀齡行動」老年照護隊,志願者隊伍達110餘人。對社區內有需求的高齡老人進行日間照護、精神慰藉、老年教育等活動;還定期組織高齡老人舉辦智慧型手機使用培訓,縮小老年人群與青年人群間的「數字鴻溝」。
歲月,溫婉了時光,凌亂了鄉愁。
慄春美的炒板慄和煮豆,趙斌的米線鋪,顏嘉祥的羊旺米線,「官渡老張」的蘭花糖,老梅家的豌豆粉,老華家的牛肉……
作為昆明故土一部分的官渡,它與昆明一同走過歷史的歲月;作為官渡大地一部分的小街,也和官渡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當年的小街,美食如雲,引得食客趨之若鶩。那時,一首民間順口溜有這樣的句子:「吃窮賣盡小街子」。
向新而生!向遠而行!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小街社區的發展步伐也在加快。
小街社區現在有兩個居民小組,2.8萬人。經過10多年的拆遷建設,現在一組的群眾在2019年底,順利回遷到春城大觀的「領秀玉坤苑」的1191套新房裡,實現了從城中村「農民」到「市民」的轉變,圓了幸福安居夢。目前,二組的拆遷建設正在進行中。
「小街社區的轄區內,有盤龍江、金汁河和明通河穿境而過。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社區將轄區內3條主要入滇河道及小區內的獨立景觀水體,作為工作的重心任務來抓。」
小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趙雲豔介紹,除了嚴格落實河長制,還和轄區學校開展聯動,對盤龍區沿岸的部分牆體進行了彩繪,宣傳環境保護專項行動。
傾聽民聲,有一種幸福叫黨的關懷。
社會治理的根本在基層,落腳點在社區。
關上街道社會建設辦公室的呂麗介紹,面對新形勢,關上街道堅持「一核多維·共建共享」工作理念,結合實際情況,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強和創新社區治理,突出不同類型社區特點,積極探索社區社會服務和管理工作新模式。
來源:環球網 張密、官渡區融媒體中心 向文、關上街道 蔡密
責編:徐望格
編審:吳晨萍
終審:周建軍
本文來自【昆明日報-掌上春城】,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