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19:57:31 1
專利名稱: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建築工程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
背景技術:
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隨著建設用地緊張,發展地下空間已經是大勢所趨,大型和超大型的地下工程越來越多,如地下購物中心、地鐵站臺、地下停車場等。由於地下工程混凝土使用的強度等級越來越高,防水外牆發生收縮開裂的現象日益增多,已經成為地下工程混凝土用料的一個難題。而且由此引發的地下工程滲漏水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工程的使用性能,而且為工程的耐久性埋下隱患。因此,如何減少地下工程混凝土防水外牆收縮裂縫成為一個技術難題。除了採取摻加混凝土膨脹劑、纖維、減縮劑、增加水平配筋等材料措施抗裂之外,人們也採取了在防水外牆上間隔20 30m設置膨脹加強帶、後澆帶和誘導縫等工藝措施,這些措施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防水外牆收縮開裂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可以顯著降低地下工程混凝土外牆收縮產生的拉應力,從根本上解決地下工程混凝土外牆收縮開裂的技術難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它是在地下室的墊層,或者防水保護層(對於有防水要求的工程,要在墊層混凝土之上增設防水層和防水保護層),與地下室外牆之間夾設一層隔離滑移層;且在基礎底板與地下室外牆之間 留置平行於外牆的用於釋放收縮變形的後澆帶。所述隔離滑移層採用聚苯板、有機防水卷材、橡膠板、紙板或塑料板等能夠起到消除地下工程外牆混凝土與墊層或防水保護層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的材料。所述隔離滑移層厚度為5 10mm。所述後澆帶寬度為300 1000mm,在後澆帶兩側,與地下室外牆及基礎底板接觸部的居中位置預置有鋼板止水帶,所述鋼板止水帶寬度200 300_,厚度2 3.5_。所述後澆帶外牆一側的起始點距離外牆內側寬度為0 3000mm。超過3000mm後,隔離滑移作用減弱,釋放收縮應力的能力降低,減少收縮裂縫的效果會變差。所述後澆帶混凝土可以是膨脹混凝土,也可以是普通混凝土。所述後澆帶混凝土是在地下室外牆和基礎底板混凝土溫度降至環境溫度之後澆築的。本實用新型由於採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在基礎墊層與地下室外牆之間夾設一層隔離滑移層,可以有效產生變形滑移;在基礎底板與地下室外牆之間留置平行於外牆的後澆帶,用於預留變形空間。這兩點結合可以顯著降低地下工程混凝土外牆收縮產生的拉應力,解決地下工程混凝土外牆收縮開裂的技術難題。
圖1為本實用新型後澆帶外牆一側的起始點距離外牆內側寬度為Omm構造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後澆帶外牆一側的起始點距離外牆內側寬度為3000mm構造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這種地下室外牆牆基結構,在施工完成後是:如圖1、圖2所示,在墊層I (或者防水保護層)與地下室外牆2的交界處,隔設有一層隔離滑移層3,同時在墊層I (或者防水保護層)之上沒有澆築地下室外牆的地方,澆築有基礎底板4,在基礎底板4與地下室外牆2之間還澆築有後澆帶5,後澆帶5平行於地下室外牆2。進一步講,隔離滑移層3是採用聚苯板、有機防水卷材、橡膠板、紙板或塑料板等材料,能夠起到消除地下工程外牆混凝土與墊層或防水保護層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另外,所述隔離滑移層3厚度為5 10mm。進一步講,後澆帶5的寬度為300mm 1000mm,並且在後澆帶兩側(7所指示的位置)與地下室外牆2及基礎底板4相接觸的中間高度位置,預置有鋼板止水帶6,所述鋼板止水帶6的寬度為200 300mm,厚度為2 3.5mm。另外,後燒帶5靠近外牆的一側至外牆內側的距離為0 3000mm。超過3000mm後,隔離滑移作用減弱,釋放收縮應力的能力降低,減少收縮裂縫的效果會變差。另外,澆筑後澆帶5用混凝土可以是膨脹混凝土,也可以是普通混凝土。並且是在地下室外牆2和基礎底板4混凝土溫度降至環境溫度之後澆築的。下面以兩個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施工過程:實施例1參見圖1所示,地下室外牆2為「I」形,施工工藝如下:(I)在已經施工完畢的墊層混凝土之上,鋪設厚度IOmm的聚苯板隔離滑移層3,隔離滑移層3寬度與地下室外牆寬度相當或略大於地下室外牆寬度。(2)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綁紮基礎底板4鋼筋,支起後澆帶兩側模板7,後澆帶5兩側模板之間的寬度為300_ ;後澆帶模板7採用市售的快易收口鋼板網(這種快易收口鋼板網是一種永久性模板,不用拆除),並預先設置寬度200mm,厚度2_的鋼板止水帶6於模板中間高度處。( 3 )澆築基礎底板4混凝土。(4)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綁紮外牆鋼筋,支外牆兩側模板8,其中一外牆模板8緊鄰後澆帶5的一側模板7 (使後澆帶靠近外牆一側的起始點距離外牆內側寬度為Omm)澆築外牆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後拆除外牆模板8。(5)待外牆混凝土中心的溫度和基礎底板混凝土中心的溫度降至環境溫度後,清理後澆帶兩模板7間的雜物,然後澆築摻加膨脹劑的後澆帶混凝土並養護14d。[0030]本例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形成。實施例2參見圖2所示,地下室外牆2為「L」形,施工工藝如下:(I)在已經施工完畢的墊層混凝土之上,鋪設厚度5mm的SBS防水卷材隔離滑移層3,隔離滑移層3寬度與地下室外牆2的「L」的底邊寬度相當或略大於該寬度。(2)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綁紮基礎底板4鋼筋,支起後澆帶兩側模板,使後澆帶靠近外牆一側的起始點距離外牆立面內側寬度為「L」的底邊寬度3000mm。後澆帶模板採用木模板,並預先設置好寬度300mm,厚度3.5mm的鋼板止水帶6,鋼板止水帶6於模板中間高度處,後澆帶寬度為1000mm。(3)燒築基礎底板4混凝土。(4)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綁紮外牆鋼筋,外牆2為「L」形,在「L」的立面支外牆兩側模板。先澆築「L」型底邊的底板混凝土 (在一側後澆帶模板和一側外牆立面模板之間),於該混凝土流動度損失後、初凝之前,在兩外牆立面模板之間澆築外牆混凝土。外牆混凝土凝固後拆除外牆模板。(5)待外牆混凝土中心的溫度和基礎底板混凝土中心的溫度降至環境溫度後,拆除後澆帶兩側的木模板,清理後澆帶模板中間的雜物,澆筑後澆帶混凝土並養護14d。本例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形成。
上述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並限定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凡是在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同變換或改進,均不應排除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外
權利要求1.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在基礎墊層或防水保護層與地下室外牆的交界處隔設有一層隔離滑移層,同時在基礎墊層或防水保護層之上澆築基礎底板,所述基礎底板與地下室外牆之間留置有平行於外牆的用於釋放收縮變形的後澆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隔離滑移層材料採用聚苯板、有機防水卷材、橡膠板、紙板或塑料板。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隔離滑移層厚度為5 1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澆帶寬度為300 1000mm。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澆帶靠近外牆一側的起始點距外牆內側的距離為O 3000mm。
6.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澆帶混凝土是膨脹混凝土或普通混凝土。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澆帶混凝土是在地下室外牆和基礎底板混凝土溫度降至環境溫度之後澆築的。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後澆帶兩側,與地下室外牆及基礎底板連接部的居中高度位置預置有鋼板止水帶,所述鋼板止水帶寬度200 300mm,厚度2 3.5mm。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後澆帶兩側,與地下室外牆及基礎底板連接部的居中高度位置預置有鋼板止水帶,所述鋼板止水帶寬度200 300mm,厚度2 3.5mm。
10.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後澆帶兩側,與地下室外牆及基礎底板連接部的居中高度位置預置有鋼板止水帶,所述鋼板止水帶寬 度200 300mm,厚度2 3.5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減少地下室外牆收縮裂縫的牆基結構,屬於地下工程施工技術領域,包括在基礎墊層或防水保護層與地下室外牆之間隔設有一層隔離滑移層;同時在基礎墊層或防水保護層之上澆築基礎底板,在基礎底板與地下室外牆之間設置有釋放變形的後澆帶。採用本實用新型,可以顯著降低地下工程混凝土外牆收縮產生的拉應力,解決地下工程混凝土外牆收縮開裂的技術難題。
文檔編號E02D29/16GK203113378SQ20132008142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2日
發明者趙順增, 劉立, 李長成, 賈福傑, 武旭南 申請人: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