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封變現(解封日的首日封)
2023-05-26 06:14:13
解封日的「首日封」
武漢市民代寫萬封明信片,為援漢醫護人員「遙寄武漢情」
3月30日,武漢市教師代表展示為醫護人員代寫的明信片。受訪者供圖
晴朗的天氣已經持續多日,4月8日一大早,武漢氣溫就超過了16℃。
馬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葉,早已由嫩綠轉向深綠。路上不多的行人,也都換上了春裝。從元月23日封城那一刻,經歷了76天、1800多個小時的苦痛掙扎,武漢終於「解封」了。
江岸區上海路14號,有一棟很有年代感的灰色三層小樓——武漢市郵政局上海路支局。今天這裡恢復營業。一層業務大廳裡,過年時掛上的紅燈籠,還沒來得及摘下來。
一些人陸陸續續來到郵局,將一沓沓印著武漢美景的明信片投遞之後,便默默離開了。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市民,都是「遙寄武漢情」感恩活動的志願者:為援漢醫護人員代寫明信片。
「京」兵強將、「滬」你平安、「津」字招牌、銘「冀」於心、竭「晉」全力、勇「蒙」果敢、「遼」表寸心、逢兇化「吉」、「龍江」有愛……這1萬多封明信片,帶著武漢人由衷的感恩之情,雪片一樣飛向祖國大江南北。
這個武漢解封日的感恩活動,是由武漢市青春江岸志願者團隊發起組織的。
「你們為我們拼過命,但來不及感謝就悄然離去。就讓武漢人手寫的薄薄明信片,帶著武漢的美景和祝福,伴你們回家。」代寫志願者劉新說。
就像一部時光機,往後餘生,這些白衣執甲的逆行者,只要翻開這些蓋著武漢解封日郵戳的明信片,就會重新回到這個時候——記得這座城市最沉默的情懷,還有這裡最懂得感恩的人民。
解封的武漢,這份深情值得封存。
最美的不是櫻花,是武漢人感恩的心
4月8日零點,李紫陽站在武漢市高速路府河出口,看著早已排好隊的一輛輛汽車,順序通過收費站。司機們紛紛搖下車窗,向窗外的陌生人揮手:「再見,再見!」
一輛車牌「閩H」開頭的車主,衝他喊了一聲「謝謝」。就這普普通通的一句話,此時此刻,竟把這個27歲的小夥子喊哭了。
這一刻,多少人百感交集。他說,這是70多天裡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李紫陽是青春江岸志願者團隊成員,也是「遙寄武漢情」的發起人。疫情暴發時,他還加入民間自發組建的「武漢精神」志願者團隊,聯繫、清點物資,負責運送,到任何需要出力的地方。
雖然聽過無數遍「眾志成城」,他這回才第一次真正明白它的意義。
說起「遙寄武漢情」的緣起,實屬偶然——廣西援漢醫療隊隊員陳良嬌離開武漢時,在機場遇到工作人員送明信片。由於來不及填寫,她就聯繫志願者李紫陽,詢問是否可以代寄印有武漢風景的明信片,給家人朋友留作紀念,也送去一份來自武漢的祝福。
李紫陽是個急性子,連夜駕車跑了好多地方,才買到幾張。他寫下祝福,寄了出去。
後來,在與陳良嬌聊天時,他得知廣西援漢醫療隊不少隊員,也希望像陳良嬌一樣,有一張明信片,在帶給家人祝福的同時,也紀念自己的努力。
於是,在李紫陽的倡議下,青春江岸志願者團隊決定發起「遙寄武漢情」活動。他說,今年3月,武漢最美的不是櫻花,而是武漢人感恩的心,「我們要借這一張張薄薄的明信片,為各地逆行出徵的援漢醫療隊員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送去武漢人的感激和祝福。」
然而,當時售賣明信片的郵局和旅遊紀念品商店,都沒有恢復營業。為了不耽誤進度,李紫陽一方面請團隊志願者連夜做出小程序,收集醫療隊員的代寫需求。另一方面發動朋友,四處尋找印有武漢風景的明信片。
記者打開「遙寄武漢情」小程序,發現界面十分簡潔,只有收件人、寄語和代寫署名等關鍵信息。李紫陽解釋說:「沒有時間做美化。」
從廣西醫療隊到四川醫療隊,再到河南醫療隊……這個小程序在各地醫護人員中不斷轉發,後臺信息需求迅速達到上萬條,收信地址幾乎覆蓋了全國各地。
如此大量的明信片缺口,讓大家犯了難。他們跑遍了整個武漢,發動周圍人轉發明信片求購信息,聯繫各個可能有貨的商家清點庫存,每天找一點,積少成多。各地援漢醫療隊隊員的明信片,都被他們「承包」了。
小程序裡留言激增,教師、民警、工人、學生、消防員等普通市民,聽聞後踴躍加入代筆志願者隊伍,通過志願者報名系統領取代寫任務,寫完後由專人收回。
這些代寫志願者才華橫溢,有的作了萌萌的插畫致敬醫護人員,有的手繪各種武漢特色,並在旁邊調皮地標註「武漢周黑鴨代筆」「黃鶴樓代筆」「熱乾麵代筆」……
代筆明信片每天從全市各個角落匯集而來,最後達到1萬多封。李紫陽和七八個志願者,連續整理了四天才弄完。
這些明信片上,有著不同於往日的郵戳,刻著「大美江城 正在重啟 2020.4.8 湖北·武漢」字樣,這是武漢解封日的專屬郵戳。「為了給明信片蓋上這個特別的戳,我們特意選擇了4月8日。」李紫陽向記者展示後說。
於是,就有了市民親手郵寄「首日封」的感人場景。
在這些明信片上,還有一個很顯眼的紀念戳——一個紅色愛心桃,中間寫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中國加油」,底部落款「2020.03.18 湖北武漢」。
李紫陽覺得這個章「特別贊」,「3月18日是武漢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零報告』的日子,也是援漢醫療隊取得階段性成效的日子,武漢郵政局據此特別定製。」
這些蓋著解封日專屬郵戳和「清零日」紀念戳的明信片,仿佛是一枚枚軍功章,以民間獨有的方式,鄭重授予每一位為武漢拼過命的醫護人員。
每封明信片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3月28日晚,小學生吳一舟坐在桌邊,一筆一划地代寫明信片。坐在旁邊的爸爸和爺爺,也在對照著手機屏幕,認真抄寫每個字。吳一舟全家都是「遙寄武漢情」的代寫志願者。
調皮的吳一舟寫著寫著,開始在明信片上天馬行空地畫畫:一個頭戴「十字帽」的醫護人員,高舉盾牌阻擋有著很多觸角的病毒,還有旁白——銅牆鐵壁!雖然醫護人員的腿,被他畫得像兩個細長的「6」,盾牌好似擀麵杖,但絲毫不影響小傢伙的自豪與喜悅。
他挑起眉毛,眼光閃亮,舉著這張明信片說,「我終於可以儘自己的一份力了!」
這些寫給父母、愛人、孩子、朋友和老師等人的明信片,內容豐富多彩,可圈可點。河南省援鄂醫療隊隊員寫給朋友,「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不用訴離殤」,字裡行間,透著江湖再相逢的豪邁;
山東省第五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寫給父母,「報不完的恩,是父母的恩。爸媽安好,便是晴天。您們養我長大,我陪您們變老」,洋溢著對家滿滿的眷戀;
有的明信片更像一封信,空白的地方,都被密密麻麻的小字擠滿。
一位江蘇省援鄂醫療隊隊員,用這張薄薄的明信片承載著自己深深的期許,「親愛的寶貝,媽媽很榮幸有這樣一次機會,給你寫一封有意義的明信片……每個人都應該有意義地活著,平平淡淡雖好,該挺身而出的時候也不能龜縮不前……寶貝加油!做一個有責任感、有能力的小男子漢!」
甘肅援鄂醫療隊隊員馮淑芳還向李紫陽打聽,代筆志願者張成龍的聯繫方式——在朋友圈看到他為自己代寫的祝福,非常感動,希望能直接道謝。李紫陽說,張成龍是一名民警,他們現在已經聯繫上了,沒準兒會成為一生的好朋友。
每封明信片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有的關乎親情,有的關乎友誼,有的則是對戀人的期許。代筆志願者柳靚葳印象最深的一封明信片,是這樣寫的:「待到櫻花燦爛,春山可望,山河無恙的時刻,你把我帶回家可好?」
代筆志願者葉媛幫江蘇援鄂醫療隊賀龍雲寫完明信片,又加上自己洋溢著武漢式熱情的寄語,「共飲一江水,同心戰疫情。等武漢痊癒了,我帶你,逛三遍漢街,吃六碗熱乾麵,登九次黃鶴樓,看十一次武大櫻花。」
不少醫療隊還專門錄製了感謝小視頻,遼寧雷神山醫療隊隊員說,「因為疫情我們沒有機會親身感受湖北的美,待疫情退去,我們一定會回來,武漢加油!」
山東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點讚,「感謝武漢人民用這種方式,讓我們帶走江城的美景,祝武漢明天更美好!」
一聲聲對江城的祝福,也在感謝明信片背後,一個個拼命的武漢人。
武漢伢要挺住,冇得事!
劉新是代寫明信片的志願者之一,也是武漢民間自發組織的志願者團隊發起人。「扯奇談怪論冇得用,不單單是寫明信片,今天的一切都足以見證,武漢伢為自己城市拼過命!」劉新說。
歷經兩個多月的焦灼,他終於有點心情回歸主業,「開始琢磨『有點窮』這個事兒了」。他說,「大家在朋友圈發什麼內容,我們的感受最直接,雖然走出傷痛需要時間,但已經有活躍的氣氛了。」
3月24日,他和志願者團隊「無所WEY聚」,帶著熱辣的小龍蝦,去櫻花盛放的東湖櫻園,歡送重慶援漢醫療隊。為了讓長期高壓下工作的醫護人員放鬆一下,武漢市破例將東湖櫻園,單獨對醫護人員開放幾天。
小龍蝦是團隊志願者彭雪幫忙提供的,她自己有家餐廳叫「老城故事」。雖然疫情期間停業,但員工都沒有走。疫情剛好轉,他們就開始做外賣自救了。當她得知要犒勞醫護人員,就爭著炮製最地道的小龍蝦,打包帶過去。
一眼望去,重慶醫療隊給人感覺蠻火辣,他們穿著清一色的紅色隊服。
「誰幫你們選的衣服?」劉新問。
「隊長陳老師!別的城市無所謂,我們重慶必須要紅色,火鍋,紅湯火鍋!」隊員的爽朗回答,引得大家開心大笑。
劉新形容自己的普通話「還闊以」,但同他的武漢話相比,還差一截兒呢。他不無自豪地向記者「顯擺」道:「我滴武漢話就是一管原子筆,行雲流水,我滴普通話咧,就是一管鋼筆,還是一管冇得墨水滴鋼筆,寫兩哈,還得甩兩哈。」
送小龍蝦時,有重慶妹子開玩笑說自己胖了十斤。劉新趕緊接茬:「凡是重慶醫療隊的妹子,嫁不出去的,武漢都安排啦!」他把這條小視頻發出後,留言區裡一片「求安排」。也有很多「不滿」——「你這個拐子,請把重慶妹子送回來」「你怕是想多了,哪裡有嫁不出去的重慶妹子」。
雖然經歷的實在太多,但提起這些留言,劉新覺得十分暖心,兩個一衣帶水的城市之間的情誼,用這種溫情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同長江中的深水潛流,特別厚重。
從1月末接到親友求助電話時的無助,到加入志願者團隊為武漢拼命,再到現在迎接春暖花開,劉新覺得這個過程特別「武漢」。
「武漢伢要挺住,武漢伢不信邪,冇得事!我們不往前衝,難道在屋裡頭看著微博受氣?」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聽著特別有氣勢。
舉國援助湖北、援助武漢的時候,傷痛中的武漢人也一呼百應,毫不費力便集結了大批志願者。劉新說,僅他所在的「武漢精神」志願者團隊,幾天就達到了500人,成員中有開滴滴的,也有開超跑的,但不論什麼身份,大家都只是並肩作戰、各盡所能的武漢人。
「武漢精神」志願者團隊因為人數激增,分成三個小組,「無所WEY聚」是其中之一。其隊長張帆甚至寫了「生死狀」:「如果我發生意外,請你們替我盡父親的責任,將孩子撫養長大;替我盡兒子的責任,為父母養老送終;替我盡愛人的責任,為我的另一半再尋歸宿。」
在物資最緊張的時候,一瓶84消毒液,劉新和幾個兄弟都省著用,每人拿一個小可樂瓶灌一點回去稀釋,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為武漢拼命的決心。
志願者田毅是劉新認為特別「武漢」的人,他平時說話聲調又高,還經常帶著「漢罵」,口頭上滿是嫌棄,但骨子裡都是深愛。他把老婆孩子安頓好後,自己一個人在外面租一個小房間,一直幹到了現在。
那天,他們去街頭尋找滯留武漢的流浪人員,田毅看到後衝他們吼,「有沒有飯吃啊!餓著了怎麼辦!沒有飯吃跟我們走啊!」
武漢封城初期,他們憑藉一腔熱情,哪裡需要去哪裡。後來在相關部門指導下,更加有序高效,從接收物資,搜集信息,接單、制單、派單都能統一調度分配。
劉新所在的「武漢精神」志願者團隊,不僅圓滿完成分配任務,而且無一人感染。
平日裡,劉新作為武漢電視臺的一名主持人,致力於帶給大家歡樂。這幾個月,經歷了傷痛,也感受了來自全國同胞的袍澤之情,他更加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
那個英雄的武漢從未遠去,車水馬龍的武漢正在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