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和工程車輛的製作方法
2023-05-26 06:04:36 2
專利名稱: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和工程車輛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業容器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工程車輛所承載的用於儲存流體物質的工業容器,如可以用於儲存水,還涉及一種包括該工業容器的工程車輛。
背景技術:
在工業領域中,工程車輛承載有各種工業容器,尤其是大量的用於儲存流體物質的容器。例如,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上設置有用於儲水的容器。圖1所示為一種傳統的用於儲水的工業容器。如圖1所示,該工業容器包括具有儲存空間10的容器殼體11,在該容器殼體11的頂部上設置有與儲存空間10連通的進氣接頭12,在該容器殼體11的底部上設置有與儲存空間10連通的排水接頭13。在使用時,進氣管可以連接到進氣接頭12,排水管可以連接到排水接頭13,從而在將空氣通入儲存空間 10上部的同時,將儲存空間10內儲存的液體通過排水管排出。當使用時,需要在容器殼體11的頂部之外將進氣管連接到位於容器殼體11頂部的進氣接頭12,這種連接方式對於工作環境惡劣的工作場合來說存在安全隱患。具體而言,通常進氣管為軟管,當將進氣管連接到容器殼體11頂部的進氣接頭12 上時,必然使進氣管的一部分位於容器殼體11頂部的外表面上。在工作環境較為惡劣的工作場合,很容易對該進氣管造成損壞,從而導致傳統的工業容器的可靠性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傳統的工業容器的可靠性成為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該工業容器可以在使用時避免進氣管受到損壞的可能性,從而獲得較高的操作可靠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該工業容器包括能夠密閉的容器殼體,該容器殼體具有儲存空間以及與該儲存空間相通的物料進出口和進氣接頭,該進氣接頭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的底部的壁上。優選地,所述工業容器包括與所述進氣接頭連通的第一氣管,該第一氣管位於所述容器殼體的儲存空間內並且所述第一氣管的埠位於與所述容器殼體的頂部的壁的內表面相鄰近的位置。優選地,所述第一氣管為直管。 優選地,所述第一氣管沿豎直方向延伸。優選地,所述工業容器包括與所述進氣接頭連通的第二氣管,該第二氣管貫穿所述容器殼體的儲存空間而伸出於所述容器殼體的頂部的壁並再朝向所述容器殼體的頂部的壁延伸到所述容器殼體的儲存空間內。優選地,所述第二氣管的位於所述容器殼體的頂部的壁的外部的部分形成為U形管。優選地,所述第二氣管的位於所述容器殼體內部的部分形成為直管。[0015]優選地,該工業容器還具有閥門,該閥門設置在所述進氣接頭上。優選地,該工業容器還具有安全閥,該安全閥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的頂部的壁上。優選地,所述安全閥為兩個,所述容器殼體的頂部的壁上安裝有三通管,該三通管的一個埠與所述儲存空間相通,所述兩個安全閥分別安裝在所述三通管的另兩個埠上。優選地,所述物料進出口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的底部的壁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工程車輛,該工程車輛包括車身和由該車身承載的工業容器, 該工業容器為本實用新型的工業容器。優選地,所述工程車輛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所述工業容器為容納水的容器。按照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當將通常為軟管的進氣管連接到容器殼體的進氣接頭上時,進氣管連接到底部的進氣接頭即可,從而能極大程度上對該進氣管加以保護,提高工業容器的可靠性,進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一種傳統的工業容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工業容器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的工業容器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表示安全閥安裝方式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左、右、頂、 底」通常是指以工業容器正常安裝以供使用的狀態下的方位。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包括容器殼體11, 該容器殼體11具有(如通過各種閥)能夠密閉的儲存空間10以及與該儲存空間10相通的物料進出口 20和進氣接頭21,其中,該進氣接頭21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底部的壁上。與圖1所示的傳統的工業容器相比,將進氣接頭21在容器殼體11上的設置位置從頂部變為底部,因此,當將通常為軟管的進氣管連接到容器殼體11的進氣接頭21上時, 進氣管的一部分不會位於容器殼體11頂部的外表面上,而僅有部分進氣管連接到底部的進氣接頭21即可。尤其是在工作環境較為惡劣的工作場合,由於進氣管上方被容器殼體11 本身所遮擋,從而能夠對進氣管起到保護作用,不會對該進氣管造成損壞,從而提高工業容器的可靠性,進而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容器殼體11可以為傳統的容器殼體11,該容器殼體11為中空的,具有用於儲存容納流體物質(如水或氣體)的儲存空間10。物料進出口 20可以用作物料進口和/或物料出口,以供作為物料的流體的進出。進氣接頭21用於連接外部氣源,如通常通過進氣管與外部氣源連接,以在流體流出儲存空間10時向儲存空間10內補充空氣,從而促進流體的排
出O如上所述,與傳統的工業容器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改進之處主要在於對進氣接頭21的設置位置的改進,因此在本說明書中將著重描述進氣接頭21的相關特徵以及其他附屬的改進的技術方案,而省略或簡化描述與傳統工業容器相同或類似的結構或特徵,關於這些結構或特徵可以參考傳統的或現有的工業容器。進氣接頭21可以通向儲存空間10內的任意一個位置,進氣接頭21可以以多種方式與儲存空間10相通,例如進氣接頭21可以通過穿過殼體11的底部的壁的通氣管而與儲存空間10的靠近底部的部分相通。再如,優選地,如圖2所示,所述工業容器還包括與所述進氣接頭21連通的第一氣管14,該第一氣管14位於所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並且所述第一氣管14的埠位於與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的內表面相鄰近的位置。在該技術方案中,進氣接頭21通過第一氣管14而通向與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的內表面相鄰近的位置,從而通過進氣接頭21和第一氣管14流入儲存空間10的氣體首先到達儲存空間10的上部。因此,這種氣體輸送方式能夠有利於流體排出容器殼體11 的儲存空間10。而且,第一氣管14全部位於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部,因此不會從外部觀察到第一氣管14,具有較好的美觀性。第一氣管14的埠與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的內表面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具體的應用場合來加以選擇確定,例如該距離可以在5mm至20mm之間。當然,該距離也可以更短或更長。第一氣管14位於儲存空間10內,第一氣管14可以具有多種形狀。例如,第一氣管14可以為螺旋形。但優選地,考慮到氣體的方便輸送,所述第一氣管14為直管。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第一氣管14沿豎直方向延伸(這裡的豎直方向是在該工業容器的使用安裝狀態下而言的)。此外,第一氣管14傾斜於豎直方向也是可以的。根據另一種實施方式,如圖3所示,所述工業容器還包括與所述進氣接頭21連通的第二氣管16,該第二氣管16貫穿所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而伸出於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並再朝向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延伸到所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在該技術方案中,與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不同,通過第二氣管16的氣體從容器殼體11的上方或頂部向下流入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而同時儲存空間10內所儲存的流體(如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出儲存空間10,因此,通過第二氣管16流入儲存空間10 的氣體的壓力與儲存空間10內所儲存的流體的重力形成合力,從而更有利於該流體排出儲存空間10。如圖3所示,第二氣管16的一個埠與進氣接頭21連通,第二氣管16從進氣接頭21開始朝向容器殼體11延伸並貫穿儲存空間10,而又從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延伸出來,接著又從容器殼體11的上方朝向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延伸並穿過該容器殼體 11的頂部的壁,進而進入容器殼體11內的儲存空間10,從而使第二氣管16的另一埠位於儲存空間10的上部。
5[0042]因此,如圖3所示,第二氣管16的大部分位於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而少部分位於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的外部。因此,一方面,利用容器殼體11仍然能夠起到對第二氣管16的保護作用,避免第二氣管16受到損壞,還能夠保護與進氣接頭21連接的進氣管免受損壞;另一方面,由於第二氣管16的大部分位於容器殼體11的內部,因此具有較好的美觀性。第二氣管16位於容器殼體11外部的部分可以具有多種結構形式,例如具有兩個直角彎管的形狀。但優選地,如圖3所示,第二氣管16位於容器殼體11外部的部分形成為更為圓滑流暢的U形管,以有利於氣體在該部分內的流動。如圖3所示,該U形管的開口為朝下的。第二氣管16位於容器殼體11內部的部分可以具有各種結構形式,但與第一氣管 14類似,優選地,第二氣管16位於所述容器殼體11內部的部分形成為直管。進一步優選地,該直管的安裝方位為豎直安裝。優選地,為了方便對流經進氣接頭21的氣體的控制,該工業容器還具有閥門,該閥門設置在所述進氣接頭21上,可以根據需要安裝在易於操作的位置上。因此,可以根據需要將閥門選擇為打開狀態或關閉狀態。該閥門可以從現有的或傳統的閥門中加以選擇, 這裡不再詳細描述。如圖2和圖3所示,優選地,該工業容器還具有安全閥15,該安全閥15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上。該安全閥15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儲存空間10內的壓力過大。 具體來說,當儲存空間10內的壓力超過預定壓力時,則安全閥15打開,從而釋放儲存空間 10內的氣體和/或液體,直到儲存空間10內的壓力不高於預定壓力時,安全閥15再次關閉。安全閥15也可以選擇傳統的或現有的閥元件,如Q-L6-G1/4。優選地,如圖4所示,所述安全閥15為兩個,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上安裝有三通管17,該三通管17的一個埠與所述儲存空間10相通,所述兩個安全閥15分別安裝在所述三通管17的另兩個埠上。因而,當其中一個安全閥15阻塞後,仍然可以利用另一個安全閥15發揮安全保護的作用。優選地,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物料進出口 20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底部的壁上,以有利於儲存空間10內的流體排出。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此,例如,物料進出口 20 也可以設置在容器殼體11的側壁上。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工業容器進行了詳細地描述,該工業容器可以具有多種外形,如橫向放置的圓柱體形、橢圓柱體形等。對於各種工業容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均可適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工程車輛,該工程車輛包括車身和由該車身承載的工業容器,其中,該工業容器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工業容器。優選地,所述工程車輛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所述工業容器為容納水的容器。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範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而不限於權利要求書中各項權利要求的引用關係的限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1.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該工業容器包括容器殼體(11),該容器殼體(11)具有能夠密閉的儲存空間(10)以及與該儲存空間(10)相通的物料進出口(20)和進氣接頭(21),其特徵在於,該進氣接頭(21)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底部的壁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工業容器包括與所述進氣接頭 (21)連通的第一氣管(14),該第一氣管(14)位於所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並且所述第一氣管(14)的埠位於與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的內表面相鄰近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氣管(14)為直管。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氣管(14)沿豎直方向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工業容器包括與所述進氣接頭 (21)連通的第二氣管(16),該第二氣管(16)貫穿所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而伸出於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再朝向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延伸到所述容器殼體(11)的儲存空間(10)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氣管(16)的位於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的外部的部分形成為U形管。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氣管(16)的位於所述容器殼體(11)內部的部分形成為直管。
8.根據權利要求1-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該工業容器還具有安全閥(15),該安全閥(15)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安全閥(15)為兩個,所述容器殼體(11)的頂部的壁上安裝有三通管(17),該三通管(17)的一個埠與所述儲存空間(10) 相通,所述兩個安全閥(15)分別安裝在所述三通管的另兩個埠上。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物料進出口(20)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底部的壁上。
11.工程車輛,該工程車輛包括車身和由該車身承載的工業容器,其特徵在於,該工業容器為根據權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工業容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工程車輛,其特徵在於,所述工程車輛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所述工業容器為容納水的容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程車輛的工業容器,該工業容器包括容器殼體(11),該容器殼體(11)具有能夠密閉的儲存空間(10)以及與該儲存空間相通的物料進出口(20)和進氣接頭(21),該進氣接頭設置在所述容器殼體(11)的底部的壁上。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工程車輛,該工程車輛包括車身和由該車身承載的工業容器,該工業容器為本實用新型的工業容器。按照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當將通常為軟管的進氣管連接到容器殼體的進氣接頭上時,進氣管連接到底部的進氣接頭即可,從而能極大程度上對該進氣管加以保護,提高工業容器的可靠性。
文檔編號B65D88/54GK202244822SQ20112040104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0日
發明者喻志雲, 潘龍勳, 趙巖, 陳健暉 申請人: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