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直驅式間歇壓腳結構的縫紉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13:21:1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縫紉機,具體地說是一種具有直驅式間歇壓腳結構的縫紉機。
背景技術:
縫紉機一般包含機座,在機座的上表面設有工作檯,在工作檯的上方設置有用於壓布料的壓腳,以及帶針杆的機頭。有些用於縫製花樣圖案的縫紉機,壓腳壓在縫紉圖案的外緣,由於所壓範圍較大,在機針從縫製的布料拔出時,容易將機針處的布料帶起,影響縫製圖案的質量。因此,通過在機針處設置一個間歇壓腳,在縫紉開始前,將間歇壓腳壓下使之進入工作狀態。在工作時,間歇壓腳可套設於機針外,並由機頭上軸帶動可隨機針上下運動。在機針向下運動時,間歇壓腳跟隨機針下壓面料;在機針拔出布料後,間歇壓腳隨機針向上運動。
發明專利名稱一種縫紉機,專利號200710148211.X公開的一種縫紉機,具有與縫紉機馬達的旋轉驅動的縫製動作同步地上下移動、從上方壓住加工布的筒形的壓腳;壓腳上下移動位置變更機構,利用致動器上下變更所述壓腳的移動範圍;以及壓腳控制部,控制所述致動器,以在從縫製開始起到縫製了規定針數為止的期間內使所述壓腳的移動範圍向下方變更,從而延長利用所述壓腳從所述加工布的上方壓住所述加工布的時間地壓住所述加工布。其工作時的傳動結構包括對縫紉機馬達的旋轉進行轉換並傳遞的第一連杆、與第一連杆相連並向所述壓腳傳遞所述第一連杆所轉換的力的第二連杆,以及與第二連杆相連並將第二連杆支撐在機架上的第三連杆。使壓腳上下移動的機構由具有第一連杆、第二連杆及第三連杆的連杆機構構成。第一連杆、第二連杆及第三連杆可吸收壓腳上下移動位置的變更地進行動作。該專利公開的間歇壓腳結構,其傳動結構複雜,不便於安裝和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具有直驅式間歇壓腳結構的縫紉機,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間歇壓腳傳動結構複雜,不便於安裝和調節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具有直驅式間歇壓腳結構的縫紉機,包括機頭、設於機頭內並帶動針杆上下運動的主軸和控制模塊,機頭底部制有並排的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針杆活動安裝在第一安裝孔內,針杆的下端與機針相連接;第二安裝孔內活動安裝有間歇壓腳杆,間歇壓腳杆的下端設有能穿過機針的筒形的間歇壓腳。
為優化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改進的技術方案。
在機頭一側設有電機安裝座,電機安裝座具有橫向貫通的軸孔,在電機安裝座的外壁固定有電機,電機的動力輸出軸轉動設置在軸孔內,動力輸出軸上連接有驅動間歇壓腳杆上下運動的擺臂。
上述的電機安裝座具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之間設有與動力輸出軸相連接的聯軸器。聯軸器的輸出轉軸轉動設置在第二隔板與第三隔板之間。擺臂的一端與輸出轉軸固定連接,另一端通過連杆帶動間歇壓腳杆上下運動。
上述連杆的一端通過第一軸位螺釘與擺臂的端部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二軸位螺釘與間歇壓腳杆轉動連接。
上述的電機設有驅動動力輸出軸轉動使間歇壓腳下降進入工作狀態的第一控制模塊,以及驅動動力輸出軸迴轉使間歇壓腳上升結束工作狀態的第二控制模塊。
上述間歇壓腳下降進入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5mm至15mm。間歇壓腳上升結束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18mm至28mm。
上述的電機設有檢測主軸轉動角度的第一感應模塊。設有在進入工作狀態後根據第一感應模塊檢測信號控制電機以使間歇壓腳先於針杆下降壓住物料的第三控制模塊,以及根據第一感應模塊檢測信號控制電機以使間歇壓腳後於針杆上升離開物料的第四控制模塊。
上述間歇壓腳在工作狀態壓住物料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0mm至1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有直驅式間歇壓腳結構的縫紉機,通過電機直接控制間歇壓腳的工作狀態,可以通過控制程序方便的控制電機,可以方便地調整控制程序的工作參數。同時省去了現有的主軸驅動機構以及多級連杆傳動結構,採用電機直接驅動,大大降低結構複雜度,具有結構緊湊、便於安裝調節、便於操作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的附圖標記為:間歇壓腳杆1、間歇壓腳11、電機安裝座2、第一隔板2a、第二隔板2b、第三隔板2c、電機21、聯軸器22、輸出轉軸22a、機頭3、針杆31、擺臂4、連杆41、第一軸位螺釘42、第二軸位螺釘43。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有直驅式間歇壓腳結構的縫紉機,包括機頭3、設於機頭3內並帶動針杆31上下運動的主軸和控制模塊。機頭3底部制有並排的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針杆31活動安裝在第一安裝孔內,針杆31的下端與機針相連接。第二安裝孔內活動安裝有間歇壓腳杆1,間歇壓腳杆1的下端設有能穿過機針的筒形的間歇壓腳11。
直驅式間歇壓腳在機頭3一側設有電機安裝座2,電機安裝座2具有橫向貫通的軸孔,在電機安裝座2的外壁固定有電機21,電機21的動力輸出軸轉動設置在軸孔內,動力輸出軸上連接有驅動間歇壓腳杆1上下運動的擺臂4。
電機安裝座2具有第一隔板2a、第二隔板2b和第三隔板2c。第一隔板2a與第二隔板2b之間設有與動力輸出軸相連接的聯軸器22。聯軸器22的輸出轉軸22a轉動設置在第二隔板2b與第三隔板2c之間。擺臂4的一端與輸出轉軸22a固定連接,另一端通過連杆41帶動間歇壓腳杆1上下運動。
連杆41的一端通過第一軸位螺釘42與擺臂4的端部轉動連接,另一端通過第二軸位螺釘43與間歇壓腳杆1轉動連接。擺臂4隨輸出轉軸22a轉動,再通過連杆41帶動間歇壓腳杆1上下運動。
電機21優選使用步進電機,也可以採用伺服電機。通過控制模塊控制電機21旋轉的角度,可以直接控制間歇壓腳11的工作狀態。
電機21設有驅動動力輸出軸轉動使間歇壓腳11下降進入工作狀態的第一控制模塊,以及驅動動力輸出軸迴轉使間歇壓腳11上升結束工作狀態的第二控制模塊。
間歇壓腳11下降進入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5mm至15mm,可以通過調整第一控制模塊的參數,來調整電機21的轉動角度,以使間歇壓腳11下降進入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5mm至15mm。間歇壓腳11下降進入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優選為10mm。間歇壓腳11進入工作狀態後,可以配合機針協調工作,在縫紉的同時按壓物料。
間歇壓腳11上升結束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18mm至28mm,同樣可以通過調整第二控制模塊的參數,來調整電機21的轉動角度,以使間歇壓腳11上升結束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18mm至28mm。間歇壓腳11上升結束工作狀態時與臺板之間的優選距離為25mm,並可以輸入第二控制模塊的參數來調整距離。間歇壓腳11結束工作狀態後,離臺板距離較高,可以方便放料和出料,並且在機針工作時,電機21也暫停工作,間歇壓腳11不需要配合機針按壓物料。
電機21設有檢測主軸轉動角度的第一感應模塊,並設有在進入工作狀態後根據第一感應模塊檢測信號控制電機21以使間歇壓腳11先於針杆31下降壓住物料的第三控制模塊,以及根據第一感應模塊檢測信號控制電機21以使間歇壓腳11後於針杆31上升離開物料的第四控制模塊。
針杆31和機針由機頭3內的主軸旋轉驅動,以便機針上下運動進行縫紉工作。第三控制模塊工作時,先通過第一感應模塊檢測主軸的旋轉角度,以控制電機21工作使間歇壓腳11先於針杆31下降壓住物料,在機針穿入縫料前通過歇壓腳11壓住縫料,提高縫紉質量。
同樣第四控制模塊工作時,先通過第一感應模塊檢測主軸的旋轉角度,以控制電機21使間歇壓腳11晚於針杆31上升離開物料,在機針完全脫離縫料後間歇壓腳11再脫離縫料。
間歇壓腳11在工作狀態壓住物料時與臺板之間的距離為0mm至10mm。可以根據物料的厚度,調整第三控制模塊和第四控制模塊的參數,以使電機21在工作狀態時轉動適當的角度,使間歇壓腳11的壓料高度與物料厚度相適應。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