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墾荒農業(在邊陲山村中建設數字農場)
2023-05-30 15:02:57 5
10月下旬,雲南臨滄市鎮康縣勐堆鄉幫東村,100多畝新建的農田中,收割機爬上梯田,正在收割成熟的水稻,這是幫東村第一次實現全機械化的水稻種植。
與此同時,一套數字農場的系統正在稻田中建設,田裡的攝像頭、手機上的軟體、村委會的顯示屏等,將會把稻田變成一個數位化管理的現代農場。
從傳統的農耕生產,忽然進入了數字時代,幫東村用了很短的時間,這個在脫貧攻堅中剛剛擺脫貧困的邊陲山村,從去年開始,又被納入中國農業大學的幫扶計劃,踏入了振興的快車道。對如今的幫東村人來說,每一天,生活都是不一樣的。
航拍雲南臨滄市鎮康縣勐堆鄉幫東村梯田。受訪者供圖
邊陲山村,種甘蔗的村民們
幫東村是一個邊境上的傣族村落,相傳建村已有600多年,村民們口口相傳的故事中,最早的祖先,是明初躲避戰亂而進山,走到這裡時,因芭蕉茂密,砍了又長,遂停留在此,一代代生活至今。
航拍猶如仙境般的雲南幫東村。受訪者供圖
在脫貧攻堅之前,幫東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金國友回憶,2005年左右,他回村擔任村委會主任,當時村裡環境極差,村民們養的豬在村裡亂跑,到處都是糞便。
幫東村外出務工的人很少,這個1600多人的村莊,常住的就有1400多人,即便是外出打工的,也很少有出遠門的,都在附近找活兒幹。
留在村裡的村民,主要以種甘蔗為生,甘蔗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缺乏機械化的情況下,人力種植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
脫貧攻堅中,幫東村擺脫了貧困,但進一步如何發展,成為村裡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2021年底,中國農業大學與雲南省鎮康縣聯合啟動「幫東村邊境小康村實驗」。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教授和他的團隊,到幫東村調研並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案。
李小雲教授(格子上衣者)和他的團隊考察古樹花園。受訪者供圖
李小雲告訴記者,幫東村所在的鎮康縣,是中國農業大學的定點幫扶縣,在此前,中國農大在當地就有多項幫扶措施。中國農大工學院副教授馬少春,在此前就開始為當地研發適合山地的甘蔗收割機。
金國友介紹,甘蔗種植中,收穫是勞動強度最大的環節,佔所有工作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時間十分緊張,要嚴格按照收購廠家規定的收穫時間收割。而受地理條件影響,這裡的甘蔗大多種植在山坡梯田上,普通的收割機無法作業。為此,當地和中國農大合作,在鎮康縣建立了教授工作站,以幫東村為試點開展適合當地種植模式的甘蔗收穫機研發,創立幫東糖料蔗示範模式。據了解,當前坡改梯甘蔗收穫機二代,已經成功研發,並在現場開展了一系列小型試驗。
學生見聞,總是「過生日」的村莊
調研之後,幫東村的邊境小康村實驗的思路很快確定,中國農大的師生們,開始在這裡駐村,做更具體的工作。他們不僅細化了實驗方案,還參與到一系列設計、改造、文字總結等工作中,幫村裡建起了公眾號,帶著村民一次次外出考察學習。
駐村的團隊中,有很多碩士生、博士生,他們在幫東村,和村民們一起生活、勞動,了解這個村莊的一切細節。幫東村是一個傣族村落,菜品口味以酸辣為主且較為油膩。按照村民的習慣,每天只吃午飯和晚飯兩餐,大多學生也都難以適應。
中國農大師生在幫東村古樹下合影。受訪者供圖
博士二年級的在讀研究生楊樂第一次到鎮康縣,這也是她第一次在南方村莊長期生活和工作。為克服飲食差異,他們有時候會自己下廚,做些北方麵食,這讓他們和幫東村的人們,產生了更多的交集,村裡人會學習他們的麵食做法,他們也在逐漸適應著幫東村的飲食。
也有學生發現,村裡有一些特別的「習俗」,比如每天都會有人「過生日」,一個人也可能連續幾天都在「過生日」,但實際上,這只是駐村工作的人們,調劑生活的一個小玩笑,也是大家共同參加的「娛樂項目」。
村裡雖然交通閉塞,但基層服務水平很高,學生們發現,村委會有很多年輕人,他們熟練地操作電腦,完成村裡許多複雜的工作,服務水平也足以媲美城市社區。
但村裡也有許多亟待改變的地方,最典型就是農業勞動。幫東村有6000畝甘蔗園,2021年收穫甘蔗1.8萬多噸,收入818萬多元,人均蔗款5100多元。幫東村地處山區,過去這些年,大部分山地都改成了梯田,甚至建設了高標準農田,但由於缺乏機械化,從開行、擺種到覆土、施肥、覆膜,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勞動十分艱苦,而且,農忙季節,需要僱人幫忙,這進一步降低了甘蔗種植的收益。
聯合家庭農場,一個破局的入口
一個農業為主的村莊,振興的路徑,終究繞不開農業本身,並且,如果農業能夠產生突破,將為邊境地區農業現代化這一難題的破題提供經驗。李小雲告訴記者,「在為幫東村尋找農業現代化突破口時,想到了水稻,當地氣候、水源等條件都很好,種水稻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事實上,村裡本身也小範圍種植水稻。」
新的水稻產業,和村裡種植的水稻並不相同,中國農大的師生們,為幫東村設計了一套現代化聯合家庭農場的方案。李小雲團隊的徐進副教授告訴記者,「當地原來種甘蔗、種水稻,都是勞動密集型,也就是主要依靠人力種植。我們要在村裡發展新產業,不能繼續走勞動密集型的路徑,這和以前沒有區別,還會給原本就緊張的勞動力帶來更大的壓力。我們要做的,是突破原來家戶為單位的聯合型的無人農場,一是形成勞動替代,二是擴大家庭農場規模,來提升效益。但一開始就做到無人顯然不太可能,所以從機械化、數位化開始。」
幫東村大片稻田。受訪者供圖
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的何雄奎教授團隊,為提升當地農業的機械化水平,給村裡捐助了農機,包括噴藥的農業植保無人機等,同時他們還為農場項目提供一系列技術支持。再加上當地邊境小康村的項目費用等,最初的項目開始啟動了。
2022年初,一塊100多畝的連片梯田被整理出來,農民以土地入股,建立合作社,統一種植和管理。
金國友告訴記者,村裡先後開了多次大會,包括村兩委的會議、黨員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大會等,說服和號召村民參與。合作社成立後,100多畝水稻由合作社統一整地、選擇品種、種植、管理、收穫。
一年時間,第一季水稻已經成熟,稻田裡的數位化設施也已經開始建設,金國友介紹,建成後的數字農場,地裡有攝像頭實時拍攝,圖像和信息會接入相應的軟體,在手機上就能查看,村委會的顯示屏上也可以查看,稻田中如果出現變化,需要追肥、澆水、除蟲、防病等,軟體都會有提醒,未來的稻田管理,將會非常精細和精準。
技術支援,不僅只有機器
在中國農大師生的眼裡,幫東村是一個文化豐富、村民眾多、同時以農業產業為主的村莊。這裡具有許多邊境村莊共同的特徵,農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以人力勞作為主,村民外出較少,「我們以前在勐臘河邊村,也有類似的現象,村民們文化水平較低,很多人普通話基礎很弱,很難去遠的地方打工,難以融入現代社會中。同時,在本地的幫扶中,也因為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問題,需要一點點做工作,說服村民參與新產業,同時為他們提供培訓,幫助他們適應現代經營方式,學會操作現代化的機械」。徐進說。
機械化收割水稻。受訪者供圖
其實,今年種植的100多畝水稻,大部分土地都是以前並未種植的荒地,金國友告訴記者,這也是項目順利啟動的原因之一。村裡還種植了300多畝旱稻,相比水稻,旱稻簡單一點兒,不用育秧插秧,直接把種子撒在地裡即可。
不過,部分實現機械化的水稻,同樣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金國友介紹,100多畝的水稻,只有少數幾個人在管理,他們經過了農機操作、數位化管理的培訓,可以用很少的人,幹完100多畝地的活兒。
中國農業大學不僅為幫東的鄉村振興方案設計提供了諸多幫助,還提供技術支持。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無人機系統研究院,不僅捐助了無人機,並且給村民提供培訓,讓他們可以自己操作,完成無人機飛防的工作。
第一次收穫,畝產800多斤
10月20日左右,幫東村的水稻成熟了,收割機爬上山坡,進入梯田,開始了這個山村裡的第一次機械化水稻秋收。10月23日,金國友告訴記者,正在收穫的水稻,畝產預計可以達到八九百斤,「在生土上第一次種植,這個產量超出預期。」他說。
插秧機在田裡往返穿梭,不一會兒,田裡就豎起了一排排嫩綠的秧苗。 受訪者供圖
秧苗整齊排列在插秧機上。受訪者供圖
農場建設目標400畝左右,目前僅僅建設了一小部分。金國友覺得,今年的豐收,可能會讓未來的擴建更順利。
對於這個農場,李小雲團隊的師生們,有著更長遠的規劃,李小雲團隊另一位成員侯玉峰老師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是建設無人農場,讓最新的技術在這個邊境上的山村落地,讓這個村莊更快地實現現代化,但不太可能一次性建成,所以慢慢往這個方向發展。
同時,駐村的師生們,還為幫東村建立了自己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體系,為村裡的農產品設計了品牌,並建立公眾號,宣傳村裡的變化和產品。
「我們在幫東村的實驗,農業現代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呢?僅僅從種植的層面去提升,還是處在產業鏈的末端,」徐進說,「所以,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去延長產業鏈條,把更多增值效益留在村裡,讓村裡的農民,可以直接對接市場,獲得更多收益。」
現代化不僅是技術和生產方式的進步,同樣也包括收入的提升,在低效益的農業中,如何才能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的利益,是農業現代化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在村裡,負責農場經營的,是新聘任的鄉村CEO,今年,他們隨著農大的師生,參加了農大鄉村CEO項目的培訓和觀摩,學習怎樣經營一個新的鄉村產業。
全方位發展,建一個邊境的中心村
除了農業產業現代化之外,農大團隊還為幫東村規劃了一個更加寬廣的未來。
徐進介紹,幫東村與周邊多個村落連接,是當地較大的村莊之一,村裡也有附近唯一一座完全小學,為此他們計劃將幫東村打造成一個綜合性的「中心村」。中心村的代表之一,是一個鄉村市集。
在幫東村,有一個特殊的「五道口」,如同北京的「五道口」一樣,是一個五條路交會的地方,佔據著村裡的最佳位置,村民無論是進村還是出村,大多要經過「五道口」。五道口有一棵大榕樹,圍繞著大榕樹,有五家規模不同的小賣部,農大的師生們發現,五個小賣部看似同質化,但實際上,自然而然形成了各自獨有的風格,有的代收快遞,有的賣點兒水果,有的賣早點,貨物種類繁多……
「五道口」 設計圖,農大師生們為幫東村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商圈」。受訪者供圖
在這個小小的村道交會地,農大師生們設計了一個特殊的「商圈」,在未來建成「鄉村市集」,吸引周邊各個村莊的人們,也吸引遠來的遊客。
此外,他們還打算在村裡建設幼兒園,補充教育的不足。把公共池塘改為打卡點,在周邊建設步道、種植花海……
一個現代化的邊陲山村究竟是怎樣的?或許每一個村都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特點。而在幫東村,這個正在踏上快速振興之路的村莊,在未來也會有自己的一番風景。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唐崢 校對 盧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