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中如何備教材(不可忽視教材這個地方)
2023-06-30 20:56:18 2
備課,不可忽視教材這個地方
滄浪居士
2017年7期《教育視界》封面
課後習題: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
文/張道明
小語教材幾乎每篇課文後面都有練習題,它從課文自身特點出發,凸顯單元訓練重點,緊扣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既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又暗含了教學思路和策略,還提示了教學的重難點,是課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不可多得的「資源庫 」。倘若教學中我們能準確把握教材編寫者的意圖,開發並用好「課後習題」資源庫,將有助於我們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確定教學內容的「指南針」常言道,「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對於一篇課文,我們首先需要思考「教什麼」。不少教師對文本深鑽細研,在細緻解讀文本時卻忽略了課後習題,致使課後習題形同虛設。
其實,課後習題是編者結合課標的理念和學生認知規律以及文本特點精心設計的,絕非是可有可無的擺設,往往蘊藏著編者意圖,或明或暗地昭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內容,告訴我們「教什麼」。
比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八單元)課後有這樣幾個習題: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為什麼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為什麼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2.默讀課文第九自然段,說一說聽著琴聲,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麼,再談談讀後的體會和感受。
3.背誦第九自然段,抄寫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細細琢磨上述習題就為我們提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1題「有感情地朗讀」告訴我們在學生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讀通全文的基礎上,要反反覆覆在課文裡走幾個來回,學生對文本有了自己的感受,才可能讀出感情,自然體會到如此清幽的月色裡,貝多芬被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之情感動,靈感頓至,即興演繹出《月光曲》。
第2、3題指向課文第九自然段,這是文本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時,要讓學生展開充分想像與豐富聯想,把文字讀成一幅幅變幻多姿的畫,開始微波粼粼,接著風起浪湧,波濤洶湧。
教師朗讀,讓學生隨著文字閉目想像,抽生說一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有了自己的感受與理解後,再自由練習朗讀,再讀出感情,讀出意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滋有味地背誦,達到積累優美語言的目的。
第3題抄寫喜歡的語句,旨在讓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對於「學生喜歡的語句」,教師不能任隨學生自己選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寫得美的語段供學生抄寫,否則學生會避多就少,起不到積累優美語言的作用。
事實上,教師認真研讀課後習題,容易解決「教什麼」的問題,為教學打開一扇窗。
釐清教學思路的「方向盤」常言道,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閱讀教學若能尋著一條線進行就會讓課堂層次清晰,脈絡分明,不蔓不枝,乾淨利落,有利於達成教學的有效度。
課後習題並非可有可無,而是編者匠心編排,刻意為之。教師鑽研課文,細讀文本的同時,也要認真研究課後習題,往往會找到一條教學的主線,串起各個教學環節。
譬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課後習題「我有個問題想和大家討論:使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志向的原因是什麼?」
教學時不妨這樣進行,板書課題,學生讀題,釋題,重點理解「之」「崛起」的意思;教師拋出問題,「這是誰的志向?」「周恩來為什麼要立下這個志向呢?」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
教師問:「同學們,課文中有個四字詞語告訴了我們,周恩來為什麼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學生會找到「中華不振」,師繼續設問:課文中哪些地方寫了中華不振?
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勾畫出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之後,再讓學生交流、探討、品讀,著重引導學生抓住「一個衣衫襤褸的婦女親人被車軋死,洋人的耀武揚威,中國巡警的冷漠,群眾敢怒不敢言」深刻感受中華不振,為走進周恩來的內心世界,體會其立志的原因鋪路搭橋。
之後,再引導學生思考「周恩來目睹這一幕」回到家,他在想什麼?讓學生寫話練筆,學生才會真正走進人物的心靈,理解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也就水到渠成了。
上述教學,教師抓住「中華不振」引導學生朗讀、思考、交流、寫話,在涵詠體味中走近文本,走進作者心靈。思考細心的語文教師不應忘記課後習題,教學主線常常隱藏於此
突破重難點的「加油站」不可否認,每篇課文都有教學難點。如何突破難點,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琢磨。教師要把課後習題作為備課的重要陣地,因為考核習題或明或暗地為我們突破重難點指明了方向。
比如《詹天佑》一文課後第2題「默讀課文,試畫一個示意圖,說明詹天佑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採用的不同方法,再藉助『人』字形線路的插圖,說說火車爬上陡坡的方法」,明確地為我們指出了突破教學難點的方法。
有一位教師是這樣教學的:
師:在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線路的時候,詹天佑又遇到了哪些困難?讀讀第5、6自然段,勾畫有關句子。
(生讀課文,勾畫有關句子,抽生交流)
師:這些困難詹天佑又是怎麼解決的呢?請兩個同學上黑板分別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示意圖。(兩個學生上黑板畫圖,師生再根據課文內容,評價所畫的圖)
師:我們剛才是通過圖畫來理解第5自然段的。現在請一個同學再讀讀這一自然段,其他同學想一想:詹天佑採用的開鑿方法好在哪兒?
(指名讀第5自然段)
生:這樣可以縮短工期。因為同時有幾個工作面在施工,工期就縮短了。
師:說得在理。詹天佑又是如何克服困難設計「人」字形線路的呢?請一個同學讀第6自然段,其他同學想一想,「人」字形線路是什麼樣的。
(指名在黑板上畫「人」字形線路,並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為什麼這麼畫)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好嗎?為什麼?
生:我認為好,可以少花錢。「人」字形線路是順著山勢建的,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
師:你認為詹天佑把帝國主義者製造的困難又變成了什麼?
生:一種智慧。
生:一種創造力。
師:詹天佑發明了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課文第2、3自然段襯託出詹天佑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一個很有才華,很有智慧的人。
生: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上述教學,教者依據課後習題設計環節,引導學生讀後畫圖,結合圖交流討論,圖文結合,輕輕鬆鬆地通過畫示意圖就攻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文本,感受到詹天佑的智慧以及課文襯託的表達
課堂練筆的「切入點」為了培養學生讀寫遷移的能力,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後練習中安排了很多隨文練筆的訓練,旨在讓學生從句段、立意、布局、寫法等方面習得寫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因此,很多課後習題都有「小練筆」。
比如,我有很多話要對鳥兒說,我先說一說,再寫下來(《去年的樹》);
我要學習《頤和園》的寫法,記一次遊覽活動(《頤和園》);
作者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了美,對我很有啟發,我也想寫一寫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石》);
我要把這篇課文讀給爸爸、媽媽或別的長輩聽,請他們說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再把他們說的寫下來(《呼風喚雨的世紀》);
想像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地震中的父與子》);
根據課文和自己搜集的資料,以『鯨的自述』為內容寫一篇短文(《鯨》)……
教學時,若能夠有意識地把「小練筆」巧妙地融合於教學中,就容易打通閱讀教學與習作之間的通道,架起讀寫橋梁,提高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總之,課後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編者的精心設計的內容。
實踐證明,教師只要關注課後習題,用好課後習題這個「資源庫」,就能為閱讀教學打開另一扇窗,讓課堂教學簡約紮實,富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