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百鳴兩天創作完劇本)
2023-06-30 14:10:46
「沒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養育我,給我溫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護我,我的命運會是什麼……酒幹倘賣無」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就被深深的吸引。沿著《酒幹倘賣無》這首歌我找到了《搭錯車》這部電影。
一、一位退伍老兵與養女阿美的故事
一個退役的臺灣老兵是個啞巴,人稱啞叔,以收購空酒瓶和撿破爛為生。1958年的一個冬日清晨,啞叔在高級住宅區的巷道裡撿回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取名阿美。
為此,妻子與他發生衝突,並離家而去。啞叔又當爹又當娘,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在艱辛貧困的日子中掙扎。為使阿美有更多的人生樂趣,啞叔在勞累之餘,還為她吹奏美妙的樂曲。
阿美高中畢業後,在某餐廳當歌手。後得到青年作曲家時君邁的幫助,提高了演唱的藝術水平,受到聽眾的稱讚。娛樂公司老闆餘廣泰,為了利用阿美賺錢,引誘她籤訂赴東南亞演出的合約。
阿美與啞叔商量,啞叔十分矛盾,他既希望女兒有一番作為,又怕女兒孤身在外遇到風險。最後,為了掙錢幫助父親擺脫貧困,使其晚年得到一些幸福,阿美答應了籤約。不想一紙合同,卻斷送了自己的自由。
演出歸來,阿美已成為紅歌星,但卻身不由己,不能同年邁的父親見面。啞叔因思念愛女,臥病在床。風雨交加之夜,阿美飽含不能奉養老父的辛酸,在臺上唱出了懷念的心聲。氣息奄奄的啞叔,從收音機裡聽著女兒熟悉的歌聲,懷著思念、悲憤的心情,離開了人世。
二、黃百鳴兩天創作完劇本 電影紅遍兩岸三地
《搭錯車》是1983年香港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臺灣歌舞電影,由虞戡平執導,孫越、劉瑞琪、李立群等主演。當時新藝城影業為了打開臺灣電影市場,而特地創作的文藝題材影片。
劇本的創作者就是後來通過《開心鬼》系列電影被一些人熟悉的香港電影人黃百鳴。據黃百鳴本人確認,他只花了兩天的時間就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劇本,在臺灣花一個晚上與原定導演討論確定前半部,回香港後再用一個晚上完成後半部。
電影《搭錯車》被譽為「哭戲」經典之作。《搭錯車》1983年12月7日在中國香港上映,在臺灣於5個月內8度重映。1984年,《搭錯車》成為首部在大陸上映的臺灣影片,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連映3個多月。影片以臺北市信義路眷村為背景,講述了臺灣退伍老兵啞叔養育養女阿美的感人故事。
該片獲得第2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11項提名,最終奪得最佳男主角、最佳電影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等4項大獎。電影原創歌曲《酒幹倘賣無》《一樣的月光》《是否》《請跟我來》等廣泛流行。《搭錯車》電影原聲大碟被視為校園民歌時代和現代流行歌曲時代的分水嶺。
三、一曲《酒幹倘賣無》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酒幹倘賣無》是1983年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1958年冬天的一個清晨,啞叔在高級住宅區撿回一個被遺棄的女嬰,取名阿美。此後,啞叔又當爹又當娘,父女二人相依為命,在艱辛貧困的日子中掙扎,憑藉著微薄的收入將阿美撫養成人。
在青年作曲家時君邁的幫助下,阿美成了一名紅歌星。不料阿美成名之後,竟然遺忘了啞叔對她的恩情。
在一次演唱會上,時君邁在阿美家附近的時候想去看看阿美的父親,走到阿美父親的窗前,鄰居給時君邁講述了阿美父親從小用《酒幹倘賣無》的小號聲來逗阿美歡樂,時君邁得到了靈感,沒有見阿美的父親,而是立馬回到家裡,為了喚醒阿美,為她寫了一首歌,就是這首《酒幹倘賣無》。
時君邁在演唱會前幾天把歌寄到了她手裡。阿美看了歌詞,痛哭流涕,她不停地學唱那首歌,父親辛苦撫養她長大的一幕幕全都如潮般湧向眼前。阿美沒有遵從經紀人的安排,演唱了這首《酒幹倘賣無》,雖然觸怒了經紀公司,卻堅定地表明了她對自己過去人生的歉疚和懺悔,痛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搭錯了車。
酒幹倘賣無是一句閩南語,大概意思是說「有酒瓶子要賣嗎」。閩南、臺灣一帶收購廢棄的空酒瓶子,再賣到廢品回收站裡賺點小錢的人,都是一邊走街串巷,一邊高喊「酒幹倘賣無」。若有誰家裡有空酒瓶子要賣,就會叫住這收購廢品的人。
閩南語中保留很多古漢語的成分,有很多字如果不懂古漢語,根本寫不出來,比如歌名中的「幹」和「倘」,就是錯別字。「『幹』正確的應該是『瓨』(音同祥),這個字出現在2000年前司馬遷的《史記》裡,就是酒瓶子的意思;『倘』應為『當』,《古詩十九首》裡就有這樣的用法」,由於許多人不了解,所以便音譯成「幹」和「倘」。
劇中情景與主題曲的歌詞很對稱,整篇歌詞其實就是該劇故事的縮寫。「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教導人要愛惜自己父母!全曲貫穿的主旋律歌詞「酒幹倘賣無」則是告訴人們父親的偉大之處,體現了故事與音樂互動的完美結合。
歌曲中「是你撫養我長大,陪我說第一句話,是你給我一個家,讓我與你共同擁有它」溶入了子女對父親的愛,體現了故事與音樂互動的完美結合。
本片捧紅了為影片唱主題歌及插曲的蘇芮。《灑幹倘賣無》及《一樣的月光》、《請跟我來》等歌一時間風靡臺灣全島,並進而風靡了中國大陸、香港地區,街頭巷尾到處都迴旋著蘇芮攝人心魄的歌聲。
蘇芮的歌聲極具韌性,加之寬廣音域造成了一種強烈的滄桑感,並用最簡單最質樸最催人淚下的音樂語言實現了熱切情感在剎那間的爆發。
人們很快發現,蘇芮近乎吶喊的演唱是華語歌壇未曾有過的一種聲音,一種「力量」。而這力量不只是聲音的威力,而是歌者本人不屈的生命力。
四、商品大潮淹沒了人心最純真的東西
《搭錯車》在大陸內地的流行,更多是對應了內地八十年代初期年輕人的迷茫心理,以及遭遇生活挫折後返璞歸真的情懷,有忤於現代理念的一番感悟、一段追溯和一股按耐不住的衝動。
這樣一部30多年前的電影到現在看來其意義仍顯得那麼刺眼,「阿美」式的悲劇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於是我們不禁會問:無數的「阿美」究竟錯在了哪裡?
毫無疑問,無論是屏幕裡的阿美還是屏幕外的阿美都不是壞人,他們善良、執著、有理想、敢於追求,對朋友和親人都很真誠,從個人事業角度講他們有房有車有地位,被人追捧,被無數的光環縈繞。
可是他們卻無一例外的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朋友一個一個離他們而去,甚至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他們;父母含恨而終,「子欲養而親不待」該是怎樣的痛苦?
在他們看似光鮮無比的背後他們又要忍受怎樣的寂寞和心靈上的折磨?為了這份榮耀他們失去了太多太多。這也正是《搭錯車》的價值所在:電影反映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社會和一個大時代的悲劇。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悲劇仍在重複。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人們漸漸遠離了內心的那份寧靜而變得浮躁,一切都要向錢看,金錢成為了人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為了錢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什麼是親情?什麼是友情?什麼是真情?
似乎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了。當原本溫厚、善良的內心被一點一點吞噬後,剩下的就是內心的陰暗和對生活的麻木,人性和良心便隨之一點一滴消逝,直到融入無盡的黑暗……
五、線性戲劇結構與個體成長的現實衝突
從結構上看,《搭錯車》屬於戲劇性結構,或者說是屬於線性結構。它有明確的開端、進展、高潮和結局。電影前五分鐘就交待了啞叔生活的環境和整個故事的源頭,即是啞叔將阿美撿回家,不僅巧妙地設計了人物(啞叔、阿美、芝蘭和鄰居們)的出場,交待了戲劇和時間、地點,也為整個敘事設置了一個總的懸念。
發展階段在整個電影中佔了很大段落,從整個敘事來看,從開端之後到1小時18分左右的阿美的演唱會之前,都屬於故事的發展階段。其中又包括了許多的小段落,講述了阿美整個的成長曆程,從幼年到成年,從小女孩成長為大明星。
高潮是阿美的演唱會的舉行和過程中啞叔突然的死亡,這裡,所有的衝突都就此化解,是動作和情感最強烈的階段。而結局,便是在高潮部分之後的一段小小的情緒上的延伸,也就是阿美唱出了自己的心聲即整部影片的主題歌《酒幹倘賣無》。
影片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在阿美的成長過程中,也發生了太多的故事和衝突如:啞叔與芝蘭發生矛盾後芝蘭出走、收養「來福」(狗)、阿滿和阿坤的死亡、長大後的阿美遇到作曲人時君邁以及後來被經紀人於廣泰包裝成明星後改名孫瑞琪、阿美成名後與父親和原鄰居們的種種衝突等等,全部都在發展階段得以展開。
所以,在該影片的發展階段包含的每個小故事中,又都有著各自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拿比較感人的阿坤葬身火海的故事來講,開始是阿坤買給阿美一個洋娃娃,阿滿去賭錢,回來給大家都買了禮物,卻因醉酒跌入河中淹死。
發展部分是家中正在做飯的滿嫂收到消息,放下手中的活跑去河邊,不料家中卻著起火來,阿坤想為阿美「救」回洋娃娃跑進大火之中。該段落便結束在大家的哭嚎之中。在發展階段中,情節都得到了展開,對抗不斷上升,啞叔、阿美、滿嫂、阿明等人的性格也隨著進展部分情節的展開和衝突的一次次爆發而展示的淋漓盡致。
六、扁平人物易被辨識與記憶
片中的主要人物——啞叔和阿美,都是類型人物,即扁平人物,也是有敘事功能的人物。這種類型的人物的性格比較單一、平面化,這便使其更容易被觀眾所辯認和記憶,其善良的性格指向更容易被觀眾們所認同。
雖為類型人物,啞叔與阿美身上也展現出了豐富而多面的性格。用阿美這個人物來說,幼兒時期對啞叔作為其父親的依戀到稍稍懂事後對啞叔工作的卑微而產生的不滿心理、長大後被人包裝成明星的阿美僅管那麼愛啞叔和男朋友時君邁,卻在新聞發布會上不敢認他們等等,她時而單純善良、時而軟弱無奈,使其性格並不單一,而是圓潤起來。
啞叔作為影片的核心人物,他的存在對阿美的整個成長曆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如主題歌中所唱的那樣:「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啞叔的性格完全通過他的行動表現出來。
影片一開始時芝蘭和啞叔的愛情表現啞叔作為一個正常的男人所擁有的情感和欲望,抱被遺棄的二個月大的小阿美回家是他的善良,時常吹吹喇叭是啞叔的語言通過另外一種方式的表達,吃蛇後假裝中毒在反映對小阿美的愛的同時也顯示出啞叔可愛的一面。
相比較之下,中青年的啞叔比老年的啞叔性格更多樣一點,但是阿美與啞叔的情感衝突大部分都是在電影的後半部分,也就是在啞叔老年時期展開的,雖然他的性格相對單一一些,活潑少些沉靜多些,但是感情卻更加深刻,使影片更加感人。
阿美成名之後出於宣傳考慮,公司不讓她認啞叔這個父親、不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對於這些,啞叔都默默地承受著,也默默地支持著、愛著他的女兒阿美,阿美的每一次演出他都會心地笑著看,充滿了幸福,但是讓別人看起來卻是那樣心酸。他就是通過這樣深沉的父愛感動著阿美,也感動著每一位觀眾。
七、情節緊湊戲劇衝突激烈
《搭錯車》這部影片情節非常緊湊,一件接著一件,使人心潮起伏,完全沉浸在影片之中。每個情節點逐步推進,而每一個情節點又都分別是一個戲劇衝突,其合力使衝突越來越激烈,情感濃度越來越深。
在這裡,我們把影片中的比較重要的情節點細數一下其中遞進的過程就會非常清楚了。
1、2:39-3:41處,啞叔在街上收空酒瓶,卻撿到兩個月大的阿美,阿美這個新的人物的界入,使人物關係和原有事件發生了變化,使啞叔和芝蘭分手。
2、17:59-20:32處,阿美讓啞叔收養了本來要送入大家口中的狗「來福」,狗也體現為一個新「人物」的界入,使後來阿美遇到蛇的危險時救了阿美,並讓大家吃到了美味的蛇肉,如同過年一樣,大家都開心的笑著,氣氛融洽,當然,也孕育著下一個衝突——洋娃娃直接或間接導致的阿滿和阿坤的死亡。
3、32:29-34:18處,在阿美的話外音中,阿美長成了一個大姑娘,成年的阿明為第一天上班的阿美準備晚餐,從他們的口中得知阿美已經在歌廳中唱歌了。然後影片將鏡頭直接切到了阿美工作的歌廳,第一天工作的阿美便認識了搞作曲的時君邁,時作為一個新的阿美生活中的「闖入者」,作為阿美日後的男朋友,他使阿明對阿美的一點兒小愛慕得以展現,同時也為後來故事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而時君邁作為一個作曲者的加入,使最後的結局部分出現了點睛之筆。
4、38:09-40:05處,啞叔的鄰居們正在為拆房的事與公務人員產生了衝突,這件小事看起來並不重要,但是卻為後來阿美的公司出20萬為啞叔買房子、啞叔和鄰居們搬家後阿美和芝蘭找不到他們、以及後來的重頭戲——阿明的死亡埋下了伏筆。
5、41:09-44:12處,在歌廳中與時君邁一起唱歌的阿美被經紀人於廣泰賞識,於旁邊還有個過季的歌星沈妮。從人物來講,沈妮這個人物的設置不具備敘事功能,但是卻不能缺少,因為她雖沒有直接參與敘事,但也推動了衝突的發展,比如後來她在阿美的記者招待會上失落之餘卻遇見了啞叔和阿明,使將其引入會場,向記者們介紹,導致了阿美不能與他們相認,阿明生氣,啞叔傷心,阿美無奈和後悔,從而推動了衝突的發生發展。
6、1:13:44-1:14:23處,在滿嫂小吃店內,時君邁來吃飯,兩人都通過電視得知阿美已回臺北,並了解到兩人都是阿美的親人和朋友。時君邁從滿嫂的口中得知阿美和啞叔之間的故事,在啞叔的門外聽到了啞叔吹的《酒幹倘賣無》的曲子,便有回家後有感而發,為這首曲子填詞,產生了影片結局段的主題曲。
影片衝突幾乎充滿全篇,而它的衝突大都是由動作發生的環境如發布會上父女不能相認、人物關係如時君邁的出現、事件的情勢如阿美演唱會的同時啞叔病危、阿美從演出現場趕到醫院時啞叔已經去逝等所引發。
設置懸念是影片引人入勝的方式之一。懸念使觀眾因不安、同情、感動而對敘事產生種種期待心理。小阿美被啞叔撿回引起了家庭戰爭,啞叔會如何選擇,阿美今後的命運會如何?
在這個總懸念之下,又在劇情發展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分別設置了一些分懸念,並使其在一定時期得到解決,這些分懸念緊緊依附總懸念,在解決每一個分懸念的同時總懸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為1983年臺灣的一部頗有影響力的影片,《搭錯車》的劇作是相當成功的,乃至後來被拍成電視劇後依然影響很大。它的情節、人物、懸念等的設置都對我們今天的劇作有很多啟示,是一部難得的好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