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結局的古代愛情故事(看到了開頭卻猜不中結局)
2023-06-30 17:13:03 2
童話總是在王子和公主結婚後戛然而止,可是人生不會。
歷史上就有很多大咖,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光鮮亮麗或者勵志感人,卻不曾料想到,他們的人生後半段竟走向了令人「大跌眼鏡」的 「爛尾」。
今天,詩詞君就為大家盤點幾位婦孺皆知的歷史大咖反轉的人生。
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很多人都愛看古裝劇,男神因古裝而格外俊逸。可是近來圈內卻盛傳「天下苦古裝醜男久矣!」古裝美男都去哪啦?!
(你心目中的潘安什麼樣?應該由誰扮演?歡迎評論區分享)
回溯中國歷史,西晉就有一個人毫無爭議地佔據了古裝顏值的巔峰。他就是潘安。
潘安本名潘嶽,字安仁,潘安這個名字其實是來源於杜甫的一句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
究竟有多好看?
從他貢獻的第一個成語 「擲果盈車」我們可以想像一二。
據史書記載,年輕的潘帥「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他不是一般的「佳」,他已經「佳」到了不敢輕易出門。
倘若他出門逛個街,勢必增加交警和安保工作者們的負擔。
古代的粉絲那也是相當狂熱的一個群體。女孩們見了會尖叫,會忍不住奔過去手拉手圍住他,凡他出現的地方,必會造成交通擁堵。
就連老婦人見了他,也會紛紛把好吃的水果,好看的鮮花扔給他。
於是潘帥只能「滿載而歸」。
後來人們凡稱某位男子俊美,都會說「貌若潘安」。
世上美男並不少,但是像他這樣把自己美成了形容詞的唯此一人。
更難得的是,這人不僅美在皮囊,還美在內涵。
他文筆也美,人稱「才華如江」。他可是魏晉第一流的文學家。《秋興賦》《閒居賦》都是那個時代的頂峰之作。
喜歡他的女生不計其數,明明可以情史一大本,偏偏他還是個專情之人。
12歲時,他就與楊氏訂婚,兩人相親相愛,相守三十多年。於是他又貢獻了一個成語——潘楊之好。
公元298年楊氏早早離開人世,潘安含淚寫下三首悼亡詩,乃是古代悼亡詩的先驅之一。
悼亡詩三首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遊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隙來,晨霤承簷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展轉盻枕席,長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獨無李氏靈,髣髴覩爾容。撫衿長嘆息,不覺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賦詩欲言志,此志難具紀。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曜靈運天機,四節代遷逝。悽悽朝露凝,烈烈夕風厲。奈何悼淑儷,儀容永潛翳。念此如昨日,誰知已卒歲。改服從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幬張故房,朔望臨爾祭。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盡。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亹亹朞月周,戚戚彌相愍。悲懷感物來,泣涕應情隕。駕言陟東阜,望墳思紆軫。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落葉委埏側,枯荄帶墳隅。孤魂獨煢煢,安知靈與無。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誰謂帝宮遠,路極悲有餘。
而他,一生都沒有再娶。
潘安還勤政愛民。
279年,潘安為河陽(今洛陽吉利區)縣令。
為官期間,他積極帶領百姓大力開展城市美化。到處種滿桃樹李樹。
人民安居樂業,河陽春天成為打卡勝地,「河陽一縣花」成為千古美談。
大家先別著急被圈粉,就是這樣一個有顏值有才華有情義的人間尤物,最終卻走上了爛尾人生。
我是人工分割線。
西晉初年,老門閥才有出頭之路。
多年遇冷的潘安越來越明白,長得再好也不能當飯吃,想活得好還得有權有勢。
公元290年,傻皇帝晉惠帝上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潘安覺得機會來了,為了能儘早進入晉朝權利中心,他選擇了走趨炎附勢的捷徑。
這時,西晉真正的CEO是貌醜而善妒的皇后賈南風。
她有一個侄子叫賈謐,借著賈后的東風,賈謐也能呼風喚雨。
由於賈謐他也算半個文藝青年,他搞了個24友的集會,潘安由此攀上了比自己小几輪的賈謐。
每當賈謐出門,潘安竟然對車駕揚起的塵土相拜,直到車後面的塵土消散。
昔日昂首闊步的翩翩的少年已經淪為了俯首帖耳的阿諛小丑。而且,他捧的還是臭名昭著的賈氏集團。
公元300年初,太子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廢。其中的導火索禱神文據說就是潘安受賈后指使所作。
有一種說法就是,潘安仁之所以被叫做潘安,還有一大原因就是,他後期的黑化令他再也配不上這個「仁」字。
風起雲湧,只有三流政治頭腦的他又豈能看清歷史的走向。
四月,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賈后等被誅殺。
冤家路窄。
潘安遇到了剋星孫秀。
孫秀曾經當過潘安父親的手下,如今卻成為了司馬倫的參謀長。
早年間,潘安因為看不慣孫秀討好楊駿的諂媚嘴臉,就經常以主人的身份鞭打羞辱孫秀。
「嘿嘿嘿,當年的事,你都忘了吧?」
「不好意思,我從來都不敢忘!」
心存僥倖的潘帥最終沒能躲過刑場。
孫秀送了他一個響噹噹的罪名——與石崇勾結淮南王司馬允等叛亂。
於是潘安與昔日好友石崇被押上刑場,同時被殺,再美的皮囊最終落得慘不忍睹。而且他還被夷滅了三族。
古代第一憫農詩人李紳你的第一首啟蒙詩是什麼?
除了《靜夜詩》、《春曉》······相信《憫農》這首詩也一定名列前茅。
好多幼兒園開餐前,老師都會讓娃娃先背一背。
這首詩的作者李紳堪當古今第一愛惜糧食大使。
唐代中期,安史之亂的爆發令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
越來越重的賦稅壓得農民根本連腰都直不起來。
祖籍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的李紳年幼喪父,跟著母親遷居到江蘇無錫。由於生活困苦,常年只能寄居在惠山寺廟裡苦讀。
早年的困苦和經書的滋養讓青年李紳有一顆敏感且純粹的心。
看到在田地裡的農民頂著烈日,不停地勞作,結果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他不由得生起了同情心。
於是是憤然寫下《憫農兩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淺白真摯,正切痛點,共情力極強。
尤其是第二首還相當具有實用的教化作用,於是流量飛漲,很快就成為了婦孺皆知的名句,並且流傳千古。
能寫出這句子的想必定是個體恤民間疾苦的大善人啊!
通過不懈努力,李紳終於在27歲就考中了進士 。初入仕途的他確實還算行為正派,體恤百姓。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倘若自己兩袖清風,反而會被同僚疏遠。想徹底擺脫當年的苦日子就得學會拉幫結派、拼命往更高處爬。
一個人最可怕的成長是什麼?就是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
李紳就成了他親筆諷刺過的暴虐之官,魚肉百姓,貪贓枉法。
840年,任淮南節度使的李紳向當地百姓徵收重稅,又對百姓們施之於嚴刑峻法,導致不少百姓想搶渡淮河「逃難」。
下屬急了,他卻淡定地拿出了驚人麥子秕糠理論: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你能相信這就是那個寫「粒粒皆辛苦」的人說出來的話嗎?
從唐憲宗到唐宣宗,朋黨之爭爭得火熱。他作為李黨的核心人物,一度當上了宰相,還在這個位置上坐了4年。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隨著官位提升,這個人也越發「膨脹」,生活豪奢。
唐人孟啟在《本事詩》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劉禹錫從和州刺史調入京城,李紳請他吃飯。
飯局上安排了一大堆美女助興。劉禹錫半諷刺半恭維地賦詩一首: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這陣仗,李司空是見慣了的,可是我這小刺史簡直要銷魂斷腸了啊!
此詩一出,李紳直接把歌姬賞給了他。
"司空見慣"這個成語正是來自於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有多少誇張且不論,他醉生夢死的奢靡早已經在各種「擺譜」中被實錘。
鑿壁偷光的勤學少年匡衡接下來,我們要再講一個故事,又是咱小時候的老熟人。
他就是全國中小學生們的勤學勵志好榜樣「匡衡」。
匡衡生於西漢末年的東海郡承縣(今山東省棗莊)。
不同於很多文人祖上多多少少有過書香基因,他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孩子,回溯好多代都是務農為生。
可是,到了匡衡這裡,匡家的歷史要改寫了。
這個娃天生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同齡人都想著上樹抓鳥下河摸魚,他最大的愛好卻是「搞學習」。
幸運的是,他跟著一個親戚學認字,有了基本讀書的能力。
可是他依然沒錢買讀書啊,於是他只能去有錢人家裡做幫工,不要工錢,只求能借書給他來讀。
隨著年齡增長,他白天得做更多的活了,讀書時間被擠壓的他只能晚上再戰。
可他家裡連點燈的油也買不起,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鄰居家燈火通明,於是就悄悄在牆壁上鑿了個洞,晚上就借著這個洞透過來的燈光看書。
在他的刻苦努力下,他後來成了學富五車的經學大師。
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鑿壁偷光」。
若是故事就到儒學大師這裡該多好,可惜並沒有。
匡衡步入仕途後,他以擅長經學的特長贏得了漢元帝的賞識,得到了高升的機會。
一個人倘若對權勢太過執念,勢必會在不知不覺中丟掉初心。
他發現,無底線迎合皇帝、權臣,更容易進入升遷快車道,於是他在往上爬的過程中逐漸拋棄了初心,而是任憑自己在黑暗的漩渦中沉淪,最終成了官場大混混——弄臣。
匡衡曾被安排代理丞相之職,還被封為安樂侯。
走上這個位置後,曾經的正義心已經成了他的身外之物。
他迅速同皇帝寵信的宦官石顯勾結到一起,看誰不順眼就整誰。
那個「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陳湯,屢屢為大漢揚威。
匡衡卻一再給他潑髒水,說他「妄自興兵,屢開邊事,無功而有罪」,非要把陳湯免官下獄不可。
這隻迂腐貪狼已經咬紅了眼,毫無底線了。
「安樂候」是他的人生巔峰。也為他的跌落埋下了種子。
據說他在當安樂候期間利用自己的職權非法擴張自己的封土約有400頃。
最終,被人彈劾免除了職位,貶為庶民,年事已高的他沒過多久便病死於家鄉。
黃粱一夢,一代勵志表率終成變質典型。
網上有個段子:如果人生可能會爛尾,那麼還有必要贏在起跑線嗎?
歪話有正理兒,既然劇情反轉隨時都可能出現,光顧著搶跑有什麼用。
正如知名文化節目《朗讀者》曾經貢獻過的這樣一個金句: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永恆的選擇題。以至於到最後,我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可能不在於我們的能力,而在於我們的選擇。」
面對名利地位,趨炎附勢做諂媚小丑是潘安的選擇;
人固有一死,重於泰山是司馬遷的選擇;
在官場大染缸,同流合汙魚肉百姓是李紳的選擇;
同在染缸,一肚子不合時宜與民同樂卻是蘇軾的選擇;
權勢誘人,放縱沉淪是匡衡的選擇;
面對仕途翻身的機會,山水有清音卻是孟浩然的選擇;
······
我們沒法拒絕苦難、誘惑、幹擾······但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把握住人生的方向盤。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