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00:36:21 1
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該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其特殊之處在於:主要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製成:犀角1-3份,青黛1-3份,荊芥4-9份,防風5-10份,杜仲10-15份,何首烏10-20份,北芪10-20份,玉竹6-12份,桑葚9-15份,茵陳篙15-25份,酸棗仁6-15份,麥冬10-20份,牡蠣15-20份,磁石10-30份,琥珀2.5-5份,燈芯草10-20份,澤漆5-10份,白前5-10份。本發明中藥重在治本,藥效快、療效好、毒副作用小,有效率高達95.7%。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
[0001](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
[0002](二)【背景技術】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經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續的緊張心情和長期的內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經活動過程強烈而持久的處於緊張狀態,超過神經系統張力的耐受限度,即可發生神經衰弱。如過度疲勞而又得不到休息是興奮過程過度緊張;對現在狀況不滿意則是抑制過程過度緊張;經常改變生活環境而又不適應,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在機體各項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具有相當高的耐受性,一般情況下並不容易引起神經衰弱或衰竭。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之後,雖然產生了疲勞,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後就可以恢復,但是,強烈緊張狀態的神經活動,一旦超越耐受極限,就可能產生神經衰弱。
[0003]神經衰弱患者常感腦力和體力不足,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低下,常有頭疼等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無器質性病變存在。精神因素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原因。神經衰弱的治療一般以心理療法為主,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針灸治療、體育療法、勞動鍛鍊及適當的生活安排等。西藥治療往往效果不佳,且會對腦神經造成損傷,導致毒副作用。另外西藥治療神經衰弱易產生藥物依賴性。
[0004](三)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該中藥療效好、療程短。
[0005]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其特殊之處在於:主要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製成:
犀角1-3份,青黛1-3份,荊芥4-9份,防風5-10份,杜仲10-15份,何首烏10-20份,北芪10-20份,玉竹6-12份,桑葚9-15份,茵陳篙15-25份,酸棗仁6_15份,麥冬10-20份,牡蠣15-20份,磁石10-30份,琥珀2.5-5份,燈芯草10-20份,澤漆5-10份,白前5-10份。
[0006]本發明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還包括落霜紅5-10份,一支箭10-15份,藏紫草10-15份,唐古特青蘭苗9-15份,北鶴蝨2-9份,地骷髏2_8份,芙蓉花5_10份。
[0007]服用方法: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08]下面為本發明中各藥材的功能及作用:
犀角:性味歸經:酸鹹,寒。入心、肝經。功效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腫毒。
[0009]青黛:性味:性寒味鹹,歸經:歸肝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主治:用於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痄腮,喉痺,小兒驚癇。
[0010]荊芥: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溼。歸經:入肺、肝經。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0011]防風:性味:味辛;甘;性微溫。歸經:膀胱經;肺經;脾經;肝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溼止痛、解痙、止癢。主治: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溼痺痛;骨節酸痛;腹痛洩瀉;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
[0012]杜仲:性味歸經:甘微辛,溫。入肝、腎經。腎經杜仲性溫,味甘,具有補肝腎、壯腰膝、強筋骨、安胎的功效。杜仲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和泌尿系統都有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杜仲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
[0013]何首烏:味苦、甘;潘,性微溫。歸肝,腎經。苦甘澀,微溫。功效主治:養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主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鬚髮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癧;痔瘡。
[0014]北芪:性味:甘,微溫。歸經:歸脾、肺經。功效:補氣昇陽,益衛固表,託毒生肌,利水退腫。
[0015]玉竹:性味歸經:味甘,微寒,性平。歸肺;胃經。功效主治: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燥咳;勞嗽;熱病陰液耗傷之咽幹口渴;內熱消渴;陰虛外感;頭昏眩暈;筋脈攣痛。
[0016]桑葚:性味:甘;酸;性寒。歸經:肝;腎經。功效:滋陰補血;生津潤燥。主治:肝腎不足和血虛精虧的頭暈目眩;腰酸耳鳴;鬚髮早白;失眠多夢;津傷口渴;消渴;腸燥便秘。
[0017]茵陳篙:性味:苦辛,涼。歸經:入肝、脾、膀胱經。毒性:無毒。清熱利溼。治溼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配桅子、大黃治陽。
[0018]酸棗仁:性味:甘,平。歸經:心經;脾經;肝經;膽經。功能:寧心安神;養肝;斂汗。主治:虛煩不眠;驚悸怔忡;體虛自汗、盜汗。
[0019]麥冬:性味與 歸經: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功能與主治: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用於肺燥乾咳,陰虛癆嗽,喉痺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0020]牡蠣:性味歸經:鹹,微寒;歸肝、膽、腎經。功能:平肝息風藥;養陰藥。有上收下斂,治療頭暈、便稀。有收斂、鎮靜、解毒、鎮痛的作用。
[0021]磁石:性味:辛鹹;平;無毒。歸經:腎經;肝經;肺經。功能:平肝潛陽;安神鎮驚;聰耳明目;納氣平喘。主治:主眩暈;目花;耳聾;耳鳴;驚悸;失眠,腎虛喘逆。
[0022]琥珀:性味歸經:甘,平。功能主治:鎮靜,利尿,活血。用於驚風,癲癇,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尿血,閉經。
[0023]燈芯草:性味歸經:微寒;甘、淡;歸心;肺;小腸;膀胱經。功效主治:利水通淋;清心降火。主治:淋病;水腫;小便不利,尿少澀痛;溼熱黃疸;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喉痺;口舌生瘡;創傷。
[0024]澤漆: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有毒。入大、小腸,脾。功能主治:利尿消腫,化痰散結,殺蟲止癢。用於腹水、水腫、肺結核、頸淋巴結核、痰多喘咳、癬瘡。
[0025]白前: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肺經。功效:降氣化痰,止咳。
[0026]落霜紅:性味與歸經:甘、苦,涼。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燒燙傷,創傷出血,瘡癤潰瘍,肺癰。
[0027]—支箭:藥性;苦,甘,微寒,歸肝經,用法與用量:消熱解毒,活血祛瘀,主治疼腫,毒蛇咬傷,燙傷,跌打等。
[0028]藏紫草:性味:甘,涼。功能與主治:清熱涼血,養肺.用於肺炎,結核空洞,高
山多血症。
[0029]唐古特青蘭苗:性味:味羊;古;性涼。功能王治:利水消腫。王小便不利;/K腫;腹水。[0030]北鶴蝨:性味歸經:苦、辛,平;有小毒。歸脾、胃經。功能主治:殺蟲消積。用於蛔蟲、蟯蟲、絛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0031]地骷髏:性味:甘辛,平。①《分類草藥性》:「溫。」②《山東中藥》:「味淡微辛。」③《藥材學》性平,味甘。」入肺,腎二經。功用主治:地骷髏的功效宣肺化痰,消食,利水。治咳嗽多痰,食積氣滯,脘腹痞悶脹痛,水腫喘滿,噤口痢疾。
[0032]芙蓉花有清熱涼血、消腫排膿等功效,適用於熱癤、瘡癰、乳癰及肺熱咳嗽、肺癰等病症;又可用於血熱引起的崩漏,常與蓮蓬殼配合同用。芙蓉葉與花的功用相似,一般常作外用,能消腫定痛,適用於熱癤、疔瘡、癰腫、水火燙傷及臀部注射針劑後引起的腫塊不消等症。
[003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犀角、青黛、茵陳篙清熱涼血,荊芥、防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杜仲、何首烏、桑葚溫補肝腎,北芪、玉竹補氣養陰,酸棗仁、麥冬、磁石、琥珀寧心安神,牡蠣補腎潛陽,燈芯草利水降火,澤漆、白前化痰消腫,上述諸藥配伍,共奏氣通血活、寧心安神之功。本發明中藥重在治本,藥效快、療效好、毒副作用小,有效率高達95.7%。
[0034](四)【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處方:犀角lg,青黛lg,荊芥4g,防風5g,杜仲10g,何首烏IOg,北苗10g,玉竹6g,桑葚9g,茵陳篙15g,酸棗仁6g,麥冬IOg,牡蠣15g,磁石IOg,琥珀2.5g,燈芯草IOg,澤漆7g,白前 IOg0
[0035]製備工藝:將處方量藥材加其重8倍量的水煎煮3次,合併煎液,服用。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36]實施例2
處方:犀角3g,青黛3g,荊芥9g,防風IOg,杜仲15g,何首烏20g,北苗20g,玉竹12g,桑葚15g,茵陳篙25g,酸棗仁15g,麥冬20g,牡蠣20g,磁石30g,琥珀5g,燈芯草20g,澤漆5g,白前7g。
[0037]製備工藝:將處方量藥材加其重8倍量的水煎煮3次,合併煎液,服用。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38]實施例3
處方:犀角2g,青黛2g,荊芥6g,防風7g,杜仲12g,何首烏15g,北芪15g,玉竹Sg,桑葚12g,茵陳篙20g,酸棗仁12g,麥冬15g,牡蠣15g,磁石20g,琥珀4g,燈芯草15g,澤漆IOg,白前5g。
[0039]製備工藝:將處方量藥材加其重8倍量的水煎煮3次,合併煎液,服用。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40]實施例4
處方:犀角3g,青黛3g,荊芥7g,防風5g,杜仲IOg,何首烏IOg,北芪IOg,玉竹6g,桑葚9g,茵陳篙15g,酸棗仁6g,麥冬IOg,牡蠣15g,磁石IOg,琥珀2.5g,燈芯草IOg,澤漆7g,白前IOg,落霜紅5g, —支箭IOg,藏紫草IOg,唐古特青蘭苗9g,北鶴風2g,地黏髏2g,芙蓉花5g。
[0041]製備工藝:將處方量藥材加其重8倍量的水煎煮3次,合併煎液,服用。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0042]實施例5
處方:犀角lg,青黛3g,荊芥6g,防風5g,杜仲12g,何首烏IOg,北芪IOg,玉竹6g,桑葚9g,茵陳篙15g,酸棗仁6g,麥冬IOg,牡蠣15g,磁石IOg,琥珀4g,燈芯草IOg,澤漆7g,白前IOg,落霜紅IOg,—支箭15g,藏紫草15g,唐古特青蘭苗15g,北鶴風7g,地黏髏6g,芙蓉花7g。
[0043]製備工藝:將處方量藥材加其重8倍量的水煎煮3次,合併煎液,服用。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44]實施例6
處方:犀角2g,青黛2g,荊芥6g,防風7g,杜仲12g,何首烏15g,北芪15g,玉竹Sg,桑葚12g,茵陳篙20g,酸棗仁12g,麥冬15g,牡蠣15g,磁石20g,琥珀4g,燈芯草15g,澤漆IOg,白前5g,落霜紅8g,—支箭13g,藏紫草13g,唐古特青蘭苗12g,北鶴風9g,地黏髏8g,芙蓉花 IOgo
[0045]製備工藝:將處方量藥材加其重8倍量的水煎煮3次,合併煎液,服用。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46]實施例7臨床觀察
(I)一般資料
本發明人於2000年至今對400例癌症患者進行臨床觀察治療,年齡17到55歲不等。
[0047](2)診斷標準
由於神經衰弱症狀的特異性差,幾乎可見於所有的精神與軀體疾病之中。按照等級診斷的原則,只有排除其他精神疾病,方能診斷本症。
[0048]確診神經衰弱需以下各條:
1.或為用腦後倍感疲倦的持續而痛苦的主訴;或為輕度用力後身體虛弱與極度疲倦的持續而痛苦的主訴。
[0049]2.至少存在以下兩條:①肌肉疼痛感;②頭昏;③緊張性頭痛;④睡眠紊亂;⑤不能放鬆易激惹:⑦消化不良。
[0050]3.任何並存的自主神經症狀或抑鬱症狀,在嚴重度和持續時間方面不足以符合本分類系統中其他障礙的標準。
[0051](3)治療方法: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7天一個療程。
[0052](4)療效評定標準 治癒:症狀體徵完全消失;
有效:症狀體徵較前減輕;
無效:症狀體徵與治療前無改善。
[0053](5)治療效果:
臨床治癒366例,佔91.5% ;有效17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96.5%。
[0054](6)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25歲,從事腦力勞動,見頭昏,頭脹,記憶力減退;時有頭痛,入睡困難,神疲乏力;工作效率低。被診斷為神經衰弱,2010年開始服用本發明中藥,I個療程後症狀減輕,繼續服用3個療程後停藥,至今未復發。
[0055]劉某,男,43歲,山東菏澤人。於2007年經常出現肌肉酸痛、頭暈症狀,開始沒有進行治療,2008年開始入睡困難,神疲乏力,隨後開始服用本發明藥物治療,3個療程後治癒。
[0056]張某,女,24歲,山東濟南人,於2010年出現失眠症狀,脾氣暴躁,經診斷為神經衰弱,經人介紹來就診,2個療程後,症狀消失,面色紅潤,精神狀態變好,繼續服用2個療程後停藥,至今 未復發。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其特徵在於:主要由以下重量的原料藥製成: 犀角1-3份,青黛1-3份,荊芥4-9份,防風5-10份,杜仲10-15份,何首烏10-20份,北芪10-20份,玉竹6-12份,桑葚9-15份,茵陳篙15-25份,酸棗仁6_15份,麥冬10-20份,牡蠣15-20份,磁石10-30份,琥珀2.5-5份,燈芯草10-20份,澤漆5-10份,白前5-1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神經衰弱的中藥,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落霜紅5-10份,一支箭10-15份,藏紫草10-15份,唐古特青蘭苗9-15份,北鶴蝨2_9份,地骷髏2_8份,芙蓉花5-10份。
【文檔編號】A61K33/26GK104013805SQ201410278836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1日
【發明者】劉豔菊 申請人:濟南偉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