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壓縮機的汽缸出氣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16 18:41:41

本發明涉及空氣壓縮機技術領域,尤其是指一種空氣壓縮機的汽缸出氣結構。
背景技術:
現階段所使用的空氣壓縮機,其構造基本上具有一汽缸,該汽缸內可提供活塞體進行往復運動而產生壓縮空氣,所產生的壓縮空氣可由汽缸的出氣孔推移一閥門機構,讓壓縮空氣進入另一用於儲存壓縮空氣的空間,該空間可為一儲氣座(或是集氣箱tank)內的空間,儲氣座另設有出氣口,可將壓縮空氣輸往待充氣的物品上,以完成整個充氣的目的。由於習知汽缸及儲氣座二者間的中間壁上僅設有單一出氣孔,該出氣孔的開啟或關閉受制於一閥門機構,而閥門機構是由一閥座及一彈簧所構成,活塞體所產生的壓縮空氣將閥座推移並壓縮彈簧,壓縮空氣可進入儲氣座的儲氣室內,由於集存在儲氣室內的壓縮空氣會對閥座產生背向壓,在打氣階段該背向壓會壓制閥座的開啟,相對的即是讓活塞體運作時所產生的壓縮空氣要推移該閥座時會具有阻力而不順暢,此種讓活塞體運作時具有阻力的因素,充氣速度變慢,非常容易造成空氣壓縮機的馬達過熱,馬達運轉效率衰減,以致於潛伏馬達燒毀的缺失。本發明人即是鑑於習知空氣壓縮機的汽缸結構設計仍存有缺失,乃予以研發,經多次努力乃發展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活塞體的運作更為順暢而提升打氣效率的空氣壓縮機的汽缸出氣結構。
基於此,本發明主要採用下列技術手段,來實現上述目的。
一種空氣壓縮機的汽缸出氣結構,空氣壓縮機基本上具有一提供馬達固定的機板及一提供活塞體運作的汽缸,當馬達轉動後,該活塞體在汽缸內進行往復運動而能產生壓縮空氣,該壓縮空氣通過頂壁的多個出氣孔進入儲氣座的儲氣室內,汽缸頂壁上設有多個阻風壁,該汽缸及多個出氣孔、多個阻風壁與前述機板為一體成型,所述阻風壁將多個出氣孔相阻隔,多個出氣孔均設置一制出氣孔的啟閉狀態的閥門機構,所述閥門機構包含所共用的簧片。
進一步,每一閥門機構還包括一o型環、一彈簧,前述簧片具有一根部,該根部被定位於汽缸頂壁上,形成一主固定點,由根部再向外延伸出多個可和各出氣孔相對應的分歧片,於簧片在靠近根部的各分歧片分別被定位於汽缸頂壁上,使各分歧片分別形成獨立的自屬性固定點,所謂自屬性固定點,其是代表各分歧片各自被定位於汽缸頂壁上的獨立的固定點,所述自屬性固定點不同於主固定點,被定位的位置亦與主固定點定位的位置不同,各自屬性固定點與主固定點之間形成間隔,使各分歧片受到壓縮空氣推移而進行啟閉動作時不會互相干擾,致使活塞體的運作更為順暢而提升打氣效率;每一閥門機構包括一o型環、一彈簧及所共用的簧片,即每一o型環分別置於每一出氣孔上。
進一步,該汽缸頂壁上的多個阻風壁為圓環狀的阻風壁,框圍著汽缸頂壁上的出氣孔外圍並向上延伸,而所述阻風壁在面向汽缸的中央方向各存有一缺口。
進一步,該簧片由根部呈放射狀方式向周圍延伸出多個可和各出氣孔相對應的分歧片,該分歧片分別為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該第一分歧片包含一由根部延伸出的第一頸部,於第一頸部末端設有一第一葉片,在靠近根部的第一頸部上設有一第一定位孔,第二分歧片包含一由根部延伸出的第二頸部,於第二頸部末端設有一第二葉片,在靠近根部的第二頸部上設有一第二定位孔,第三分歧片包含一由根部延伸出的第三頸部,於第三頸部末端設有一第三葉片,在靠近根部的第三頸部上設有一第三定位孔,藉由簧片根部所設置的定位孔固定於汽缸頂壁上所設置的定位塊,並將第一分歧片的第一頸部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分歧片的第二頸部的第二定位孔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頸部的第三定位孔分別固定於汽缸頂壁上所設置的定位塊,使第一分歧片壓觸於o型環、第二分歧片壓觸於另一o型環、第三分歧片壓觸於另一o型環,致使出氣孔分別被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所閉塞;第一分歧片的第一葉片、第二分歧片的第二葉片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葉片的面積均相應於出氣孔的孔徑;第一分歧片的第一頸部、第二分歧片的第二頸部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頸部分別穿伸於阻風壁的缺口,使第一分歧片的第一葉片、第二分歧片的第二葉片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葉片容置在阻風壁內並分別壓觸於o型環;前述阻風壁的高度高於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的多個分歧片的揚角高度;多個阻風壁為放射狀的阻風壁,該阻風壁位於各出氣孔之間,而在靠近汽缸的中央方向,所述阻風壁之間各具有一間隙,簧片的多個分歧片分別穿伸於阻風壁之間的間隙並壓觸於o型環,致使出氣孔分別被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所閉塞;於汽缸頂端上設有一環垣,該環垣外周邊延伸出一環狀的外環凸垣,該外環凸垣與汽缸頂端存有一卡溝槽,前述彈簧分別置於前述分歧片上,前述儲氣座設有二相對向的嵌夾體,藉由儲氣座的嵌夾體置進並卡扣於汽缸的卡溝槽中,於儲氣座的內平面往下延伸出多個相隔離的豎柱,所述豎柱末端分別具有一與汽缸頂壁為非相互平行的擋壁,即是頂壁與擋壁的夾角為角度θ,角度θ>0,前述儲氣座的相隔離的三隻豎柱套入前述彈簧的另一端,且三隻豎柱的末端以些微距離位於前述分歧片的上方,可限制分歧片在啟閉動作的彈升高度,避免因壓縮空氣的壓力作用而易導致彈性疲乏的現象,且因豎柱末端的擋壁,可使簧片的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被壓縮空氣推移而產生揚角時,豎柱末端的擋壁與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的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為面接觸,使其限制簧片的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的啟閉動作更為穩定;前述分歧片可因彈簧的彈張力而完全閉塞出氣孔。
進一步,該簧片由根部呈放射狀方式向周圍延伸出多個可和各出氣孔相對應的分歧片,該分歧片分別為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該第一分歧片包含一由根部延伸出的第一頸部,於第一頸部末端設有一第一葉片,在靠近根部的第一頸部上設有一與第一定位孔,第二分歧片包含一由根部延伸出的第二頸部,於第二頸部末端設有一第二葉片,在靠近根部的第二頸部上設有一第二定位孔,第三分歧片包含一由根部延伸出的第三頸部,於第三頸部末端設有一第三葉片,在靠近根部的第三頸部上設有一第三定位孔,藉由簧片根部所設置的定位孔固定於汽缸頂壁上所設置的定位塊,並將第一分歧片的第一頸部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分歧片的第二頸部的第二定位孔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頸部的第三定位孔分別固定於汽缸頂壁上所設置的定位塊,使第一分歧片壓觸於o型環、第二分歧片壓觸於另一o型環、第三分歧片壓觸於另一o型環,致使出氣孔分別被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所閉塞;第一分歧片的第一葉片、第二分歧片的第二葉片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葉片的面積均相應於出氣孔的孔徑;第一分歧片的第一頸部、第二分歧片的第二頸部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頸部分別穿伸於阻風壁的缺口,使第一分歧片的第一葉片、第二分歧片的第二葉片及第三分歧片的第三葉片容置在阻風壁內並分別壓觸於o型環;前述阻風壁的高度高於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的多個分歧片的揚角高度;多個阻風壁為放射狀的阻風壁,該阻風壁位於各出氣孔之間,而在靠近汽缸的中央方向,所述阻風壁之間各具有一間隙,簧片的多個分歧片分別穿伸於阻風壁之間的間隙並壓觸於o型環,致使出氣孔分別被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所閉塞;於汽缸頂端上設有一環垣,該環垣外周邊延伸出一環狀的外環凸垣,該外環凸垣與汽缸頂端存有一卡溝槽,前述彈簧可分別置於前述分歧片上,前述儲氣座設有二相對向的嵌夾體,藉由儲氣座的嵌夾體置進並卡扣於汽缸的卡溝槽中,於儲氣座的內平面往下延伸出多個相隔離的中空狀的豎柱,該豎柱末端分別具有一與汽缸頂壁為非相互平行的擋壁,即是頂壁與擋壁的夾角為角度θ1,角度θ1>0,藉由儲氣座的嵌夾體置進並卡扣於汽缸的卡溝槽中,前述儲氣座的相隔離的三隻豎柱內可置設前述彈簧的另一端,且讓三隻豎柱的末端以些微距離位於前述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的上方,可限制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在啟閉動作的彈升高度,以避免因壓縮空氣的壓力作用而易導致彈性疲乏的現象,且因豎柱末端的擋壁,可使簧片的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被壓縮空氣推移而產生揚角時,豎柱末端的擋壁與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的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為面接觸,使其限制簧片的第一分歧片、第二分歧片及第三分歧片的啟閉動作更為穩定,前述分歧片可因彈簧的彈張力而完全閉塞出氣孔。
進一步,每一閥門機構還包含一o型環,該簧片由根部延伸出多個可和各出氣孔相對應的分歧片,每一o型環置於每一出氣孔上,藉由簧片根部及在靠近根部的各分歧片分別被固定於汽缸頂壁上,使各分歧片壓觸於o型環,致使出氣孔分別被所述分歧片所閉塞。
本發明空氣壓縮機的汽缸出氣結構採用上述技術手段後,空氣壓縮機於汽缸頂壁上設有多個阻風壁,所述阻風壁將多個出氣孔相阻隔,使一控制出氣孔的啟閉狀態的簧片上所設置的多個分歧片受到壓縮空氣推移振動而進行啟閉動作時,所述阻風壁將所噴射出的瞬間高壓空氣相阻隔,使分歧片在啟閉動作階段彼此之間不會互相干擾,致使活塞體的運作更為順暢而提升打氣效率。
除此之外,空氣壓縮機中提供活塞體進行往復運動的汽缸設有多個出氣孔,所述出氣孔是為開啟或關閉狀態,其完全受控於各出氣孔所屬的閥門機構,該閥門機構所共用的一簧片具有一根部,由根部延伸出多個可和各出氣孔相對應的分歧片,於簧片根部及在靠近根部的各分歧片分別被獨立地固定於汽缸頂壁上,使各分歧片受到壓縮空氣推移振動而進行啟閉動作時不會互相干擾,致使活塞體的運作更為順暢而提升打氣效率,而能輕鬆快速地達成充氣速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汽缸、閥門機構、儲氣座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具有多個出氣孔的汽缸的平面示意圖。
圖4為圖3的出氣孔上置設有簧片的平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儲氣座結合在汽缸的平面示意圖。
圖6為圖5的a-a剖面圖。
圖7為本發明的局部剖面立體圖。
圖8為圖1由齒輪方向觀視的平面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10為圖9的多個出氣孔的汽缸的平面示意圖。
圖11為圖10的出氣孔上置設有簧片的平面示意圖。
圖12為圖9的儲氣座結合在汽缸的平面示意圖。
圖13為圖12的簧片初始動作的b-b剖面圖。
圖14為圖12的簧片揚起動作的b-b剖面圖。
圖15為圖14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圖。
圖16為本發明汽缸、不含彈簧的閥門機構、儲氣座的立體分解圖。
【符號說明】
11機板12馬達
13齒輪14活塞體
2汽缸21頂壁
22環垣221外環凸垣
222卡溝槽24定位塊
241、242、243定位塊3儲氣座
30壓力表31歧管
32洩氣閥33、34歧管
35嵌夾體36儲氣室
37、38、39豎柱370、380、390擋壁
371、381、391豎柱372、382、392擋壁
4、5、6出氣孔41、51、61o型環
42、52、62彈簧43、53、63阻風壁
431、531、631缺口44、54、64阻風壁
441、541、641間隙7簧片
70根部71定位孔
72第一分歧片721第一葉片
722第一頸部723第一定位孔
724第一頸部73第二分歧片
731第二葉片732第二頸部
733第二定位孔734第二頸部
74第三分歧片741第三葉片
742第三頸部743第三定位孔
744第三頸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詳細了解本發明的具體結構,請參考圖1及圖2,本發明中的空氣壓縮機基本上具有一機板11,該機板11上同時固定一馬達12,該馬達12可帶動齒輪13旋轉,由齒輪13同時連動一設在汽缸2內的活塞體14,該活塞體14可在汽缸2內進行往復運動而能產生壓縮空氣,該壓縮空氣可進入儲氣座3內,當然,該儲氣座3是用於集存所產生的壓縮空氣,而儲氣座3上設有一個或多個出氣歧管,譬如用於連接壓力表30的歧管31,用於連接洩氣閥32的歧管33,另一歧管34則可銜接軟管(圖中未示出)至待充氣物上。
請同時參考圖2至圖8,本發明在汽缸2的出氣孔設計完全不同於習知的設計方式,壓縮空氣輸出的汽缸2的界面,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為汽缸2的頂壁21,於頂壁21上設有多個出氣孔及多個阻風壁,該汽缸2、多個出氣孔及多個阻風壁與前述機板11可被一體成型製造完成,於本發明的多個出氣孔即為出氣孔4、5、6,於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的多個阻風壁為圓環狀的阻風壁43、53、63,框圍著汽缸2的頂壁21上的出氣孔4、5、6外圍並向上延伸,而所述阻風壁43、53、63在面向汽缸2的中央方向各存有一缺口431、531、631。前述出氣孔4、5、6是為開啟或關閉狀態,其完全受控於各出氣孔所屬的閥門機構,每一閥門機構均是由一o型環、一彈簧及所共用的一簧片所構成,亦即每一o型環41、51、61分別置於每一出氣孔4、5、6上,而簧片7具有一根部70,由根部70呈放射狀方式向周圍延伸出多個可和各出氣孔4、5、6相對應的分歧片,所述分歧片分別為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該第一分歧片72包含一由根部70延伸出的第一頸部722,於第一頸部722末端設有一第一葉片721,在靠近根部70的第一頸部722上設有一第一定位孔723,而第二分歧片73亦包含一由根部70延伸出的第二頸部732,於第二頸部732末端設有一第二葉片731,在靠近根部70的第二頸部732上設有一第二定位孔733,第三分歧片74亦包含一由根部70延伸出的第三頸部742,於第三頸部742末端設有一第三葉片741,在靠近根部70的第三頸部742上設有一第三定位孔743。藉由簧片7的根部70所設置的定位孔71固定於汽缸2的頂壁21上所設置的定位塊24,而形成有一主固定點p,並將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頸部722上的第一定位孔723、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頸部732的第二定位孔733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頸部742的第三定位孔743分別固定於汽缸2的頂壁21上所設置的定位塊241、242、243,使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分別形成獨立的自屬性固定點p1、p2、p3,本說明書中所謂自屬性固定點p1、p2、p3,其是代表各分歧片各自被定位於汽缸2的頂壁21上的獨立的固定點,所述自屬性固定點p1、p2、p3不同於主固定點p,被定位的位置亦與主固定點p定位的位置不同,各自屬性固定點p1、p2、p3與主固定點p之間形成間隔或距離,該自屬性固定點p1、p2、p3為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被定位於汽缸2頂壁21上的固定點,而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頸部722、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頸部732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頸部742分別穿伸於阻風壁43、53、63的缺口431、531、631,使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葉片721、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葉片731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葉片741容置在阻風壁43、53、63內並分別壓觸於o型環41、51、61,致使出氣孔4、5、6分別被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所閉塞,如圖4所示;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葉片721、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葉片731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葉片741的面積均相應於出氣孔4、5、6的相同孔徑;彈簧42、52、62的一端可分別置於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上(可同時參考圖2、圖6及圖7);於汽缸2頂端上設有一環垣22,該環垣22外周邊延伸出一環狀的外環凸垣221,該外環凸垣221與汽缸2頂端存有一卡溝槽222;前述儲氣座3設有二相對向的嵌夾體35(可參考圖8),於儲氣座3的內平面往下延伸出多個相隔離的豎柱37、38、39,所述豎柱37、38、39末端分別具有一與汽缸2的頂壁21為非相互平行的擋壁370、380、390,即是頂壁21與擋壁370、380、390的夾角為角度θ,角度θ>0,如圖6所示,藉由儲氣座3的嵌夾體35置進並卡扣於汽缸2的卡溝槽222中,前述儲氣座3的相隔離的三隻豎柱37、38、39可分別套入前述彈簧42、52、62的另一端,且讓三隻豎柱37、38、39的末端以些微距離位於前述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上方,可限制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在啟閉動作的彈升高度,以避免因壓縮空氣的壓力作用而易導致彈性疲乏的現象,且因豎柱37、38、39末端的擋壁370、380、390,可使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被壓縮空氣推移而產生揚角時,豎柱37、38、39末端的擋壁370、380、390與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為面接觸,使其限制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啟閉動作更為穩定;另一方面,前述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可因彈簧42、52、62的彈張力而完全閉塞出氣孔4、5、6,如圖6所示。
前述多個出氣孔4、5、6,出氣孔4的孔徑x、出氣孔5的孔徑y、出氣孔6的孔徑z,在實施上,孔徑x、y、z,彼此可為相同孔徑的氣孔(可參考圖3,該圖示並非作為限制本發明出氣孔),所述出氣孔4、5、6的孔徑x、y、z亦可展現不同孔徑的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6及圖7,活塞體14在汽缸2內持續進行往復運動所產生的壓縮空氣,可分別推移相同孔徑的出氣孔4、5、6上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來進行壓縮彈簧42、52、62,使壓縮空氣可經由出氣孔4、5、6進入儲氣座3的儲氣室36內。汽缸2的活塞體14從開始運動到結束運動的期間,在初期打氣階段所產生的壓縮空氣量,壓縮空氣可同時由出氣孔4、5、6快速進入儲氣室36內,使單位時間進入汽缸2的儲氣室36的壓縮空氣量大增;當到中後期打氣階段時,由於已有大量的壓縮空氣進入儲氣室36內,在儲氣室36內的壓縮空氣會對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產生反作用力,在本文中以背向壓表示,這種背向壓現象會抑制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開啟,也意味著活塞體14推送壓縮空氣更具有阻力,然本發明因汽缸2的頂壁21具備多個出氣孔及與其相稱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作為配合,儲氣室36內所存在的背向壓雖會令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呈受壓狀態,但當儲氣室36內所存在的背向壓減少時,汽缸2內所持續產生的壓縮空氣會快速由出氣孔4、5、6進入儲氣室36內,另一方面,因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頸部722、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頸部732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頸部742分別被固定於汽缸2的頂壁21上,且出氣孔4、5、6外圍的阻風壁43、53、63可框圍住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葉片721、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葉片731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葉片741,該阻風壁43、53、63的高度高於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揚角高度,使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受到壓縮空氣推移而進行啟閉動作時,所述阻風壁43、53、63將所噴射出的瞬間高壓空氣相阻隔,使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在啟閉動作階段彼此之間不會互相干擾,整體而言,其可讓活塞體14的運作順暢而具備打氣效率,而能更輕鬆快速地達成充氣速度。
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可將阻風壁不設為如同圖3實施例中的圓環狀的阻風壁43、53、63,而是在汽缸2頂壁21上設有放射狀的阻風壁44、54、64,可如圖9及圖10所示,該阻風壁44、54、64位於各出氣孔4、5、6之間,而在靠近汽缸2的中央方向,所述阻風壁44、54、64之間各具有一間隙441、541、641,讓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分別穿伸於阻風壁44、54、64之間的間隙441、541、641並壓觸於o型環41、51、61,致使出氣孔4、5、6分別被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所閉塞,如圖11所示。
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可將儲氣座3內不設為如同圖2實施例中的多個相隔離的實心狀的豎柱37、38、39,而是在儲氣座3的內平面往下延伸出多個相隔離的中空狀的豎柱371、381、391,如圖9所示,所述豎柱371、381、391末端分別具有一與汽缸2頂壁21為非相互平行的擋壁372、382、392(可同時參考圖12至圖15),即是頂壁21與擋壁372、382、392的夾角為角度θ1,角度θ1>0,如圖15所示,藉由儲氣座3的嵌夾體35置進並卡扣於汽缸2的卡溝槽222中,前述儲氣座3的相隔離的三隻豎柱371、381、391內可置設前述彈簧42、52、62的另一端,且讓三隻豎柱371、381、391的末端以些微距離位於前述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上方,如圖13及圖14所示,可限制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在啟閉動作的彈升高度,以避免因壓縮空氣的壓力作用而易導致彈性疲乏的現象,且因豎柱371、381、391末端的擋壁372、382、392,可使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被壓縮空氣推移而產生揚角時,豎柱371、381、391末端的擋壁372、382、392與被壓縮空氣推移的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為面接觸,使其限制簧片7的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啟閉動作更為穩定。
請參閱圖2及圖9,彈簧42、52、62可分別置於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上,使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受到彈簧42、52、62的彈張力而關閉速度較快,當然,本發明亦可猶如圖16所示,即無須加設彈簧42、52、62而直接依靠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的回彈力,即可完全閉塞出氣孔4、5、6。
綜觀前論,本發明突破習知空氣壓縮機的汽缸及儲氣座二者間的中間壁上僅設有單一出氣孔的設計方式,本發明藉由在汽缸2的頂壁21設有多個出氣孔及多個阻風壁及與其相稱的分歧片作為配合,在單位時間進入汽缸2的儲氣室36的壓縮空氣量大增,使被壓縮空氣能快速地通過出氣孔進入儲氣室36內,且因第一分歧片72的第一頸部722、第二分歧片73的第二頸部732及第三分歧片74的第三頸部742分別被獨立地固定在汽缸2頂壁21上,所述阻風壁43、53、63分別將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相隔開,使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受到壓縮空氣推移振動而進行啟閉動作時,所述阻風壁43、53、63將所噴射出的瞬間高壓空氣相阻隔,使第一分歧片72、第二分歧片73及第三分歧片74在啟閉動作階段彼此之間不會互相干擾,致使活塞體14的運作更為順暢而提升打氣效率,本發明顯然具有進步性及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