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感應發熱體及固定帶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12:12:16 3
專利名稱:電磁感應發熱體及固定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狀帶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及固定帶,電磁感應發熱體特別適合用於複印機、傳真機、雷射束印表機等圖像形成裝置的固定部的固定帶。
背景技術:
在圖像形成裝置中,為了應對圖像形成裝置的小型化、節能化、列印/複印的高速化等要求,採用使用了無接頭狀的固定帶(環狀帶(endless belt)或者環狀膠帶(endless film))的帶固定方式來代替固定輥。而且,為了縮短上升時間和節能,提出了利用感應加熱的帶固定方式,在該方式中,使固定帶的基體為鎳等磁性金屬,用電磁感應所導致的渦電流來使磁性金屬發熱。近年來,謀求有進一步節能且以較短的上升時間升溫至既定的溫度的、發熱效率優異的固定帶。為了利用電磁感應高效率地發熱、增大層結構和層厚的設計自由度,提出了這樣的固定帶,該固定帶包括由磁性金屬構成的、且由固有電阻值及相對磁導率高的金屬構成的基層;由非磁性的導電性金屬構成、且固有電阻值及相對磁導率與該基層相比充分低的發熱層;以及表面脫模層(參照專利文獻1)。然而,這樣的固定帶會產生發熱層與表面脫模層的層間剝離的問題,作為其結果, 存在難以得到電磁感應所導致的金屬層的發熱的情況而成為問題。因此,提出了在對表面脫模層進行加熱處理時,在非氧化性氣體氣氛中進行的無接頭帶的製造方法(專利文獻 2)。在該製造方法中,通過防止發熱層的氧化,發熱層與設置在其外周面的層的粘接性良好,且能夠利用電磁感應對無接頭帶進行可固定地加熱。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3-7438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4-70155號公報
發明內容
然而,在專利文獻2的無接頭帶的製造方法中,加熱裝置的構造較大,設備費較高,非氧化氣體的準備及更換時間等也耗費時間,固定帶的成本上升無法避免,妨礙低成本化。另外存在這一問題,即難以將非氧化氣體管理為穩定的濃度,難以穩定保護髮熱層表面不被氧化。本發明鑑於這樣的情況,其課題在於以低成本提供兼顧高的發熱效率及高耐久性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及固定帶。本發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種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以及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 且所述第一發熱層、所述第二發熱層以及所述覆蓋層依次層疊。本發明的第二方式是如第一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覆蓋層由與所述第二發熱層的材料相比具有耐蝕性的金屬材料構成。
本發明的第三方式是如第一或者第二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 所述覆蓋層由鎳或者鎳合金構成。本發明的第四方式是如第一至第三的任一種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通過鍍敷得到。本發明的第五方式是如第一至第四的任一種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覆蓋層通過鍍敷得到。本發明的第六方式是如第一至第五的任一種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熱層的磷的含有率是0. 05質量%以上、1質量%以下。本發明的第七方式是如第一至第六的任一種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由固有電阻值比鎳小的材料形成。本發明的第八方式是如第一至第七的任一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由固有電阻值為2.8Χ10_8Ω ·πι以下、且相對磁導率為2以下的材料形成。本發明的第九方式是如第一至第八的任一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由金、銅、銀或者鋁構成。本發明的第十方式是如第一至第九的任一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的厚度是趨膚深度(表皮深 )以下。本發明的第十一方式是一種固定帶,其特徵在於,具備第一至第十的任一種方式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並且具備脫模層作為最外層。本發明的第十二方式是如第十一方式所述的固定帶,其特徵在於,隔著彈性層設置所述脫模層。根據本發明,通過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以及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能夠以低成本提供兼顧高的發熱效率及高耐久性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及固定帶。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固定帶的概略圖。圖2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固定帶的概略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以及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且第一發熱層、第二發熱層以及覆蓋層依次層疊。本發明的電磁感應發熱體的發熱層通過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和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這二層構成,與發熱層僅由1層構成的情況相比,發熱量增力口,發熱效率也提高,能夠縮短加熱時間。另外,通過在第二發熱層的外側設置有厚度3μπι 以下的覆蓋層,防止第二發熱層的氧化,使電磁感應發熱體的耐久性優異。由於該覆蓋層的厚度為3 μ m以下,非常薄,因此幾乎不使電磁感應發熱體的發熱效率下降,另外,雖然發熱效率比第一發熱層或第二發熱層低,但也作為第三發熱層起作用,電磁感應發熱體能夠維持優異的發熱效率。
下面,基於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圖1是具備本發明的電磁感應發熱體的固定帶的概略圖。固定帶10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11、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12、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13。本實施方式的固定帶10在覆蓋層13的外周面,隔著彈性層14設置有脫模層15。而且,在第一發熱層11的內周面形成有滑動層16。 本實施方式的固定帶10用於將勵磁線圈設置在固定帶10的外側的情況。此處,覆蓋層13厚度為3μπι以下。通過這樣將非常薄的覆蓋層13設置在發熱層的外周,幾乎不使固定帶10的發熱效率下降,且能夠保護髮熱層。據此,能夠使發熱層的耐久性優異。優選覆蓋層13由與第二發熱層12的材料相比具有耐蝕性的金屬材料構成,作為具有耐蝕性的金屬材料,例如能舉出難以氧化的金屬材料。這是為了在製造第一發熱層11 及第二發熱層12後,為了形成彈性層14、脫模層15或者滑動層16將固定帶10加熱至各種溫度,而在此時覆蓋層13能夠防止第二發熱層12被氧化。還為了能夠防止第二發熱層12 由於彈性層14所含有的水分而氧化。據此,能夠避免發熱層(第一發熱層11及第二發熱層12)、與彈性層14或者脫模層15的層間剝離,另外,能夠防止由於第二發熱層12的氧化使電流不流過發熱層(第一發熱層11及第二發熱層1 這一現象。另外,優選該覆蓋層13 與第二發熱層12和彈性層14或者脫模層15的密合性優異。作為覆蓋層13的材料,能舉出金、銀、鎳、鎳合金等,特別優選鎳或鎳合金。作為鎳合金,能舉出Ni-合金、Ni-Fe合金、 Ni-Co合金、Ni-Mn合金、Ni-Ti合金等。這是為了與彈性層14或者脫模層15的密合性優異,且能夠適當防止第二發熱層12的氧化。另外,覆蓋層13優選在第二發熱層12與空氣接觸而氧化之前形成,進一步優選不與空氣接觸而形成。通過在第二發熱層12與空氣接觸而氧化之前形成覆蓋層13,能夠有效抑制第二發熱層12的腐蝕。這是為了能夠有效防止在第二發熱層12的外周形成彈性層 14之前與空氣接觸所導致的第二發熱層12的氧化、彈性層14所含有的水分所導致的第二發熱層12的氧化。覆蓋層13優選由電解鍍敷形成。例如,在第二發熱層12的表面使用鍍敷液形成鍍膜,作為覆蓋層13即可。此時,優選第二發熱層12的表面幾乎不與空氣接觸而形成。據此,能夠更有效防止第二發熱層12的腐蝕。通過利用電解鍍敷形成覆蓋層13,使得與第二發熱層12的密合性優異,另外,能夠以高精度形成厚度3μπι以下的覆蓋層13。此外,在覆蓋層13由鎳構成的情況下,能夠利用與後述的第一發熱層11同樣的方法得到。另外,由 Ni-P合金、Ni-Fe合金、Ni-Co合金、Ni-Mn合金、Ni-Ti合金等鎳合金構成的覆蓋層13,能夠通過用與後述的第一發熱層11同樣的方法,適當變更電極等而得到。此外,也可以利用非電解鍍敷法、物理蒸鍍法、化學蒸鍍法等形成覆蓋層13。覆蓋層13的厚度為3 μ m以下,優選為0. 5 μ m 2 μ m。若厚度大於3 μ m,則會使電磁感應發熱體的發熱效率下降。此外,若厚度不到0. 5 μ m,則有可能無法充分得到防止第二發熱層的氧化的效果。第一發熱層11為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物。第一發熱層11的厚度在固定帶的加熱使用電磁感應加熱方式的情況下優選為Iym 100 μπι,通常為10 100 μ m,優選為15 80 μ m,更優選為20 60 μ m左右。若第一發熱層11的厚度不到1 μ m,則第一發熱層無法完全吸收大部分的電磁能量,加熱效率存在下降的趨勢。另一方面,若第一發熱層11的厚度超過ΙΟΟμπι,則由於剛性增大、柔軟性下降,因此存在彎曲性被破壞而難以作為固定帶使用的趨勢。從熱容量、熱傳導性、機械強度、撓性等的平衡的觀點而言,最優選 30 50 μ m左右的厚度。在適用於電子照片複印機的固定帶的情況下,能夠根據轉印紙等轉印材的寬度來適當決定寬度。如上所述,第一發熱層11由電鑄鎳構成。此處所述的電鑄鎳不僅是由鎳單體構成的電鑄鎳,還包含Ni-P合金、Ni-Fe合金、Ni-Co合金、Ni-Mn合金、Ni-Ti合金等電鑄鎳合金。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11優選為電鑄Ni-P合金,進一步優選以0. 05質量%以上 1質量%以下的含有率含有磷。此外,若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11中的磷含有率不到 0. 05質量%,則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的耐熱疲勞特性有可能未充分提高;若磷的含有率超過1質量%,則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的柔軟性有可能變差。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11,一般能夠使用以硫酸鎳或氯化鎳為主成分的瓦茲 (watts)液、或以氨基磺酸鎳為主成分的氨基磺酸液等鎳電鑄液,利用電鑄法來形成。電鑄法是在母模的表面進行厚鍍敷,然後將其從母模剝離而得到製品的方法。為了得到由電鑄鎳構成的第一發熱層11,能夠將不鏽鋼、黃銅、鋁等構成的圓筒作為母模,在其表面使用鎳電鑄液來形成鎳鍍膜。在母模是矽酮樹脂或石膏等非導體的情況下,利用石墨(黒鉛)、銅粉、銀鏡、濺射等進行導電性處理。在向金屬母模電鑄時,為了容易剝離鎳鍍膜,優選進行在母模的表面形成氧化膜、化合物膜、石墨粉塗敷膜等剝離膜等的剝離處理。鎳電鑄液包含鎳離子源、陽極溶解劑、PH緩衝劑、及其他添加劑。作為鎳離子源, 能夠例示出氨基磺酸鎳、硫酸鎳、氯化鎳。作為陽極溶解劑,在瓦茲液的情況下,氯化鎳實現其作用;在其他鎳液中,使用氯化銨、溴化鎳等。鍍鎳一般在PH3.0 6. 2的範圍進行,但為了調整至這之間的優選範圍,使用硼酸、甲酸、醋酸鎳等pH緩衝劑。作為其他添加劑,以平滑化、防坑(Pit)、結晶細微化、降低殘餘應力等為目的,例如使用光澤劑、防坑劑、內部應力減少劑等。優選氨基磺酸液作為鎳電鑄液。作為氨基磺酸液的組成,能夠舉出含有氨基磺酸鎳四水鹽300 600g/L、氯化鎳0 30g/L、硼酸20 40g/L、適量的界面活性劑、適量的光澤劑等的組成。pH為2. 5 5. 0,優選為3. 5 4. 7。液溫為20 65°C,優選為40 60°C。 此外,在得到由電鑄鎳合金構成的第一發熱層11的情況下,使用適當添加了亞磷酸鈉這樣的含水溶性磷的酸式鹽、氨基磺酸亞鐵、氨基磺酸鈷、氨基磺酸錳等氨基磺酸金屬鹽、氟化鈦鉀等的鎳金屬電鑄液即可。能夠特別在氨基磺酸鎳液中添加磷並在上述條件下進行電鑄而得到上述鎳電鑄液,由電鑄M-P合金構成的第一發熱層11的耐熱疲勞特性得到改善。第二發熱層12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第二發熱層12的厚度例如為2 30 μ m,優選為5 20 μ m。優選第二發熱層12的厚度比第一發熱層11薄。若非磁性材料壁厚較薄,則表面電阻值上升,難以產生反抗磁場,磁通容易通過內部,能夠進行電磁感應發熱。若第二發熱層12的厚度變厚,則作用磁通時產生反抗磁場,流過反抗電流,磁通有可能無法通過非磁性材料內。另外,優選第二發熱層12的厚度為趨膚深度以下。此處所述的趨膚深度是指流過感應電流的厚度。通過第二發熱層為比趨膚深度薄的層,使磁通貫穿。
另外,優選第二發熱層12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由固有電阻值比鎳低的材料構成。 通過使第二發熱層12為由固有電阻值比第一發熱層小的材料構成的薄壁的層,第二發熱層12的發熱量增加。另外,優選第二發熱層12由固有電阻值為2.8Χ10_8Ω ·πι以下且相對磁導率為2 以下的材料形成。通過第二發熱層的相對磁導率小至2以下,趨膚深度增大。即使第二發熱層的固有電阻值小至2. 8Χ 10_8Ω · m以下,由於為較薄的層,表面電阻增大,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熱量。通過適當選擇第二發熱層12的層厚,能夠集中在薄的第二發熱層使其發熱。作為第二發熱層12的材料,能舉出金、銀、鋁、銅或者這些的合金等,從成本及向第一發熱層的粘接性的方面而言,優選的是銅。優選第二發熱層12由電解鍍敷得到。例如,在第一發熱層11的表面使用鍍敷液形成鍍膜,作為第二發熱層12即可。通過利用鍍敷得到第二發熱層12,與第一發熱層11的密合性優異。例如,在第二發熱層12由銅構成的情況下,使用銅鍍液來形成銅鍍膜。作為銅鍍液,能舉出硫酸銅鍍液、焦磷酸銅鍍液、氰化銅鍍液、非電解銅鍍液等,優選使用硫酸銅鍍液,能舉出含有硫酸銅150 250g/L、硫酸30 150g/L、鹽酸0. 125 0. 25ml/L、適量的光澤劑的鍍敷液。此外,第二發熱層12也可以利用非電解鍍敷法、物理蒸鍍法、化學蒸鍍法等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層14是為了提高畫質而設置的,但根據需要設置彈性層14 即可,當然,也可以不設置。即,也可以在覆蓋層13的外周面直接設置脫模層15。優選彈性層14由耐熱性優異的材料構成,能舉出矽酮橡膠、氟橡膠、聚氨酯橡膠等,特別優選的是矽酮橡膠。彈性層14的厚度例如為20 1000 μ m,優選為50 500 μ m。優選脫模層15由高脫模的合成樹脂材料構成,能舉出由氟樹脂等構成的層。脫模層15的厚度例如為1 150 μ m,優選為5 50 μ m。滑動層16是為了提高滑動性而設置的,根據需要設置即可,當然,也可以不設置。 作為滑動層16的材料,能舉出聚醯亞胺、氟樹脂等。滑動層16的厚度通常為5 100 μ m, 優選為10 60 μ m。本實施方式的固定帶10適合於勵磁線圈(熱源)配置在固定帶10的外側的情況。在本實施方式中,從固定帶10的內側開始依次設置有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11、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12、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13,但不限於此。 在勵磁線圈(熱源)配置在固定帶10的內側的情況下,如圖2所示,優選從固定帶10的內側開始依次為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13、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12、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11。另外,本發明的電磁感應發熱體適合用於固定帶,但也能夠用於緊接轉印之後進行固定的轉印/固定帶等。
實施例 下面,通過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但並非限定本發明。(實施例1)添加500g/L的氨基磺酸鎳、150mg/L的亞磷酸鈉、30g/L的硼酸、1. Og/L的作為一次光澤劑的萘-1,3,6-三磺酸三鈉、20mg/L的作為二次光澤劑的2- 丁炔_1,4_ 二醇,調製期望的氨基磺酸磷電鑄液。使該電鑄液為60度,pH為4. 5,以外徑34mm的不鏽鋼製的圓筒狀母模為陰極, 去極化鎳為陽極,在16A/dm2的電流密度下進行電鑄,在母模的外周面將電沉積體形成為 50 μ m的厚度。從具有該電沉積體的母模拔出電沉積體,得到內徑34mm、厚度50 μ m的由電鑄鎳磷合金構成的第一發熱層。第一發熱層的磷的含有率是0. 5質量%。在該第一發熱層上,形成由以下的電解液構成的第二發熱層。具體而言,首先,添加180g/L的硫酸銅、60g/L的硫酸、0. 04g/L的硫脲、0. 8g/L的糖漿,調整期望的硫酸銅電解液。接下來,使該電解液的液溫為45°C,以上述電沉積體為陰極,含磷銅為陽極,在5A/dm2 的電流密度下進行鍍敷,在第一發熱體上形成由厚度15 μ m的銅構成的第二發熱層。第二發熱層的固有電阻值為1.7Χ10_8Ω ·πι,且相對磁導率為1.6。在該第二發熱層上,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方法形成由鎳磷合金構成的厚度2μπι的覆蓋層,將其從電解液取出,切掉電沉積體的兩端部的毛邊(burr),得到3層構造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實施例2)除了使覆蓋層的厚度為0. 5 μ 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作為實施例2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實施例3)除了使覆蓋層的厚度為3 μ 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作為實施例3的電磁感應發熱體。(比較例1)除了未設置覆蓋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作為比較例1的電磁感應發熱體。(比較例2)除了使覆蓋層的厚度為5 μ 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作為比較例2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實施例4 6及比較例3、4)在實施例1 3及比較例1 2的電磁感應發熱體的外周面覆蓋厚度300 μ m的矽酮橡膠層,進一步隔著矽酮橡膠類的粘接劑覆蓋厚度30 μ m的PFA管,作為實施例4 6、 比較例3、4的固定帶。(實施例7)除了設置有通過下述的方法形成的由Ni-Fe合金(Ni22% Fe78% )構成的厚度 2 μ m的覆蓋層,以代替由鎳磷合金構成的覆蓋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來作為實施例7的電磁感應發熱體。添加125g/L的氨基磺酸鎳四水鹽、185g/L的氨基磺酸亞鐵、27g/L的醋酸鈉、陽極的電解所需的量的氯化鎳,調整期望的氨基磺酸鐵電解液。使該電解液的液溫為30°C,pH為3,以第二發熱層為陰極,Ni-Fe合金 (Ni40% 狗60%)為陽極,在5A/dm2的電流密度下進行鍍敷,在第二發熱層的外周面將電沉積體形成為2 μ m的厚度,將其從電解液取出,切掉電沉積體的兩端部的毛邊,得到3層構造的電磁感應發熱體。
(實施例8)除了設置有通過下述的方法形成的由Ni-Co合金(Ni40% Co60% )構成的厚度 2 μ m的覆蓋層,以代替由鎳磷合金構成的覆蓋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來作為實施例8的電磁感應發熱體。添加80g/L的氨基磺酸鎳、16g/L的氨基磺酸鈷、14g/L的溴化鎳、以及30g/L的硼酸,調製期望的氨基磺酸鈷的電解液。使該電解液的液溫為50°C,pH為3,以第二發熱層為陰極,Ni-Co合金 (Ni75% Co25%)為陽極,在5A/dm2的電流密度下進行鍍敷,在第二發熱層的外周面將電沉積體形成為2 μ m的厚度,將其從電解液取出,切掉電沉積體的兩端部的毛邊,得到3層構造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實施例9)除了設置有通過下述的方法形成的由Ni-Mn合金(Ni99. 2% MnO. 8% )構成的厚度2μπι的覆蓋層,以代替由鎳磷合金構成的覆蓋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來作為實施例 9的電磁感應發熱體。添加80g/L的氨基磺酸鎳、30g/L的氨基磺酸錳、30g/L的硼酸、375g/L的活化劑, 調製期望的氨基磺酸錳電解液。使該電解液的液溫為55°C,pH為3. 5,以第二發熱層為陰極,去極化鎳為陽極,在電流密度4A/dm2下進行鍍敷,在第二發熱層的外周面將電沉積體形成為2 μ m的厚度,將其從電解液取出,切掉電沉積體的兩端部的毛邊,得到3層構造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實施例10)除了設置有通過下述的方法形成的由鎳構成的厚度2μπι的覆蓋層,以代替由鎳磷合金構成的覆蓋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來作為實施例10的電磁感應發熱體。添加450g/L的氨基磺酸鎳、30g/L的硼酸、2g/L的糖精、0. 3g/L的丁炔二醇,調製期望的氨基磺酸電解液。使該電解液的液溫為50°C,pH為4. 5,以去極化鎳為陽極,在電流密度20A/dm2下進行鍍敷,在第二發熱層的外周面將電沉積體形成為2μπι的厚度,將其從電解液取出,切掉電沉積體的兩端部的毛邊,得到3層構造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實施例11至14)在實施例7 10的電磁感應發熱體的外周面覆蓋厚度300 μ m的矽酮橡膠層,進一步隔著矽酮橡膠類的粘接劑覆蓋厚度30 μ m的PFA管,來作為實施例11 14的固定帶。(試驗例1)發熱試驗將用實施例1 3及實施例7 10、比較例1、2得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用於松下 (株)製造的IH炊具KZ-PH30P,進行以下的發熱試驗。將各電磁感應發熱體切出為IOOmmX 120mm大小的試驗片,將該試驗片放置在上述炊具的中央部。然後,將放有500ml純水和溫度傳感器的2000ml容量的燒杯置於試片的正上方,以20KHz的頻率、700W的輸入功率加熱,測定純水從35°C到成為100°C的時間。此夕卜,各測定5次,以平均值為時間。測定結果在表1示出。[表 1]
權利要求
1.一種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以及厚度3 μ m以下的覆蓋層,且所述第一發熱層、所述第二發熱層以及所述覆蓋層依次層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覆蓋層由與所述第二發熱層的材料相比具有耐蝕性的金屬材料構成。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覆蓋層由鎳或者鎳合金構成。
4.如權利要求1 3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通過鍍敷得到。
5.如權利要求1 4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覆蓋層通過鍍敷得到。
6.如權利要求1 5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熱層的磷的含有率為0. 05質量%以上、1質量%以下。
7.如權利要求1 6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由固有電阻值比鎳小的材料形成。
8.如權利要求1 7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由固有電阻值為2. 8X 10_8Ω · m以下、且相對磁導率為2以下的材料形成。
9.如權利要求1 8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由金、銅、銀或者鋁構成。
10.如權利要求1 9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發熱層的厚度是趨膚深度以下。
11.一種固定帶,其特徵在於具備權利要求1 10的任一項所述的電磁感應發熱體, 並且具備脫模層作為最外層。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帶,其特徵在於隔著彈性層設置所述脫模層。
全文摘要
具備由電鑄鎳構成的無接頭帶狀的第一發熱層(11)、由非磁性材料構成的第二發熱層(12)、厚度3μm以下的覆蓋層(13),且第一發熱層(11)、第二發熱層(12)以及覆蓋層(13)依次層疊。
文檔編號G03G15/20GK102474915SQ20108003498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31日
發明者武田實 申請人:新智德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