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呂梁和哪個城市近(為什麼說呂梁才是山西)
2023-06-17 01:16:52 1
▲ 呂梁方山積翠鄉,雄渾壯美黃土梯田。攝影/劉和平
-風物君語-
山西呂梁,究竟有多富?
作為山西最年輕的城市,「落後」、「窮」是呂梁甩不掉的標籤。在人均「煤老闆」的山西,從大山裡走來的呂梁,的確稍顯「稚氣」,仿佛仍有當年「遙指杏花村」的牧童氣息。
▲ 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攝影/劉昌
但恰是呂梁這個「山窩窩」,孕育了九曲黃河第一鎮磧口古鎮,從這裡走出的晉商,既善重義,鋪陳出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也是在呂梁這片「表裡山河」,養育出于成龍、劉胡蘭等一眾廉吏英烈,走出了賈樟柯這樣優秀的電影人。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山西呂梁,非但不貧窮,反而是一個富足自洽的城市。
對山西的初印象,是小時候聽郭蘭英唱《人說山西好風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譁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
山西呂梁市,就坐落在汾河與呂梁山初相遇的地方。
為呂梁市命名的呂梁山,坐落在山西省西側,像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線,橫亙於秦晉之間。南北走向的呂梁山,縱貫呂梁市全境,黃土、丘陵,溝壑縱橫,佔據全市面積的92%。
▲ 交城縣龐泉溝,呂梁山。攝影/劉和平
厚重的黃土層,在呂梁山西側堆積,入目皆是無垠的黃土圪梁。汾河行至呂梁,將呂梁山體切碎後,在其東部衝積出一片精耕細作的汾河谷地。
▲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於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舍峪裡村和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之間。攝影/魏新生
塑造呂梁的,還有自天上而來的黃河水。在河套平原大拐彎後,黃河一路向東撞上呂梁山,轉頭和呂梁山脈並行南下,出壺口,過風陵渡,再度滾滾東去。洋洋灑灑的黃河,以一種瀟灑的姿態奔湧前行,在中國地圖上寫下一個氣勢磅礴的「幾」字,卻也不失溫柔地留給呂梁一個「出口」。
▲ 壺口瀑布攬勝。攝影/張路生
刀山劍林的呂梁,最廣人詬病的莫過於閉塞的交通。被黃河支流切碎的大地,很少有平坦的地方。然而所有的絕境,總會有一道裂痕可以滲出光亮。磧口古鎮,就是古時呂梁的一束光。
▲ 磧口古鎮。攝影/杜紅
位於呂梁臨縣的磧口鎮,西襟黃河,東依呂梁山,與陝西榆林僅有一河之隔。本是黃金水道的黃河,卻在磧口鎮分出一條支流湫水河。裹挾著大量砂石的湫水河,攔腰衝入黃河,衝出一片暗礁淺灘。於是,「黃河行船,談磧色變」,除了個別經驗豐富的老艄公,幾乎沒有人敢在磧中行船。
▲ 黃河磧口渡口。 圖1攝影/劉亮亮;圖2攝影/劉昌
滿載貨物的商船,只能在磧口停泊,而後改為陸路運輸。襟帶內蒙古、晉陝商道的磧口鎮,成為了「被黃河選中的城市」。
「磧口街上儘是油,三天不駝滿街流。」內蒙古、山西、陝西盛產的藥材、皮毛等貨物,沿著黃河水運而來,在磧口轉旱路後,由騾馬運輸至太原、京、津等地。等這些商隊返回時,又攜帶了大量絲織品、茶葉、煤油等物資,經由磧口轉運至西北各地。
▲ 呂梁市石樓縣,旅遊公路穿過綿延橫亙的大山直通「黃河第一灣」。 攝影/劉亮亮
根據資料記載,山西喬家大院的財東,以及國民黨四大家族的孔祥熙,都曾在磧口鎮做過生意。黃河沿岸至今還在傳唱一首民謠:「九曲黃河十八彎,寧夏起身到潼關。萬裡風光誰第一,還屬磧口金銀山。」
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核,往往是由人塑造的。英雄,是呂梁人的群體畫像。
久居深山的呂梁人,在與天鬥、與地爭的生存環境中,磨練出一股異於平原居民的悍勇。連綿的群山,呼嘯的北風,將「不拐彎」的大山性格,注入呂梁人的基因。甚至是在方言上,呂梁話也完全迥異於晉中方言的水流十八彎,而是在一字一句中,都滾滿了石頭的叮噹脆響。
▲ 離石,金色黃土坡。 攝影/劉和平
古時候的呂梁,一直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交界前沿。中原文化的溫厚重義,與遊牧文化的豪放仁俠,在呂梁交織浸淫。
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呂梁人,多多少少都沾染了些豪爽、堅韌。從呂梁文水縣走出的武則天,可以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或許也和其堅韌的呂梁性格有關。被康熙評價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龍,也因著堅韌、剛毅的風骨,成為清代官場上的一股清流。
▲ 呂梁市文水縣武則天紀念館。 攝影/呂慶和
從「出名要趁早」的普世標準來評價,于成龍顯然是一個「後進生」。明朝初年,官場貪汙腐敗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是選拔人才的鄉試、會試,都未能倖免。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龍從呂梁出發,前往省城太原參加鄉試。當時的太原考場作弊成風,考官甚至公然行賄受賄。目睹這一情形,于成龍在試卷上直抒己見。鄉試的結果,自然是榜上無名。
▲ 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于成龍文化園,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龍。攝影/楊少華
或許是懷揣著改變世界的想法,即便承擔著整個家族的生活重擔,于成龍也始終未曾放棄過讀書明志。待于成龍初入仕途時,已是清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此時的他,已經44歲了。
這一年,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懷揣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前往遙遠的廣西羅城。彼時的羅城一片荒蕪,城內只有六戶居民,作為縣令的于成龍只能借住在關帝廟中。
▲ 離石,金色黃土坡。 攝影/劉和平
在于成龍「治亂世,用重點」的治理下,僅僅用了三年時間,羅城縣的氣象煥然一新,被當時的兩廣布政使金光祖評為全省的榜樣。後來,無論是主政合州,還是在黃州任知府,又或在武昌平亂,于成龍總能以「呂梁性格」,見招拆招。
從政二十餘載,于成龍從未忘記過初心。在江南任職時,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的百姓,甚至為他取名「於青菜」。在于成龍去世之後,「金陵人為之巷哭。遠近聞之,皆輟市,如喪其親」。
▲ 呂梁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 攝影/任得中
無論在哪個時代,「偉大」總是值得被歌頌的,然而很多「偉大」,都是由一個個「微小」組成。
1947年,呂梁文水縣的15歲少女劉胡蘭,面對國民黨軍和地主武裝的威脅,堅貞不屈,甚至從容地主動躺在鍘刀下英勇就義。「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不僅僅是劉胡蘭的題詞,更是每一位呂梁人,在那個特殊年代做出的選擇。
▲ 興縣晉綏烈士陵園。攝影/劉亮亮
在抗日戰爭時期,大量日軍入侵呂梁。敵人的刺刀固然冷峻,千千萬萬個呂梁人依然選擇憤而起身,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這樣的英烈故事,被山藥蛋派作家馬烽和西戎寫進了《呂梁英雄傳》,成為後世呂梁人的英雄主義夢想。
在外人看來,群山是呂梁的桎梏。但在呂梁人眼中,起伏的呂梁山是最自在的遊樂園。漫山的酸棗、木瓜,總能引得孩童呼朋引伴。
▲ 興縣張家灣村棗農在勞作。 攝影/劉亮亮
「呂梁山,多煤炭,走路煤絆腳,摔個跟頭變成黑大漢,隨便抓一把,點火就燒飯……」山體寬大的呂梁山,絕非是一座「窮山」,反而是一座資源豐富的「金山」。
根據資料記載,目前呂梁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0多種,其中儲藏量最大的當屬煤炭。在呂梁,其中有1.14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下,沉睡著一片黑金森林,佔據了呂梁總面積的54.3%。
即便在今天,煤炭已然成為呂梁,乃至整個山西的標籤,但在呂梁普通人的心中,更有吸引力的,還是樹梢的紅棗、核桃,枝頭的沙棘,杯子裡的汾酒,以及筷子夾的美食。
▲ 方山縣沙棘。攝影/劉亮亮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煙雨朦朧的悽苦之感,仿佛和呂梁的整體氣質不太搭,所以此時急需一杯杏花村汾酒,來呂梁山慰藉清明節氣特有的涼意。
產於呂梁汾陽的杏花村汾酒,有著久遠的釀造史。宋朝的《北山酒經》曾記載:「唐時汾州產幹釀酒。」這種清香型的白酒,清澈乾淨,入口卻綿甜味長。在山西人的宴席上,汾酒的身影從未缺席過,作為山西人的精神圖騰,一杯清香的汾酒是餐桌上的最佳氣氛擔當。
向左滑動
▲ 圖1: 汾陽杏花村。圖2:中國汾酒城一角。 攝影/劉亮亮
在呂梁的街頭,擺在樹蔭下的小攤,多數是在賣柳林碗託。由蕎麥做成的碗託,緊緊地貼在碗內,從外觀上有點類似於年糕。旁邊的小桌上,擺放著辣椒、陳醋、蒜泥等六七種佐料。用一把鋸條一般的小刀,在碗託上隨意劃上幾道,碎成小塊的碗託和蘸料充分融合。
向左滑動
▲呂梁美食。圖/視覺中國
由頭茬辣椒做成的辣椒油,又香又辣,將略顯寡淡的碗託,襯託得更加勁道,吃起來有種麵皮般的綿糯。吃上幾口,經常會被辣得出汗,需得猛灌一大口沙棘汁才能解辣。
早上喝碗羊雜割,閒暇時來份碗託,這可能就是呂梁人自洽且富足的時光。
- END -
文|鶯時
圖片編輯|陶子
地圖編輯|Papri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