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曆年最佳女主角(80年代最知名的美國女主播)
2023-06-17 12:40:38 1
美國曆年最佳女主角?1986年1月,一架民航客機在上海虹橋機場著落,一位披著紅色場圍巾的女生興衝衝的走出來,她對迎接她的記者說道:「你知道嗎?我們節目的觀眾又增加了,現在光美國的觀眾已經達到四千七百萬」這檔節目,便是我們近代史中,第一檔由中國人製作的,在中國實景拍攝的,向世界介紹東方文明的海外節目《看東方LOOKINGEAST》,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美國曆年最佳女主角?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美國曆年最佳女主角
1986年1月,一架民航客機在上海虹橋機場著落,一位披著紅色場圍巾的女生興衝衝的走出來,她對迎接她的記者說道:「你知道嗎?我們節目的觀眾又增加了,現在光美國的觀眾已經達到四千七百萬!」這檔節目,便是我們近代史中,第一檔由中國人製作的,在中國實景拍攝的,向世界介紹東方文明的海外節目《看東方LOOKINGEAST》。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初期,她向中國記者說道:「我創辦《看東方》節目只為實現一個理想,架設東西方的文化橋梁,跨越無知和誤解。」後來這段話,也被刊載於中國80年代最重要的新聞雜誌《中國記者》1986年的第一期。第一次聽說這個女生的故事源於某次去夏威夷度假。推開房門的那一刻,房間裡播放著《500英裡》(five hundred miles)「這是一位下榻我們酒店的中國客人最喜歡的音樂。」嚮導如此向我們介紹,還在谷歌上找到了這位小姐的資料。而就在這個月初,她作為我們這個特別策劃的主人公,我更加細緻地聽人口述了這段故事:十幾歲的少女初到夏威夷時常常想家,經常一個人坐在窗臺上,一邊聽《500英裡》,一邊落淚。這位小姐只在大家面前哭過兩次,一次在夏威夷,一次在香港。前者使她變得獨立,後者則改變了她的命運…
60年代的受制於英國管轄的香港,中國人被當作二等公民,無論是就業還是其他方面,都是英國人優先。哪怕有著海外的高等學歷,這位小姐回到香港後依舊只能獲得一份酒店接線員的工作。不僅如此,一次派對活動上,外國貴賓居然理所當然地詢問她,是否給自己的客人提供特殊服務。她很氣憤,下定決心要靠自己走出一條屬於中國女性的道路,不久,就徹底離開了香港。每在人生的灰暗時刻,她總會聽《500英裡》這首歌,想想家鄉,然後繼續前行。初到紐約,她身上只有150美金,擠在朋友的公寓客廳的沙發上,因為朋友養了兩隻貓,所以她每次出門前,都必須清理乾淨衣服上的貓毛。紐約的冬天很冷,因為缺錢,她用朋友的信用卡買了一件大衣,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把信用卡還完。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時尚icon,這件大衣她穿了十五年。在她年輕的時候,窮苦,是中國女人身上的代名詞。但她說:「我不能永遠微笑,但我能永遠樂觀。」屬於她的機會,一等就是十年,直到1984年PBS(美國公共電臺)跟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首次合作,跨洋轉播《中國建國35周年國慶大典》。美國公共電視臺,提前兩天找到這位女士,希望能邀請她完成這場直播的畫外音解說。而在她看來,這是一次非常好的向全美國觀眾介紹中國的機會,這不應該僅僅是一次轉播,而應該是一次開機的,由主持人同步實況直播,深入介紹中國發展的節目。在她的堅持下,美國公共電視臺使出了最後一個殺手鐧:如果我們要開機進行實況直播,就意味著我們會有更多的拍攝成本跟人員成本,至少會增加5000美金的預算,而這筆預算,則需要她個人承擔。5000美金,對於一個生活在1984年的中國女性來說,是一筆天文數字。而這個女生,不僅在短短兩天內,成功拿到了5000美金的贊助,還在網際網路沒有普及的情況下,跨洋完成了所有關於《中國國慶大典》資料的收集工作。1984年的10月1日,美國公共電視臺史無前例的,實況直播了《中國建國35周年國慶大典》,無數的美國觀眾、世界華人,第一次看到了這個正在崛起的、東方的、震撼人心的國家。與此同時,全美國的觀眾也記住了電視屏幕前,那個東方面孔的女主持人:靳羽西。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她是中國最知名的電視主播,她成功地做到了她的理想:架設東西方的文化橋梁,跨越無知和誤解。不僅有史無前例的「1984大閱兵」實況直播。她還帶著僅僅6人的製作團隊,為1986年的英女王訪華,留下了珍貴的熒幕資料。在1988年,她製作電視紀錄片《黑龍江省》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工業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是對我的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一位前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她給了我今天身處的這個公共媒體行業一個巨大的,道德跟價值的標地:架設文化橋梁,跨越無知和誤解。當然,如果一直宣揚豐功偉績,未免過於無趣,作為這次特別策劃的主人公,我們從靳羽西女士的好友,同事,共事過的員工...身上也得到了無數精彩紛呈的故事。比如她年輕時跟CNN創始人Ted Turner的戀情,她前夫馬明斯出軌第三者長達20年,以及她現在跟小了自己15歲的奶狗男友的愛情。那種古老的、非常有時代感的、其狗血程度絲毫不亞於當下的、她不為人知的一面。但讓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一個很小的故事,一個當年叫安培的小記者身上的故事。
在安培還是南方城市的一個小記者的時候,她常常質疑自己:記者必須敏倪敏捷,而且善於在人群中摸打滾爬,她卻怕和人打交道,原因是總擔心著自己說話是否得當,舉止是否得體,總在猜想別人看到自己也許心裡會說:這麼醜這麼傻的丫頭怎麼能當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她畢業後以為最理想的單位應該是圖書館,無論春花秋雨都坐在書海中,任也靈自由暢遊。正當她在考慮調整一下自己的工作時,她的部主任交給她一個採訪任務,採訪當年世界級明星主持人靳羽西。但她東奔西顛地才打聽到,羽西的來訪純粹屬私人性質,只待兩天,根本不準備接受新聞界的任何架訪。但主任卻下了死命令,這次無論如何都要搞個獨家新聞,別人不出消息,我們出新聞,這才是我們的實力,不管採取什麼方法,只要採訪到。她最緊張的時候,並不是買通酒店的服務員的時候,而是站在靳羽西酒店門前的那一秒。她預想過很多的跟靳羽西見面的可能性,比如和藹的詢問自己有什麼事?比如被客氣的請出房間,比如乾脆被當做來打掃房間的服務生。但她從沒想到過,羽西對她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你好像很不自信?」羽西微笑地走向她,指著她的採訪本問她:「記者?」她急忙說:「對不起,貿然打擾你,我只想佔十分鐘。」羽西不說話,仔細的看她,讓她坐在椅子上,從旁邊的桌上拿過化妝盒,輕輕的在她臉上抹了起來。過了一會羽西放下筆,說:「這就好了,你這樣好看。」你可以想見,在對於一個90年代的小記者來說,這是多麼大的衝擊,鏡子前那個灰不啦嘰的小姑娘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漂亮、精神、眼睛黑黑亮亮的,充滿年輕朝氣的女孩。「做個漂亮自信的的女人。」靳羽西站在她的身後對她說:「女孩子連自己也收拾不好怎麼做事?」然後羽西坐下來:「好吧,你想問什麼?「安培最後並沒有進行這場採訪,她看了看表,搖了搖頭說:「採訪時間已經到了,我得到的夠多了,謝謝,謝謝。「她說,那天雖然自己沒有得到任何採訪任務,沒有去了解羽西到訪的目的,進展如何,如何打算等等,但對她來說,這十分鐘,已然已經改變了她的人生觀。1994年,當安培已經在《體育世界》負責一整版的《美容指南》版面的時候,她寫下了這個故事:是羽西讓我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連自己也收拾不好的女孩,怎麼能面對人生。要相信自己,努力的發掘自己潛在的美,要做個漂亮自信的女人。事情已經過去幾年,靳羽西可能早已忘記了發生在那十分鐘裡的故事,忘了曾經有一位冒失而緊張的女記者,但我銘記於心,我依然在報社做記者,但我已經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適和不自信。每天早上起床,我對鏡而坐,仔細的收拾自己的臉,潔面,上粉底,畫眼線,塗腮紅,塗口紅,看自己的臉慢慢地美麗鮮活起來,然後精心的搭配好服飾,充滿自信的走出自己的家門。因為我已經做好準備,我有勇氣去面對將來臨的一切。你們可以想像,當這個故事被刊載在當年發行量數以萬計的《體育世界》的時候,這樣的故事,又能感染多少像曾經安培一樣的,不夠自信的女人。但是,當我把這個故事分享給靳羽西女士的朋友的時候,她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她說:「你要知道,羽西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做過更加驚世駭俗的事情。1996年的時候,她曾經在採訪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江澤民先生的時候,指出他的「油光滿面」,並建議對方在紐約聯合國會議發言前,使用粉餅在臉上撲粉,她言辭懇切的說:「形象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講十分重要,我非常希望您能聽取我的意見。」對於羽西來講,提出這樣的建議,並不是一件需要鼓起勇氣的事情,而是她工作的原則,這原則很簡單,這件事我是否擅長?是否有熱情?是否對他人有益?是否對中國有益?如果有,她就會去做。正如她與我們分享的一句話:「我希望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情,有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及有智慧去通曉其中的差異。」
這是一個最早以華人面孔在美國拿到「艾美獎」的女性。她的羽西媒體公司,時至今日依舊在致力於東西方的文化溝通。她代表了一個時代。那是她與好友希拉蕊在本世紀初代表女性的時代。那是她與好友貝聿銘在本世紀初代表中國華人的時代。那是她在上世紀末,長達二十年連續坐在春晚的頭排,代表中國電視與美國電視的時代。我以前一直覺得: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少年總會長大,成為父母、成為長者,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世界是我們的,你們的,但終究是他們的。
我很多次跟自己說,要老,不準不老。但我現在想說:可以老,但不能散黃。歲月只能帶走你的皮囊,帶不走的,是你流過的淚水,努力過的青春,創造過的價值,釋出過的善意、打拼過的事業。
歲月帶不走的,是你永遠年輕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