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07:22:31 1
專利名稱: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
背景技術:
現有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由於其結構、尺寸設計的不盡合理,導致造價較高,體積、重量較大,使用起來較為費力,並且手持架也容易發生斷裂等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起來較為省力,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造價低,使用壽命長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包括水平方向設置的固定板,固定板的中央設有通孔,固定板的左側設有左扶手架,固定板的右側設有右扶手架,右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右扶手杆,右扶手杆位於固定板上方的右外側,右扶手杆的前端與右前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前連杆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右前端固定相連,所述右扶手杆的後端與右後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後連杆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右後端固定相連,所述左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左扶手杆,左扶手杆位於固定板上方的左外偵U,左扶手杆的前端與左前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前連杆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左前端固定相連,所述左扶手杆的後端與左後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後連杆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左後端固定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中所述右前連杆的軸線和所述右後連杆的軸線相互平行,右前連杆的軸線和右後連杆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0° -80°,所述左前連杆的軸線和所述左後連杆的軸線相互平行,左前連杆的軸線和左後連杆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0° -80°,所述左扶手杆和所述右扶手杆之間的距離為20cm-45cm。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中所述通孔為矩形或圓形,所述固定板為矩形,固定板上位於所述通孔的左右兩側設有兩個安裝孔,固定板的前後兩側邊上沿豎直方向分別設有一個耳板,每個耳板上分別設有定位孔。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中所述左扶手杆和所述右扶手杆的直徑為1.5cm-2.5cm,右前連杆的軸線和右後連杆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5° -75。,左前連杆的軸線和左後連杆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5° -75。,所述左扶手杆和所述右扶手杆之間的距離為25cm-40cm。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中所述右扶手杆和左扶手杆上分別套裝有橡膠套管,右前連杆的軸線和右後連杆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70°,左前連杆的軸線和左後連杆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70°,所述左扶手杆和所述右扶手杆之間的距離為30cm-35cm。。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中所述左前連杆的下部與所述右前連杆的下部採用前拉杆相連,所述右後連杆的下部與所述左後連杆的下部採用後拉杆相連。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中多個所述空腔沿水平方向呈4-6行排列,每行空腔的數量為4-6個。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包括水平方向設置的固定板,固定板的中央設有通孔,固定板的左側設有左扶手架,固定板的右側設有右扶手架,右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右扶手杆,右扶手杆位於固定板上方的右外側,右扶手杆的前端與右前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前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右前端固定相連,右扶手杆的後端與右後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後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右後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左扶手杆,左扶手杆位於固定板上方的左外側,左扶手杆的前端與左前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前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左前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杆的後端與左後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後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左後端固定相連。由於結構、尺寸設計的非常合理,因此,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具有使用起來較為省力,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造價低,使用壽命長等特點。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包括水平方向設置的固定板1,固定板I的中央設有通孔2,固定板I的左側設有左扶手架,固定板I的右側設有右扶手架,右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右扶手杆3,右扶手杆3位於固定板I上方的右外側,右扶手杆3的前端與右前連杆4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前連杆4的底端與固定板I右前端固定相連,右扶手杆3的後端與右後連杆5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後連杆5的底端與固定板I右後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左扶手杆6,左扶手杆6位於固定板I上方的左外側,左扶手杆6的前端與左前連杆7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前連杆7的底端與固定板I左前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杆6的後端與左後連杆8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後連杆8的底端與固定板I左後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杆6和右扶手杆3之間的距離為20cm 或 25cm 或 30cm 或 35cm 或 40cm 或 45cm。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上述右前連杆4的軸線和右後連杆5的軸線相互平行,右前連杆4的軸線和右後連杆5的軸線與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0°或65°或68°或70°或73°或75°或80°,左前連杆7的軸線和左後連杆8的軸線相互平行,左前連杆7的軸線和左後連杆8的軸線與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0°或65°或68°或70°或 73° 或 75° 或 8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上述通孔2為矩形或圓形,固定板I為矩形,固定板I上位於通孔2的左右兩側設有兩個安裝孔9,固定板I的前後兩側邊上沿豎直方向分別設有一個耳板10,每個耳板10上分別設有定位孔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上述左扶手杆6和右扶手杆3的直徑為1.5cm-2.5cm,右扶手杆3和左扶手杆6上分別套裝有橡膠套管12。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上述左前連杆7的下部與右前連杆4的下部採用前拉杆13相連,右後連杆5的下部與左後連杆8的下部採用後拉杆14相連。
權利要求1.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特徵在於:包括水平方向設置的固定板(1),固定板(I)的中央設有通孔(2),固定板(I)的左側設有左扶手架,固定板(I)的右側設有右扶手架,右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右扶手杆(3),右扶手杆(3)位於固定板(I)上方的右外側,右扶手杆(3)的前端與右前連杆(4)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前連杆(4)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I)右前端固定相連,所述右扶手杆(3)的後端與右後連杆(5)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後連杆(5)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I)右後端固定相連,所述左扶手架包括沿前後水平方向設置的左扶手杆出),左扶手杆(6)位於固定板(I)上方的左外側,左扶手杆(6)的前端與左前連杆(7)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前連杆(7)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I)左前端固定相連,所述左扶手杆 (6)的後端與左後連杆(8)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後連杆(8)的底端與所述固定板(I)左後端固定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右前連杆(4)的軸線和所述右後連杆(5)的軸線相互平行,右前連杆(4)的軸線和右後連杆(5)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0° -80°,所述左前連杆(7)的軸線和所述左後連杆(8)的軸線相互平行,左前連杆(7)的軸線和左後連杆(8)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0° -80°,所述左扶手杆(6)和所述右扶手杆(3)之間的距離為20cm_45cmo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通孔(2)為矩形或圓形,所述固定板(I)為矩形,固定板(I)上位於所述通孔(2)的左右兩側設有兩個安裝孔(9),固定板(I)的前後兩側邊上沿豎直方向分別設有一個耳板(10),每個耳板(10)上分別設有定位孔(11)。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左扶手杆(6)和所述右扶手杆(3)的直徑為1.5cm-2.5cm,右前連杆(4)的軸線和右後連杆(5)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5° -75。,左前連杆(7)的軸線和左後連杆(8)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65° -75。,所述左扶手杆(6)和所述右扶手杆(3)之間的距離為25cm-40c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右扶手杆(3)和左扶手杆(6)上分別套裝有橡膠套管(12),右前連杆(4)的軸線和右後連杆(5)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70°,左前連杆(7)的軸線和左後連杆(8)的軸線與所述固定板(I)的板面之間的夾角為70°,所述左扶手杆(6)和所述右扶手杆(3)之間的距離為30cm-35c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前連杆(7)的下部與所述右前連杆(4)的下部採用前拉杆(13)相連,所述右後連杆(5)的下部與所述左後連杆(8)的下部採用後拉杆(14)相連。
專利摘要一種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包括固定板,固定板的左側設有左扶手架,固定板的右側設有右扶手架,右扶手架包括右扶手杆,右扶手杆的前端與右前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前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右前端固定相連,右扶手杆的後端與右後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右後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右後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架包括左扶手杆,左扶手杆的前端與左前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前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左前端固定相連,左扶手杆的後端與左後連杆的頂端相連為一體,左後連杆的底端與固定板左後端固定相連。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起來較為省力,結構緊湊,體積小,重量輕,造價低,使用壽命長的可攜式地質勘探鑽機用手持架。
文檔編號E21B41/00GK203081406SQ20132004052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5日
發明者王勝利 申請人:北京詠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