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鄉村振興建設規劃(凝聚共同富裕典範城市建設的人才力量)
2023-06-16 15:31:48 1
嘉興鄉村振興建設規劃?今年,嘉興市委提出,要推動嘉興從「統籌城鄉發展的典範」迭代升級、蝶變躍升為「共同富裕的典範」,率先闖出以城鄉高水平融合為特色,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和共同富裕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的新路子,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嘉興鄉村振興建設規劃?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嘉興鄉村振興建設規劃
今年,嘉興市委提出,要推動嘉興從「統籌城鄉發展的典範」迭代升級、蝶變躍升為「共同富裕的典範」,率先闖出以城鄉高水平融合為特色,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和共同富裕相互促進、螺旋式上升的新路子。
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共同富裕同樣需要人才的「助攻」。
近年來,嘉興通過不斷優化人才生態,已然成為長三角人才集聚的「強磁場」。嘉興人才吸引力指數從全國第35位躍升到第22位;2020年,嘉興全市新引進大學生首次突破10萬人、碩博人才超5500人;中電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北理工長三角研究生院等重量級人才平臺相繼組建並投入運行……
不難看出,在共同富裕新徵程上,嘉興「第一資源」儲備充足。在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典範城市中,嘉興必將持續不斷釋放人才引擎的強勁動力。
奮進高質量發展的帶路人
只有高質量發展,才能「做大蛋糕」,為共同富裕夯基壘土。典範城市的建設,就是要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全自動生產線上,由7個機器人組成的焊接模組,120秒就能裝配一張智能床。躺在上面,平躺、翻身、放鬆……十多分鐘後,一條包含呼吸、心跳、脈搏以及頭、四肢等身體各部位承壓的精準數據,就能發送至手機。一旦使用者的健康參數出現異常,智能床會自動「報警」。
這裡就是位於嘉興市秀洲區王江涇鎮,被稱為中國A股「智能電動床第一股」——麒盛科技的生產車間。從「上山下鄉」,到改革開放;從研發電動沙發,到投身智能床領域;從2002年來秀洲區投資建廠,到如今被譽為「中國電動床之父」……麒盛科技的「掌門人」唐國海一直堅信「技術造富」。
如今,在麒盛科技的帶動下,秀洲區王江涇鎮吸引了匯集了美國禮恩派、義大利米蘭映像、顧家家居等一批智能家居龍頭企業及配件公司。全鎮GDP逼近百億大關,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
引進一名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興辦一家企業、帶動一條產業;深耕一片熱土、富裕一方百姓……2010年以來,僅依託「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項目,嘉興就遴選領軍人才1370名,其中60%以上具有海外留學工作經歷。創業領軍人才企業實現產值828億元,納稅27億元,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
值得一提的是,領軍人才企業中有47家企業上市掛牌,營收億元以上企業40家,高新技術企業14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海歸博士沈華創辦的嘉興斯達半導體,不僅成功登陸A股市場,而且發展成為行業全球前十強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由常東亮博士領銜的嘉興摩貝,已成長為商業數據與索引量全球第一的化學品數據與交易平臺……
眼下,眾多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選擇紮根嘉興做大做強,成為推動嘉興高質量發展的帶路人。
投身鄉村振興的好夥伴
實現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而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
這兩天,位於嘉善縣大雲鎮繆家村的美華水產養殖場門前停滿了老主顧的大小車輛。80後養殖場主楊珍的手機更是響個不停,她養殖的甲魚成了搶手貨。
2008年,大學畢業已留校工作半年的楊珍毅然辭職回家。她一方面堅持生態養殖方式,通過建設尾水處理池等方式,不斷提升甲魚品質,一方面堅定走品牌之路,目前楊珍的生態鱉不僅銷售出每公斤在300元以上的最高價,養殖場也逐步擴大到現在的350餘畝。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楊珍深知,共同富裕,一定要從個體走向集體,要先富帶動後富。因此近年來,楊珍堅持向周邊的養殖戶提供免費的幼苗培育等技術指導,帶動周邊百餘位農戶從事生態鱉養殖,盤活千餘畝土地,平均每畝增收超過萬元,帶領大家一起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出身農民、長在農村,學於農大、志在農場……在嘉興,楊珍們的故事,早已有了各種不同的版本。2019年5月,嘉興曾出臺「鄉村振興人才十條」政策,從人才引進集聚、人才培養開發、人才平臺搭建、人才氛圍營造四個方面提出了10條具體的政策舉措,進一步激勵農業科技人才、農技推廣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等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帶著對農業的熱情,從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李東亮毅然來到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專門致力於植保無人機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植保統防統治技術服務。2018年成立以來,李東亮就開辦了無人機植保培訓班,累計培訓孵化30多個專業技術團隊,不僅為農戶提供了優質的服務,還實現了農藥減量,保護了水源和生態,與當地農戶一同走上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作為全省首個農業經濟開發區,近年來,平湖農開區成功走出了一條以人才支撐項目,靠人才振興鄉村的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平湖農開區已招引新型農業項目38個,總投資43.16億元,數百名涉農人才築夢「農業矽谷、農創高地」,鄉村振興之路在這裡越走越寬敞。
窺一斑而知全豹。眼下,嘉興一方面著力強化本土人才培育,加強鄉村基層幹部、土專家、土秀才的培育力度,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一方面,強化人才引進,突出項目帶動,讓科技人才、大學生村官以及各類專門實用人才向鄉村基層一線流動。截止目前,嘉興全市農村實用人才入數達8.55萬人,佔農業從業人數的37%。累計培育農創客1442名,評定「農業領創人才」40人,「鄉村振興拔尖人才」8人,「鄉土專家」48人。
爭當胸懷家國的「富有者」
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質富裕,也包括精神富有。
南湖畔、紅船旁,嘉興人才胸懷家國,以對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生動詮釋了什麼叫精神富有。
從美麗的南湖畔,到壯闊的巴山蜀水,2018年,年近花甲的嘉興市海鹽縣首席農業專家、高級農藝師王金良主動請纓,來到國家級貧困縣四川屏山縣農業扶貧。3年多來,王金良主動請纓,先後四次向組織申請延長在屏山的掛職工作。
通過開創性的推行屏山縣茵紅李全產業鏈轉型模式,2019年,屏山茵紅李產值從3.5億元提高到5億元,全縣果農增收1.5億元以上,2500餘戶種植茵紅李的貧困戶當年便實現脫貧。2020年2月,國家級貧困縣屏山縣更是提前實現脫貧摘帽。「我還要為實現東西協作、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夢想不懈努力。」王金良說。
不管是在跨越山海的扶貧路上,還是在推動嘉興經濟社會發展的徵程中,無數嘉興人才,永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本色,為這座城樹立起一座座永不褪色的精神豐碑。
身處黑暗,心向光明,盲人按摩師朱麗華,從2008年創辦麗華中醫診所開始,就招收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為員工。她免費教學、包吃包住,先後幫助100多名殘疾人走上就業創業之路,從家裡的「包袱」變成「頂梁柱」。
30年來,朱麗華堅守黨員初心,先後資助困難學子達798人次。一個又一個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開啟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一些孩子接過她的愛心接力棒,在大學裡做志願者,在畢業後成了新的愛心使者。曾因家庭貧寒差點輟學的求拉四傑表示,「朱阿姨讓我看到了希望,我要努力考上大學,以後也去幫助別人。」
「我願意為需要幫助的人,幫他們打開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新生活的希望。」朱麗華這樣說,也一直這樣做。雖然身處黑暗,她卻成為別人的引路明燈。
時代精神催生精神動力。他們是共同富裕的身體力行者,更是精神富有者。(周英俊)
來源: 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