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
2023-06-16 18:04:21 2
專利名稱: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屬於紡織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常規薴麻紡紗加工流程是精幹麻一軟麻工序一開松工序一梳麻工序一預並工序(2道)一精梳工序(I 2道)一針梳工序(4道)一粗紗工序一細紗工序。薴麻纖維長度長,一般在200 400mm左右,而一般紡紗的纖維長度應控制在120mm以下,因此,為保證薴麻紡紗的順利進行,在薴麻常規紡紗流程中,開松和梳麻工序的主要目的就是將過長的薴麻纖維拉扯斷,使之長度能滿足紡紗的要求。但傳統觀念認為,薴麻纖維本身很長,拉斷到太短也不利於成紗質量,因此,通常是先將薴麻纖維拉斷到平均長度60 80_左右(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短纖維),再進行後續加工。現有開松機和梳麻機的 拉斷隔距都設置在120mm左右。開松的主要任務是將過長的纖維拉斷成合適的纖維長度並使纖維得到初步松解。FZ002型開松機的工作原理人工將精幹麻鋪在餵麻帘子I上,精幹麻即由餵麻帘子運送到一對溝槽羅拉2間。上溝槽羅拉由彈簧加壓與下溝槽羅拉嚙合,因而牢牢握持精幹麻進入餵麻輥3及狄托板4之間。餵麻輥表面包有針板,其針尖與狄托板之間的隔距由大到小,所以精幹麻在溝槽羅拉的積極握持以及餵麻輥和狄托板的控制下進入錫林作用區。錫林5表面包有針板,送入的精幹麻受到高速迴轉的的錫林梳針的梳理,起到扯斷過長纖維及初步梳理松解的作用,並被錫林帶回工作羅拉7與錫林的梳理區中。錫林和工作羅拉發生分梳作用,工作羅拉帶走錫林上的一部分纖維並轉移到剝麻羅拉6上。在剝麻羅拉與錫林的工作區,剝麻羅拉上的纖維又被錫林剝取並帶入第二對工作羅拉和剝麻羅拉處,纖維再受到第二對工作羅拉和剝麻羅拉的作用,然後移向道夫10。纖維進入錫林與道夫的工作區時,一部分纖維就被道夫凝聚,然後被牽伸羅拉11取下,形成麻網。麻網再經出條羅拉13、上壓輥12之間,進入自動成卷14。託輥8和道夫託輥9起到託持纖維的作用。由開松機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到,餵給機構、開松梳理機構對纖維的扯斷長度和松解程度影響最大。纖維在進入狄托板與錫林的作用區,受到錫林梳針較強的分梳、開松,可以將精幹麻中的長纖維扯斷、開松。但由於薴麻纖維強度大,難以充分拉扯斷,因此,開松後還存在大量的超長纖維,纖維的長度實際上難以較準確地控制,影響了後續加工的順利性和最終的成紗質量。梳麻的任務是梳理、混和、成條和除雜。現有的CZ191型梳麻機的工作原理由開松機製成的6 8個麻卷15置於梳麻機的退卷羅拉16上,退卷羅拉迴轉依靠摩擦使麻捐退卷,經餵麻板17而餵入,麻層在一對溝槽羅拉18和餵給針輥19的握持下,輸送到分梳羅拉20,受到分梳羅拉的梳理。毛刷21的作用主要是清潔餵給針輥的殘留纖維。分梳羅拉上的纖維經轉移羅拉22,而與錫林5相遇。錫林剝取轉移羅拉上的纖維,並帶向錫林、工作羅拉7和剝麻羅拉6工作區,全區共有四對工作羅拉和剝麻羅拉,錫林上的纖維在該工作區受到反覆的梳理和剝取作用。然後帶向道夫10,道夫針面凝聚的纖維層與剝取輥23相遇,剝區輥將道夫上的纖維層剝下後經轉移輥24,並被上下壓輥25剝下成為麻網,麻網經喇叭口26和大壓輥27集合成麻條,再經圈條器28將麻條圈放在麻條筒29內。由於現有開松機和梳麻機的結構缺陷,對纖維拉斷時的握持不夠充分,使纖維在拉斷時不夠徹底,容易滑溜,因而存在較多的超長纖維(比平均纖維長度長30%以上),使薴麻纖維精梳(排除大量的短纖維)後的平均紡紗長度可達到100 120_,並存在相當數量的超長纖維。因為薴麻行業的規模很小,其專門的紡紗設備和工藝研究極少,主要是借鑑毛紡的設備,但必須把各工序中的牽伸隔距放大,即進行牽伸機構的改造,以適應薴麻纖維的紡紗長度(毛纖維的紡紗長度僅為65 85mm)。尤其是粗紗機和細紗機的牽伸搖架的長度通常必須從毛紡的200mm左右放大到300mm以上,致使搖架工作時不穩定,容易晃動,影響了牽伸時對纖維的控制,導致了薴麻紗的條幹不勻很大,毛羽很多,阻礙了薴麻加工技術和 產品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現有的薴麻紡紗設備是30多年前借鑑毛紡設備改造而來的,30多年來一直沒有新的改進。在「薴麻牽切紡紗加工方法」 (ZL200410016663. 9)、「一種薴麻紡紗加工方法」(ZL200310108414. 8)、「羅拉針板混合式薴麻牽切紡紗設備」(ZL200510110059. 7)等專利中,都提出了一種新的薴麻紡紗方法,即牽切紡紗,其流程為精幹麻一軟麻工序一(預牽切工序一)牽切工序一預並工序(I 2道)一精梳工序一針梳工序(4道)一粗紗工序—細紗工序。該技術成功地用牽切工序取代了原有薴麻紡紗中的開松工序、梳麻工序,大大減少了在開松和梳理過程中由於針輥和鋸齒等部件對纖維的強烈作用而產生的纖維損傷及纖維糾纏,提高了纖維的長度、整齊度,為後道紡紗提供了更好的原料基礎。但是,該牽切紡紗方法僅僅是對薴麻紡紗中開松和梳理的改革,以達到減少纖維長度不勻、尤其是超長纖維的問題,其後道的加工還是局限在利用現有的薴麻紡紗設備,即,將薴麻精幹麻牽切成90 120mm的長度(其牽切隔距為90 120mm),其牽切後的纖維長度仍很長,長於毛纖維的65 85mm,因此,雖然其加工路線是參照毛紡的,但還不能直接在毛紡設備上紡紗加工,而必須在薴麻設備上進行加工。此外,牽切工序雖然可以取代原有薴麻紡紗中的開松工序、梳麻工序,但生產的效率比採用開松和梳麻要低得多。在目前的紡紗系統中,毛紡的設備經過不斷發展,遠比現有的薴麻紡紗設備先進得多,而且毛紡設備對薴麻纖維的適用性也僅僅是受到薴麻纖維長度較毛纖維長的阻礙。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不影響薴麻纖維特性的前提下,將薴麻纖維處理成毛型纖維長度,使薴麻纖維能直接利用先進的毛紡設備進行紡紗,提高薴麻紡紗的質量和效率的加工方法。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在現有的軟麻工序之後,由改進的薴麻開松設備和改進的薴麻梳麻設備將薴麻精幹麻扯斷、梳理成毛型纖維的長度70 85_,再利用現有的毛型紡紗設備進行精梳毛紡流程;改進的薴麻開松設備的餵給機構包括餵麻輥,餵麻簾通過溝槽羅拉設於餵麻輥前端,餵麻棍上方設有持麻刀;改進的薴麻梳麻設備的餵給機構包括品字型溝槽羅拉組,分梳輥通過一對餵給針輥設於品字型溝槽羅拉組後端,品字型溝槽羅拉組包括I個上溝槽羅拉,2個下溝槽羅拉對稱設於上溝槽羅拉下方兩側。優選地,所述持麻刀規格為長X寬X厚680mmX240mmX8mm,刀尖角23° 26 ° ;所述餵麻棍至錫林的隔距為I 3mm,所述持麻刀的刀口至所述餵麻棍的隔距為
I.5 3. 5mm,所述持麻刀的刀口至錫林的隔距為2 4mm。優選地,所述上溝槽羅拉直徑為80mm,所述2個下溝槽羅拉直徑均為50mm,所述一對新餵給針輥直徑均為65mm,溝槽羅拉握持點到所述分梳輥的隔距為70 100mm。優選地,所述精梳毛紡流程由針梳理條工序、精梳工序、如紡工序和後紡工序依次組成。優選地,所述針梳理條工序中的理條針梳機的前隔距均為35 45mm。 優選地,所述精梳工序中的精梳機的拔取隔距為25 35mm。優選地,所述前紡工序中的前紡針梳機的前隔距均為16 55mm。優選地,所述後紡工序中粗紗的前隔距為2 4mm,粗紗的捻度範圍為無捻粗紗機紗條搓捻次數5 8次/m,有捻粗紗機紗條搓捻次數25 45捻/m ;細紗機的後隔距為90 120謹,滑溜槽深度為I. 3 I. 5謹。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通過對開松和梳麻工序的設備及工藝的改進,在薴麻紡紗的開松和梳麻工序將薴麻精幹麻拉斷到毛型纖維長度,顯著降低了超長纖維含量,然後直接在毛型紡紗設備上紡成細紗。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基本消除了原工藝中存在的超長纖維,並且在充分試驗的基礎上,得出了優化的相關參數。可以直接利用現有的相對更先進的毛紡設備對薴麻纖維進行紡紗加工,進而提高薴麻纖維成紗品質,還可以大大提高薴麻紡紗的效率。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通過對目前薴麻紡紗工序中開松和梳麻工序的設備及工藝的改進,將薴麻纖維處理成毛型纖維長度,使薴麻纖維能直接利用先進的毛紡設備進行紡紗,提高了薴麻紡紗的質量和效率。
圖I為現有開松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梳麻機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施例中改進的開松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實施例中改進的梳麻設備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的局部放大圖;附圖標記說明I-餵麻簾;2_溝槽羅拉;3_溝槽羅拉;4_狄托板;5-錫林;6_剝麻羅拉;7_工作羅拉;8-託棍;9_道夫託棍;10_道夫;11-牽伸羅拉;12_上壓棍;13_出條羅拉;14_自動成卷;15_麻卷;16_剝麻羅拉;17-餵麻板;18-上下溝槽羅拉;19-餵給針輥;20_分梳羅拉;21-毛刷;22_轉移羅拉;23_剝取輥;24_轉移輥;25_上下壓輥;26_喇叭口 ;27_大壓輥;28-圈條;29_麻條筒;30_持麻刀;31_品字型溝槽羅拉組;32_下溝槽羅拉;33_新餵給針輥。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更明顯易懂,茲以兩個優選實施例,並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實施例I薴麻紡紗按照毛紡(無捻粗紗)的加工流程進行,精幹麻一軟麻(CZ141型薴麻軟麻機)一開松(改進的FZ002型薴麻開松機)一梳麻(改進的CZ191型薴麻梳麻機)一針梳理條(B302針梳機一B304針梳機)一精梳(B311D精梳機)一前紡(B423針梳機一B432針梳機一B442針梳機一FB441無捻粗紗機)一後紡(FB504細紗機)。本實施例採用湖南產的薴麻精幹麻,其性能如表I所示。表I :精幹麻的性能指標
權利要求
1.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在現有的軟麻工序之後,由改進的薴麻開松設備和改進的芒麻梳麻設備將芒麻精幹麻扯斷、梳理成毛型纖維的長度70 85mm,再利用現有的毛型紡紗設備進行精梳毛紡流程; 改進的薴麻開松設備的餵給機構包括餵麻輥(3),餵麻簾(I)通過溝槽羅拉(2)設於餵麻輥(3)前端,餵麻輥(3)上方設有持麻刀(30); 改進的薴麻梳麻設備的餵給機構包括品字型溝槽羅拉組(31),分梳羅拉(20)通過一對新餵給針輥(33)設於品字型溝槽羅拉組(31)後端,品字型溝槽羅拉組包括I個上溝槽羅拉(18),2個下溝槽羅拉(32)對稱設於上溝槽羅拉(18)下方兩側。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持麻刀(30)規格為長X寬X厚680mmX240mmX8mm,刀尖角23° 26° ;所述餵麻輥(3)至錫林(5)的隔距為I 3mm,所述持麻刀(30)的刀口至所述餵麻棍(3)的隔距為I. 5 3. 5mm,所述持麻刀(30)的刀口至錫林(5)的隔距為2 4mm。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上溝槽羅拉 (18)直徑為80mm,所述2個下溝槽羅拉(32)直徑均為50mm,所述一對餵給針輥(33)直徑均為65mm,溝槽羅拉握持點到所述分梳羅拉(20)的隔距(I)為70 100mm。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精梳毛紡流程由針梳理條工序、精梳工序、前紡工序和後紡工序依次組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針梳理條工序中的理條針梳機的前隔距均為35 45mm。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精梳工序中的精梳機的拔取隔距為25 35mm。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前紡工序中的前紡針梳機的前隔距均為16 55mm。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後紡工序中粗紗的前隔距為2 4mm,粗紗的搶度範圍為無搶粗紗機紗條搓搶次數5 8次/m,有搶粗紗機紗條搓搶次數25 45搶/m ;細紗機的後隔距為90 120mm,滑溜槽深度為I. 3 I. 5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薴麻的毛型紡紗加工方法,其特徵在於在現有的軟麻工序之後,由改進的薴麻開松設備和改進的薴麻梳麻設備將薴麻精幹麻扯斷、梳理成毛型纖維的長度70~85mm,再利用現有的毛型紡紗設備進行精梳毛紡流程。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通過對目前薴麻紡紗工序中開松和梳麻工序的設備及工藝的改進,將薴麻纖維處理成毛型纖維長度,使薴麻纖維能直接利用先進的毛紡設備進行紡紗,提高了薴麻紡紗的質量和效率。
文檔編號D01G21/00GK102787399SQ20121025429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2日
發明者張元明, 楊建平, 鬱崇文 申請人: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