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說推薦排行榜(這本小說譴責清末官場)
2023-06-15 19:05:51 1
從《老殘遊記》看清末官場現形
清末譴責小說聚焦社會腐敗、官場黑暗以及官僚們的醜惡靈魂,從而達到否定官場、諷刺最高統治者,進而抨擊社會制度的獨特社會內蘊。《老殘遊記》對傳統的"清官"提出質疑和否定,清官不收受賄賂,但他們肆意妄為,視人命如草芥,對百姓、國家的戕害更甚。尤其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大量湧入,舊的制度瀕臨破產之時,矛盾更為劇烈。劉鶚筆下的官場出現了一些新現象,但是劉鶚的揭露根本上是在維護封建統治,這體現了他思想中的進步性與保守性。
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劉鶚接觸到了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渴望發展實業以"養天下",但是他仍然擺脫不了封建知識分子的局限。他看到了官場的黑暗,揭露了"清官"之惡,但是他所信奉的太谷學派, 倡導"內聖外王"的 "禮仁"體系。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自然也就成為劉鶚的理想模式。他對於傳統的官場小說中對人物的塑造有創新,但是他不能擺脫他自身的局限性,對官場的諷刺也並不徹底。
一、《老殘遊記》中"清官"形象分析
魯迅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談到,剛弼誤認魏氏父女為謀斃一家十三命重犯,魏氏僕行賄求免,而剛弼即以此證從之,則摘發所謂清官者之可恨,或尤甚於贓官,言人所未嘗言,雖作者亦甚自熹,以為"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試觀徐桐李秉衡,其顯然者也。……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揭清官之惡者,自《老殘遊記》始也。"這裡魯迅指出了《老殘遊記》中的一個重要突破價值,揭露清官之惡,是清官但是更是酷吏,依靠清官之名可以為非作歹,形酷吏之實,對百姓造成的痛苦更甚。
對於官員的諷刺,自古有之,對於酷吏的鞭撻,太史公曾在《酷吏列傳》中通過寫張湯幼時對盜肉之鼠的審判"如老獄吏",張揚張湯自身所具有的酷吏品質。《禮記·檀弓下》中就有《苛政猛於虎》一文深刻揭露了酷吏實行苛政對人民的殘害,在清末政局動蕩的年代,酷吏更是害人不淺。在《老殘遊記》第三回中,通過介紹路邊有個藍布包袱棄在路旁,但是無人敢拾起,"清官"治理百姓,使民懼怕,服從也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清官相較於贓官,他們不受賄,擊退進奉賄賂以謀取保全性命的機會,他們對任何人都可以實行嚴苛的治裁,使百姓害怕。
老殘遊記中所寫的玉賢、剛弼就是這種為了名利,根本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員。表面上看來,這些酷吏都不貪,都是些"清官",既不營私舞弊,又不行賄受賄,他們的貪慾其實是貪名。他們之所以實行殘酷統治 ,不是為了社會治安 ,而是為了他的政績 ,以求當更大的官。這種人,愈有才 ,愈想當大官; 愈想當大官,手段愈毒辣。他們可以為了一己之私而堂皇地禍國殃民 。老殘在第六回裡說,"我說無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緊 ,正壞在有才的要做官。你想,這個玉大尊不是個有才的嗎?只為過於要做官,且急於做大官,所以傷天害理的做到這樣。而且政聲又如此之好,怕不數年之間就要方面兼圻的嗎? 官愈大 ,害愈甚 :守一府則一府傷 ,撫一省則一省殘 ,宰天下則天下死!"有了老殘這樣的代言之後 ,作者仍嫌意猶未盡, 又在這一回的原評裡再次強調說: "有才的急於做官, 又急於要做大官 ,所以傷天害理 。歷朝國家俱受此等人物之害。 清官之"清" 只是手段; 滿足官欲,才是他們的目的 。於是他們以"清"為旗幟和擋箭牌 ,為所欲為的實行暴政 。他們要用萬家流血以染頂珠紅。劉鶚用他那支匕首似的筆 ,把玉賢 、剛弼的兇殘、狠毒 、無恥寫得無以復加 。權力愈大,則官愈大。權力和官位成為互動的整體。放棄財富,而求得更大的權力,也成為這些官吏的手段之一 。
二、《老殘遊記》中好官形象分析
他在《老殘遊記》中也寫出了樹立了幾個好官的形象 。張宮保雖不乏私心 ,不乏錯誤 ,但他仍是一個"仁厚" 、愛才的好官 。他賞識老殘的正直與才華,對老殘的正義行為給予了支持和幫助, 他用他手上的權力,對壞官起了些克製作用。劉鶚還塑造了申東造 、白子壽幾位真正的好官。特別是白子壽,既有學問 ,又有人品 ,在糾正魏家冤案中,他工作認真 、注重調查、 起了極大的作用。這些好官與酷吏的不同的是, 他們還多少能夠為官以"仁" ,能為百姓做些事情。這些官以及老殘充當了整部書中社會的正義與良心。但是,這些官吏兢兢業業,所為者何 ?無非還是"為國為民", 孝忠的是統治者,他們是心甘情願充當工具的奴才。
老殘看到官場的諸多現象之後,他選擇的道路卻是逃避。劉鶚一生失意, 但是他卻通過《老殘遊記 》宣洩了他的積鬱。《老殘遊記》中劉鶚理想人格的代表老殘 ,如我們之前所說, 堅定地表明了他不願做官的意願 。當張宮保要留他做官時 ,他卻是"三十六計 走為上計"了 。同時各種階層的官吏 ,見到老殘都是尊敬有加 ,不敢怠慢 ,老殘的身份嫣然處於官吏之上 。
老殘不願做官 ,他的身份地位似乎也是在官吏之上的 ,但老殘仍然過的是"官癮"。 他沒有做官,但他做的事卻都是官吏應該做的事。同時,老殘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是因為他結交的官員較多,如張宮保 、申東造、白子壽等等。他所做的事情也大都是藉助於官員的權力才辦到的 。比如他參玉賢藉助的就是張宮保的力量。劉鶚以為讓老殘做出不要做官的樣子就行了 ,但是老殘依然沒有逃脫官本位的影響。
第一回中 ,劉鶚說造成國家為亂的不是駕駛大船的"當政者" ,那麼造成國家危亂的是哪些人呢?劉鶚認為是那些"水手":"那八個管帆的卻是認真的在那裡管 ,只是各人管個人的帆,仿佛在八隻船上似的 ,彼此不相關照 。那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隊裡亂竄 ,不知所做何事 。用望遠鏡仔細看去 ,方知道他在那裡搜他們男男女女所帶的乾糧。並剝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很明顯,這裡的"水手"只的是那些只顧圖名圖利根本不顧國家危亡的中下層官吏 。他們自然也是受到過儒家"修平"觀念教育的 ,但主體性的喪失已磨平了他們作為"人"的概念 ,他們作為"統治者"的忠實的奴才 ,卻利用手中的霸權 ,中飽私囊。 對於統治者來說,他們培養忠實的奴才是為了維護統治 ,並力圖把為國盡忠的思想滲透進他們的靈魂,作為他們內在的規定性 ,高官厚祿只是他們誘惑的附加條件 。但對於普通階層的知識分子來說 ,官位對他們意味著可以抑制別人的權力,自己若不抑制別人,就將被別人抑制。為國盡忠的的義務性抵抗不住權力財富的魔力,對名、利的追求最終成為他們理想的內驅力。
三、關於劉鶚的文化反思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上海既成為外國列強蠶食中國的入口,同時也成為中國接受 外國的窗口。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上海成了新小說創作和繁盛的中心,使新小說家獲得更多的世界眼光。四大譴責小說的作者就是很好的例證,雖然認識和理解並不相同,但他們以開放的眼光,超越了傳統文人的價值追求。在對東西兩種文化的認識上,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特別體現在劉鶚對西方實業的嘗試,對偵探小說的興趣等等。 政治激進和經濟發達促成了譴責小說的產生,但是劉鶚根本上還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他尖銳的批判是為諷刺也是寄希望於清政府的。
中國由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王朝急劇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轉化。這種國情對當時"士大夫"階層的"精英"的影響肯定是不可忽視的 。他們以各種方式試圖尋求救國的方法 ,演繹了中國近代一幕幕或成功或失敗的"舞臺劇"。 而劉鶚就是這些"精英"之中的一支,只不過他扮演的是一個失敗的角色。
在《太谷遺書·論什一而助》中也說 :"今也 ,或四十一助 ,或三十一助而農反困何也 ?昔者農受田於國 ,今也受田於人 ,人或三十四十而一助於國 ,農什五助於人, 夫烏得不困! "在這裡明顯指出了, 農民的收入要將一半分給地主, 而地主只以三十或四十分之一納稅 ,農民的困苦就不言而喻了。這對封建剝削的殘酷不但是有一定的認識, 而且也有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大同之世的嚮往情緒 。但在《 太谷遺書 ·饘 粥篇 》中則又說: "饘粥以飽 ,敗帛以暖 ,綯茅足避風雨, 然而不為良民者 ,賤何甚 ?"這又主張廣大勞動人民只要還能苟延殘喘下去, 就應該安分守己 ,是很明顯地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上來指摘一切被壓迫者的反抗鬥爭 。而劉鶚雖然對老百姓表示同情, 但也只是希望統治者稍稍的放鬆對他們的壓榨而已 ,他真正的立場還是在統治者一邊的。
"養天下"理想以及忠於清王室的背後, 我們似乎看到了劉鶚的私心: 揚名顯親以孝順家族的願望 ,藉助權力發展實業, 進而謀取私利的念頭 。劉鶚在《老殘遊記》中將諸多官場官員形象進行揭露批判,但是他本人卻沒有跳出封建官僚思想的束縛,因此《老殘遊記》是一部清末官場現形記,而作者劉鶚本人也是官員形象之一,這部作品也是進步性與保守性並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