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的各個地級市的簡介(內蒙古的區劃變動)
2023-06-16 08:05:01 3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內蒙古與周邊各省之間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內蒙古與東北三省、山西省、河北省之間區劃變遷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內蒙古首府所在地的變遷。眾所周知,內蒙古的首府在呼和浩特。但是,內蒙古首府遷往呼和浩特之前,先後設立在龍王廟、張家口市。在8年時間裡,內蒙古首府換了3個城市。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作者和大家聊聊內蒙古的基本情況。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五大自治區之一,內蒙古的面積遼闊,達到了118萬平方公裡。此外,內蒙古的跨度非常大,從東北地區一直延伸到了西北地區。按照2020年七普的統計數據,內蒙古的總人口超過了2400萬人,與吉林省的總人口基本相當。2021年,內蒙古的GDP總量超過了2萬億,經濟發展非常迅猛。
內蒙古下轄了9個地級市、3個盟,總計12個地級區劃,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興安盟、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在內蒙古的區劃內,盟對等於各個地級市和地區,旗對等於各個區、縣和縣級市。蘇木對等於各個鄉、鎮,嘎查對等於各個村莊。
內蒙古的地形結構比較複雜,例如平原、戈壁、沙漠、草原、丘陵等等。由於內蒙古的東西跨度很大,因此,內蒙古各地的風俗、口音和飲食差異非常大。內蒙古東部地區,與東北三省在各方面都非常接近。內蒙古的西部地區,則與陝甘寧等地非常親近。內蒙古的遼闊區劃,歷經了幾個階段才逐步形成。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反覆循環的現象,那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之間的反覆拉鋸。在中原王朝強盛階段,會通過大規模的北伐,打擊北伐的遊牧政權。進而控制了內蒙古、遼寧等地,拱衛整個華北大平原的安全。在歷朝歷代的歷史上,留下了一系列的邊塞詩,例如「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等等。
但是,中原王朝如果陷入內陸或者割據狀態,北方的遊牧政權,就會重新控制上述地區,甚至會進一步威脅中原王朝的安全。例如「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僕姑」等等。從秦漢到明朝,這樣的情況反覆出現。
17世紀中期,清朝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南明各個政權,逐步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了各省的區劃,形成了18個省的區劃格局。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礎上,清朝劃分了18個省,出現了漢地18省的說法。不過,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清朝在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並沒有設立地方區劃。
由於沒有區劃和地方官員,清朝對上述地區的實際掌控能力很有限,例如對所在區域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情況,並不掌握。不過,在這一時期,東北、內蒙古地區的人口偏少,由於人口偏少,各方面的問題非常明顯。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清朝一敗再敗,國力衰敗,不得不籤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與此同時,西方列強開始染指清朝的各地。
其中,內蒙古各地出現了人口偏少、管理不暢通的局面。清朝開始鼓勵華北各省的人們,向內蒙古各地移民。直隸省人口眾多,在清朝統治的末期,除了大規模「闖關東」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口進入了內蒙古各地。為了鞏固邊疆地區,清楚採用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積極鼓勵向邊疆墾荒,擴大當地人口。第二步,設立州府縣廳,建立基層管理區劃。第三步,設立省份,完善全面區劃。
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階段。截止這個時候,清朝已經在東北、西北部分地區設立了省份。在內蒙古和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沒有省份。北洋軍閥政權上臺以後,鑑於內蒙古各地管理的重要性,設立了幾個特別區。例如熱河特別區、綏遠特別區、察哈爾特別區,特別區的情況非常特殊,不屬於省份,但確實有管理地方的責任。
這幾個特別區就是塞北四省的雛形,1928年,出於管理內蒙古各地的需要,同時起到戰略緩衝和防禦作用。我國設立了綏遠省、察哈爾省、熱河省等省份,簡稱為塞北四省。塞北四省組建以後,迅速起到了戰略緩衝的作用。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多時間裡,佔領了東北地區。隨後,開始蠶食熱河、察哈爾、綏遠等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先後爆發了察哈爾抗戰、綏遠抗戰。其中,綏遠抗戰中,出現了著名的百靈廟戰役。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立。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之初,管轄區大體上是現在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當時的自治區首府機關設立在王爺廟,王爺廟在今天的烏蘭浩特市境內。在這一階段,自治區首府一直缺乏大城市,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不過在戰爭時期,各種困難需要暫時克服。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鑑於王爺廟太小、位置太偏等問題,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各地的管理,1949年11月,內蒙古的首府機關,遷移到了張家口市。請注意,張家口市當時是察哈爾省的省會駐地。
換而言之,在這幾年時間裡,察哈爾省、內蒙古的各個機關,都在一個城市內辦公。進入50年代以後,我國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塞北四省的戰略緩衝作用已經大大降低。進入經濟發展的階段以後,過分複雜的區劃反而不利於經濟建設。在這樣的大環境下,1952年11月,察哈爾省被撤銷。察哈爾省撤銷以後被一分為三,劃入了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管理。
其中,張家口市等地劃入了河北省管理,內蒙古的各個機關仍然留在張家口辦公。換而言之,內蒙古的各個機關留在了河北省的管轄區內辦公。1954年,綏遠省被撤銷,大部分地區併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管理。隨著綏遠省的併入,內蒙古終於擁有了大城市。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從張家口市遷移到了歸綏市,隨後,歸綏市更名為呼和浩特市。
隨著熱河省被撤銷、甘肅省的區劃調整,部分區域劃入了內蒙古之後,內蒙古的區劃輪廓基本確立下來。截止50年代中期,內蒙古與周邊各個省市的區劃,與現在基本上沒有差異。至於60年代末期,與各個省市之間的區劃變遷,則是當時的實際需要。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