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論語的精髓及道理(領會論語的現代智慧)

2023-04-16 21:10:33 2

樊登:各位好,今天我要講一本我自己寫的書,叫作《樊登講論語:學而》。每次講自己寫的書都會特別忐忑,覺得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講給大家聽。後來有很多看過這本書的朋友給我鼓勵。他說你確實應該講,不是因為你寫的書多重要,而是因為《論語》真的很重要。

《論語》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熟悉和了解的一本著作。它裡邊的任何一句話都能夠給我們帶來可能一輩子的啟發。所以你看這本書這麼厚,其實也只寫了《論語》的一半。過一段時間我們會出一個下半部。這個寫的是前十篇的內容,然後下半部大概也有這麼厚。所以我在這本書上,還是下了一些功夫的。

那今天怎麼把這本書能夠講明白呢?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從《論語》的前十篇當中,找出了二十句最能夠代表孔子思想的名句。也就是說《論語》不可能全部都背過。但是你如果知道這二十句的意思,背後的故事你掌握了,你就能夠抓住關於孔子的核心的價值觀和精髓。

我講《論語》的方法,和過去的人有一些不同。歷朝歷代都有人講《論語》,各種人都會寫很多關於《論語》的注釋的書。我在讀了大概300多本書以後,我就發現我再看《論語》,就和過去不一樣了。

因為我能夠從《論語》的每一句話當中,看到現代的心理學在現代的創業、育兒、親子,包括家庭人際關係等等的應用,這個過程當中都能夠有《論語》的影子。所以我在解釋孔子在2500年前所說的每一句《論語》的時候,我用的是今天的科學——心理學,經濟學或者社會學的依據,所以會有很多跟我們今天切實相關的這些案例。同時,我是逐字逐句地講解,就是要保證大家每一句話的每一個詞,都能夠搞明白是什麼意思。這樣的話,就算是小朋友聽了,也可能會讓在他學習古文的時候,產生莫大的興趣。

要從這二三十句篇章當中只找到二十句最精彩的核心的論述,是很難的一件事。我挑來挑去有時候喜歡這一句,捨不得那一句。最終我認為我選的這二十句,是大家相對比較熟悉,能夠代表孔子的核心價值觀的東西。

比如說第一句,叫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開篇第一句《學而篇》

「學而時習之」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你學習了以後,你需要不斷地練習。我們總有很多人學東西,學完以後就著急,說怎麼還沒學會,為什麼這個知識對我來講沒有用。因為學了之後還要習,這裡邊就聯繫到我們曾經講過的一本書叫《刻意練習》。你知道了一個東西能做,你也知道了這個中間的過程。

但是它能不能夠成為你自身的一種自動的反應?當我們說一個人真正學會了一個東西的時候,他甚至不需要經過大腦裡邊的系統思考,他系統就已經做了。核心就來自於大量的練習。所以「學而時習之」就是自修,「有朋自遠方來」就是共修。然後「修」的目標是什麼呢?最後能夠達成「人不知而不慍」這樣的一個高的境界。孔子對於人知不知道自己還是蠻在意的。所以你看他後邊經常提到說,別人不知道你,你該怎麼辦?

不被人知道的這種痛苦叫(不被)感同身受,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會有。那我們要想達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別人就算不知道我們,我們也不會不高興,我們也依然可以平靜地對待,那你就需要自修和共修一塊兒來努力。所以「學而時習之」,我們能夠看到《刻意練習》的影子;「有朋自遠方來」,我們可以看到《他人的力量》。

你得知道說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不能夠只藉助自己一個人拼命地努力。你需要找到其他人,給你帶來刺激,給你帶來外在的信息。這樣你們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這個叫作第四種人際關係。所以《論語》用這句話,做孔子整個理論的開篇是有道理的。就是告訴我們後邊,你要面臨的是一個艱苦的求學過程。求學過程光讀書,光背過記住這些話是不行的。你需要練習,你還需要跟別人互動。所以自修共修一起,最終我們達成的人格境界——「人不知而不慍」,我能夠淡定地處理身邊的這種毀譽——這就是我們說學《論語》的目標,這是第一句話,也是我認為《論語》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句。

接下來,我選擇第二句話是子貢和孔子的一段對話。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貢有一天就問孔子,一個人貧窮但是不諂媚,富有但是不驕慢,您覺得這個狀態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不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你把孔子的回答一對照,你就能夠看出來兩個人境界的差別了。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什麼呢?不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然後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賜是誰呢?賜就是端木賜。端木賜就是子貢的名字。所以這是孔子和子貢的一段對話。大家知道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儒商的代表。所以子貢問孔子的話,說一個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您覺得這種狀態怎麼樣?

大家都能看出來,這是子貢的「自道」。他覺得你看我就能夠做到「富而無驕」,我雖然有錢了。但是我不驕慢。那貧窮的人能夠不諂媚,您覺得這種狀態,算不算是達到了仁的境界呢?孔子說可以了。這種人算不錯,「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也有人會在「樂」後面加個「道」,叫「貧而樂道」,也有的版本裡邊沒有這個「道」。為什麼一個人「貧而樂,富而好禮」在孔子看來更好呢?你就能夠看出來,這就是梁漱溟先生講孔子的一個特點,叫作不找。「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這裡邊有一股力量。你得摁著自己,你得經常提醒自己,控制自己,說我不要驕慢,或者我不要諂媚。你其實心中是有一股這種較勁的感覺,這並不是你本質的感受。

而孔子說「貧而樂」,一個人貧窮的時候為什麼非得無諂呢?就不會想到有諂沒諂這樣的事,你就不會想到要諂媚誰這個問題。因為我貧窮的時候,我一樣可以很快樂。孔子的快樂不來自於外在的錢,不來自於地位,不來自於說今天有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銀子。他只要生活著,他就能夠感受到快樂。這種感受到快樂的力量是由內而外生發出來的,而不是外部的條件強加於我們的。

所以孔子的境界肯定是要高過一籌的,他不再為外物所役了。然後「富而好禮」也是一樣,一個人富有了以後,你說我要控制著我自己不要驕慢,那說明你心中有一個動力去驕慢。子貢是有一股力量在控制自己在找,這是修煉中,而孔子是沒有這股力量。他已經活活潑潑地生活在他的境界當中,不需要痛苦,不需要跟自己較勁。不找,這個狀態就對了。這種對的狀態就是中庸之道。所以這句話在我看來,是能夠看出孔子人生境界的一句話,我把它選進來。

子貢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然後子貢後邊說什麼呢?說《詩經》上面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是不是就是這個道理呢?切磋琢磨都是對玉石的打磨的過程。我們每一個人修煉的過程當中,是不是就要像打磨一塊玉石一樣,去切磋琢磨呢?

然後孔子很高興,孔子很少誇子貢。每次對子貢,都是有點小打擊在裡邊。但這次孔子是誇他說:「賜也」,就是端木賜,「始可與言《詩》也」,現在我可以跟你談《詩》了。因為要談《詩經》這種事,是需要有文化的。「告諸往而知來者」,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有了。給你說了一件事,你能知道怎麼樣應對,並且能夠聯想到《詩經》上是怎麼說的,你是一個有進步的人。

第三句我選擇的是《為政》篇的第一章,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句話在我們過去讀的時候,就覺得你看他的原意是什麼?說為政要用德性,用德行來為政怎麼做呢?就好像北極星一樣,「譬如北辰,居其所」,古人認為北極星在那個地方待著,它是不動的,然後其他的星星都圍繞著北極星轉。你把你的位子定好了,其他的人就自然各歸其位,這個事就運轉起來了。

以前你這樣理解就結束了。但是當我們講完了類似於《複雜》這樣的書以後,你就能夠感受得到,這個領導力的境界真的好高。我們很多領導做事特別喜歡「有為」。有為什麼呢?這事我要插手,那事我要發表意見,那個事我覺得應該怎麼做。所以一個公司裡邊,如果這個領導什麼都管,從上到下,到處都要發表意見,那你想員工的狀態是什麼呢?

員工肯定就變成說,大事小事都向你請教了,你都需要籤字,你不籤字你要罵人,所以就都讓你看。這時候你會變得特別忙,你變得特別忙,你就沒有時間深入思考任何一件事情。所以你在每一件事情上,其實都是拍腦袋決定。然後底下的員工,做任何事不需要動腦子。因為老闆都要做,所以都來跑來問你。最後的結果就是你是這個公司裡邊,最沒有容錯率的人,容錯率很低。

但是你把所有的錯誤全犯了,這個公司就會越做越慘澹,越做越累,越做越糟糕。因為為政可不是小事啊,是很大的事。當事那麼多的時候,你怎麼可能所有的事都能夠做得好呢?所以孔子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是複雜體系的反應。簡單體系需要的是不斷地控制,就像你造一部汽車,汽車要想能夠運轉得好,一定是每個零件,每一個傳動都要精確。所以你只需要挑毛病,把車全部搞定,這車就沒問題了。因為汽車雖然零件多,但它屬於簡單體系,就是它因果關係特別明確。

但是假如你是在運轉社會,你是在運轉一家幾百人、上千人的公司,你是在掌控一個學校,你讓這些孩子成長,這裡邊的因果關係是非常不清楚的,會有大量的意外,會有大量你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而我們如果還是用機械化的思維,還是用我們能夠儘量去掌控每一個細節的想法去做這些事情的話,導致的結果是團隊的活力下降,人們沒有勁幹活。

所以你看華為有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意思,說「方向大致正確,團隊充滿活力」。你想想看哪個領導人敢說自己的方向肯定對,我的方向肯定沒問題,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所以我們要保證方向大致正確,我們總體的方向大概是這個方向,隨時可以調整,有錯誤可以改,但是團隊充滿活力。就是自下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動腦子都在思考,而不是說遇到任何問題走流程,遇到任何問題讓領導籤字,然後把官司一直打到大老闆那兒結束。這時候就是只有大老闆一個人,承擔所有的結果。

但是底下的人沒有任何的創意,沒有責任,沒有自己的思想。你僱一個不帶思想來工作的人,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所以我們能夠看出來孔子的領導力就在這句話上體現了,叫作「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大家都覺得儒家和道家有很多說法不一樣,但在這件事上老子跟孔子是一樣的。老子追求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烹小鮮就是那小魚。你做小魚的時候你不能翻,你翻來翻去那小魚就全爛了,就別折騰唄。這是我選的第三句。

第四句同樣是在《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

這句話雖然很短,是一個小小的成語。但是它為什麼這麼重要,這就是我們整個做樊登讀書的一個發心。我們的價值觀「君子不器」,就是人不能夠被物化,人最後不能夠變成一個東西。

我們講過一本書叫《跨越式成長》。《跨越式成長》就告訴我們說,你做了一輩子的會計了。但是等你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你依然有機會能夠發展出一個新的能力來。你可以去努力地做個畫家,你可以去學習做個醫生,你可以想要玩音樂你可以去玩音樂。甚至你可以做一個嶄新的工作,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都可以。

孔夫子認為,人不能夠被物質所限制,我不能成為一個「東西」。孔子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老師,孔子也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官僚,孔子更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寫書的人。他說自己「述而不作」,只是把前人的轉述一下而已。所以對他來講,你沒法定義他,甚至孔子射箭射得很好,禮、樂、射、御、書、數都很好,而且還學《周易》。他能學的東西他都儘量地學,因為「君子不器」。

所以我們講《跨越式成長》、《未來學校》,就是告訴我們說教育不是要把人從一個模子裡邊倒出來一樣,而是要開發這個人內在的潛力,讓這個人有動力去探索自己生命的各種可能性。這就是這句話重要的地方。「君子不器」——無論你是做什麼工作,我相信這句話都會給你帶來影響。這是中國人的理想人格,絕對不是一個物化的人格。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知道「君子不器」,你隨時隨地都有改變的可能。

第五句話叫作「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

這王孫賈是誰呢?是衛國的一個大臣。然後孔子有一段時間周遊列國,去到了衛國。然後衛國當時的情況是「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就是南子長得很漂亮,但是名聲不太好。但是南子當時,掌握著朝廷上的很多權力。

所以王孫賈有一天跑來問孔子,說什麼呢?「『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他表面上看起來是向子請教,說,「與其媚於奧」,「奧」是什麼呢?「奧」是一個屋子的主神。中國過去不是無神論,中國是多神論。就是一個家裡邊到處都有神,主神叫作奧神。然後「寧媚於灶」,你還不如去取悅灶神,「媚」就是取悅,你向誰求禱呢?你整天向屋子的主神求禱,還不如去賄賂灶王爺,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所以他就請教孔子,這句話什麼意思孔子一聽就明白了。孔子說「不然」,說這話不對。為什麼?「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你所做的事獲罪於天,你做的事根本就不對,你是違反天命的,你向誰祈禱都沒用。這裡邊暗含的含義是什麼?王孫賈其實是來提醒孔子。你整天跟衛靈公打交道,衛靈公什麼人?「奧」,就是國家的主神。你整天希望說服衛靈公,你希望讓他來支持你,他現在都不當權。真正當權的是南子這樣的人,是老婆當政,這是灶神。你應該多做下邊人的工作,這樣才有利於你推行你的想法。你看是教他歪門邪道,教他辦事的方法。

然後孔子說,不對,說這事不對,「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子認為名正言順是很重要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禮樂不興」,這等等一系列的推理過程。孔子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兩種秩序,一種叫自然規律,一種叫社會規律。王孫賈所說的東西,可能是社會規律。就是在這兒誰說了算我向誰賄賂,我能夠怎麼樣,看起來你能夠短期之內獲得收益。

但是孔子認為真正長期起到作用的一定是自然規律。一個農民在種地的時候,他是不敢騙老天爺的。他不敢拿著種子假裝一撒,說我撒了,假裝撒過了,然後等著明年收穫,這不可能,你不種肯定不會長。而且你在種的過程當中下的力氣不夠,你的糧食打下來也不會多。這就是自然法則。所以所有的事情短期之內看,可能社會規則起作用。

但是長期看一定是自然規則去做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你去做這樣歪門邪道的事,你從下邊去賄賂,去搞定這些人。然後想辦法來達到一些目的的話,真的受到上天懲罰的時候無所禱也,你跟誰求告都沒有用。

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大學的教授得了癌症以後,在臨終前給所有的學生講了這麼一堂課。然後把這堂課的內容變成了這本書。這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一件都不要做。

他是一個商業的教授,他是哈佛商學院最有名的教授。但是他說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不要做,那難道不能夠獲得短期的好處嗎?長期一定會受到損害,這就是他人生的最後的經驗。所以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要尊重自然法則,而不是被社會規則所帶走。

接下來第六句,我選出來的第六句「子入太廟,每事問。」

這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就是孔子很年輕就被魯公看中。然後就讓他去做這種,跟祭祀有關的工作。他進到太廟裡邊以後,每件事他都問,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怎麼用,那個禮儀應該怎麼做。全都要問清楚。

然後旁邊的人「或曰」,什麼叫或曰呢?就是有人說不知道這人誰。反正有一個人就說「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也」。孔子是鄹人之子,他爸爸生活在鄹地。所以誰說那個鄹人的兒子知禮呢?咱們讓他來負責禮儀的事,他什麼都不知道,「入太廟,每事問」,進到太廟裡邊以後什麼事他都要問,看來什麼都不懂。

然後有人就把這個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是禮也」,說這就是禮呀。我「入太廟,每事問」,這件事本身就是禮。孔子認為如果你進入太廟,你知道你接受了這麼重大的一個責任,你代表國家要去行使祭祀的這些禮儀。就算你以前都學過,就算你知道很多這其中的規矩,你也應該一點點地調研,一點點地了解。然後你才能夠把這個事做好,這個代表著你誠敬的態度,這叫作「是禮也」。而孔子並沒有生氣,去追著人說給人解釋,不需要。我就告訴你這個東西就是禮,就應該這樣做。

這裡邊會談到我們講過一本書叫《終身成長》。為什麼《終身成長》跟這句話有關係呢?就是那個或曰的那個人是一個固定型人格的人。固定型人格的特點是什麼呢?他老喜歡評判,老喜歡說這個人行,那個人不行,這件事丟臉了,那件事成功了。他生活在評判與被評判之中。所以他做事不是考慮,事怎麼做是對的。他是考慮怎麼做能讓我找到贏的感覺,怎麼做能夠證明我自己。一個終身成長的,成長型人格的人,他做事考慮的不是面子,考慮的不是別人怎麼評價,考慮的是怎麼能夠把這個事做好,怎麼樣做這個事是對的。

所以孔子那時候「入太廟,每事問」,不怕別人說閒話,不怕別人誤會他。甚至就算誤會了也沒關係,那太廟裡的真的每件事你都知道嗎?也未必吧。所以知道的再確認一下,不知道的再問一下,對於你來講其實並沒有損害,只不過是讓你能夠把這個事,做得更加準確。所以當你有著終身成長的心態的時候,你才能夠像孔子一樣做到「入太廟,每事問」。

孔子也跟子路曾經講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你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個才叫作求知的態度。你說這句話重要不重要,這就是我們說《論語》當中,那種支柱性的話語「入太廟,每事問」。

接下來我選的第七句話,這個話是我原來講課的時候經常引用的一段話,就是講到幸福的時候,你就會提到這一段「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這句話太有智慧了。就是我不相信孔子見過所有的人。但是他就能夠這麼準確地總結出來很多人的特點。他說一個「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也不可以長處樂。

我們有一本書叫《幸福的方法》,告訴你什麼樣的人能夠幸福。你就發現有一種人是溺水型人格的人,溺水型人格的特點就是他每天都好像被人摁在一個水缸裡邊一樣,說你忍著點,過了這段就好了。等你考上大學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幹嗎就好了。我們生活當中很多家裡邊就是傳遞著這樣的價值觀,你上了大學,我就不管你了。

所以你會發現他處在約當中的時候,他摁在水缸裡的時候,他肯定不快樂,不可以「久處約」。冒出頭來,說我終於考上大學了,他快樂不了幾天,他也不可以「長處樂」,長處樂的時間長,他也會焦慮,他也會痛苦。為什麼?因為底層的價值觀錯了。而反過來,一個仁者,就是一個價值觀很正確的人,一個有著正確的底層邏輯的人,既可以「久處約」,也可以「長處樂」。

像孔子在絕糧於陳蔡的時候,子路慍見,說「君子亦有窮乎」,說君子也能夠窮成樣子嗎?然後孔子彈琴,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就算是在這種窮困的環境之下,我也能夠安然自守,我可以過我自己的日子,我可以彈琴、唱歌,等著有吃的。然後「小人窮斯濫矣」,小人一旦到這種窮困的環境,就無所不用其極了。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就是仁這件事,是一個孔子所描述的,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當你能夠達到一個仁者的時候,你是通達的。你是基本上各種事都想明白的一個人。一個人如果各種事都想明白了,而且對外在的環境是敏感的,是能夠感知到自己跟他人身上的幸福與不幸的。當你能夠有同情心,能夠有共情能力的時候,你會發現快樂,可以坦然地享受快樂。

有錢了,賺錢了,住大房子了,沒問題,我可以坦然的地享受。我不會以此為驕慢,我不會說我住了大房子以後,我連路都不會走了。我有了錢以後,跟別人說話的語氣,我都變得不一樣了。那就叫作不會生活,一個會生活的人,有錢,地位高,他照樣可以安之若素。同樣的道理,這種人窮了,生活在底層了,甚至生活在集中營裡邊來的時候,他依然能夠平靜地對待自己的生活,平靜地對待周圍的人。因為他的內心足夠的細膩,他已經找到了從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個點點滴滴尋找樂趣的這種能力。這就是幸福的方法。

所以幸福從來都不是某一種狀態,幸福是一種能力。那為什麼一個「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也不可以長處樂呢?因為一個不仁的人,他沒想明白,他沒有通達,他把幸福和外在的環境對應起來。他以為有錢了才能幸福。你看,如果一個人以為有錢了才能幸福,那麼導致的結果是只要他處在約束當中,處在糟糕的環境當中肯定不幸福。因為我就想要出頭,對吧。我想要賺錢,這樣努力。

然後等他真的努力賺到了錢以後,他又把沒人關注,放鬆,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在海邊坐著,把那個東西當做幸福的標準。他把所有幸福全部都建立在外在條件的變化之上。所以約也好、樂也好,他都不會滿意。沒有一個環境會讓他開心。

因為外在的環境總是多變,只有在我們內在去尋找,我們才能夠知道說,有錢也好、沒錢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都能夠安之若素,我都能夠開心。因為開心本身是一種能力。

所以孔子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什麼意思?一個仁者,他真正安處的地方,根本不是外在的環境,是他內心的境界。他內心當中有仁的境界,他在哪兒都能待得住。這沒關係的,外在的東西它都是幻化出來的,對他來講無所謂。

「知者利仁」,一個聰明的人,一個有能力的人,他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份仁德,去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把知者和仁者結合在一起,這個人內在又能夠安詳,外在又能夠做事。這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所以如果你聽完這段話以後,如果你可以反思的話,你會覺得怎麼都不舒服是這麼回事,沒房的時候覺得買了房肯定就好了吧,沒孩子的時候覺得有了孩子就好了吧,沒結婚的時候覺得結了婚就好了吧。最後發現好像都不怎麼好。就是有了房子,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汽車,還是不滿意。原因就是這句話,答案就在這兒。

所以這句話要理解它的話,去讀我們講過的一本書叫《幸福的方法》,你就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所說的這句話。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也有一層含義,就是感受。然後「不仁」就是麻木。

什麼是幸福?幸福就是你對幸福的感受力,就你能夠感受到幸福,你才能夠擁有幸福。你外在的東西再多,你的內心是麻木的,你永遠都會覺得自己不舒服。就是這句話的真義所在,多重要。你看,這是第七句。

第八句話,「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我選這句話的原因是因為力度,就這句話你能夠看出孔子很少說狠話,很少說那種喊口號的話。「任重而道遠」那樣的話那是曾子說的。

但是這句話能夠顯示出,孔子心中的那種大丈夫氣概。他其他的話說得都太低調了。這句話相當不低調,孔子說什麼呢?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大家都想有錢,都想有地位,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假如你讓我獲得富與貴,不符合道。你比如說你讓我去賄賂南子,讓我能夠提拔,讓我去為虎作猖,我能夠提拔,或者讓我去跟著那些造反的人一塊兒造反,我能夠混個一官半職,不做。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窮、低賤,這是大家所討厭的東西。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就是如果我要做一些違背道的事,去改變貧賤的狀況,我不做。然後「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如果一個君子離開了仁德,你要那麼大的名聲幹什麼?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就是君子在吃一頓飯的功夫之間,你都不能夠違反仁德。吃飯往往是修行。你看在餐館裡邊吃飯的時候,有的人他平常,跟其他人在一起可以,上菜慢了他就生氣,這就叫作「於終食之間違仁」。對服務員發脾氣能幹嗎?就是能顯示自己的地位,我別人欺負不了,我還能讓你給欺負了。所以這種狀況之下就是你吃一頓飯,顯示出你的本性。

「於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當環境變得惡劣的時候,當周圍的這些壓力變得巨大的時候,我也依然要如此堅持。就是孔子所說的這一段話,很有可能就是在他顛沛流離的時候。在孔子周遊列國,絕糧於陳蔡被圍困的時候,他要鼓勵自己的學生,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所以古人講「慎獨」是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一個人,你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顯示出你的人性,顯示出你關懷社會,做了很多什麼環保的事為哪兒捐款,這都沒什麼了不起。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一個人的時候可不可以保存你內心當中的這份正義感,能不能夠對自己有所要求。

那天許倬雲先生接受採訪,就講當年他在抗日戰爭的時候,看到大家在逃亡,往大後方撤退的時候,就能夠看到那時候的中國人,是真的扶老攜幼。然後遇到擁擠的地方,都是讓女人和孩子先走,老人家今年90多歲,講到這一段的時候眼淚直流。他說這就是中國人的精神,那就算是造次顛沛了,已經開始逃難了,後邊有飛機在轟炸。在時候依然保持著內心的仁德,「無終食之間違仁」。所以在我們平常風輕雲淡的時候,你表現得修養很好,這是一種狀況。

但是,如果你遇到了特別糟心的事,遇到了很大的壓力,遇到了打擊,遇到了矛盾,甚至遇到了危險,在這一刻你還能不能夠依然保持著你的淡定,保持著你的仁德,保持著你對別人的關心。這就是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君子的非常重要的時刻。

所以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要把這一段理解清楚的話,大家可以聽聽我講過的《王陽明哲學》,還有《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就你會發現這兩位經常會面臨到造次和顛沛的狀況,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內心的這種仁德和修煉。

接下來第九句話,這是孔子也會發牢騷的一句話,就讓我們看到孔子可愛的一面。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子路在孔子面前永遠吃癟。他總是被孔子拿來打趣,子路是一個相對比較莽撞的人,快言快語,特別喜歡動不動「子路不悅」,在孔子面前老表現自己不高興。

孔子有一天突然感慨什麼呢?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我這個道估計是推行不了了,我這個道如果推行不了的話怎麼辦?我就駕一艘小船,我就漂到海上去了。「乘桴浮於海」。你看蘇東坡在黃州的時候,有一次喝醉了酒寫的詞,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其實就是接續了孔子所說的「乘桴浮於海」的志向。不行我就駕個船我就漂流去了。

然後孔子說我坐著小船我出海。因為孔子在山東,山東那邊離海比較近。出海,「從我者其由與」,能夠跟著我一塊兒漂洋出海的,可能就是子路了。子路一聽很高興,子路覺得你看孔子說,他要「乘桴浮於海」就帶我一個人,子路聞之喜。然後孔子一聽說子路高興,孔子就打擊他,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我帶他主要是當個保鏢,這個人好勇過我。他比我厲害,打仗厲害,其他的無所謂,沒什麼厲害的,這是一段打趣的話。

那為什麼我會覺得這句話大家應該知道?它屬於二十句裡我挑出來,覺得應該跟大家講講的。你會發現孔子也有弱點,孔子也不是一直剛強,孔子也不是說我永遠不會難過,永遠不會失望。他也有這種難過失望的時候,直面它,講出來就好了,甚至用一點幽默。幽默是最好的強心劑。

如果你在生活當中,覺得苦惱,覺得憤怒,覺得困難巨大,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兒,其實最有效的補充的方法是幽默,拿自己開開玩笑,自嘲。自嘲好過嘲笑別人,嘲笑別人叫尖刻,嘲笑自己叫幽默。

所以這孔夫子就是在拿自己打趣,說不行我就坐著小船我就出去了,帶著我的子路,子路能給我當保鏢,這麼一段顯示出孔子的特別可愛、人性的這麼一面,聖人也是有可能會發牢騷的。所以乘桴浮於海,已經成為了很多知識分子的退路。有好多知識分子不行就說孔子都講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這是孔子和子路之間的一段對話。

然後第十句話很有意思,這個是來自於一個一直被錯誤理解的成語。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我們經常有一個詞叫愚不可及。當我們說愚不可及的時候,我們是在罵人,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太笨了,愚不可及。但實際上愚不可及是什麼?愚不可及是讚嘆。孔子在讚嘆寧武子這個人。

寧武子是一個衛國的大夫。就是這一篇裡邊,孔子點評了很多衛國的大夫,說寧武子這個人「邦有道則知」。就是如果國家政治清明,國家的國君很明白道理,是一個好的皇帝。那麼他就聰明了,他一下子變得很聰明,他有很多主意,有很多創意,可以提很多建議,要願意幹活。

「邦無道則愚」,如果國君一昏亂。然後朝廷的氛圍一變化,奸臣當道,這種局面一出現,他就變傻了,寧武子就立刻裝傻充愣,就好像什麼都不會一樣這種狀況。然後孔子感嘆什麼呢?「其知可及也」,他聰明的時候那個狀態,我覺得我能做到,我跟他差不多,我也是一個有創意,願意提建議的這麼一個人。「其愚不可及也」,就他能裝傻充愣這件事,我這輩子估計是學不會,這是一種感嘆。所以你就會看到寧武子這種人,其實有點像道家一派的人物。就是他可伸可縮,能屈能伸。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好像講過一段話,很有意思。他說一個人年輕的標誌是什麼。年輕的標誌就是你願意為某種事業去死。年輕,願意為某種事業獻身。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呢?成熟的標誌是你願意為某種事業而苟活。你為了做這個事業,你願意活下去。這是塞林格的這個話。其實在寧武子身上就能看得到。他不是不想幹活,他不是不願意做一個好的大臣。但是要看皇帝。「邦有道則知」,我就願意幹活了。「邦無道」,我就裝傻充愣,我先混過這段再說。等到我能說話的時候,我再說。

所以孔子感嘆說「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愚不可及就從這來的,這裡邊我們有一本書可以聯想到這兒,叫《鈍感力》。寧武子這個人肯定是鈍感力很強的。如果你缺乏鈍感力,你不能夠把自己好好地保護起來的話,那可能生活中各種小刺激,都會讓你豁出命來跟對方拼了。那一旦一拼,可能你這事業就沒法做了。

但是你要能夠感受到說,活下去很重要,我有一個更遠大的理想,然後我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其實在家庭當中也一樣,我們講親密關係的時候會覺得說,兩個人其實是要首先處理好自己內心的傷痛。

這時候你才能夠和另外一個人,很好地一起生活下去。這裡邊需要什麼呢?家庭生活就需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得學會「愚不可及」。如果你在家庭當中永遠很精明,有任何問題你都要做反應,你這是不尊重我,你心裡還有我嗎?你把我當個什麼人,那值得挑剔的事實在太多了,那就沒法過了,所以「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第十一句,這是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課本裡邊就曾經收到過的這一句,叫「賢哉回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對顏回的愛是溢於言表的。他總是誇獎顏回,他說顏回這個人真好。好在哪兒?「一簞食,一瓢飲」,「一簞食」就是用草捲成一個容器,就去裝點糙米飯這麼吃。然後「一瓢飲」,拿一個破瓢舀水喝,肯定是沒有酒了,就拿瓢,連個碗連個杯子都沒有,就這麼窮。

然後「在陋巷」,住在這種貧民窟裡邊,就在最簡陋的那種地方。「人不堪其憂」,就是沒有人能夠忍受這種糟糕的狀況。所有人見到顏回這個樣子都擔心,說這孩子這能行嗎?「回也不改其樂。」你看到嗎?就是顏回不是湊合過,顏回不是說我忍著點,我將來我要搬到大房子去,沒有。「回也不改其樂」,顏回住在這樣的地方,「一簞食,一瓢飲」,他依然很高興。

所以孔子說「賢哉,回也!」請注意,孔子稱讚的,不是「一簞食,一瓢飲」,孔子並不是號召大家都去過窮日子,說這種就叫好。孔子稱讚的是顏回在這種情況之下依然很開心,這才是重點。我們講過幾本書跟他有關,比如說《次第花開》,比如說《正念的奇蹟》,這都是關於人生修為的書。

你知道人的快樂至少有三個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戰勝了別人的快樂。別人房子小你房子大,你快樂;別人的車子不如你好,你快樂了。這是一種低層次的快樂,叫作我戰勝了別人的快樂。大家衡量一下,我們很多快樂來自於這個。

第二層次的快樂,是我戰勝了自己的快樂。就是我在不斷地進步,我不跟別人比,我跟之前的我比,你看我在不斷地進步,我越來越好了。所以我快樂,這是第二個層次的快樂。看起來比第一個層次要好一些。

第三個層次的快樂是什麼呢?無條件的快樂。你想想看如果你非得戰勝了自己,你才能快樂,你人生的後半段怎麼過?人生總是走到高峰,然後開始走下坡路,你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你的事業開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也不濟了,長得也越來越難看了。這時候你一天不如一天,難道你後半段都要生活在痛苦當中嗎?

所以無條件的快樂,意味著正念充滿,mindfulness(正念)。就是你時時刻刻,都能夠跟當下產生聯結。你摸這個杯子能夠仔細地體會這個杯子的質感,喝這杯水你能夠知道這杯水的溫度,這個水的口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連續稱讚兩遍了。我們得知道快樂是一種獨特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我們修煉,這是可以通過讀書,修煉,學習,來慢慢體會得到的。否則的話,我們會陷入到一個錯綜複雜的兔子洞當中,永遠出不來。因為你要從外在的環境當中去尋找快樂和美好,它會有無窮無盡的挑戰和煩惱。

接下來第十二句。第十二句是關於學習的一個三重境界。他說「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為什麼這句話很重要,這個就是我們講過的一本書叫作《心流》。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講《心流》用了很多年的時間做這樣一個長期的實驗和觀察,在每一個人身上裝一個BP機(傳呼機)。然後隨時問你說你此刻的狀態什麼樣,你馬上匯報,我現在在做什麼,我的心情如何,這麼登記下來。然後做了幾千個人的長期跟蹤以後,發現人們總有在一些時候是完全忘情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在做什麼。但是非常專注地開心地做這件事。這個時候人們往往最開心。

他並不是拿到獎金的那一刻,而是比如說,在努力地跟一個棋逢對手的人下棋的那一刻,在做一道很好吃的菜的那一刻,然後或者是在家裡邊專注地打掃衛生的那一刻,他能夠獲得這種心流的感覺,這種快樂的感覺。這就是真正的「好之者」也,你真正的喜歡一個東西。

所以在《心流》裡有一句話,說得特別有意思,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覺得無聊,往往不是因為事情的問題,而是因為你做這個事的方法不對。如果你做這個事的方法足夠投入,你會發現,就連煎雞蛋這麼一件簡單的事,都能夠煎出樂趣來,這就是心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

一個簡單的「知之者」,知道這件事的人,他是口頭禪,他就是嘴上都能說,各種事他都了解,都能夠說出個一二三來。但是「好之者」,這個是想要研究這件事情的人,想要努力地鑽研這件事情的人,他可能在內心當中有一股力量,去驅動他做這個事。而「樂之者」,是完全沉浸在事裡的人,就是不需要外在的力量推動,同樣是梁漱溟先生講的「不找」的東西。你看知之者和好之者都要找,都要有力量,樂知者不需要。這是第十二句。

第十三句,我選了一句很簡單的話,叫作「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句話為什麼我特別喜歡把它講出來?這句話知道的人其實並不多,沒有通讀過《論語》的人,往往不知道這句話。「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孔子如果在今天哭過了,他今天就不唱歌了。你從這句話當中能夠看到孔子每天的生活狀態。他是開開心心的,他每天都是很活潑的、高興的這種樂天派,每天嘴裡邊都哼著這種音樂。

孔子是個音樂家,他也很喜歡音樂,「在齊聞《韶》。然後三月不知肉味,餘音繞梁」。他回去聽了《韶》樂,覺得這音樂也太美好了吧,三個月吃飯都沒味,「三月不知肉味」。所以怎麼能夠有這種平常的狀態,就是你平常都能夠處在開心的狀態當中,心流的狀態當中。

這裡邊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作《感受愛》。其實我們生活當中都不缺愛,我們一定有很多人愛我們,有很多普通的感動。就好像我們同一個公司裡的人,給你買個盒飯,你不覺得這是對你的關懷嗎?但是假如你沒有了感受愛的能力,你就不會體會到這種快樂。

但是你知道感受愛的能力是怎麼來的?這個有意思,感受愛的能力是來自於你的壓力足夠小。你說孔子面臨那麼多的問題,他怎麼會壓力小呢?各位,中國古人講叫「以理化情」,孔子把這些道理想明白了。孔子參透了,他是合於道的。所以當一個人,真的懂了這麼多的道理以後,他的壓力狀況就小多了。他沒有把所有的名利權情,當作是自己追求的目標,給自己施加無窮的壓力,所以他壓力小。壓力小才能夠哼歌,才能夠吹口哨,才能夠開開心心的。所以「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是看他的平常狀態。

另外,就是知道一個人為什麼要參加葬禮?孔子說孔子最討厭那種人叫「臨喪不哀」。你真的去參加葬禮,你都沒有發自內心的痛苦,你沒有發自內心的難過,這時候你哭都是假的。假哭的狀態孔子受不了,叫「臨喪不哀」。孔子如果是真的今天哭了,一天沒心情唱歌,他是真的把自己的心交出去。他是真的在為葬禮的人在難過,這是禮的一部分。所以真心的哀悼,也是很正確的。就是哀悼的時候你也真心,開心的時候你也真心,說明什麼呢?你在投入地生活。

假如一個人去參加葬禮,也覺得好像沒有那麼難過,就那麼湊合吧,體會不到那種感覺。這是一種麻木的狀態。他沒法投入地生活在其中,他不完整。這種感覺,我們在很多本書裡面都提到過,比如說《幸福的陷阱》,比如說《內在動機》這樣的書,讓我們知道說一個人完整地生活,才有可能活潑,才有可能真實。所以「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這是我選的第十三句話。

第十四句話是關於人生修養的一句話,很有名。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說仁這個東西真的很難嗎?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只要想要它,它立刻就到了。「我欲仁,斯仁至矣」,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在哪兒?就是世界上所有了不起的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叫作既難又不難,這就是這句話帶給我們的特點。

你比如說我問你,愛這件事難不難?你愛一個人難不難?那我們覺得說愛是本性,愛是本能,我對我的孩子的愛,這怎麼可能難呢?我很愛他。你看有多少父母把孩子愛壞了,有多少父母根本不會愛孩子,把孩子愛得特別痛苦。所以愛這件事,既難也不難。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你發自內心地真心想要仁的狀態,這一刻仁的狀態就已經到了。

第十五句話是來自於曾子的話,在泰伯這一章當中有曾子的很多話。因為《論語》本身就是孔子的弟子們一塊兒總結出來,所以這裡邊有很多可能是曾子的學生。曾子這句話說得非常棒,這是能夠給我們內心帶來很大力量的話。他說,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孔子評價曾子說:「參也魯」,曾參這個人,不夠聰明,笨笨的。但是就是這個笨笨的人,能夠說出「吾日三省乎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的話。同時他也能夠說出「士不可以不弘毅「這樣的話。

什麼叫作」士不可以不弘毅「?一個人的格局不能夠太小,你要想成為一個士,你必須得有一個大的格局,就是宏大,廣博。你有一個更遠大的理想和夢想。你像我們做一個企業,無論你企業多大,一開始三四個人註冊一個公司,你也要有使命、願景、價值觀,這就是弘毅的這種態度。所以「任重而道遠」,你得知道每一個人,當你有志於仁的時候,一定是「任重而道遠」的。

為什麼呢?他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你想要推行仁道這樣的東西,你想讓更多的人走進仁的狀態,這難道不夠重嗎?然後「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你做這件事做到什麼時候,別給自己設定什麼退休的年限,我打算多少歲退休,退出江湖什麼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根本退出不了。所以,你要知道」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你這件事一定要做到,最後要離開人世的時候,這難道還不夠遠嗎?你知道曾子最後死的時候,讓別人說「啟予手」,把我的手抬起來看看。然後「啟予足」,把我的腳抬出來看看。然後看完了以後說,從此以後我才可以放心了。為什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損。」曾子是一個特別孝順的人,他說我的手和腳還都在,你看我為我的父母保存到今天了。從今以後,我才可以不用考慮這件事,我要死了,我還考慮這個幹嗎?那就才到了人生最後的終點。

所以這句話拿來給我們自己鼓勵。就是讓我們自己知道說,你得有使命。這裡邊有一本相應的書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的人生一定都有意義,只不過是你自己不知道。甚至你這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找到那個意義。但是你也得相信這個意義一定存在,這就是那本書的主題。

然後還有一本書是《悲劇的誕生》,就是我和周國平先生對話,談尼採的《悲劇的誕生》。這裡邊就講說人到底有沒有意義。哲學家天天在問,我們的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周國平先生說,人可能是真的沒有意義。但是尋找人生的意義,這件事情本身就有意義。我們講過一本書叫《哲學起步》。鄧曉芒教授講走著瞧,你要慢慢地活出你自己來。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是第十五句話。

第十六句話叫作「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個是孔子說的。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什麼這句話我拿出來講?因為這句話特別容易引起歧義,這句話知道的人很多,咱們大家現在說這句話,一般在什麼情況下說?在推卸責任的時候說,這個事不歸我管。為什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所以別找我。這是大量的人理解錯了這句話。

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覺得核心含義是你得知道這是領導說的話,這話是說給領導聽的。說給領導聽意味著什麼?你不能夠什麼事都插手,那個位子有人坐,這個事情有責任。所以,這裡邊跟他最接近的一本書,就是我們講過的叫作《責任病毒》那本書。在《責任病毒》那本書裡面,我們會看到一個組織裡邊如果出現了責任病毒,大家理解這句話就全都是反向的,就會認為說這事不怪我,這事不應該找我。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解決「責任病毒」的問題,我們能夠給予下屬充分的授權,我們能夠在分派任務的時候,考慮到應該更多地調動下屬的積極性,這時候你才能夠知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作用。

歷史上有一個宰相有一天在大街上走,看到別人打架,打得一塌糊塗。然後別人說:「宰相,那邊有人打架。咱們去管」。宰相說:「這事不歸我管」,就走了。然後又過了一會兒,看到一頭牛在路邊喘氣,宰相說:「停下來,我去看這個牛」。他趕緊去看那個牛是怎麼回事。後來這個旁邊人就不明白,就問:「你怎麼人打架你都不管,牛喘氣你管它幹嗎?」

宰相說:「人打架這件事有司負責」。有人負責這事,那是歸這個公安局派出所,他們會管這事,那個不歸我管,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牛在這兒突然大口地喘氣,這個跟今年的收成有關係。這可能預示著天氣的這種變化,這個是我作為宰相所應該關注的東西。

所以,你要分清楚哪些是你該管的,哪些是你不該管的。如果一個在上位的人永遠搞不清楚這件事,他覺得這些東西反正你們都是我的手下,所以我說什麼我都應該算,我可以隨時插手你們所做的每一個工作,這其實是一種傲慢的表現。傲慢就在於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你覺得自己似乎比他們都厲害得多。

但實際上你想想看,你每天面臨多少事,你的員工就專注幹一件事。他每天在思考那個東西給你提交一個方案,你拍腦袋想了三分鐘,你就替他解決了。這個另外一個方案提出來,你不覺得這樣風險更大嗎?

所以,你要相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相信你的員工,你相信組織的力量,你相信在第一線的人的能力。任正非不是講過一句話很有名,叫作「讓能夠聽到炮聲的指揮員指揮戰鬥「,就這個道理。所以,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學會授權,要懂得責任病毒的危險。所以,這兩本書《授權》和《責任病毒》都能夠用來佐證這句話。

然後第十七句話,我選的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當年在講領導力的課的時候,有一段叫作推理階梯。然後讀到孔夫子說的,我覺得簡直太神了,這孔夫子連推理階梯都知道。什麼叫作「子絕四」?孔子有四件事是不做的。對於孔子來講,是他已經摒除掉的一些壞習慣。

首先是「毋意」。別瞎猜,我們在生活當中特別喜歡瞎猜。看到一個狀況,我們就會覺得它大概是什麼意思,給人發了一條微信半天沒回,說他心中可能是沒有我,他是瞧不起我等等。就各種臆想就出來了,煩惱就這麼來的。

然後「毋必」,沒有什麼事必須是按我說的做。沒有那麼強勢,各種事情未必都有彈性。所以,孔夫子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我這個人跟他們不一樣,我怎麼都行,沒關係。因為,實際是什麼樣是很複雜的,你不能夠說必須怎麼樣。

「毋固」,不要固執己見,你過去知道的事情可能很好。但是,未必一定永遠都對。所以,經常可以改變自己的看法,要具有思維的彈性。

「毋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那這四件事要真的都做到了,這就是聖人了。孔子「子絕四」,就是聖人,他就能夠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做到這四件事的人少之又少。這裡邊有兩本書是非常有關係的,一本叫《思考快與慢》,就是你讀這本書,你就會知道人的大腦到底有多少缺陷。人的大腦有多少奇奇怪怪的想法,我們的思維根本不是理性的,我們的思維充滿了大量的非理性的判斷。

所以丹尼爾·卡尼曼憑藉他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因為諾貝爾沒有心理學獎獎項,所以就用經濟學講的名義頒給了他。

然後還有一本書叫《怪誕腦科學》,就是講克魯機現象的那本書。《怪誕腦科學》就是告訴我們,人的大腦進化得並不完善,所以人會有推理,人會有腦補,人會不講究理性。人們只要看到鮮明的案例,人們就願意支持,而不是看統計數字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於我們喜歡「意,必,固,我」。「意,必,固,我」就是我們普通人最常用的,造成人和人之間困擾的東西。你的「意必固我」越多,你跟他人的關係就越糟糕,就越難推進。

但是「子絕四」,孔子這四件事都沒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實際上就是因為孔子可能已經看出了人腦的缺陷,就是人的大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冷靜和理智,你不要對自己有那麼充分的信任。那種過度的自信導致的結果,就是你只會想到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你只能夠看到自己能夠看到的東西。對於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想法,或者別人複雜的動機,你根本沒法洞察。你只能夠輕易地給它歸類,這就是人和人之間出現障礙,領導力出現困難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第十八句我選的是「三達德」,就是儒家的三達德,哪三達德呢?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一個智慧的人不迷惑。一個心中有別人的人,一個有仁者,就是一個關愛他人的人,不會憂愁。然後「勇者不懼」,勇敢的人沒有畏懼。智,仁,勇被稱作儒家的三寶,叫「三達德」。「知者不惑」為什麼?你說一個知者真的什麼都懂嗎?不是,知者之所以不惑,其實是來自於知者接受隨機性。孔子從來都不會說,自己什麼都知道。

但是孔子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實事求是,無可無不可。然後努力地做就好了。所以如果你能夠接受隨機性,你能夠接受命運的安排,你能夠知天命,樂天知命。這時候你的迷惑就減少了很多。

這裡邊能夠給我們帶來啟發的那本書叫作《混亂》。還記得混亂裡邊講的爬山算法嗎?命運把你隨機的拋到了人生當中的任何一個地方,立刻就近展開搜索,去尋找你可以達到的最高峰。然後下次再拋的時候,立刻就近搜索,去找到你能夠達到的最高峰。這時候你才能夠一步一步地走向人生的最高峰。

而反過來,如果你不是一個知者,你的辦法就是我不接受不確定性,我不接受隨機性。我永遠要按照我原來既定的方向去走。導致的結果,就是你經常會徘徊在一個山谷裡邊,怎麼都走不出來。這就是我們說「知者不惑」的原因,你能夠理解和接受隨機性。然後「仁者不憂」,當一個人內心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時候,幸福就來的要容易了很多,你就知道說什麼叫作「仁者不憂」。

我也見過很多這樣的人。他一心都在幫助別人,他自己可能身患癌症,然後他還在努力幫助別人。這時候你能看到他從心裡邊自內而外生發出來的那種快樂,「仁者不憂」。如果你整天有一個強大的自我,你做任何事腦子裡想的都是我會受到什麼樣的評價?我會有什麼樣的待遇?別人會不會這樣對我?我越大,煩惱就越多,所以「仁者不憂」,是因為你的自我變小了,你的憂愁自然就減少了。老子不是也說,我之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我之所以有這麼多毛病,是因為我有這個身體。我越是考慮我這個身體,我的憂患就越多。這就是「仁者不憂」的原因。

然後「勇者不懼」,一個人不懼不害怕,不是莽撞,也不是什麼都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要去做,這才叫真正的勇氣。所以,我們講過一本書叫作《怕死》,整個人類前進的動力其實是來自於恐懼,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於死亡的這種害怕。所以,我們需要建立價值觀,我們需要建立近端防禦和遠端防禦。

然後,讓我們的內心當中能夠坦蕩地去面對生活當中所出現的種種意外和無常,這就是勇氣的來源。你真的看透了生死這件事情之後,你的勇氣就會生發出來了。這就是儒家的三寶,叫作「智,仁,勇」三大德。「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希望大家能夠做到,能夠做到其中一點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

最後兩句都是來自於《鄉黨篇》。《鄉黨篇》記錄的全是孔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所以,過去有很多人覺得《鄉黨篇》好像沒什麼好讀的,都是怎麼吃飯呢,怎麼說話呀,怎麼走路,穿什麼衣服這樣的東西。

但是,我這次在講《鄉黨篇》的時候,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你真的從孔子的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看出來這些理論在他那兒不是虛的,他真的都是用這些理論指導他的生活的。比如,說我們選了這兩句。第十九句,「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你知道那個時候,馬廄著火了,孔子去上朝,回到家裡邊以後,孔子問的第一句話,傷人了沒有?這就是叫作人本主義。

我們過去講,人和馬比起來哪個更重要。你如果看過《被解救的姜戈》那個電影,你就會知道奴隸制的環境之下,就是在奴隸主看來說,你這個物品根本沒有我的馬值錢。你看你都成什麼樣了,你能值幾個錢。所以很多人把人物化以後,他就會用錢來衡量,那馬肯定比一個受傷的奴隸要貴得多。

但是,孔子當時的反應就是「傷人乎」,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人很重要。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孔子是一個真的關心他人的人。最後一句大家很陌生,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對我們今天有很大的借鑑意義。講孔子怎麼坐車的,「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孔子自己是一個駕車的高手,他是禮、樂、射、御、書、數都會,他自己駕車駕得很好。但是你像樊遲就經常給孔子駕馬車。孔子坐車什麼規矩呢?「升車必正立」,上車的時候必須站直了。「不斜著,不靠著」,然後「執綏」,拉著帶子,拉著上車的帶子,相當於我們今天安全帶吧。那時候沒有安全帶,但你最起碼一定要拉,保證你的安全。

然後,「車中」,在車裡邊待的時候,「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不內顧」就是不在車裡邊到處看,不在車裡邊交流,他的眼睛是朝外。然後「不疾言」,不大聲喊,不催促開車的人。然後「不親指」,不會去指揮你往左,你往右,你剎車,你快點。我們很多人坐車的時候,忍不住就想指揮,就想大喊大叫。

前面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不是司機,你要相信司機,你讓司機安安靜靜地駕車。然後你能夠控制自己,想要操控的欲望,認認真真地站在那兒,拉著帶子,看車外就好了。這個跟修為有什麼關係?這就是修煉。我們所學習的這些東西,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應用。

我們講《論語》,絕對不是為了讓大家說,能夠語文考試多考幾分,這個不重要。然後我們講《論語》也不是為了說,你在朋友聚會的時候,能夠突然甩出幾句論語來,顯得很有面子,這都不重要。你學了一句沒記住,不要緊。重要的是,你知道了那個大意,那個感覺,你把它應用在生活當中。然後,你受到了孔子的影響,有了一些些的改變。這才是我們講《論語》最核心的目的。

所以,你看我們講過一本書叫《掃除道》。你說「掃除道」去打掃衛生,去擦廁所,去把廁所擦得無比光潔、鮮亮,為什麼就能夠提高你自身的修養呢?「仁者愛人」,你能夠為別人著想,你能夠為別人去做自己、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這就是我們說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其實才是我們真正修煉自己的大好時機。

因此,我們最後選擇孔子坐車的狀態,希望我們大家能夠把日常所學的東西,應用在生活當中。你看孔子的狀態,你就知道他是有學問的、有修養的,這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看得出來的。你平常跟人聊天,你一聊知道這個人有學問、有修養,這個也不奇怪。這就是因為內化。學到的東西內化在體內以後,它會從體內再生發出來,變成你說話的方式、你的談吐、你的待人接物。

所以我舉了這二十個例子,這二十個例子是我認為在《論語》的上半部當中最重要的這二十句。過去趙普講:「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當中,我個人選的,肯定是掛一漏萬。《論語》當中幾乎每句都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所以,我在這本厚厚的書裡邊,把每一句《論語》全部都解釋了一遍,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也希望能夠為《論語》在現代的社會得到足夠多的重視和應用,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樊登讀書】欄目稿件,未經授權,禁止搬運。紙質圖書,請關注【經觀商城】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