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色電影簡介(紅色電影故事49)
2023-06-15 21:34:44 1
文/孫海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在解放軍兵力、武器都已經十分佔優的情況下,負責主攻的解放軍三野竟然付出了3.1萬人傷亡的代價,而這卻與一個月前解放軍在丹陽進行的為解放上海而專門進行的「整訓」有關。
解放軍按照「整訓」要求入上海後露宿街頭
在整訓中,三野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不但擬定了我軍《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還按照軍委指示傳達了有關在城內作戰不能用火炮支援,以步兵作戰為主和「三不打」即「看不見敵人不打、打不中敵人不打,有人民群眾不打」等具體的作戰要求,並提出「為保護上海的樓群,讓大炮休息,為保護上海人民,讓炸藥靠邊"的以保護上海為首要任務的戰鬥方案,因此,在此紀律的「約束」下,三野花了16天才以沉重的犧牲解放了上海。兩年後,上海文化電影公司的主創人員來到當年解放上海的部隊和「整訓」地體驗生活40多天,後拍出影片《關連長》。
影片海報
《關連長》根據朱定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楊柳青(原名石開,石揮的大哥)、朱定編劇,石揮導演,石揮、俞仲英、石靈、程之、崔超明等主演,影片故事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在關連長帶領下整訓待命,隨時準備投入解放上海的戰鬥。他們在整訓中刻苦學習文化,以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
關連長和八連戰士都出身貧苦,沒有讀過書,因此在整訓學習中困難重重,但在連指導員和文化教員的幫助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上海戰役打響後,上級讓八連作為預備隊,繼續待命。眼看戰鬥進入激烈階段,關連長與八連戰士個個摩拳擦掌,紛紛寫保證書請纓,終於得到上級批准。
他們奉命迂迴到敵後,正待向敵軍指揮所發起攻擊,關連長發現敵軍據守的指揮所卻是一座孤兒院,樓內有數百名孤兒。
關連長當機立斷,決定放棄使用炮火,改用白刃戰。連隊戰士終於在保護孤兒們生命安全的同時消滅了全部敵軍,而關連長卻永遠地倒下了。
現在看來,無論是出品方文華影業還是導演石揮本人在當時都很難「拿捏」準《關連長》的創作尺度。從態度上來說,以民國後期生產「文藝片」為主的文華影業很想向新社會的創作標準靠攏,於是便選擇了謳歌解放軍基層指戰員為主角的題材,但是,和「東影」及「北影」的多數來自延安的電影人不同,以石揮等為代表的文華電影人總是力圖在已經漸成表現解放軍「範式」的影片中保留一點「人物的複雜性」和「人文性」,同時在類型上也想更加豐富多樣,於是,石揮「活生生」地將表現我英雄的人民解放軍的影片拍成了頗具地方特色和人物特點的「輕喜劇」和「世俗劇」加上「戰鬥電影」類型的影片。
顯然,在當時這樣的影片是不合時宜的,《關連長》上映後受到嚴厲的批評後又變成批判,主要問題集中在所有人都說方言(這也是新中國第一部方言電影),關連長「說粗口」「吃大蒜」,醜化了解放軍的形象,在解放孤兒院時關連長不用大炮用刺刀是「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其實是執行上面的「讓大炮休息、讓炸藥靠邊」的命令),還有在關連長犧牲後指導員不準戰士槍斃國民黨軍官是「對敵人憐憫」,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出品方文華公司和導演石揮本人都難逃被批判的命運。而時至今日,人們卻能從《亮劍》中的李雲龍、《歷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等人身上看到《關連長》的影子,重要的是,當人們以現在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關連長》,可以發現其實它是新中國電影史一部不可多得的電影佳作。
影片中的解放軍文化教員姓蕭,他頗有點同一時期也受到批判的《我們夫婦之間》的小說原作者蕭也牧的影子,扮演蕭教員的演員是俞仲英。
俞仲英在影片中扮演蕭教員
俞仲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二級導演。1921年8月生於浙江省崇德縣。1941年進上海天風劇社當演員,以後在上海藝術劇團、天津銀星旅行劇團、上海劇藝社等當演員。1950年進上海文華影片公司後到聯合電影製片廠、天馬電影製片廠當副導演、導演。他從事表演、導演藝術事業四十多年。他曾多年擔任黃佐臨拍片時的副導演。他先後執導和聯合執導的影片有:《老李師父》、《劉介梅》、《雪青馬》、《武松》、《怎麼談不攏》、《小保管上任》等。他與楊小仲聯合執導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獲第二屆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系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俞仲英(1921-2007)
下一期介紹王丹鳳在新中國主演的第一部電影《彩鳳雙飛》。
(本文根據相關資料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絡,若有異議告知我們即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