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米飯都是汗水換來的(奔流十年吃飽吃好)
2023-06-16 15:05:16 2
【編者按】
風雨兼程,我們站在又一個「十年」節點之上。
十年很短,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暫一瞬,猶如浪花一朵。
十年很長,足以讓高樓拔地而起、幼苗茁壯成長、一座城實現新的跨越。
滾滾時代洪流,立潮頭,踏浪行。
2022年9月起,澎湃新聞推出「奔流十年」系列報導,探尋記錄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發展之路。本篇聚焦暖胃又暖心的「早餐工程」。
工作日的早晨,威海路,餘女士點開手機,在隨申辦App搜索「早餐地圖」。500米範圍,搜出20個早餐點。這兩個月,她照著地圖,把周邊早餐店吃了個遍。
跟著地圖買早餐、預約早餐、進一家吃百家、坐在餐廳吃一頓AI大廚烹飪的「四大金剛」……在上海,好好吃一頓早餐,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歡喜日常。
其實,早在2011年,上海已列入商務部「早餐示範工程試點城市」。此後,早餐工程多年被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2020年7月,上海進一步推進早餐工程建設,一方面完善早餐零售布點,掃除「盲點」,另一方面,從服務便利度、產品豐富度以及數位化賦能等維度,滿足市民多層次、個性化需求。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累計新改建早餐網點3221個,完成三年目標的184%。「加法」還在繼續,上海早餐工程正鎖定優化布局、數位化賦能,並填補盲點、創建示範點等目標,讓市民買得方便吃得安心。
位於徐家匯地鐵站的全市首個離店自助取餐櫃。
迅速增長的網點:共享早餐進一家吃百家
「早餐生意其實不太好做。商戶很早起來準備,賣個包子饅頭,價格不高,又辛苦,店租高,一不小心就虧,很多人是不太願意做早餐生意的。」老盛昌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這幾年,早餐的「工廠化」,特別是這一輪早餐工程實施的「共享早餐」,很大程度體現了上海早餐民心工程「惠民」「助企」的雙向賦能意義。
比如,現在,老盛昌位於嘉定的食品加工廠為上海許多中式堂食門店、團膳企業以及生鮮電商平臺等提供多款「共享早餐」。同樣,在老盛昌的門店內,早餐選擇不只是老盛昌的拳頭產品,還有「百佳好」的綠豆湯、黑米粥,「牛奶棚」新鮮牛奶等。
目前,上海市商務委已經搭建起共享早餐聯盟,共有企業52家入盟,可共享早餐單品達3000餘種,遍布全家、羅森、良友便利等近萬家門店。截至2021年末,共享早餐門店(點)覆蓋率達到85%。
這些都得益於政策的保障。
2020年6月23日,十一屆上海市委九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明確提出,要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生活新需求,制定推進早餐工程建設指導意見。根據全會要求,當年7月9日,上海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我市早餐工程建設的意見》。同年11月18日,《上海市推進早餐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正式發布,勾畫出新一輪早餐工程藍圖。
上海市商務委此前介紹,升級版的「早餐工程」從三個維度展開:大力推動「便利店 早餐服務」、「新零售 早餐服務」、「流動餐車 早餐服務」、「網際網路平臺 早餐服務」等創新模式的發展,讓早餐更便捷;支持企業開發特色產品,大力發展「走一家吃百家」的「共享早餐」,讓早餐更豐富;倡導營養均衡,鼓勵企業推出健康特色早餐,推廣使用綠色環保包裝材料,讓早餐更健康。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新建早餐網點644個,完成今年任務數的83%,累計新改建3221個,完成三年目標的184%;新建網訂櫃(店)取門店327個,完成今年任務數的64%,累計1816個,完成三年目標的181%。
早餐工程示範點:機器人燒出「四大金剛」
這一輪早餐工程,是真正的升級提質。
在上海的早晨,如果能坐下來吃一碗甜豆漿,一根油條、一塊大餅或是一塊粢飯糕,一整天的儀式感瞬間拉滿。
今年9月,這些上海人熟悉的「四大金剛」,相繼出現在長寧區兩家白領食堂。在上海世貿商城2樓的美食街,這家小Q飯堂在一眾便利店、咖啡店中尤為顯眼。
早上七點半,揭開保溫蓋,包子、油條、炒麵……15個品種的中式早餐,吸引附近不少上班族紛至沓來。豆花4元、炒麵8元、油條2元、粢飯糕2元、豬肉包3元、白煮蛋2元……親民的價格,讓這份元氣早餐吃得毫無負擔。
事實上,這是長寧正在創建的2022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早餐工程示範點。「我們所有的早餐餐品都由智能烹飪系統和機械臂完成,智能烹飪烤箱代替了廚師,機械臂代替了廚工,我們希望依託智能化設備,為早餐賦予更多可能,讓白領能吃得飽、吃得好。」技術方熙香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顧軍透露,2020年7月,上海市啟動了新一輪早餐工程建設,2021年又將早餐工程列為全市16個民心工程之一。總體來看,早餐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截至2021年末,早餐示範點達到226個。
截至9月14日,為民辦實事項目創建早餐工程示範點任務已提前完成,102個早餐網點擬入圍。
數位化的融合:早餐地圖、預約早餐一鍵可達
某個工作日的早晨,白領餘女士在威海路點開手機,在隨申辦APP搜索「早餐地圖」。
早餐地圖截圖
周邊500米的範圍,她搜出20個早餐點。每一家店名,不僅標明網點地址、營業時間,還標註了早餐業態。比如西式早餐獨立門店、中式早餐獨立門店,超市 早餐等等。「比其他APP好用,更齊全,也更詳細。」餘女士說,這兩個月照著這張地圖,把周邊20家早餐店吃了個遍。
上海市商務委透露,早餐地圖自去年底上線以來,網點數量從剛上線時的13152個固定網點,增加到當前的13638個。市民在中心城區的任意一個坐標上,都能便捷定位附近1公裡內的早餐網點。
和餘女士略有不同,在黃興路上班的白領王先生,則習慣頭一天晚上在小程序下單,第二天上班經過黃興路逸刻門店時,到店掃碼就能「網訂櫃取」。
該門店透露,目前線上平臺銷售佔比超過33%。而最新的無人售貨櫃「逸刻流星櫃」也即將上線,將與門店業務形成互補,白領下樓就可掃碼購買飯糰、麵包、鮮牛奶等早餐,成為樓宇經濟的重要一環。
事實上,上海這一輪早餐工程,也是傳統早餐數位化融合的一個窗口。
逸刻流動早餐車
逸刻相關負責人介紹,短短兩年多,逸刻已經從最初的「商務便利 早餐」「社區便民 早餐」「流動餐車 早餐」,逐步發展為「早餐店 流動餐車 智能自提櫃 無人售貨櫃 無人餐車」的智慧早餐3.0版本,能夠為全場景提供早餐服務。
他還提到一個小細節:數據還能成為「好參謀」,提高門店「隨機應變」和個性化定製的能力,「我們前不久推出了一款雙拼堡,採用迷你漢堡或可頌組合,一盒有兩款口味,創新的源頭就來自用戶對於輕食消費的需求,正是這些新品研發,讓門店早餐整體銷售相比疫情前增長27%。」
公開數據顯示,上海去年共投放早餐自助售賣機及無人餐車206臺、智能取餐櫃900餘個,已形成網訂櫃(店)取、AI社區食堂等5種智慧早餐模式,形成「便利店 智能取餐櫃」「園區 無人早餐車」等4種智慧早餐新場景。今年計劃在全市新增500個網訂櫃(店)取網點,讓智慧早餐形成一道城市新風景。
上海市商務委透露,早餐工程正鎖定優化布局、數位化賦能,並填補盲點、創建示範點,全力提升早餐工程網點布局均衡度、早餐服務便利度和示範創建引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