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評分高電影(這會是最挑釁權威的十佳電影榜單)
2023-06-16 09:48:32 4
這會是最具挑戰性的電影十佳榜單,請準備好…接好!
1.《灰燼與鑽石》安傑伊·瓦伊達
瓦伊達在影片中設置了一種悲天憫人的視角,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為了宏大的口號和崇高的理想而彼此殘殺。在主義面前,個人的歸宿就是垃圾場中的一具屍體。影片代表了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最深邃的歷史反思。在符號學的層面,影片設置了許多巧妙但是並不難懂的意象,全片四平八穩,乾淨利落,全無煽情或者炫技,演員的表演也畫龍點睛。「灰燼與鑽石」本身就是兩個絕妙衝突的意象,瓦伊達在狂熱和冷酷之間遊刃有餘,最終表達了電影史上最高境界的人道主義。
長評:如果沒有批判政治的勇氣,就根本創作不出比政治更深刻的主題
2.《瑪竇福音》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帕索裡尼的《瑪竇福音》是所有耶穌電影的終結。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甚至覺得,沒有人比帕索裡尼更能理解耶穌。耶穌在影片中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棍,而是一個桀驁不馴的鬥士,一個激情澎湃的詩人,一個孤傲敏感的理想主義者。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一種堅韌、樸素的神聖感。本片的配樂在奔放的黑人靈歌和莊嚴的額我略聖詠間巧妙切換,黑白的畫面構圖與非職業演員的表演完美契合,堪稱帕索裡尼詩電影技巧的集大成者。本片沒有對福音書做一個字的演繹和刪減,天才詩人帕索裡尼把《聖經》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所蘊藏的驚人力量,用電影的方式完全釋放。
長評:聖誕獻禮:梵蒂岡、共產黨、無神論者都喜歡這部電影
3.《沙漠中的西蒙》路易斯·布努埃爾
布努艾爾的神作實在太多,如果讓我選出一部最能代表布努艾爾功力的作品,我只能選擇《沙漠中的西蒙》。布努艾爾只用了47分鐘時間就把侯麥之流用47部電影都講不清楚的內容全部呈現,65歲的布努艾爾把一個十分容易搞砸的深澀題材:苦行僧與撒旦的戰鬥拍出了深度,更拍出了布努艾爾電影獨有的、怪異的神聖感。影片結尾更是電影史上數一數二的神來之筆。在短短47分鐘時間裡,布努艾爾讓苦行僧、魔鬼、耶穌、存在主義者、嬉皮士一一出場,寥寥幾筆就畫出所有這些人物的神韻。關於布努艾爾電影的解讀可能都是錯的,唯一可以肯定的一件事是,對布努艾爾而言,電影太簡單。
長評:宗教陽具上的苦行僧:不想做什麼就不做,才是更高級的自由
4.《俄狄浦斯王》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本片是帕索裡尼大師最簡明易懂的電影。母子亂倫的故事經過一代代希臘悲劇作家和弗洛伊德信徒的過度演繹越描越黑,唯獨帕索裡尼看到了人性本惡和對權力的貪婪是造成一切苦難的根源。影片將這個驚世駭俗的故事放在橫跨千年的時光之軸兩端,不管在洪荒時代的古老東方,還是在工業時代的歷史名城博洛尼亞,俄狄浦斯都不再是神秘宿命或者戀母情結的犧牲品,而是一個冷酷無情、遭到了天譴的篡位者,他的唯一救贖就是刺瞎雙眼,在博洛尼亞的街頭吹笛為生。帕索裡尼的這部電影充滿奇特的詩意和抒情,絲毫不會對觀眾的心理產生擠壓,這是一種真正的頂級電影才能帶來的觀影感受。本片在我看來已經超越戲劇原著,帕索裡尼是這個時代不可思議的悲劇作家。
5.《洞》蔡明亮
如果蔡明亮不是華語電影有史以來最風格化的導演,那誰是?侯孝賢嗎?沒有人比蔡明亮走得更遠。《洞》是蔡明亮最好的電影,因為本片堅持完全的風格化, 而且沒有任何性愛鏡頭。蔡製造了一個極度封閉的空間,在這個極度封閉的空間裡,有限的人物做著有限的運動。演員的表演瓦解了一部分情節的艱澀和節奏的拖沓,間或插入的歌舞則製造了終級的間離感,藝術的美就在於對立衝突間形成的一種古怪的情感上的共振。在本片中,蔡明亮完美地實踐了這點。影片結尾部分的操控驚為天人,當李康生在絕對的沉默中把楊貴媚從洞裡拉上去時,世紀末的絕望轉換成了懷舊的柔情歌舞。蔡明亮總是讓我想到叔本華,但他並不是完全幻滅的,儘管他經常摧毀觀眾對電影的幻想。
6.《愛情與憤怒》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馬可·貝羅奇奧、貝納爾多·貝託魯奇、讓-呂克·戈達爾 等
這是部很難一句話講清楚的電影,五名導演都是政治電影的吹鼓手,但電影拍出來後卻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裡扎尼的部分是對紐約代表的自由主義的嘲笑——一個失衡了的世界,強姦沒人管,通緝犯救人還得繼續逃命,所有人只關心體育轉播,目瞪口呆;貝爾託魯奇的那個段落驚為天人,舞蹈表演結合了宗教和死亡的神秘主題,全段絕對堪稱是先鋒電影裡的極品;戈達爾的段落一上來就證明了他絕世無雙的蒙太奇能力,忽略掉過多的廢話依然很出色地談論了愛情;帕索裡尼的段落中尼內託達沃利還是奉獻神來之筆,他在那不勒斯街頭隨意訪問路人,同時導演很準確地加入了戰爭紀錄片,音響運用完美,童聲的質問:「我是你的上帝,你憑什麼無知?」回味無窮;壓軸的是帕氏的大弟子貝羅奇奧的《給羅馬大學來個特寫》,尖銳地給全片剝掉了外衣:所謂政治理想不過是鬧劇。本片入選是個人情懷作祟,這些拉丁電影大師的神作陪伴我度過了無趣的青春,啟蒙了我對社會學的興趣和對精英的反感,本片對於喜歡60年代電影的網友絕對值得一看。
7.《索多瑪120天》皮埃爾·保羅·帕索裡尼
從任何角度來說,本片都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最驚世駭俗的電影。從令人拍案叫絕的精美構圖, 到數學公式般精確勻稱的電影語言,再到令人汗毛倒掛的瘋狂暴行,帕索裡尼無情,但是全無遺漏地羅列了人類的墮落,用電影的手段解剖了強權機器的運轉,甚至批判了作為消費主義時代高級消遣品的電影本身。關於這部電影的解讀往往只是著眼於在「變態」這一點上做文章,抑或談論本片的政治寓意。本片是帕索裡尼畢生思考的結晶,他對於工業社會和強權體制本質的冷酷理解貫穿了本片,同時,他調動各種想像力,肆無忌憚地展現人性的本惡。關於這部電影怎麼拔高都不過分。這部電影是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存在。
長評:40年前的今天,這位剛拍完驚世禁片的導演,被殘忍地殺害了
8.《蠑螈》阿蘭·泰納
這可能是電影史上最被低估的電影。影片成功顛覆了一些電影的基本理念,全片難以找到真正的戲劇高潮,也沒有採取簡明扼要的敘事,但同樣也沒有在這兩點上故作花哨。影片的內容就像這個片名一樣不知所云,但是引人入勝。作為瑞士新浪潮代表人物,導演阿蘭·泰納為影片定下了平實的基調,敘事也腳踏實地,卻成功營造出了一個荒誕,又暗藏危機的世界。影片在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魔幻現實主義三根鋼絲上都行走自如,而且觀感極佳,完全沒有晦澀的體驗。泰納在本片中還運用了1970年代還比較罕見的直接有源音響,也算是道格瑪理念的先驅。總而言之,這部不怎麼有名的電影在星光燦爛的60、70年代影壇上完全佔有一席之地。這部電影的劇情我不更多透露了,我只能說結局兩名作家都沒能寫出關於女子的文章。本片主旨甚至可以看作是類似《放大》那樣的哲學思辨,唯一的區別則是,這部電影是獻給人間天堂瑞士的小知識分子的。
9.《死囚越獄》羅伯特·布列松
正如很多人所說,本片是布列松極簡主義電影美學的扛鼎之作,本片展現了什麼是真正的極簡主義。在壓抑了一切可能的戲劇高潮後,全片最後近20分鐘的逃亡段落絕對讓人窒息,特別是主人公方丹在跳下最後一面高牆前,牆下巡邏的德國人騎著自行車兩次路過,車輪發出的噪音幾乎摧毀了方丹堅強的神經,更是讓觀眾的心理接近崩潰。本片的片名引用了《聖經》的一句話:「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越獄不再是逃避死刑,而是為了重生,為了救贖。多麼激動人心的主題!但是,布列松在本片中巧妙地隱藏了宗教主題。這部電影並不難懂,卻會讓觀眾覺得導演還暗藏著某些更深刻的訴求。布列松對於電影和藝術的理解異於常人,他和方丹一樣,經歷過牢獄之災,生死考驗。布列松最好的電影能像一根針一樣插入觀眾的大腦中,讓觀眾自己去填充他電影語言的留白。布列松將表演從電影中抹走,留下的是,真正屬於靈魂的美和力量。
10.《月中女》弗裡茨·朗
眾所周知,表現主義是表現無與倫比的「醜」的,我也看過弗裡茨·朗的《大都會》和茂瑙的《最卑賤的人》,但是在我眼裡表現主義最佳作品卻是這部非常主流的《月中女》。在這部超長的電影裡佔據三分之二段落的是掘金者們在地球上的爭鬥與壓抑,等到了月球後,兩個掘金者雙雙死去,主人公赫利斯扮演了聖徒般的角色,在女主角的飛船升空後,他那張慘白的臉,再也無法裝作堅強,劇情反轉後,大團圓的結局更是在那個人類歷史的黑暗年代裡顯得光芒四射。本片作為30年代的主旋律電影在逼格上肯定不能和前兩部相比,但是也避免了表現主義可能落入的一些陷阱。說得誇張些,影片更多是像一部用表現主義手法描述的史匹柏電影,替換掉了好萊塢的煽情和俗套敘事後,其實主旋律也可以不膚淺。弗裡茨·朗拍攝本片的動機就是為了資助編劇之一的OBERTH實現他最終難逃失敗的登月火箭計劃。本片的拍攝本身就是一次浪跡宇宙的不能回頭的冒險,表現主義大師們超越他們的時代太多了,他們的夢想註定被動蕩的時代碾壓,用現在最流行的話說這一部電影是獻給德國最傑出一代藝術家的「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