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星卡桑德拉資料(卡桑德拉大橋藏著兩對明星夫妻)
2023-06-08 18:43:17 3
作者/ 林小野
今天小野繼續為您解讀經典,關於《卡桑德拉大橋》臺前幕後、周邊秩事、秘聞花絮,說點你不知道的。
卡桑德拉到底是公主還是女神?——「傳說有位能主吉兇的卡桑德拉公主,這座橋就是根據她的名字取的。」
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二時,列車長麥克斯告訴女主角詹妮弗卡桑德拉大橋命名的由來。
對此我表示懷疑,因為卡桑德拉在西方文化裡跟我們的七仙女、二郎神一樣家喻戶曉,根本用不著列車長向一位女作家科普。
這個女神源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是特洛伊國王的女兒,對,沒錯,就是特洛伊木馬那個特洛伊。
特洛伊國王普裡阿摩斯的女兒——卡桑德拉
傳說這女孩兒一生下來就跟她的雙胞胎姐妹被擱到神廟裡,然後被一條大蛇舔了耳朵,突然具備了預言能力。長大之後由於生得太美,又拒絕了太陽神阿波羅摟摟抱抱,被阿波羅下了降頭,反正她將來預言什麼都沒人聽,都是廢話、都是負能量。
跟我們內蒙民間傳說中能識鳥語的海力布一樣,直到山崩地裂大難臨頭大傢伙才信——哦,這哥們兒真的是句句實錘啊!
其實荷馬這本《伊利亞特》大傢伙當《封神榜》看看就好。
故事年代背景都差不多,特洛伊戰爭發生的年代相當於我國商朝第二十二任君王武丁時代。
爭論卡桑德拉到底是公主還是女神,就跟吵吵蘇妲己到底是王后還是狐妖、歷史上是否真有其妖一樣沒什麼意義。
電影英文片名《The Cassandra Crossing》,有人直譯為卡桑德拉過境處、穿越卡桑德拉。
當然,也有人拆開看的,人類前途命運的預言,and,十字路口(Crossing)。
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
這座橋梁不僅真實存在,而且是由法國著名建築大師古斯塔夫·艾菲爾一手設計打造。
大家看到名字會有聯想,這人跟艾菲爾鐵塔是不是有關係啊?
你猜對了,此君作品無數,代表作有兩個——
懂行的同學都知道,女神的內部結構跟艾菲爾鐵塔是一樣的,只是外表材質是銅,年久生鏽,變成綠色。
《卡桑德拉大橋》這座橋大名叫嘎拉比特高架橋(Viaduc de Garabit),位於法國中部,橫跨特魯耶勒河。
嘎拉比特高架橋(Viaduc de Garabit)
嘎拉比特高架橋建於1881-1884年,1885年建成投入使用,高度122米,全長565米。
135年過去了,它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搖搖欲墜,這橋結實得很,現如今仍在正常使用。
大夫喬納森·張伯倫到底有多了不起?——「旅行真叫人開眼界,總是碰到些最了不起的人。——詹妮弗」
喬納森一出場就極有派頭
張伯倫大夫一出場就很有派頭,不僅有車站幹部親自接送,還有三個新聞記者跟拍。
這還不算完,這個漂亮的搖鏡頭最後落在報刊攤位一本雜誌的封面上。
這個,八十年代的中國觀眾就有些肅然起敬了,能上報紙的人怎麼也得是個勞模吧?
這本畫報的封面給出一行導語,法語——「喬納森·張伯倫喜獲斯特拉斯堡醫學獎!」
事實上這個獎項是子虛烏有的,法國倒是真有一所斯特拉斯堡大學,也的確是歐洲一流大學,名聲在外、如雷貫耳,例如我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就是畢業於此校。但這個學校的學生都以拿諾貝爾為榮。
不過這本畫報太嚇人了,這是《巴黎競賽畫報》,法國發行量第一,相當於我國之《讀者》。
能上封面的基本都是國之重器,發張圖大家感受感受——
鞏俐和老公、女演員阿佳妮、英國王妃凱特
開篇唱歌的小姑娘,才是張伯倫大夫的妻子喬納森大夫的扮演者理察·哈裡斯 Richard Harris
張伯倫大夫扮演者理察·哈裡斯一度很受中國觀眾喜愛,卻不是因為《卡桑德拉大橋》,而是因為另一部電影——《野鵝敢死隊》。
《野鵝》裡的瑞弗上尉更符合中國人心理審美,老實巴交的一介老兵,單身父親,舐犢情深,沒招誰沒惹誰,客死異國他鄉,臨死只求戰友照顧他唯一的兒子。
其情也悲,其狀亦慘。
《野鵝敢死隊》瑞弗上尉
不過現實生活中,理察·哈裡斯的個性更接近《卡桑德拉大橋》張伯倫大夫。
一樣的功成名就卻玩世不恭、迷戀單身生活、愛好喝酒。他跟《野鵝敢死隊》男主角理察·伯頓是一輩子的酒友,喝起酒來怎麼說呢,要死一起死那種。
理察·哈裡斯生命裡最後的十二年一直住在倫敦沙威酒店,一掀開窗簾就能看到泰晤士河。獨來獨往,逍遙似神仙。
唯一能治他的是他的小孫女,這個小傢伙曾經威脅道——如果爺爺不出演《哈裡·波特》阿不思,就再也不跟他說話。
於是他乖乖就犯。
《哈裡·波特之魔法石》裡的阿不思
2002年10月25日,就在他去世的當晚(霍奇金淋巴瘤),當救護人員抬著擔架經過沙威酒店一樓大廳時,理察·哈裡斯還不忘仰起臉,衝周圍住客說道:「都怪這家酒店食物太差勁兒了。」
臨死還不忘調皮搗蛋!
就是這樣一介浪子,也曾因為一個女人回歸家庭。
這個女人便是安·託克爾(Ann Turkel),《卡桑德拉大橋》開篇這位年輕的、充滿活力的小姑娘——蘇珊!
所謂欲抑先揚,至16分鐘處,這群流浪的年輕朋克擠在車廂裡打起手鼓唱起歌,場面溫馨浪漫,成了整部電影觀眾心靈的舒適區。
而蘇珊演唱的這首歌名字叫做《I Am Still on My Way》,你可以將它譯為《人在旅途》。
它並非本片音樂製作傑瑞·戈德史密斯創作,而是一次高明的引用。
這首歌正是影片發行之時的流行歌曲(1976年12月18日義大利首映),而且歌詞十分應景。
它源自男歌手戴夫·喬丹(Dave Jordan)1975年夏天熱門專輯《Away from Home》。
戴夫·喬丹專輯《Away from Home》
而中國觀眾通過這場戲也喜歡上了這個面龐秀美、身材頎長的小姑娘蘇珊。
蘇珊扮演者安·託克爾(Ann Turkel)
安·託克爾是七十年代紅遍歐美的時裝模特。1974年,她參與拍攝了人生第二部電影《99 and 44/100% Dead!》,這部電影名字古怪根本不紅,隨便你翻譯成什麼《九死一生》或者其它,你開心就好。
《99 and 44/100% Dead!》劇照
但安·託克爾卻與此片男主角理察·哈裡斯因戲結緣,火速熱戀,奮不顧身嫁給這個年長她15歲的老男人。
一代名模安·託克爾
兩人新婚生活甜甜蜜蜜,之後一起合作了不少影片,包括這部《卡桑德拉大橋》。
電影發行時,製片公司對外宣布——安·託克爾已懷孕!
這在當時是不小的噱頭了。
你冷嗎?冷!
不過比較奇怪的是,這個孩子並未生下來,原因無人知曉。理察·哈裡斯三個孩子都是他與前妻伊莉莎白·裡斯所生。
兩人沒有後代,但感情一直很好。雖然這段婚姻1982年走到了盡頭,但理察·哈裡斯將這一切歸結為自己對婚姻的恐懼。兩人離異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一直保持著非法同居的關係,直至理察·哈裡斯去世。
他的去世給了她沉重的打擊,安·託克爾對媒體沮喪地說道——「我永遠地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
1.83米高的理察與名模妻子很是登對
索菲婭·羅蘭是此片老闆娘「我書裡沒寫,那湖水只有三尺深。」——詹妮弗
女作家名字很長——詹妮弗·裡斯波利·張伯倫
這部電影的製片人是索菲婭·羅蘭老公,你買電影票的錢,一半進了老闆娘包包。
我小時候看索菲婭·羅蘭傳記,一開始只有哭得份,尤其她描述自己幼年處於戰亂由於營養不良有個綽號叫「小牙籤」。
看到14歲之後我比較詫異。
她說自己終於長開了啊、發育了啊,長腿酥胸,「走在街上終於聽到男孩子甜美的口哨聲……」
這個讓我比較排斥,這女人太不正經了,簡直,精神汙染!
中國觀眾對索菲婭·羅蘭的履歷相當熟悉,也影影綽綽知道她丈夫卡洛·龐蒂是位製片人,但龐蒂到底是個怎樣的江湖地位,媒體報導的不多。
此人為人也低調,屬於那種典型的蔫兒人出豹子。
事實上,此君值得大書特書。
這麼說吧,二戰過後義大利電影卡洛·龐蒂扛起了半壁江山,如果有什麼影壇教父之說非他莫屬。
我最喜歡的一部義大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1948年),許多人稱讚導演別出心裁,用黑白膠片模仿紀錄片風格有歷史文獻感云云,這是不對的。事實上當時義大利還沒有技術力量拍攝彩色電影,第一部彩色電影是卡洛·龐蒂在1952年搞出來的(這一點還不如我國呢)。
第七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偷自行車的人》
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費裡尼的《大路》(1954年),基本是個義大利《大篷車》,製片人卡洛·龐蒂。
1963年,隨隨便便跟老婆拍了一部《昨日今日明日》,又拿了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昨日今日明日》
大衛·裡恩足以載入史冊的著名影片《日瓦格醫生》,製片人是卡洛·龐蒂。我們小時候看的TVB電視劇《流氓大亨》大結局時,萬梓良坐在楚翹床邊,拿著一隻音樂盒喚醒了妻子,那隻音樂盒飄出的曲子是《拉拉迴旋曲》,即源自《日瓦格醫生》。
卡洛·龐蒂一手栽培了許多導演明星,挖掘出不少新人,譬如他和合作夥伴迪諾·德勞倫蒂斯一手培養了《加裡森敢死隊》「戲子」西薩爾·達諾瓦。
西薩爾·達諾瓦
西薩爾·達諾瓦與貓王
卡洛·龐蒂五十年演藝生涯中經手了近一百五十餘部電影,這個實操能力就有點令人仰視了。
單說《卡桑德拉大橋》這一部電影有多勞神,影片才開工,就遭到了歐洲很多反對者的抗議,他們不僅在火車站片場聚集搗亂,更令人髮指的是,直到直升機到位開始航拍,卡洛·龐蒂才發現火車車頂早已畫滿了塗鴉。
成片之後麻煩還未終結,這片兒到了美國被剪得七七八八,什麼血腥暴力鏡頭一概不可以有。末尾屠戮平民鏡頭刪掉!河裡飄著屍體的鏡頭刪掉!當年美國人看到的場景還不如我們多呢。
即使卡洛·龐蒂有了這樣令人矚目的專業成就,就筆者看到的電影文獻資料,也沒見他站出來逼逼什麼成功學。為人著實低調。
這大概是生逢二戰一代離亂人的特性。
不過有一次例外,卡洛·龐蒂高調站出來表態。
這事兒事關夢露。
瑪麗蓮·夢露和老公阿瑟·米勒
夢露自打1956年嫁給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後,整個人突然轉性,開始迷戀讀書,逢人便說陀思妥耶夫斯基。
這一切都要拜她老公所賜,這哥們兒還是善於洗腦的,也善於調教妻子。不像伊莉莎白·泰勒老公理察·伯頓,馭妻無術,天天被老婆追著要鑽石。
阿瑟·米勒打算讓老婆轉型,走優雅淑女路線,英格麗·褒曼那一路。
這時卡洛·龐蒂坐不住了,他向阿瑟·米勒隔空喊話——「喂,老兄你在幹嘛?你毀了一隻美麗的小動物。」
卡洛·龐蒂當然夠格教訓阿瑟,因為他自己就擁有一隻歐洲最美的小動物。
「哦,不要緊,只怪你小手上缺一塊表。」——赫爾曼
瑞士表販——赫爾曼·卡普蘭
八十年代中國觀眾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只是對老頭兒片尾的壯舉印象深刻。
同時聯想起南斯拉夫電影《橋》裡面那個與橋同歸於盡的工程師,都是捨生取義的好漢吶,不禁灑下一鞠同情之淚。
還有一撥觀眾糾結一個問題,這老頭兒到底是賣手錶的,還是偷手錶的?
這個編導們有暗示,需要觀眾自己暗中觀察——
作為一個瑞士人賣手錶太正常了,腕子上戴兩塊也很正常,就像我們國家八十年代修鋼筆的上衣口袋別三支。
問題是,赫爾曼手腕上還有一塊三角型手錶,這表可不是瑞士的,而是產自美國的Hamilton貓王表。
大家都知道Hamilton漢密爾頓挺喜歡贊助電影的,前前後後五百多部,最有名的一部是1961年貓王主演的《藍色夏威夷》。
貓王表是這麼叫開的。
三角型漢密爾頓貓王表
接下來還有一場戲,暗示得比較明顯。
一開始赫爾曼對售票員說:「哎,今兒個買賣還沒開張,坐二等吧。」
當他看到珠光寶氣的軍火商夫人妮可·德萊斯勒太太登場後,決定換票到頭等,被非常了解他底細的售票員拒絕。
看到這裡觀眾們大致明白,赫爾曼只是一個淪落天涯的小小毛賊。所以,關於他的猶太人身份,片尾只是給了些許暗示。
而扮演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從未公開自己猶太人的身份,但死後葬在美國著名的猶太墓地——紐約州西切斯特山莊(Westchester Hills)。
曾有人說,《卡桑德拉大橋》有兩位巨星出現,真是太埋沒了,大相國寺的水澆了菜園子。
這兩位演員,就好似農村辦宴席,酒桌上上了兩瓶茅臺。
不過跟赫爾曼的扮演者李·斯特拉斯伯格相比,他倆頂多算古井貢!
過去我們經常在電影雜誌上看到一個令人撮火的詞——「方法派演員」。
譬如馬龍·白蘭度、艾爾·帕西諾,包括本片的張伯倫大夫理察·哈裡斯,都是方法派啊,讀者正百思不得其解何為「方法派」?編輯又說了,他們都是師從李·斯特拉斯伯格云云。
這下又釋然,哦~原來是這麼厲害的師傅教出來的啊,然後又不知道這個李·斯特拉斯伯格到底是誰。
今天小編告訴你,這個賣手錶的赫爾曼,就是李·斯特拉斯伯格本尊了。
他教出的學生還包括詹姆斯·迪恩、達斯汀·霍夫曼、瑪麗蓮·夢露等等。
一代宗師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
李·斯特拉斯伯格的學生數量又多,質量又好,還都很愛戴他,很知道感恩。
艾爾·帕西諾帶著老師一起拍了《教父2》(1974年)。
《教父2》裡的黑老大海曼·羅斯
而瑪麗蓮·夢露死後,根據遺囑,她名下遺產的75%交與李·斯特拉斯伯格繼承和管理,還有她所有肖像專利獲得的後續收入。
遺囑上,夢露一筆一划寫道——「為了感激老師在她成名前與成名後給予的教導還有溫暖人心的態度。」
這位老師大概是她短暫且黯淡的一生中唯一的光亮。
「你就舒坦舒坦,好好休息一會兒……」——德萊斯勒太太
養小白臉的妮可·德萊斯勒太太
這一對兒比較有喜感,有夫之婦德萊斯勒太太不僅跟自己豢養的小白臉公然情侶裝出行,而且到了兩個人爭吵這段情節,羅比怒吼道:「這本倒黴書還沒看完?!」我幾乎笑出了聲,因為德萊斯勒太太手上這本書確實倒黴——《安娜·卡列尼娜》。
艾娃·嘉德娜
德萊斯勒太太的命運跟安娜差不多,被情人拋棄,跟火車相剋(安娜最後臥軌自殺)。
這麼有品位的富婆在影視作品中也是為數不多難得一見。
《卡桑德拉大橋》這一年,資深老牌明星艾娃·嘉德娜已經54歲了,但保養得很好,仿佛四十出頭。
千帆過盡,餘輝猶豔,別有一番嫵媚和風韻。
在片場她還提醒索菲婭·羅蘭,化好妝之後第一時間拍特寫。因為羅蘭以前的電影髮型裝束總是亂亂的。
前輩就是前輩啊。
1922年12月24日,艾娃·嘉德娜生於美國南部一個貧苦的農戶家庭。18歲那年,她在紐約開設照相館的姐夫將她一張照片擺在櫥窗裡,引起一位路過的米高梅高管注意,從而步入影壇。
現實生活中演員艾娃確實熱衷閱讀,因為她出身寒微,沒錢上學,沒進大城市之前只讀過《聖經》和《飄》。最後給人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之感,可見背後下了多少苦功。
《繡巾蒙面盜》(《The killer》1946年)
曾幾何時,她被影迷譽為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被《帝國》雜誌評選為電影史上100位最性感的明星之一(第68名)。
艾娃·嘉德娜 Ava Gardner
嚴格意義上講,艾娃·嘉德娜也算好萊塢義大利幫家屬,她的第一任丈夫鼎鼎有名。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及這位大神——
弗蘭克·辛納特拉Frank Sinatra
人類首次登月帶上去的第一首歌《fly me to the moon》,即是此君演唱版本。
此人是好萊塢義大利幫敲門磚。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會說,你怎麼總提這個人?
我自己也奇怪,不論寫什麼都撞到他根本繞不開,說明這人本身就挺厲害,活動能量太大了。
給大家列個表單——
此人不僅是《教父》中老維託教子喬尼的原型,而且布魯斯·威利斯《虎膽龍威》系列,也是脫胎於弗蘭克·辛納特拉六十年代著名電影《偵探》。
而本片小白臉羅比的扮演者馬丁·辛,當年在百老匯投簡歷時自我介紹——「我會唱弗蘭克·辛納特拉所有的歌」。
羅比演員是個純爺們兒,但被身高局限我說,每一小時去看它一次太沒有必要了,它不過是個狗,你把我當成什麼了?
小白臉羅比·納瓦羅
在這部大腕雲集的影片中,羅比扮演者馬丁·辛在演員表位列第三。
因為他剛剛拿了聖塞瓦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
在1979年經典影片《現代啟示錄》中,馬丁·辛優秀的表演足以與馬龍·白蘭度分庭抗禮。
這戲拍得艱苦,馬丁·辛拍片過程中心臟病突發,差點客死他鄉。
1979年《現代啟示錄》劇照
1979年《現代啟示錄》劇照
馬丁·辛之所以選擇這麼一個條件惡劣的劇組,是因為他沒的選擇。
這位演員演技人品是公認的好,唯一的局限是身高。
他跟《卡桑德拉大橋》裡的艾娃·嘉德娜一樣高——都是1米68!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羅比出場時是穿著高跟鞋的。
不過馬丁·辛這人晚福不錯,屬於老來俏類型,到了晚年出演《白宮風雲》系列,從1999年到2005年,不僅有了長期飯票拿了一堆金球獎,而且再也不用爬山涉水扒火車了,坐著就把錢掙了!
馬丁·辛有個兒子著實爭氣——《華爾街》男主角查理·辛!
父子同臺出演《華爾街》
查理·辛這個小傢伙挑大梁主演《華爾街》時年僅22歲,一天電影學院沒上過,都是老爸一手一腳帶出來的。
換我有這麼一個帥氣有才華的兒子做夢都能笑出聲來。
馬丁·辛總在公開場合有意無意提到查理·辛——「即使他不是我兒子,也會是我最好的朋友。」
舐犢情深溢於言表。
O·J·辛普森由於「為人太好」,曾經錯過《終結者I》T-800「納瓦羅,不管你什麼原因下的車,我都不管。你這案子就算結了,懂嘛?」——哈利警官
追捕毒販的國際刑警哈利
曾幾何時,O.J.辛普森在美國民眾眼裡一直是個偉光正人物。
所以,在《卡桑德拉大橋》裡扮演正直的國際刑警哈裡、最後關頭捨身勇救小女孩兒,非常符合觀眾預期。
辛普森出身低微,自小生長在貧民窟,如他所說那個地方簡直是「沒有打架,就沒有周末」,但他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成為一顆耀眼的橄欖球明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頗受美國民眾歡迎。
《與狼共舞》男主角凱文·科斯特納就曾說過,辛普森是他最崇拜的體育明星。
《卡桑德拉大橋》辛普森真是抽空來的,他本人應酬太多,忙於混跡上流,譬如接下來他還要參加一位大人物的婚禮。
辛普森的社會形象是如此正能量,以至於1984年《終結者I》建組時,他的T-800角色最後換成了阿諾·施瓦辛格。
製片人說——那麼好的人,怎麼可以演一個冷血殺手呢?
辛普森的好日子如露如電如肥皂泡泡。
到了1994年6月便到了頭兒。
因為那樁著名的辛普森殺妻案,在長達11個月的時間裡他反覆接受調查、出庭受審、散盡家財、上下打點,歷盡波折。
他與妻子妮可·布朗·辛普森 Nicole Brown Simpson
法庭現場照片,主控律師推演殺人現場
最後由於一個關鍵證物存在疑點,辛普森殺妻案出現了360度大反轉。
現場遺失的一雙手套,辛普森本人那雙大手根本戴不上去!
美國的法理是一碗麵條裡有了一隻蒼蠅,整碗麵條全部要倒掉!疑罪從無。
1995年10月3日上午10點,法庭宣判辛普森無罪!
當時有1.5億美國民眾收聽收看審判結果!
本片導演喬治·科斯馬託斯也是《第一滴血2》導演喬治·P·科斯馬圖斯 George P. Cosmatos
本片導演喬治亦屬於好萊塢義大利幫一員。
1941年1月4日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為避戰亂,童年在埃及長大。
喬治·P·科斯馬圖斯頗具藝術野心,曾經放言——「我要用歐洲人的視野修理美國電影!」
關於此人有多要強,我在看《逃往雅典娜》開篇那個航拍無縫對接長鏡頭時深有體會。
簡直,喪心病狂!!!
《逃往雅典娜》開篇航拍
這種開篇航拍、上帝視角、俯瞰蒼生,幾乎成了導演喬治電影的商標,每次打開他作品我都感覺自己在看《西遊記》。
《卡桑德拉大橋》開篇
好在這種情況到了《第一滴血2》得到了徹底改觀。
《第一滴血2》開篇,簡單粗暴
關於《卡桑德拉大橋》,喬治·P·科斯馬圖斯曾這樣說道——
「我小時候在埃及生活時遇到過霍亂,對我來說,這種流行病似乎比地震、火災甚至炸彈更具破壞力!而這部電影所顯示的不僅僅是病患,而是卑劣的人性。我們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敵人,因為我們正在以所謂的進步殺死自己。」
好,今天的經典解讀就為大家講到這裡,祝各位朋友周末愉快!下次再見!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