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菱形汽車的製作方法
2023-06-09 09:16:31 2
專利名稱:類菱形汽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工程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新概念結構與造型的類菱形汽車。
汽車特別是轎車的發展經歷了構造從簡單到複雜,性能日臻完善,安全、舒適程度越來越高的過程,但訖今為止,汽車按車輪的布局分類只有過三輪汽車和四輪汽車兩類,前者的前軸裝單輪,後軸裝左、右輪,後者的前、後軸上各裝有左、右輪。汽車發動機也只有前置和後置兩種,這種傳統造型布局的汽車有其優點,目前發動機前置的四輪汽車為轎車的主要車型。這種車型經多年發展改進,繼續提高安全性和運行穩定性也無多大餘地。為了提高汽車安全性能,改進外觀,需要開發新概念結構與造型的汽車,增加汽車的新品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增加新概念結構與造型汽車的品種,提供一種類菱形汽車,其對碰撞的緩衝吸能性能更強,對車內乘員的安全保護性能更高,轉彎半徑小,操作靈活,減輕重量,外形流暢美觀,空氣動力學性能好,節省能源。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類菱形汽車,包括車身總成、底盤總成、發動機總成、電器總成,其特徵在於A.底盤總成中的四個車輪呈菱形布置,前、後軸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轉向輪,中軸左、右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驅動輪;B.底盤總成中的轉向機構分別聯接前、後輪的轉向架,且該前、後輪的轉動方向相反;C.發動機總成裝設於底盤的中部。
所述底盤車架呈菱形,它由前後兩個橫框和中部縱框固接成「工」字形,該前、後橫框各有弧形外伸梁;所述底盤總成中的轉向機構的結構為前後輪通過減振器與轉向架連接,轉向架通過銷軸與車架連接,前後轉向架左右各有一鉸接轉向拉杆,前轉向架的左鉸接轉向拉杆通過柔性鋼絲繩與後轉向架的右鉸接轉向拉杆連接,前轉向架的右鉸接轉向拉杆通過柔性鋼絲繩與後轉向架的左鉸接轉向拉杆連接,柔性鋼絲繩與「L」型的槓桿固定,「L」型槓桿的另一端與直齒條的一端通過滑道連接,直齒條與直齒輪嚙合,該直齒輪固定在方向盤的軸杆上;所述發動機總成裝設於車架的中部縱框上,該發動機總成通過萬向節和半軸連接左車輪,通過萬向節和半軸連接右車輪,該車輪的輪架固定於左、右擺臂,該二擺臂另端各鉸接於轉軸,該輪架鉸接套有彈簧的阻尼器,該阻尼器另端鉸接於車架,所述車輪位於車架的「工」字形框架的間隔中。
所述車身呈前後對稱的流線形的中間寬、兩端圓弧狀的類菱形。
所述車身內前排座椅朝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同,後排座椅朝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反。
本實用新型有以下積極有益的效果1.本實用新型將汽車的四個輪子按前後各一個、中間兩個布置,四個輪子呈菱形布置,且車架(底盤部分)也呈菱形,其碰撞安全性能必比普通的四輪汽車得到本質上的改進,即正面碰撞時,前輪首先接觸被碰物體,起到緩衝作用,同時由於車架的菱形特徵,同類車輛相撞時,車體會發生偏轉,從而減小碰撞劇烈程度,又由於發動機總成位於中部,前後的緩衝區增加,有利於對乘員的保護;2.由於中間有發動機總成和左右兩個輪胎,發生側面碰撞和汽車翻滾時,汽車對乘員的保護性能大大改善;3.由於後排座椅朝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反,發生正面碰撞時,後排座乘員無須安全帶和安全氣囊保護,只需考慮防乘員頸部損傷的座椅靠枕安全措施;4.車身採用具有很好空氣動力學性能的流線型設計,有利於降低空氣阻力,從而降低能耗,同時也可改善高速行駛穩定性;5.車輪菱形布置,轉彎半徑小,操作靈活;6.發動機總成中置結構可以很緊湊,便於減輕重量;7.可以設計成前、後左右對稱形狀,結構新穎,外形美觀。
現結合附圖進行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
圖1的俯視圖;圖3是
圖1的側視圖。
附圖編號1.前輪 2.減振器3.轉向架4.轉向拉杆 5.鋼絲繩6.槓桿7.車架701.橫框702.橫框703.縱框704.外伸弧梁705.外伸弧梁8.縱擺臂801.轉軸9.中輪右側10.鋼絲繩11.轉向架 12.轉向拉杆13.減振器14.後輪15.轉向拉杆16.直齒條17.直齒輪 18.軸杆19.方向盤20.縱擺杆 21.左側中輪22.轉向拉杆 23.萬向節 24.半軸25.萬向節26.發動機總成 27.萬向節28.半軸 29.萬向節 30.前擋風玻璃31.側視車身外輪廓32.前車門 33.前排座位
34.後排座位 35.後車門36.後窗玻璃37.彈簧 38.阻尼器39.銷軸40.銷軸 41.俯視車身外輪廓42.前視車身外輪廓43.輪架(制動鼓)請參照
圖1、圖2、圖3,本實用新型是一種類菱形汽車,包括車身總成、底盤總成(包括轉向器及懸架裝置等)、發動機總成和電器總成。
其四個車輪呈菱形布置,前、後軸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轉向輪,中軸左、右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驅動輪;底盤總成中的轉向機構分別聯接前、後輪的轉向架,且該前、後輪的轉動方向相反;發動機總成裝設於底盤的中部。
所述底盤車架7呈菱形,它由前後兩個橫框701、702和中部縱框703固接成「工」字形,該前、後橫框各有弧形外伸梁704、705;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在於四個車輪,呈如圖2所示的菱形布置,即前後各一車輪,中間兩個車輪,前車輪1和後車輪14除起支承作用外,還起轉向作用,中間兩個車輪9和21起支承和驅動作用,發動機總成26位於車的中部,動力輸出通過萬向節27、29和半軸28傳入左驅動輪,通過萬向節23、25和半軸24傳入右驅動輪,左右驅動輪通過縱擺臂8、20(也可用橫擺臂)與車架連接,彈簧37和阻尼器38一端與車架7鉸接,另一端與懸架擺臂8鉸接。
前、後輪1、14通過減振器2、13與轉向架3、11連接,轉向架通過銷軸39、40與車架7連接,前後轉向架3、11左右各有一鉸接轉向拉杆4、15、12、22,前轉向架的左鉸接轉向拉杆15通過柔性鋼絲繩10與後轉向架的右鉸接轉向拉杆12連接,而前轉向架的右鉸接轉向拉杆4則通過柔性鋼絲繩5與後轉向架的左鉸接轉向拉杆22連接,柔性鋼絲繩10與「L」型的槓桿6固定,「L」型槓桿6的另一端與直齒條16的一端通過滑道連接,直齒條16與直齒輪17嚙合,而直齒輪17則固定在方向盤19的軸杆18上,方向盤左右轉動時,通過齒輪17帶動齒條16作往復運動,從而帶動「L」型槓桿6作擺動,「L」型槓桿6帶動柔性鋼絲繩10作往復運動,從而通過拉杆15、12帶動轉向架轉動,使前、後輪作同步而反向的轉動。
本實用新型的新概念車的外形具有很好的空氣動力學性能的流線型設計,其俯視外形圖如圖2中的雙點畫線41,正視外形圖如
圖1中的雙點畫線31,前視圖外形如圖3中的雙點畫線42,後排座位34朝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反。
權利要求1.一種類菱形汽車,包括車身總成、底盤總成、發動機總成、電器總成,其特徵在於A.底盤總成中的四個車輪呈菱形布置,前、後軸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轉向輪,中軸左、右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驅動輪;B.底盤總成中的轉向機構分別聯接前、後輪的轉向架,且該前、後輪的轉動方向相反;C.發動機總成裝設於底盤的中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類菱形汽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底盤車架(7)呈菱形,它由前後兩個橫框(701)、(702)和中部縱框(703)固接成「工」字形,該前、後橫框各有弧形外伸梁(704)、(705);所述底盤總成中的轉向機構的結構為前後輪(1)、(14)通過減振器(2)、(13)與轉向架(3)、(11)連接,轉向架通過銷軸(39)、(40)與車架(7)連接,前後轉向架(3)、(11)左右各有一鉸接轉向拉杆(4)、(15)、(12)、(22),前轉向架的左鉸接轉向拉杆(15)通過柔性鋼絲繩(10)與後轉向架的右鉸接轉向拉杆(12)連接,前轉向架的右鉸接轉向拉杆(4)通過柔性鋼絲繩(5)與後轉向架的左鉸接轉向拉杆(22)連接,柔性鋼絲繩(10)與「L」型的槓桿(6)固定,「L」型槓桿(6)的另一端與直齒條(16)的一端通過滑道連接,直齒條(16)與直齒輪(17)嚙合,該直齒輪(17)固定在方向盤(19)的軸杆(18)上;所述發動機總成(26)裝設於車架(7)的中部縱框(703)上,該發動機總成通過萬向節(27)、(29)和半軸(28)連接左車輪(21),通過萬向節(23)、(25)和半軸(24)連接右車輪(9),該車輪(21)、(9)的輪架(43)固定於左、右擺臂(20)、(8),該二擺臂另端各鉸接於轉軸(801),該輪架(43)鉸接套有彈簧(37)的阻尼器(38),該阻尼器另端鉸接於車架(7),所述車輪(21)、(9)位於車架(7)的「工」字形框架的間隔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類菱形汽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車身呈前後對稱的流線形的中間寬、兩端圓弧狀的類菱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類菱形汽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車身內前排座椅朝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同,後排座椅朝向與汽車前進方向相反。
專利摘要一種類菱形汽車,其四個車輪呈菱形布置,前、後軸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轉向輪;中軸左、右各裝一車輪,且該二車輪為驅動輪;底盤總成中的轉向機構分別聯接前、後輪的轉向架,且該前、後輪的轉動方向相反;發動機總成裝設於底盤的中部,車身呈流線型的類菱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概念結構與造型的汽車品種,它對碰撞的緩衝吸能性能更強,對車內乘員的安全保護性能更高,轉彎半徑小,操作靈活,減輕重量,外形流暢美觀,空氣動力學性能好,節省能源。
文檔編號B62D7/00GK2454228SQ00264790
公開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0年12月15日
發明者鍾志華 申請人:鍾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