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說車suv路虎(百車全說BBA充值寧浩)
2023-06-08 13:18:57 1
今天是2月6日,正月初六,是最後一天假期,明天就正式上班了。不知道大家這個年過的怎麼樣,該走的親戚應該都走的差不多了吧,該刷的劇也快刷到結局了吧。
今天這期節目,我給大家推薦三部關於汽車的小電影,當然是成年人和小孩子可以一起看的那種。這三部微電影,應該看過的人不多,因為這是汽車廠家定點投放的CNY營銷電影,廣告圈的朋友肯定對CNY很熟悉,CNY就是Chinese New Year,其實就是新年的促銷廣告。
有人可能要說了,搞了半天,三刀今天是要給我們推薦三部廣告片?你說對了,這還就是三部廣告片,但是他特別就特別在,這是CNY營銷廣告,是專門針對春節的,這個對每一位中國人都有特殊意義的時間點投放的。因此,這三部微電影,必須要有濃濃的中國風,並且還得年味十足。
可是,這三部電影的金主爸爸都是德國車企,分別是寶馬、奔馳和奧迪。片名分別叫《巴依爾的春節》、《心之所向》、《壁虎也是虎》。特別有意思的是,寶馬的《巴依爾的春節》是2020年1月21日上映的,奔馳的《心之所向》是2021年2月7日上映的,《壁虎也是虎》是今年1月25日上映的。也就是說,寶馬、奔馳和奧迪每年春節都拍了一部微電影在網上傳播,不知道聽友裡有多少人看過這三部,咱們可以評論區交流。
這三部微電影最短的一部是奔馳的《心之所向》6分半鐘,最長的一部《巴依爾的春節》22分鐘。而且每一部光是看海報,都很有看點。奔馳是王家衛監製的,有範偉主演的,也有寧浩導演的。並且,這三部微電影裡的劇情,配樂,還有背後的汽車品牌想要傳播的概念,都值得拿出來說道說道。
反正是過年,時間也多,這三部微電影反正我是看得津津有味,所以才拿出來分享給大家的。在聊這三部微電影之前,咱們先聊聊春節這個概念。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中國人這麼重視春節?春節為什麼是所有節日裡儀式感最強的一個?
我曾經聽老梁說過一段關於春節的解釋,覺得挺有意思,今天在節目裡跟大家分享一下。他說,其實咱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有很多,比如中秋、端午、七夕。但是中秋節有嫦娥的傳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七夕節有牛郎織女的故事。可是春節呢?春節只有一個非常牽強的傳說,就是什麼放鞭炮把「年」這個怪獸嚇走了,我說給我女兒聽她都不信。
所以無論從思想境界還是文化內涵上講,春節和中秋、端午甚至七夕節比,都差了些意思。不僅如此,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數跟農耕文明有關,很多都是根據節氣來定的。可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這兩天既不是耕種的時間,也不是收穫的季節,那麼老百姓為啥要過節呢?
其實,過年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兩個字:回家,或者說是團圓。大家想想,平時的小長假,什麼清明、中秋和端午,3天假期你會想到回老家過節嗎?很多人說,我家開車就得半天,一來一回就一天,回去幹嗎?那麼好,國慶7天小長假,你會回老家過節嗎?很多人還是選擇不回去,有的就在家休息,更多人是選擇出門旅行。
這些節日都沒有回家團圓的概念,唯獨春節,對中國人來說就意味著回家和團圓。無論在天涯海角打拼,無論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永遠是第一位的。我說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在座的各位沒有反對意見吧?
我曾經也很好奇,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過春節的?春節又是什麼時候跟回家團圓聯繫上的呢?我聽老梁的節目裡是這麼說的,他說夏朝開始,其實就有過春節的概念了,可是農耕時期用的農曆紀年,因此夏朝的春節是正月初一,商朝就成了臘月初一,周朝又成了冬月初一。
老百姓記不住日子,所以那時候的春節還不屬於很重要的節日。後來到了秦始皇時期,商鞅變法,開始賞罰分明、多勞多得,一下子就刺激了生產力,全國上下的公務員和老百姓都忙活了起來。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地盤大了,原本在西安本地的公務員就被陸續派到了其他城市主政一方。當時又要車同軌,書同文,有著忙不完的事情。因此,駐外的公務員和他們的家屬就怨聲載道,強烈要求放幾天假回家團圓。
後來秦始皇就規定,正月初一為春節,放幾天假,讓公務員們回家見見老婆孩子,吃個團圓飯。所以說,是秦朝開始,春節才逐漸成為了咱們老百姓最終是的一個節日,並被賦予了回家團圓的概念。
但是現在很多人覺得,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特別是今年疫情,很多人都沒有選擇返鄉過年,好像也沒覺得少了些什麼,也很正常。其實,是因為春節說到底,還是農耕時期的節日,工業化之後,年味就越來越淡了,現在都是信息化社會了,拿起手機、方寸之間、光怪陸離,過不過年無所謂,給個沙發,給個空調房就行。
全國大部分城市,甚至把煙火都給禁了,這也是因為城市化之後,煙火會產生空氣汙染,還容易引發火災,所以就給禁了。所以,這兩年好像過不過也都區別不大了。
可是,真的要是宣布取消春節,大家肯定又不願意了。明面上肯定是要捍衛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要守住這7天長假。這裡說個小八卦,其實「取消」春節也是有過的,但不是真的取消,而是改日子。在1912年,孫中山準備按照公曆紀年,因此宣布改為1月1日為春節。結果老百姓幾乎沒有人買帳,仍然是正月初一過春節。
到了1930年,國民政府覺得定法不是法,這還得了?因此嚴打正月初一過年的老百姓,誰在這一天搞節日宣傳,紀念活動,就全部抓起來。結果全國的監獄都關不下來了。最後到了1934年,國民政府才宣布改回正月初一為春節,從此政府不敢再幹涉民間風俗。
聊了這麼多春節的小故事,有對傳統民俗有研究的朋友,歡迎在評論區勘誤和補充。下面咱們聊聊上文提到的三部微電影。這三部電影裡,寶馬投資拍攝的《巴依爾的春節》豆瓣評分7.6分,好評77%,一般20%,差評3%。奔馳投資拍攝的《心之所向》豆瓣評分4.5分,好評21%,一般21%,差評58%。奧迪的《壁虎也是虎》因為今年1月剛上映,豆瓣還沒有收錄,所以沒有評分。但是,我看過之後覺得,如果按照前兩部的評分標準,奧迪這部《壁虎也是虎》在豆瓣的評分,估計到不了4分。
說實話,一部明顯的充值廣告微電影,能在豆瓣拿到7.6分,好評77%,應該算是相當成功了。所以,這也是今天我重要要介紹給大家的一部微電影,也是三部中我覺得拍得最好,最走心的一部《巴依爾的春節》。
寧浩導演說小人物故事的風格非常強烈。很多人看完這部微電影才知道,原來寶馬曾經叫巴依爾。其實,在1992年以前,BMW在國內翻譯成中文就是巴依爾,因為寶馬汽車公司全名叫:巴伐利亞汽車製造廠,德語寫作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巴依爾」便是「Bayer」的直接音譯。
1992年,一家開設在香港的瑞士代理公司,負責寶馬在中國的銷售業務,他們結合國人喜好以及「巴伐利亞」的發音,給自己公司起名為「寶馬利亞」,從此以後「寶馬」的大名在中國消費者之間傳開了。還有像是謳歌,在2006年之前也都是被叫做阿庫拉。雷克薩斯在2004年之前叫做凌志。
《巴依爾的春節》故事主線就是圍繞BMW、巴依爾這個名字來展開,當然金主爸爸的廣告片,肯定得是點題作文。寧浩導演又是太原人,所以這部電影的背景就放在了太原,演員全都是說的方言。
男主角是一個小男孩,父母離異。有一年老爸開著單位的寶馬帶他回家過年。小男孩跟村裡的孩子玩過家家,他原本想炫耀一下老爸的巴依爾豪車(E34寶馬5系),結果村裡孩子說,你這破車還巴依爾,我看你老爸就是巴依老爺(動畫片《阿凡提》中的角色),不過巴依老爺有個胖媳婦,你爸沒媳婦,然後一群孩子哄堂大笑,結果小男孩就跟村裡孩子打起來了。
後來的劇情,就圍繞小男孩跟他的夥伴去找人給車改名的故事展開了。這部微電影裡有很多細節非常耐人尋味,特別是官方玩梗看起來最有意思,寶馬也是目前我覺得最能開得起玩笑的品牌。電影裡,小男孩提到了很多改名的思路,不過一開始都跟巴有關,幾乎是看到什麼就改什麼,比如巴飛機、巴火車、巴汽車、巴玉米、巴大蒜、巴褲衩,甚至巴基斯坦。
後來找了個算命先生,給取了個名字,讓我笑噴了。具體劇情我就不劇透了,大家某度搜一下就能找到播放源。不過看完這部片子,我不僅知道了BMW別名別摸我,還知道了另一個別名,爸媽我,這與春節團圓的概念非常貼切,寧浩這篇簡直是滿分作文。
有位看過寶馬的《巴依爾的春節》和奔馳的《心之所向》的網友評論:《巴依爾的春節》第一個長鏡頭就能看出寧浩的出手不凡,單是一個開場畫面(從汽車尾部拍兩個小孩偷車窗上的春聯),就同時包含了以下信息:短片主題,這是一則汽車廣告;時間信息,這個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的某個春節;地點信息,山西;短片調性,以孩童視角為主的輕喜劇。
同樣是汽車宣傳片,同樣是春節投放,對比《巴依爾的春節》和《心之所向》便不難發現,除了依然留戀於那些流光溢彩的城市景觀,王家衛已經毫無表達欲,寧浩卻一如既往地能夠精準把脈國民情緒,圍繞BMW三個廠牌字符精巧地連接觀眾與甲方的訴求並平衡二者的關係,注入了中國人對於春節在親情和團圓上的深切祈盼。在短短二十分鐘的時間裡,用令所有人都無法躲閃的童真目光縫合了一個破碎的家庭。懷念那個不需要花半小時找停車位的年代,寧浩在無意中詮釋了王家衛的電影母題:都回不去了。
在《巴依爾的春節》的這部微電影裡,我還意外發現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叫做《飄雪的工廠》,結果一搜演唱者,竟然是寧浩和宋楠。看來,要麼是寶馬給得足夠多,要麼就是寧浩導演本人就是bimmer。不僅把故事背景放到了自己家鄉,甚至主題曲都自己演唱。
但是這首歌前奏一出來,我就覺得無比熟悉,因為太好聽了,所以往往一聽到這個前奏我頭皮就發麻,再配上電影的畫面,非常帶感,再往後歌曲唱到了高潮,我就笑了。這完全是模仿俄羅斯樂隊LUBE的一首歌,不知道聽友裡有沒有跟我一樣喜歡這個樂隊的,大家可以去聽聽《飄雪的工廠》這首歌,是不是主旋律跟LUBE的那首特別特別像,不過改編成中文版本之後,依然非常好聽,推薦大家去聽一下。
說到電影主題曲,奔馳的《心之所向》裡面的主題曲也很好聽,不過當電影畫面配合BGM出來的時候,我一開始以為是英文歌曲,聽到後來發現我竟然能聽懂一些,才知道這竟然是首中文歌。這首歌的名字叫《繁星》,陳奐仁演唱的,中文說得像英文的那段是中間的rap部分。
《心之所向》這部微電影,豆瓣點讚最多的評價是這樣的:重慶森林和藍莓之戀標誌性場景開頭,簡單到是一兩個字的對白,真實得如同自己和家人的對話,熟悉感和生活的煙火氣撲面而來。不疾不徐的節奏,竟然把三個小故事在5分多鐘的時間裡交代清楚了,不像那些動輒8分鐘起,塞下太多細節的賀歲微電影,讓人看著總覺得有腦袋的燒灼感。
王家衛就是王大師,寥寥幾筆,就把奔馳的理念帶出自己的詮釋,心之所向,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波瀾壯闊,不過是平凡人生中,每個人心裡的一小步。最後,鏡頭色彩美得讓人窒息,上次這種感覺還是看<>。
看完這個評價我覺得,這應該是評分比較好的成功微電影才對。接著往下看,點讚排第二的是這樣評價的:這就是友鄰所說的「裝腔作勢的假文藝」的集中體現吧,本來就是個廣告片也沒必要評分,但你非要明晃晃地打上「王家衛作品」的片頭。
第三的評價:抽幀帶來的影影綽綽的畫面、色調、片名字體……除此之外,難見王家衛。第四的評價:只是主人的任務罷了。第五的評價:海報上王家衛三個字吸引我點了進去,是很好看的商業廣告,但感覺不是王家衛風格,哪怕有差不多的色彩、聽上去類似的旁白,但挺不王家衛的,可能因為所有的感情都過於清晰直露了吧。
不過我覺得下面這個評價才是最精彩的:和一般正常的觀片順序不同,這次請各位先將總時長6分32秒的進度條,拉到6分08秒,然後將眼神聚焦在監製和導演兩欄。被奔馳大大地放在海報上的王家衛,只不過是監製。真正的三位導演,徐梓竣、程亮和李爽,根本沒有出現在海報上的資格。原因很簡單,王家衛吸引的關注度和流量,是後面三位加起來的三萬倍。
大部分人不會,也沒心思去關注這些細節,他們只會被兩個信息抓住:1、王家衛;2、奔馳。這部廣告片王家衛嗎?一點也不。如果硬要找出和王家衛搭界的絲縷,那也只能是字體了。故事割裂化,人物臉譜化,情節簡單化,推進粗暴化。就差沒拿撬棒把觀眾的天靈蓋撬開,將奔馳兩個字扔進去,再打上一排鉚釘,牢牢封死。
明晃晃的拿腔拿調,不加遮掩的虛偽文藝,強力洗潔精都衝刷不掉的一層厚厚板油。昏黃度超高濾鏡 人形動態模特 高清奔馳車動圖 莫名其妙金句摘抄。就是三位正牌導演致敬王家衛的模仿密碼,也是自身功力欠缺的荒誕底色。順逆榮枯的愛之美,在徐、程、李三人圓熟的模仿裡,被消磨殆盡。男女之情,就是要故作執拗,雙上天台。母女之情,就是要坐在Benz裡,搖下車窗大呼小叫。父女之情,就是權威鎮壓,不解出走,再千裡送湯。這些傻大憨粗的情節,材質與紋路雷同,活生生一碗鋪滿金箔,但味若草紙的泡麵。
真正的王家衛,手中輕攥著羽毛,用抽幀斷層的影綽畫面,輕撫任何一條需要撫慰的神經末梢。用靈光乍現的詞句,戳穿常被現代人拿來自我感動的套殼情意。但這次,被一碗超量魚丸湯餵得飽飽的王導,坐在一排排自己親手把控的精妙雕塑前,監製出了一座面無表情的生硬蠟像。看看梅賽德斯-奔馳×王家衛《心之所向》4.6的豆瓣評分,再看看去年寧浩為寶馬掌鏡《巴依爾的春節》的7.7分,你或許能找到兩家同樣來自德國的汽車企業,在「對待中國市場」這件事上的投射。
看完上面這段影評,我真的是為今年奧迪的《壁虎也是虎》深深的捏了一把汗,這部微電影我就不做過多評價了,總結下來就是三個字:假大空。也沒啥好聽的歌曲可以推薦的,我覺得奔馳《心之所向》在豆瓣的影評,有一條非常適合《壁虎也是虎》:只是主人的任務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