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裕仁天皇去世說了什麼(裕仁天皇去世後)
2023-06-09 03:27:28 5
提到十四年抗日戰爭中的日本侵略者,大家往往會想到岡村寧次、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這些親自帶兵入侵我國的重要戰犯,而在他們的背後還有一個日軍的最高統帥天皇裕仁。
要知道,根據當時日本憲法的規定,出兵和徵戰的權力都掌握在裕仁的手中,可以說他才是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戰犯,卻在戰後得以倖免,並且能夠安享晚年。
1989年1月7日,裕仁在東京病逝,而在病逝後,日本政府為了藉機提高其政治影響力,竟向多國發出了前往參與天皇葬禮的邀請,其中一份邀請就發給了中國。
中國人民在抗戰過程中深受日本的侵害,而此時的日本各界竟仍然宣稱天皇無罪,對於如此枉顧歷史的行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得知邀請一事後,果斷向日方回了四個字「正視歷史」。
裕仁天皇在侵華戰爭中具體犯下了哪些不可饒恕的罪行呢?他在戰後為何沒有受到相應的懲罰?而在其葬禮舉行的時候,我國到底有沒有派人去呢?
裕仁天皇
關於我國政府是否會派代表出席裕仁葬禮一事,還要從其在侵華戰爭中犯下的罪行講起。
侵華戰爭的幕後元兇在中國歷來的對外關係中,鄰居日本一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角色,該國雖然在很多方面都遠不如中國,但卻自唐代以來,每隔幾百年就會對我國發動一次侵略戰爭,儘管每次都以失敗收尾,卻始終不知悔改。
但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確實是一個學習和模仿能力極強的國家,美國將領佩裡扣關後,日本同樣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困境,但其卻在短短十六年之後進行了明治維新,全面向西方學習。
佩裡扣關(畫作)
而此時的中國尚在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下,進行著不痛不癢的洋務運動,面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情況,逐漸強大起來的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愈發膨脹。
而在侵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天皇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為了加強中央集權,1889年,明治天皇辦頒發了《大日本帝國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天皇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面至高無上的地位。
此後,在天皇的指使下,日本相繼侵佔我國領土臺灣、旅順,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參與八國聯軍侵華,逼迫清政府籤訂了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凡此種種,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裕仁便是明治天皇的孫子,於1926年正式繼承皇位,成為了新一任的日本天皇,而且一當就是62年的時間,而這其中就經歷了侵華戰爭的全過程。
裕仁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始於1931年9月18日,即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而戰後有些日本政府官員竟聲稱此次事變和裕仁沒有任何關係,但仔細翻閱歷史就可一窺究竟。
裕仁自繼任之初,就通過各種手段實現了集權,此時的他已經是日軍的最高統帥,而根據憲法的規定,日軍只要進行對外戰爭就必須通過天皇的批准,沒有命令私自出兵的則處以死刑。
但縱觀當時參與九一八事變的主謀,像石原莞爾、板原徵四郎等,無一不在事變爆發後不久就得到重用,而在事變開始後沒幾天,就有大批早已準備好的日軍從朝鮮開進了東北,這顯然是經過了裕仁的默許。
石原莞爾
而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更是得到了裕仁的直接授意,為了實現其侵華的野心,他連年指使軍方擴充軍備,僅在1931年到1937年這短短六年的時間裡,日軍的數量就增加了3倍以上,如果沒有裕仁的允許,這同樣是無法實現的。
此外,每當侵華日軍的主要統帥完成重大的軍事任務後,裕仁都以「宣揚皇軍武威於域外朕深為嘉賞」等詞大加讚賞,其野心昭然若揭。
1937年8月,淞滬會戰開始後,裕仁為了鼓舞日軍的信心,還專門在增援部隊出發前,單獨召見了日軍上海派遣軍總司令松井石根,並且對他說道:「宜細察宇內大勢,以速勘定敵軍,揚皇軍威武於內外,以應朕之侍重。」
而就在日軍即將進攻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的時候,裕仁還派遣特使向指揮作戰的日軍將領進行了勉勵,並且許諾他們攻佔南京後會得到來自天皇的獎勵。
在裕仁的激勵下,進攻南京的侵華日軍士氣大振,可以說之後的南京大屠殺和裕仁有很大的關係,不僅如此,他還特意授意日本軍方極力掩蓋事情的真相,以減輕來自歐美國家的壓力。
可以說,在日軍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中,軍方所做的每一項重大決策都有著裕仁的參與,而他本身就是日本國內最大的軍國主義勢力。
除了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以外,日軍還相繼入侵了東南亞諸多國家,甚至主動發起了太平洋戰爭。
其實,對於日本海軍是否偷襲美軍珍珠港海軍基地一事,日本內閣還有著很大的爭論,大部分人都不贊同此次行動,因為他們深知與美國的差距,但太平洋戰爭還是爆發了,因為裕仁贊同了此次行動。
偷襲珍珠港
裕仁的侵略和稱霸野心可以說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戰爭到了1944年的時候,日軍在各大戰場上的潰敗趨勢已不可逆轉,失敗是必然的結局,一些日本高級將領也對戰爭持悲觀的態度。
但此時的裕仁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為了維護天皇制度,竟不惜以全體日本國民的生命為代價,公然發表了「將聖戰進行到底」的宣言,並且揚言要「一億玉碎」。
正式由於他的這一決定,使原本早該結束的戰爭又多延長了一年的時間,而在這一年裡數百萬日本軍民為之喪生。
可當時裕仁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已經成為了「神」的存在,因為有著他在幕後的支持和引導,才會使日軍即使在內閣多次換屆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持續地發動侵華戰爭,而當時的每一任內閣首相沒有一個敢忤逆他的決定,所以說,裕仁才是侵華戰爭的罪魁禍首。
「天皇無罪論」隨著中國軍民的全面反攻,美軍將兩顆原子彈投到了日本的廣島、長崎,蘇軍出兵東北,裕仁最後的一絲幻想也煙消雲散,不得已於1945年8月15日向全世界公開宣布無條件投降。
隨後,數百名日軍主要戰犯在盟軍眾多軍事法庭的審判下,得到了應有的處罰,而裕仁身為元兇卻一沒有受審,二沒有被廢黜,反而繼續在日本皇室過著十分優越的貴族生活,而這一切都與美國人所謂的戰略方針息息相關。
二戰結束後,身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成為了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在當時的東亞卻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與蘇聯抗衡,美國精心扶持的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此時也在為內戰忙得不可開交。
於是,為了緩解美軍在遠東的軍事壓力,美國政府決定在東亞重新扶持一個能夠聽命於自己的資本主義國家,而這個國家又不能在軍事上對美國產生威脅,戰後一片廢墟的日本就成為了首選。
此時日本國內經過長期戰爭的洗禮,青壯年基本全部喪生,僥倖沒有去世的也身有殘疾,各大工廠除了被美軍拉走的器械以外,基本空無一物,而國民的家中甚至連一口像樣的鐵鍋都找不出來。
二戰後的日本國民
美國政府當即決定對其進行經濟援助,支持其重建,但剛準備行動就面臨了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日本國民對天皇裕仁的依賴性已經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
儘管裕仁發布了投降詔書,儘管他給日本軍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但日本人早已在骨子裡把他奉若神明,如果說對裕仁判處死刑,哪怕只是進行公開的審判,那整個日本社會估計都會瞬間崩潰,這顯然是美國人不想看到的。
而裕仁的罪行又是那麼的清楚,美軍士兵和美國的普通民眾也紛紛請求政府對其進行審判,但美國到底是一個由資本掌控的國家,利益在美國政府眼裡早已超過了感情,為此,他們不惜遭受指責,竟無視各同盟國的反對,對裕仁進行了妥善的保護。
日本民眾得知裕仁天皇平安無事後,也開始在美國人的幫助下進行了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並且受益於抗美援朝戰爭,逐漸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裕仁
而身為罪魁禍首的裕仁也一直逍遙法外,他苟延殘喘卻從來不思反省,沒有權力卻一直指手畫腳,不僅多次宣稱自己無罪,而且還為軍國主義勢力捲土重來提供信心,無恥之尤。
1973年5月26日,已經72歲的裕仁竟然還夢想著昔日「大日本帝國」的輝煌,公開勸說日本防衛廳長官進一步發展軍備,並聲稱要「吸取舊軍隊時的優點」,此言一出,日本的右翼勢力更加活躍。
可以說,因為天皇制度的存在和裕仁的脫離審判,給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提供了一個長期生長的溫床,以至於直到現在日本某些官員還去公開祭奠當初的那些侵華日軍戰犯。
然而日本政府卻在戰後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維護著這個作惡多端的天皇,一直在私下裡宣傳裕仁「無罪」,以此維繫他們在國民心中的形象。
而裕仁也極力配合,在戰後重建的那段時間,一直主動出訪歐美和東南亞國家,並極力跟隨美國的腳步,以期獲得國際上的諒解,維繫其在國民心中不可動搖的形象。
裕仁(前)
此外,裕仁還主動放低身段,親自對普通國民噓寒問暖,並且還搞起了生物研究,仿佛在他的心裡已經全然忘記了過去的自己,日本國民也對這位曾經帶領他們走向「輝煌」的天皇敬愛有加。
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的成立,給裕仁轉移國內的一些反對言論提供了契機,他雖然沒有了管理國家的權力,但卻一直跟在美國後面,對新中國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攻訐,並且積極渲染「中國威脅論」,以此激發國民的愛國情緒。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隨著國際形勢的突變,中美關係在毛主席的斡旋下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特別是在尼克森訪華以後,中美關係逐漸開始了通往正常化的道路。
這讓日本政府十分著急,因為他們擔心中國會取代日本的位置,為此,日本為了國家利益,開始試圖與中國進行交流,而毛主席從大局考慮,本著和善的態度,也沒有將其拒之門外。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不久中日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但即便如此,日本政府在談及裕仁的戰爭責任這一問題上仍然支支吾吾,試圖加以掩蓋。
田中角榮(右)訪華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政客裡的右翼勢力變得更加肆無忌憚,他們不僅繼續宣布裕仁無罪,而且還對侵華戰爭,尤其是南京大屠殺加以否認。
就這樣,裕仁在戰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被日本政府以「無罪」的言論供養,直到1989年1月7日病逝為止……
葬禮期間的斡旋裕仁的逝世在國際上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因為當時發動侵略戰爭的三個軸心國元首裡,只有裕仁在戰後安然無恙,而在裕仁去世的時候,日本國內竟然還有四名崇拜者為其自殺殉葬。
此時的日本隨著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而為了維持國際形象,日本政府向多國元首發去了邀請,希望屆時能夠參加裕仁的葬禮。
裕仁葬禮
邀請信一出,各國積極響應,但此時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國這裡,因為日本政府也邀請了中國元首,他們都在等著中國的反應。
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得知邀請一事後,當即對日本方面回了四個大字:「正視歷史」。
原來就在這年的2月14日,日本首相竹下登在國會回答侵華一事時,竟公然宣稱「二次大戰是不是侵略,應由後世史學家評價」,這種沒有明確答覆的行為明顯就是枉顧歷史。
而在他之後,日本法制局長官更是直言補充道:「裕仁天皇沒有責任」,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作出裕仁「無罪」的表態,此言一出,立即引發了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批判。
在重重壓力之下,日本駐華大使專門找到了我國外交部副部長, 並且狡辯道:「竹下首相過去就對侵華戰爭的責任問題作出過明確的表態,至今沒有任何變化」。
竹下登
這裡的「過去」指的是其在中日建交時承認的日方對侵華戰爭負有責任的言論,但此時的發言卻僅以「過去」兩字予以搪塞。
為了民族大義,為了數千萬遭受過日本壓迫的民眾,按理來說我國就是不去也無可厚非,但此時正值中日建交期間,為兩國關係考慮,為體現大國風範,政府決定還是派人前去參加葬禮。
可在日本沒有承認其過往的罪行之前,國家元首是不可能親自前往的,於是,便由外交部長錢其琛以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特使的身份前往了日本。
錢其琛為我國的外交事業做出過很大的貢獻,是我國極為出色的外交家之一,他知道此行事關重大,便提前做好了各種準備,於2月23日正式抵達日本。
而錢其琛剛下飛機,就找來了中國駐日大使楊振亞,讓他緊急告知日本政府,如果日方不對侵華戰爭的具體責任問題發表公開聲明,那中國政府所派代表將不出席明日的葬禮。
錢其琛
竹下登得知此事後,心裡也很著急,儘管他知道中國方面派來的只是一名外交部長,但他同樣不敢慢待,因為此時的中國正在進行改革開放,為了日本企業入駐中國市場,他不得不進行妥協。
2月24日上午7時30分,裕仁天皇的葬禮在東京新宿御苑舉行,一直持續到晚上8時50分,當然在上午出席人數最多的時候,錢其琛依然在賓館中閉目養神,他沒有去,因為日本政府還沒有表態。
果然,本來抱有僥倖心理的竹下登首相此時也坐不住了,這天下午,他就破例單獨接見了錢其琛,因為按照計劃,當時竹下登只接見元首級的他國官員。
錢其琛見到竹下登後,從容自若,然後對他有理有據地闡述了日本主動發動侵華戰爭這一無可爭議的事實,為了照顧竹下登的情緒,錢其琛對其當時模稜兩可的言論只是表示了遺憾。
錢其琛
此外,錢其琛還從中日兩國的發展大局出發,希望日方能夠正視歷史,並且引用了《日中聯合聲明》中日本作出承諾的發言,希望日方言而有信,最後,錢其琛再次重申了我方在原則問題上不可退讓的態度。
在一連串的闡述之下,竹下登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他當即表示會一直堅持《日中聯合聲明》裡日本對侵華戰爭負有責任的發言,至此,錢其琛才參加了裕仁天皇的葬禮。
第二天下午,錢其琛就返回了祖國,臨走之前,他還特地向錢振亞強調一定要藉助媒體和外界輿論的力量揭露日本在侵華戰爭時犯下的罪行,錢振亞隨即開始了準備。
結果不出所料,僅僅在裕仁天皇葬禮結束三天以後,迫於輿論的壓力,竹下登就在國會上修正了自己當初的言行,稱日本在上次戰爭中對鄰國的侵略及犯下的罪行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並且表示裕仁天皇為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我國外交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裕仁
事實證明,在歷史的鐵證之下,日本妄圖違背事實,掩蓋真相的行為不可能得逞,而我國對於涉及本國利益的原則問題,其堅定的立場和態度不會發生改變,希望日本方面能以史為鑑,切莫重蹈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