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交換片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23:15:31

本發明涉及到一種熱交換片組件,特別是一種用於燃氣熱水器的熱交換片組件。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熱交換片組件是熱交換器的重要部件,熱交換片組件由一片片的單獨熱交換片堆疊而成,每片熱交換片從模具中衝出後,需使用夾具或輔助工具來完成相鄰熱交換片之間的定位,否則生產出來的熱交換片組件無法形成一個整體。
現有技術中使用夾具或輔助工具的兩種方式:第一種,熱交換片一片片由導料槽中零散落下,然後用叉子將熱交換片叉起,再用管將其串好;第二種方式,生產工人使用夾具將熱交換片一片片疊好,再使用鐵絲將熱交換片綁好,後期裝配時又需要將固定用的鐵絲拆除。
以上兩種方式,都需要生產工人一對一操作,都需要除模具以外的第三方夾具或輔助工具配合操作,並且更換夾具或叉起時都需要停機操作,工序繁多,耗時較長。且需大量生產人員的人工操作,造成加工成本較高。
以上兩種方式都存在熱交換片組件中熱交換片總數的誤差,行業規定為正負1片至3片,且片數需要人為地去控制,從而無法精準地保證產品性能,造成了熱交換片組件質量不穩定的問題。為克服上述缺陷,對用於熱交換片組件進行了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要提供一種熱交換片組件,它能有效地使熱交換片的生產過程更簡便,節省生產人員,可有效降低加工成本,並有利於提升熱交換片組件的質量。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熱交換片組件,它包括熱交換片,熱交換片包括換熱主體和換熱側邊,換熱主體上設有直管孔、焊條孔、擾流孔,所述的直管孔為供換熱直管穿過的通孔,所述的焊條孔為焊接時供焊條穿過的通孔,所述的擾流孔為熱交換片組件安裝在燃氣熱水器中正常工作時供高溫煙氣穿過的通孔,所述的換熱側邊設置在熱交換片的左右兩側,所述的換熱主體上設有卡槽,所述的換熱側邊上設有卡扣,所述的卡扣的形狀為頂端寬底端窄,所述的卡槽的形狀為外側寬內側窄。
所述的卡扣的形狀為梯形或倒置的梯形。
所述的卡槽的形狀為「凸」字形狀。
所述的卡槽的內側邊設置在換熱主體上,所述的卡槽的外側邊設置在換熱側邊上。
所述卡扣頂端的最寬處的寬度比卡槽的外側最寬處的寬度短0.1~4mm。
熱交換片的厚度為 0.1~0.5mm。
直管孔設有翻邊,翻邊的長度為1~5mm。
直管孔的翻邊上設有限位片,限位片的數量為3~8個。
所述的換熱側邊與換熱主體所處的平面所成的夾角為90度~95度。
卡扣與換熱主體所處的平面所成的夾角為55度~85度。
本發明同背景技術相比所產生的有益效果:
1、由於本發明採用換熱主體上設有卡槽,換熱側邊上設有卡扣,卡扣的形狀為頂端寬底端窄,所述的卡槽的形狀為外側寬內側窄的結構,通過相鄰熱交換片之間的卡扣連接,不需要生產工人一對一操作,不需要除模具以外的第三方夾具或輔助工具配合操作,不需要頻繁停機操作,工序較少,耗時較短,可自動完成相鄰熱交換片之間相扣的動作,熱交換片的高度一致,且片距均勻,將行業內的正負1片或正負3片提升為正負0片,有利於實現不停機無人化生產。故它能有效地使熱交換片的生產過程更簡便,節省生產人員,有效降低加工成本,並有利於提升熱交換片組件的質量。
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相鄰兩片熱交換片1的連接關係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爆炸圖。
圖4為圖3中熱交換片1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換熱側邊12、卡扣121、卡槽114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參看附圖1、附圖2、附圖3、附圖4、附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熱交換片組件包括一定數量的熱交換片1,若干件熱交換片2連接組成熱交換片組件。
熱交換片1包括換熱主體11和換熱側邊12,換熱主體11上設有直管孔111、焊條孔112、擾流孔113。
直管孔111為供換熱直管穿過的通孔,焊條孔112為焊接時供焊條穿過的通孔,焊條融化後將換熱直管與熱交換片1焊接牢固。擾流孔113為熱交換片組件安裝在燃氣熱水器中正常工作時供高溫煙氣穿過的通孔,有利於提升換熱效果。換熱側邊12設置在熱交換片1的左右兩側,熱交換片組件通過換熱側邊12與熱交換器殼體內壁焊接固定。
換熱側邊12設置在熱交換片1的左右兩側,換熱側邊12上設有卡扣121,所述的卡扣121的形狀為頂端寬底端窄,卡扣121的形狀可為梯形或倒置的梯形,有利於卡接得更方便和牢固。
換熱主體11上設有卡槽114,卡槽114的形狀為外側寬內側窄,卡槽114的形狀可為「凸」字形狀,卡槽114的外側寬有利於供卡扣121順利穿過卡槽114,卡槽114的內側窄有利於扣緊卡扣121。
卡槽114的內側邊設置在換熱主體11上,卡槽114的外側邊設置在換熱側邊12上,有利於扣緊卡扣121。
卡扣121頂端的最寬處的寬度比卡槽114的外側最寬處的寬度短0.1~4mm,有利於供卡扣121順利穿過卡槽114。
熱交換片1的厚度為 0.1~0.5mm,例如0.1mm、0.2mm、0.3mm、0.4mm、0.5mm,熱交換片1的厚度越薄,越有利於節省物料成本。
直管孔111設有翻邊,翻邊的長度為1~5mm,例如1mm、2mm、3mm、4mm、5mm,翻邊有利於加強熱交換片1和換熱直管的連接。
直管孔111的翻邊上設有限位片,限位片的數量為3~8個,例如3個、4個、5個、6個、7個、8個,有利於保持相鄰熱交換片1的間距一致。
換熱側邊12與換熱主體11所處的平面所成的夾角為90度~95度,有利於相鄰熱交換片1之間的安裝。
卡扣121與換熱主體11所處的平面所成的夾角為55度~85度,有利於相鄰熱交換片1之間的卡扣連接更牢固。
本發明中的熱交換片組件,生產的工序如下:第一步:衝預衝孔、卡扣121、卡槽114;第二步:翻孔、切邊、脹大卡槽114;第三步:進行相鄰熱交換片11的片與片之間的分離;第四步:利用衝頭的壓力使卡扣121插入卡槽114;第五步:利用滑塊封閉卡槽114,使卡扣121緊密地卡入卡槽114內;第六步:使用計數器精密的統計產品所需要的相應的熱交換片11的片數,達到需要的片數後利用衝頭剪掉熱交換片組件最後一片熱交換片11的卡扣121,使前一個熱交換片組件的最後一片與下一個熱交換片組件總成的第一片自動分離,實現不停機的狀態下自動衝出的每一個熱交換片組件中的熱交換片11的片數完全相等。
現有技術中熱交換片組件由一片一片熱交換片依次鬆散排列而成,現有技術中相鄰熱交換片沒有連接關係,其主要原因在於現有技術中熱交換片的側邊的面積較小,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認為在那麼小的側邊上設置連接部件是非常苦難的事情,且容易導致連接不牢固。本發明中的結構,通過相鄰熱交換片1的卡扣連接,使相鄰熱交換片1之間進行可靠的連接,客服了現有技術的中技術偏見,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並取得了顯著的技術效果和進步,有利於將熱交換片組件的加工由人為介入下熱交換片1的自然堆疊,提升為相鄰熱交換片1片與片之間的自動扣接,有利於自動化生產的順利實現。
本實施例中,使用的措辭如「頂端」、「底端」、「外側」、「內側」僅僅是為了說明部件上相應結構或構造的相對位置關係,並不代表絕對的頂部或底部,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技術構思的前提下,所做的相應具體位置的調整,都在本發明創造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