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注漿智能控制儀的製作方法
2023-06-08 23:56:41 1
專利名稱: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注漿智能控制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施工設備,特別涉及到一種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智能注漿控制儀。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施工是依靠現場施工操作人員憑肉眼觀察,手工操作,在注漿孔道入端操作壓漿泵注漿,在注漿孔道出端關閉角閥屏漿,純粹依憑施工操作規範、責任心和職業操守來控制施工質量,因此很難保證施工質量,容易出現孔隙,泌水現象以及壓漿不密實情況,導致橋梁工程存在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施工中存在的上述弊端,提供一種能保證施工質量的注漿裝置,且能節省人力,大大提高功效。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解決方案為一種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智能注漿控制儀,包括壓漿泵,其特徵在於由注漿控制臺、進漿測控箱、出漿測控箱組成;注漿控制臺為觸控螢幕式注漿控制臺,它由嵌入式主板I分別電連接工業觸控螢幕顯示器2、移動通信模塊3、無線通信模塊4、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5、微型印表機6、USB接口 7、SD卡存儲單元
8、調試串口 9,上述器件由多路開關電源10供電。其中,嵌入式主板I含管容及密度雙參數注漿質量控制程序。進漿測控箱由控制板MCU 11分三路電連接一路經由光電隔離單元12分別與無線通信模塊13、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14電連接;另一路依次經由光電隔離單元15、中間繼電器16、接觸器17,電連接至壓漿泵18 ;第三路依次經由AD轉換單元19、光電隔離單元20後再分別與流量變送器21、壓力變送器22電連接。出漿測控箱由控制板MCU 23分三路電連接一路經由光電隔離單元24分別與無線通信模塊25、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26電連接;另一路依次經由光電隔離單元27、中間繼電器28、接觸器29,電連接至電動閥30 ;第三路依次經由AD轉換單元31、光電隔離單元32後再分別與流量變送器33、壓力變送器34和密度變送器35電連接。注漿控制臺通過無線通信模塊4分別與進漿測控箱的無線通信模塊13和出漿測控箱的無線通信模塊25通過無線方式電連接;另外注漿控制臺通過485數據採集控制埠5分別與進漿測控箱的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14和出漿測控箱的485數據採集控制埠26通過有線方式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I.本實用新型的注漿控制臺和測控箱採用模塊化集成箱式結構,現場安裝及使用維護方便。2.本實用新型在嵌入式平臺基礎上通過觸控螢幕顯示,完成數據採集及注漿控制,節省人力,大大提高功效,並且減輕施工人員勞動強度。3.本實用新型對所監測的數據可以查詢、調取、保存、列印以及自動生成曲線。4.本實用新型可以採用有線或無線的方式進行數據交換,還可以進行遠程數據傳輸,適應遠程控制需求。5.本實用新型採用流量、壓力變送器,具有測量精度高、抗幹擾性強、不受工況影響和人為幹擾。6.本實用新型不僅適用於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而且還可以用於其他注漿施工場
口 o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注漿控制臺結構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進漿測控箱結構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出漿測控箱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結合具體實施例參見附圖進一步說明如下一種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注漿智能控制儀,包含有壓漿泵,其特徵由注漿控制臺、進漿測控箱、出漿測控箱三部分組成。注漿控制臺為觸控螢幕式注漿控制臺,其結構組成參見附圖1,它由含管容及密度雙參數注漿質量控制程序的嵌入式主板I分別電連接工業觸控螢幕顯示器2、移動通信模塊3、無線通信模塊4、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5、微型印表機6、USB接口 7、SD卡存儲單元8、調試串口 9,上述器件由多路開關電源10供電。其嵌入式主板I採用三星公司S3C2440A嵌入式晶片,工業觸控螢幕顯示器2採用臺灣群創8寸真彩工業用觸控螢幕,移動通信模塊3採用華為公司EM310型GPRS通信模塊,無線通信模塊4採用武漢風河科技433MHZ無線傳輸模組。進漿測控箱結構組成參見附圖2,它由控制板MCU 11分三路電連接一路經由光電隔離單元12分別與無線通信模塊13、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14電連接;另一路依次經由光電隔離單元15、中間繼電器16、接觸器17,電連接至壓漿泵18 ;第三路依次經由AD轉換單元19、光電隔離單元20後再分別與流量變送器21、壓力變送器22電連接。出漿測控箱結構組成參見附圖3,它由控制板MCU 23分三路電連接一路經由光電隔離單元24分別與無線通信模塊25、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26電連接;另一路依次經由光電隔離單元27、中間繼電器28、接觸器29,電連接至電動閥30 ;第三路依次經由AD轉換單元31、光電隔離單元32後再分別與流量變送器33、壓力變送器34和密度變送器35電連接。其中,控制板MCUll和23均採用AT89S52單片機,光電隔離單元12、15、20、24、27、32均採用TLP521-4型光電隔離晶片,AD轉換單元19和31採用MAXIN公司的MAX197晶片,流量變送器21和33均採用上海歐捷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的JDK300 —體型電磁流量計,壓力變送器22和34為杭州潤辰科技有限公司的PRC908型壓力變送器,密度變送器35為成都弘騰科技有線公司的HX1602型密度變送器,電動閥30為上海菡爾佳泵閥公司的ZAJQ-16P型高速電動閥,壓漿泵18為宏業建築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HB型活塞式壓漿泵。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是注漿控制臺的含管容及密度雙參數注漿質量控制程序的嵌入式主板I通過無線通信模塊4或者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5將接收到的注漿現場流量變送器21和33及壓力變送器22和34的信號經過數據信號處理後,在工業觸控螢幕顯示器2上顯示,並通過微型印表機6列印,還可經由移動通信模塊3發送至遠程監測中心。同時,注漿控制臺還可以通過無線通信模塊4或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5向現場測控箱發送控制命令,控制壓漿泵18和電動閥30動作,實現預應力孔道注漿過程質量控制。進漿端測控箱的流量變送器21、壓力變送器22所提供的4 20ma模擬信號,經過光電隔離單元20和AD轉換單元19,轉換成數位訊號,送到控制板MCU 11,再經由信號輸出光電隔離單元12,通過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14或無線通信模塊13發送至注漿控制臺。同時,控制板MCU 11還可以接受注漿控制臺的命令,經過光電隔離單元15、中間繼電器16、接觸器17動作,控制壓漿泵18開始和停止動作。出漿端測控箱的流量變送器33、壓力變送器34、提供的4 20ma模擬信號,經過光電隔離單元32和AD轉換單元31,轉換成數位訊號,送到控制板MCU 23,再經由信號輸出光電隔離單元24,通過485數據採集控制埠 26或無線通信模塊25發送至注漿控制臺。同時,控制板MCU 23還可以接受注漿控制臺的命令,經過光電隔離單元27、中間繼電器28、接觸器29,最終控制電動閥30動作。這樣,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施工全過程進行監控,提供注漿施 工質量保障,解決現有技術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施工質量無法保證的難題,同時本實用新型為模塊化集成結構,裝置體積小,現場安裝簡便,環境適應能力強,節約人力,提高工效,用途廣泛。
權利要求1.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注漿智能控制儀,包括壓漿泵,其特徵在於由注漿控制臺、進漿測控箱、出漿測控箱組成;注漿控制臺為觸控螢幕式注漿控制臺,由嵌入式主板(I)分別電連接工業觸控螢幕顯示器(2)、移動通信模塊(3)、無線通信模塊(4)、485數據採集控制埠(5)、微型印表機(6)、USB接口(7)、SD卡存儲單元⑶、調試串口(9),上述器件由多路開關電源(10)供電; 進漿測控箱由控制板MCU(Il)分三路電連接一路經由光電隔離單元(12)分別與無線通信模塊(13)、485數據採集控制埠(14)電連接;另一路依次經由光電隔離單元(15)、中間繼電器(16)、接觸器(17),電連接至壓漿泵(18);第三路依次經由AD轉換單元(19)、光電隔離單元(20)後再分別與流量變送器(21)、壓力變送器(22)電連接; 出漿測控箱由控制板MCU(23)分三路電連接一路經由光電隔離單元(24)分別與無線通信模塊(25)、485數據採集控制埠(26)電連接;另一路依次經由光電隔離單元(27)、中間繼電器(28)、接觸器(29),電連接至電動閥(30);第三路依次經由AD轉換單元(31)、光電隔離單元(32)後再分別與流量變送器(33)、壓力變送器(34)電連接; 注漿控制臺通過無線通信模塊(4)分別與進漿測控箱的無線通信模塊(13)和出漿測控箱的無線通信模塊(25)通過無線方式電連接;另外注漿控制臺通過485數據採集控制埠(5)分別與進漿測控箱的485數據採集控制埠(14)和出漿測控箱的485數據採集控制埠(26)通過有線方式電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基於管容及密度雙參數的預應力孔道注漿智能控制儀,包括壓漿泵,其特徵在於由注漿控制臺、進漿測控箱、出漿測控箱組成;注漿控制臺為觸控螢幕式注漿控制臺,由嵌入式主板(1)分別電連接工業觸控螢幕顯示器(2)、移動通信模塊(3)、無線通信模塊(4)、485數據採集控制埠(5)、微型印表機(6)、USB接口(7)、SD卡存儲單元(8)、調試串口(9),上述器件由多路開關電源(10)供電。本實用新型對橋梁預應力孔道注漿進行全程監控,為注漿質量控制提供保障,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人工注漿無法保證注漿質量的難題,同時本實用新型為模塊化集成結構,裝置體積小,現場安裝簡便,環境適應能力強,節約人力,提高工效,用途廣泛。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577148SQ20112036653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9日
發明者鄭祖勇, 鄭京傑, 姚志立, 周棟梁, 李海波, 陳鑑光, 桂嵐 申請人:桂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