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創作的前前後後(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創作的前前後後)
2023-06-09 01:26:43 3
文/熊坤靜
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詩人管樺,畢生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將軍河》、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和《辛俊地》、短篇小說《葛梅》以及廣為傳唱的歌詞《快樂的節日》《我們的田野》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各類文學作品,總計達200多萬字。其中代表作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描寫了抗戰時期冀東一帶的少年英雄雨來利用熟悉的水鄉環境,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智謀鬥爭並最終戰勝鬼子的故事。那麼,這部暢銷全國、享有盛譽的紅色文學經典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其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抗日鋪就文學路
管樺,原名鮑化普,1922年1月9日誕生在河北省豐潤縣三女河鄉女過莊村。他8歲進本村小學讀書,後來升初中時,因家境貧困,被迫中斷了學業。從此,他經常到荒野裡拾柴禾,夏收季節去拾麥穗,冬季閒暇較多,就在家裡讀《紅樓夢》《水滸》《西遊記》《七俠五義》等我國古典文學作品,由此打下了一定的文學基礎。
1938年7月,管樺的父親鮑子菁參加了由冀東黨組織直接指揮的冀東20萬工農抗日大暴動,先後收復了日軍盤踞的9座縣城,切斷了北寧鐵路,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鮑子菁後調入八路軍冀東軍區政治部工作,在抗戰勝利前一年壯烈犧牲。他參加冀東抗日大暴動時,便託朋友將家屬子女送到天津以躲避戰火。管樺隨母親在天津生活期間,進入志遠中學就讀,廣泛閱讀了魯迅、茅盾、巴金、丁玲、田漢、老舍、王統照等許多我國現代作家的作品,使作文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屢次得到語文老師的表揚。一位語文老師甚至斷定:「你(指管樺)將來可能成為一個文學家。」當時的管樺尤愛繪畫,每天放學回家總要磨墨揮毫,臨摹父親給他買的《芥子園畫譜》。
◆青年時期的管樺。
當冀東有了抗日根據地後,父親便把全家人從天津接回冀東。1940年,管樺參加了八路軍,他原本很想到「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學習軍事本領,然後奔赴抗日前線去殺敵立功的,但抗大不招收沒有戰鬥經驗的學生。無奈,他只好進入設在晉察冀邊區的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深造。當時,為了不連累家人,許多學員都改了名字。管樺最初將自己改名為「管華」,但這個名字一宣布,學友們便跟他開玩笑說:「管理中華,野心太大了吧!」他不得不改口說:「我喜歡樹木,抗戰勝利後,我就管理一片樹林。」於是,他在「華」字左邊加了一個「木」字,管樺這個名字從此叫開了,並成為他後來的筆名。在校期間,他學習了革命理論和文學知識,欣賞了文工團表演的《帶槍的人》《母親》等節目,並「第一次聽到福樓拜、莫泊桑、大仲馬等作家的名字和老師對他們作品的分析」,從而極大地開闊了視野,提高了文學素養。
1942年華北聯大畢業後,管樺被分配到中共冀熱邊特委主辦的救國報社任隨軍記者。這期間他創作了描寫抗戰生活的短篇小說《行軍》,被《挺進軍報》發表,由此開始了文學生涯。1943年,他調到冀東軍區政治部尖兵劇社工作,歷任文藝演出隊副隊長、隊長和冀熱遼軍區文工團副團長等職務。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歌詞、劇本和文藝通訊,也寫小說。抗戰勝利後,他隨部隊挺進東北。1946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人生的重大轉折。
1948年,管樺因病從部隊轉業,調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研究員。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的前身是1938年創建於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魯藝),1946年以後,魯藝先後遷校至齊齊哈爾、佳木斯、哈爾濱和瀋陽,並改為現名。他離開硝煙瀰漫的東北解放戰爭前線後,有更充裕的時間專心投入寫作,迎來了他創作上的新階段。在東北期間,他先後撰寫了話劇《歸隊立功》,寫作發表了中篇小說《荊各莊的故事》和短篇小說《雨來沒有死》,與他人合著出版了歌劇《國軍現形記》和話劇《蔣敵偽合流》。其中《歸隊立功》受到冀熱遼軍區通令嘉獎,並榮獲朱德獎章。
為兒童團員立傳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管樺作為隨軍記者經常獨自活動,給他帶路的往往是些很小的兒童團員。在暗夜中行進時,周圍的樹林、沙丘、荒墳看上去只是一團團黑影,令人感到陰森恐怖。可孩子們卻挺著胸脯,眼睛忽閃閃發亮,寂靜中只聽見他們嚓嚓嚓的腳步聲,以及從遠處傳來的清脆的機關槍聲和大炮悶雷般的轟響。管樺抵達目的地與孩子們道別時,他們臉上總是露出驕傲、幸福、得意的笑容。兒童團平時的主要任務是站崗、放哨、送信,常在村頭一邊遊戲,一邊注意來往的行人。有一年春,管樺途經豐潤縣城北的上水路村時,恰逢日本鬼子來「掃蕩」,當時除了埋設地雷準備打麻雀戰的民兵留在村裡,滿山遍野都是往北轉移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忽然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見管樺身著八路軍服裝,便跑過來拽住他的衣襟說:「我要跟著你當八路軍打鬼子!」管樺說:「八路軍不能背著小孩打鬼子,快找你媽媽去吧。」那孩子說:「今兒個高低是跟你去當八路軍了,就興你們大人抗日救國?」那孩子依舊拽著衣襟不放,管樺無奈地說:「得讓你媽媽送你來,八路軍才能要。」當那孩子東張西望尋找媽媽時,管樺才得以走脫。在這次「掃蕩」中,進犯至遵化縣與豐潤縣交界的魯家峪村的一股日軍,抓住了一個孩子,卻被那孩子帶進了地雷陣裡,炸死了許多鬼子,那孩子也壯烈犧牲了。
1945年夏秋之交,冀東軍區八路軍某部攻打玉田縣城,管樺和尖兵劇社的其他幾位同志要去前線採訪,在城南莊負責給他們帶路的是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管樺對那孩子說:「村裡沒大人嗎?」那孩子帶著興奮自信的表情說:「你們奔哪?我把你們領到那兒不就結了嗎?」大家出了村子,眼前是一片開闊地,正北約5裡地就是玉田縣城。大家走著走著,忽然發現東面白菜地盡頭,約200米遠處高聳著一座炮樓,卻沒有槍聲。管樺問那孩子:「炮樓裡還有鬼子沒有?」話音未落,敵人的機關槍子彈就像雨點般地掃射過來,大家連忙俯臥在地上。過了一會兒,見敵人沒再開槍,帶路的孩子站起身來問是否還往前走,管樺衝他大喊一聲:「快臥倒!」可是已經晚了,那孩子被炮樓裡飛出的子彈擊中了太陽穴,當場犧牲。此後,每當夜深人靜時,管樺凝視著天空無數的星星,覺得每顆星都亮得像兒童的眼睛,正天真無邪地瞧著他。一想起那些孩子以及他們的英勇犧牲,他就為之揪心、震顫。
即便在殘酷的抗日鬥爭中,在血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面前,管樺也不時回憶起自己多彩的童年。他生在還鄉河畔一個純樸的農家小院,童年的他也和其他兒童一樣,經常在還鄉河裡洗澡、打魚摸蝦、玩水仗。當時他親眼目睹了年長他幾歲的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一群天真質樸的兒童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遊擊隊送雞毛信,上樹瞭望,若發現敵情就及時報告給部隊和鄉親們,使他們或提前轉移或有所準備,從而掌握了抗擊日寇的主動權。
◆1955年初版《小英雄雨來》。
再聯想到八年抗戰中,有些中國人成了叛徒、漢奸、賣國賊,八路軍部隊遭受敵人的突然襲擊,抗日根據地受到嚴重破壞,幾乎全是漢奸給鬼子送情報、當耳目所致。兩相對比,管樺就更加感到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兒童團員了不起,他們為奪取全國抗戰的偉大勝利所作出的貢獻,理應大書特書,傳之後世,這不僅僅是如何尊重歷史事實的問題,更是對炎黃子孫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
為此,管樺萌生了將冀東抗日根據地兒童團員的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以便流傳下去、教育後人的想法。時值東北全境獲得解放,他已隨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遷到了瀋陽。正是在對新中國即將誕生的美好期待中,他開始創作《雨來沒有死》這個短篇小說。初稿一氣呵成後,他首先將它送給也在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工作的作家周立波審閱。周立波看稿後,深為小說塑造的主人公雨來的形象所吸引和感動,連聲稱讚這篇小說寫得血肉豐滿,非常值得一讀,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他還非常興奮地鼓勵和指點管樺要繼續寫下去,要寫成一部真實反映冀東人民抗日鬥爭的中篇或長篇小說。《雨來沒有死》很快於1948年發表在《晉察冀日報》副刊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建國之初,這篇小說被選進了全國中、小學語文課本,管樺也因此而聲名大振,走上文壇。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全國中、小學生心中的偶像,其英勇抗日、機智鬥爭的故事也成為伴隨新中國幾代人成長的紅色記憶。
全國解放後,管樺先後調到天津音樂學院和中央樂團工作,並最終成為北京市作協的一名專業作家。期間,他創作了《飛虎山故事大合唱》、《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等歌詞。並在《雨來沒有死》的基礎上,又經過精心構思,於1955年寫作發表了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其中的雨來這一文學典型形象,是作家根據家鄉的兒童團員和在抗戰中他所接觸的許多兒童團員綜合、提煉而成的。談及該小說的創作動機,作家坦言:「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鄉都不熱愛,還談何愛國?」
暢銷全國影響大
1963年,《小英雄雨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後,又多次再版,暢銷全國。後來,該小說還出現了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和時代文藝出版社等競相印行的火熱局面。該小說最早於1972年被河北人民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印了24萬冊;1973年被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1975年再版發行時,印了10萬冊;1979年被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出版發行;1984年被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出版發行;1997年被遼寧人民美術出版社改編為同名連環畫出版發行。2009年初,該小說被北京星光大道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和北廣傳媒聯合改編攝製為同名電影,在全國播映;2012年又被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評劇團改編為同名兒童評歌劇,演出後深受好評,該劇在第七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優秀劇目獎」。這些都進一步擴大了小說原著的影響力。
◆1972年版連環畫《小英雄雨來》。
有趣的是,在「文革」初期,正因為《小英雄雨來》這部優秀小說,管樺才得以安然無恙。一次,衝擊北京市文聯的「紅衛兵」要揪鬥管樺。當一群臉上還帶著稚氣的中學生拿著皮帶步步逼近作家時,其中有人問了一句:「管樺是誰?」旁邊有人回答:「就是寫《小英雄雨來》的那個作家。」那些學生都是學著《小英雄雨來》長大的,聽了這句話,滿臉殺氣頓時不見了,轉身而去。管樺因此躲過了一劫。但在「文革」中,《小英雄雨來》在教材中悄然消失了。當時,天津市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曾一致要求把《小英雄雨來》繼續編入語文課本。可有人卻公然指出,必須把這篇課文裡「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刪掉。他們認為這句話裡蘊含著大國沙文主義的意味,竟無理要求管樺把「雨來」這個深受億萬少年兒童歡迎和喜愛的人物,改寫成革命樣板戲《紅燈記》裡的李玉和那樣的高大形象,並派兩名青年教師代表前往管樺住所,傳達所謂上級指示精神。管樺聽後,儘管氣憤異常,但還是心平氣和地對造訪者說:「《小英雄雨來》的課文,不必選入課本了,把它抽掉吧!你們自己重新寫一篇,要多麼高大寫多麼高大。我寫的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在敵人威逼利誘下,不動搖,豁出自己的生命,保護八路軍的交通員,我認為了不起。李玉和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四十多歲的成年人,像雨來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像李玉和一樣高大呢?」最後作家激動地大聲喝道,「『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說什麼也不能刪掉。難道我們不教育子孫後代熱愛自己的祖國嗎?」那兩位青年教師代表見狀,自覺沒趣,說了幾句客套話,便匆忙地返回了天津。
◆管樺夫婦。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管樺為了使「雨來」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得到發揚光大,又打算在家鄉的還鄉河公園裡建一座小英雄雨來紀念園,以便讓後人更多地走近英雄,學習英雄,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的教育薰陶。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21世紀到來的前兩年,即1998年,佔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小英雄雨來紀念園」終於在唐山市豐潤區還鄉河公園落成了。在園中園的醒目位置,矗立著小英雄雨來的一尊雕像——他身著對襟粗布上衣,下挽褲腿,赤著雙腳,袒胸露脯,面對著涓涓不息的還鄉河。
被譽為「小英雄雨來之父」的管樺,受命在雨來紀念碑上親筆賦文寫道:「一九三七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中國進行全民族抗戰。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拿起槍抗擊日本侵略者。冀東還鄉河兩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婦女、少年兒童,為保衛祖國家園,與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在那個戰爭年代,像雨來那樣站崗放哨、手拿紅纓槍、挺起小胸脯、給八路軍送信、帶路的情況,是很多很多的。」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