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幾部經典的北野武電影(日本文化北野武電影隱藏的秘密)
2023-06-05 11:48:15 3
文| 雲納君 【關注我,這可能是你看到的最好的影評】
在黑澤去世之後,日本電影也伴隨著現代化都市的碎片生活而變得空洞化,直到北野武和是枝裕和扛起了日本電影的大旗。
這兩個人就像是「櫻花與刀」一般,是枝裕和的電影是溫情且平靜的,北野武的電影則是激進與狂放的,但他們的電影都有著共同的母題:家庭。也許你會有疑問,是枝裕和的電影是「家庭電影」能夠理解。
是枝裕和的電影無論是在《無人知曉》《海街日記》還是在《步履不停》《小偷家族》裡面,他都是藉以「家庭」來映射社會現象與社會文化。
可為什麼拍動作片的北野武電影也是「家庭電影」呢?北野武所執導的的《花火》和《全員惡人》不應該是動作劇情片嗎?為什麼會和家庭電影扯上聯繫。
這裡其實是我們對日本文化的一個誤讀,在我們中國的「家國情懷」的理念中,我們把對「家庭」的理解是建立在以「血緣」為紐帶的關係之上的,民間也是常言「五千年前是一家」,而日本不是,在他們的漫長歷史與文化碰撞之中,他們形成的是以「天皇」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是壓制個人主義,倡導集團主義。
這也導致了他們對於「家庭」的概念,不是建立在血緣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同一空間」的集體主義之下的,這種集體主義所塑造的也正是「同一屋簷下就是家人」,而在北野武的電影之中,無論主角是如何張狂或者放蕩不羈,他始終都會回歸到「家庭」的母題之中,守護著自己的信念。
如果說是枝裕和是一種以溫柔的態度,來控訴日本社會合理性下的失序,那麼北野武的電影則是在以一種武士道的精神,來展示日本人真實的精神底色,不過北野武又不同於森谷司郎電影中的「武士道」精神,北野武是反叛是叛逆的,他總是還會去挑戰現存的秩序,孤獨從容的面對著接之而來的困境,去用生命來捍衛自己的尊嚴。
北野武電影中叛逆,來源他童年的創傷與民族文化的侵染。
1945年,日本廣島和長崎上升起了兩朵巨大的蘑菇雲,儘管帶來了荒誕與無窮的傷害,但這這兩朵蘑菇雲就像是時代的分界線一般,它標誌著軍國主義的落幕,新時期的序幕。兩年之後,北野武出生在這個廢墟之上的國土。
戰爭的硝煙儘管已經散去,但是在東京都的城市裡卻還是在散發著工業帶來的廢棄的味道,那個時候美國文化鋪天蓋地,日本人也陷入了民族身份迷茫之中。即便是黑澤明,他也在《羅生門》和《夢》中,選用像三船敏郎具有歐美深邃面相的日本男演員。
北野武的父親是一名油漆匠,在那個邁向工業化的日本下,這份工作並不體面。北野武不止一次在他的自傳與外界訪談中陳述,自己所遭受到的父親的冷暴力和出身帶來的自卑感。他說,父親是個沉默寡言,但卻又極度膽小的一個人,跟陌生人說不上幾句就會點頭哈腰,可是在深夜喝醉酒的父親卻又總是因為酗酒而呈現出暴力的一面。
即便是母親的勸阻,得到的卻也永遠只是父親的拳打腳踢,這使得北野武常常不敢與父親靠近,甚至變得壓抑起來。直到父親的離去前的懺悔,北野武才明白過來父親這一輩子所為都在守護自己的僅剩的尊嚴,他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樣沒有出現,可是這種尊嚴卻被陰暗一面給異化了。
在北野武的電影裡面,儘管少不了「家庭」的元素,但是關於父親的身份是失語的,我們也難以再在北野武的電影見到一個完整的家庭,即便是治癒成長系的《壞孩子的天空》,也未曾為出現過父母的影子。在「父」形象的缺失之下,取而代之的是北野武的暴力美學,這是來自父親的暴力的影子,可是在這些暴力美學的外殼背後,始終所隱藏的卻是溫情的悲痛,北野武電影中暴力美學的意義,並非是為了暴力而暴力,而是用以暴力來結構日本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在日本「家」的概念之中,「父」的形象其實正是集團中的首領,「父」的存在一直壓抑著自由的道德,但在北野武的一生之中,「父」是缺失的,這也是使得了他對於「父親」的追尋與建構,始終隱藏他的電影裡面,他試圖在這個「碎片化」的家庭裡面重新找到信仰,這也是他的電影始終不斷在叛逆和挑戰傳統的重要原因,北野武電影中的主角一直都在力圖勾勒出理想化的烏託邦世界,但是卻總是又在社會與文化的重壓之下而死亡。
北野武曾說,父親帶他去看大海的那一刻,他是一生之中最幸福的時刻。因此,在北野武的電影之中水往往被賦予不同的寓意,它即是死亡的象徵,也是幸福與希望的象徵。在漫長的執導生涯之中,父的影子始終貫穿在北野武的電影之中,當然也有日本的民族情結給北野武帶來的影響。
日本位於亞洲的最東部,是海洋國家,但卻並非是海洋文明,直到1853年的「黑船事件」,日本走上海洋文明的道路,在此之前它一直都是屬於農耕文明。
日本的植被豐盛,國土有三分之一的森林覆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與自然始終是處於高度和諧的關係,日本人崇尚生命,敬仰神靈。在他們漫長的歷史之中,他們誕生了原始的「神道」,有宗教與權力結合一體的精神領袖「天皇」,也有矛與盾的民族性,當然他們也誕生了小農經濟。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小農經濟,它一直根深蒂固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進程之中,它並不會隨個別帝王的意志而改變,它是整個中國封建王朝賴以生存的根基。
日本的小農經濟不同,儘管它也曾散發出耀眼的光輝,曾一度是日本引以為榮且自豪的制度,但是它在封建體制下的幕府時代開始逐漸被瓦解掉了。不過它不像中國封建王朝由下而上的瓦解,日本的瓦解是自上而下開始的。
日本的幕府時代,這是一個相對安穩的時期,一方面是日本採取的「閉關鎖國」,另一方面則是幕府實施的採邑制,採邑制是西歐土地的所有制形式質之一,是將軍授予領土的採地,是一種封建的等級制度。但日的採邑制又與西歐不同,它沒有形成分裂和割據,領主們的統治邑民和開採資源對的權力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的,他們不能隨意處理土地,也不能更改領地的面貌。
農民也被權力給束縛著,他們不能出售自己的土地,也不能遷徙到其他的地方另謀生計,但從某種程度上也維護了農民土地永久制。各領主之間的紛爭戰亂,他們需要勞動力來耕作來建立家族軍隊,為了拉攏地上的農民,領主們也把領土上的人納入自己的大家庭,他們建立了非血緣關係的家族關係、這也是早期日本「家」的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日本的採邑制實際上間接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德川幕府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科技技術的提升,封建體制的弱點也逐漸暴露出來,領主為增加稅收限制農耕的作物,社會結構也正在潛移默化的發生著變革,領主莊園經濟破產,小農經濟與封建的稅收政策又產生了碰撞,農民也隨之而破產,他們不得不變賣土地,但是為了掩蓋真相,他們還在土地上勞作,這就導致了貧農和富農與地主階級的產生,它摧毀了幕府統治的封建基礎。
明治維新資本的萌芽時期,幕府體制下的社會機構就已經發生了變革,原有的領主與農民之間的對抗,變成了地主與廣大農民的對抗。可是明治維新的改革是不徹底的,它並沒有動搖歷史進程中以「天皇」為中心的等級制度,這也使得即便日本侵略戰爭戰敗,社會也依舊由「集團主義」主義下的等級秩序構成。
原始「家」的概念的迷失,再加上日本自然地理與自然的困擾,又使得日本常常陷入自卑與文明畢竟之上,塑造了他們外表安靜隨和的特徵,但內心卻又壓抑和渴望放肆。總之,這些來源於「歷史文化」中的民族性和「地理環境」助成的民族精神,誕生了日本「流浪」的民族情懷。
北野武的童年經歷又加深了他對於「流浪」民族情懷的影響,北野武的電影中的人總是個體身份的出現,他們沒有血緣關係構成的家人,即便是在日本空間概念內的」家人,也總是殘缺和破壞掉的,電影中的人物沒有束縛沒有約束,用以自由的方式在「公路」上流浪著,而北野武又藉以這些漂泊的經歷去反應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去控訴不公去挑戰權威。
無論是什麼身份,怎麼樣漂泊,北野武電影中的主角總是會從尋找到心靈的棲息之地,在《壞孩子的天空》裡面是兩個年輕人兜轉一圈之後的重新開始,在《菊次郎的夏天》是菊次郎流浪生活中,尋找內心深處的溫情,在《玩偶》之中,懸崖是夢開始的地方,卻也是夢結束的地方...
這些都是屬於北野武電影中「家庭」的母題。在泡沫經濟之後的日本,人們依舊得面對巨大的生存危機和快餐式的生活,這使得他們不斷尋找精神的支柱與信仰,他們渴望打破常規,渴望自由,可在集團主義的壓制與「合理性」又使得他們難以逃脫現狀。
他們就像北野武電影中的人物一樣,不斷的流浪,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漫無目的走著,在旅途之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與活著的目標。可當我們把北野武電影外表的叛逆與暴力美學一層層剝開之後,我們發現是一顆溫暖的心,北野武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那些「流浪的日本人」,而日本電影必將會因為北野武的存在變得更加多彩。
參考:江宵——《論北野武的電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