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氏族部落戰爭(開局一村子結局一帝國)
2023-06-05 11:01:06 1
我們為什麼喜歡歷史?在「以史為鏡」「觀史知興替」「陶冶情操,認識世界」這些看似高雅的原因之外,往往是崇拜某人的赫赫戰功或某國的王霸之業。甚至是單純的中二之心:「某人被打敗了、某國被消滅了,換我來肯定可以扭轉乾坤!」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都會認清現實:身材普通,樣貌大眾,沒有領導力,收到各種欺騙,沒有任何值得稱道的成就······你只是懂點歷史而已。在現實中,也沒有人跟你分享羅馬帝國的徵服或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P社四萌是你孤獨靈魂的唯一港灣。
在《王國風雲3》魂穿一方諸侯,用上半身的槍和下半身的槍收集全歐洲的王冠;在《歐陸風雲4》操縱一國意志,體會文藝復興、思想啟蒙、殖民全球的歷史進程;在《維多利亞2》經歷工業革命的陣痛,解決政治訴求和民族矛盾,邁入列強行列;
不過,也如真實歷史那般,意外總是不期而至:你苦心栽培的繼承人突然夭折、做足準備還是輸掉戰爭、超級強權撕毀協議大兵壓境······我們只能苦笑一聲,重開存檔。正因如此,歷史上的成功者才會更加光彩奪目。他們沒有上帝視角,沒有最佳攻略,更沒有SL。不幸的失敗讓人扼腕浩嘆,奇蹟般的勝利永載史冊。
在架空世界裡,羅馬不會滅亡,拿破崙擊敗英國,印第安人殖民歐洲
因此,對我們來說,最具成就感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在架空的「平行宇宙」領導弱小的勢力逐漸長成超級帝國,複製乃至超越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或國家。本期正是以歷史戰略遊戲中有較高出鏡率的「加洛林帝國」為例,講述她們從弱小的部落一路成長為大一統帝國的民族史詩。
法蘭克人就如中國人的祖先是起源於黃河中下遊的華夏民族,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下遷徙的日耳曼人與各地土著融合,構成了中西歐人的共同祖先。日耳曼人是中西歐民族大洗牌的最後贏家,他們的文明直接或間接構成並影響了今天我們熟知的英、法、德、意、瑞、西等發達國家。
關於「日耳曼」(German)的詞源解釋有兩種說法,一是「附近的人、鄰居」,二是「吵鬧的、叫喊的人」。將他們合二為一併輔以想像,就呈現出了這樣一個 「在文明的聚居點附近的大吵大鬧、赤裸上身的野蠻人」形象。
公元4-6世紀的法蘭克人
在那個鴻蒙初開、各大民族互相交融的時代,維繫廣大日耳曼人的唯一共同點,僅僅是他們都使用原始日耳曼語,祭拜類似的神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部落的習俗和方言因地理阻隔,差異越來越大。各個日耳曼聚居點逐漸形成了語言、文化、宗教迥異的新「民族」,一度有成百上千個。這些日耳曼人的小小分支互相徵戰,失敗者被贏家完全融合。
當然,他們本來就是「一家」。
當我們觀察世界史上大部分群雄逐鹿的最後贏家時,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前期低調,猥瑣發育。後期爆發,一波推塔。」這點也是後文其他王霸角色的必備buff。當然,這些蠻族並不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東方哲學,也沒有偷看劇本的能力。更多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夾雜一點奇妙的運氣。
霸權在「幼年期」也許不是最能打的,但一定是最幸運、最能苟的
感謝羅馬史學家,他們記述了許多民族發源階段的蛛絲馬跡,為後世歷史研究奠定了基礎。法蘭克(Francia)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260年,詞意偏向「標槍\兇猛\大膽」。居住在萊茵河北部的法蘭克部族在羅馬的敵人和盟友間反覆橫跳,只是龐大的蠻族之林中無足輕重的一個。
早期【薩裡安法蘭克人】比較頭鐵,他們劫掠羅馬邊境,最遠甚至流竄到西班牙搞出了數十年的動蕩。法蘭克人成功上了熱搜,但羅馬帝國很快就讓他們懂得了出風頭的代價。公元280-292年,羅馬軍團風捲殘雲般擊敗萊茵河畔的日耳曼部落,法蘭克人被迫舉族遷徙到生存環境更惡劣的比利時沿海一帶。
薩裡安是法蘭克人的兩大主要分支之一,另一個是萊茵蘭法蘭克人
風水輪流轉,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之下搖搖欲墜,無暇對付低調發育的法蘭克人。後者通過一個多世紀的海盜和傭兵副業積攢力量,等羅馬人反應過來時,他們已經成為西歐最強大的蠻族勢力之一。這一切有賴兩位首領的貢獻。
公元428年,薩裡安法蘭克人首領克勞迪奧(Chlodio)首次正面戰勝羅馬軍隊。451年,他的兒子墨洛維(Merovech)在沙隆戰役率領法蘭克勁旅協助西羅戰勝不可一世的匈王阿提拉。法蘭克人證明了自己的力量。
墨洛維隨後以羅馬比利時行省總督的身份堂而皇之地接管前羅馬領土,他全面效仿羅馬制度,摘掉了蠻族帽子,建立了早期封建國家。墨洛維的子孫將以先祖之名開創羅馬之後西歐首個大一統政權:墨洛溫王朝。
墨洛維之子希爾德裡克一世子承父業,他既是法蘭克國王又是羅馬比利時行省總督。相比其他蠻族,他的最大優勢就是依靠這個職位「奉羅馬以討不臣」 :通過與羅馬軍閥結盟,以合法的手段擴張領地。
希爾德裡克去世時,薩裡安法蘭克王國已佔有相當於今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國土,與東南邊的阿勒曼尼、勃艮第,西邊的羅馬軍閥和南邊的西哥特王國成鼎足之勢。
481年,希爾德裡克之子,15歲的克洛維一世(Clovis I)即位。此時西羅馬帝國已然解體,駐守在高盧北部的羅馬軍閥以軍事重鎮蘇瓦松為首都建立割據政權,年輕的克洛維一世向他發起挑戰。蘇瓦松一役,法蘭克人硬是在盟友背叛之下逆風取勝。
一戰問鼎中原
一開始,克洛維在高盧北部肆意劫掠勝利果實。但他很快意識到,薩裡安法蘭克早已不是靠劫掠為生的蠻族,而是要建立長久統治的封建王國。隨後克洛維力排眾議,歸還從教堂搶走的戰利品,與天主教會搞好關係,並儘量以和平手段兼併領土。
懷柔政策很成功,除凡爾登、巴黎等少數死硬城市,大多地區望風而降。
克洛維選擇易守難攻的巴黎定都,整編大批羅馬軍隊,在496年受洗成為天主教基督徒。薩裡安法蘭克王國軍勢大盛,接連戰勝阿勒曼尼、吞併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島,又在6世紀初擊敗另一個蠻族勢力西哥特。
克洛維一世將法蘭克從低地強權擴張為整個西歐無可置疑的霸權。他統一所有法蘭克部落,領土囊括今天法國大部和德國西部。克洛維一世是現代法國概念的創始人,也是墨洛溫王朝的奠基人,他的政治遺產將流澤整個法蘭西文明。
遵從古老的部落傳統,克洛維一世將他的領地分給了四個兒子並訂立了嚴格的繼承法,希望四子可以團結一致鞏固祖宗基業。然而,克洛維前腳剛死,後腳他們便開始陰謀對抗,直至發展成爭奪最高權力的幾十年血腥內戰。
王冠破碎,生靈塗炭。
內戰削弱了墨洛溫王朝的力量,貴族勢力崛起。原本作為國王副手的宮相逐漸掌握實權,國王淪為無所作為的統治者「rois fainéants」。在權力遊戲中,丕平家族(Pépin de Landen)作為高級玩家嶄露頭角。680年,丕平二世繼任北法宮相。通過三十年的徵戰,他基本統一整個法蘭克,自稱法蘭克公爵。
在丕平家族的光輝面前,衰朽的墨洛溫王朝逐漸暗淡。
碎成一地的墨洛溫王朝
鐵錘」查理718年,丕平二世之子查爾斯·馬特(Charles Martel)繼承爵位,他在父親的基礎上建立中央集權政府,以武力平定逆臣,以國王的名義將東境的薩克遜人犁庭掃穴,重建法蘭克王國的權威。732年,查爾斯突然接到南疆刺頭阿基坦公爵奧多的急切求援信,公爵聲稱有一支聞所未聞的異教徒大軍向他發動突襲,情況萬分危急。
奧多不是第一個受害者。早在711年,興起於中東,統一整個北非、中東和波斯的阿拉伯帝國就對佔據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發起入侵。不到20年,整個西班牙就被穆斯林徵服,後者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軍隊之一。
從沙漠中出現,如風暴般崛起
阿基坦公爵奧多起初勉力防禦,曾在法國南方重鎮土魯斯暫時擊退穆斯林圍攻。但在732年的加龍河谷戰役中,奧多的軍隊幾乎被阿拉伯大將阿卜杜勒·拉赫曼全殲。趁後者掠奪戰利品時,奧多拼命重組部隊,並向查爾斯發去緊急求援信。警告他阿卜杜勒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腹地的圖爾聖馬丁修道院,全西歐最負盛名的教堂。
由於輕敵,阿卜杜勒沒有偵查,他從未將這些「北方蠻夷」放在眼裡。只是把軍隊分成幾支北上,沿途肆意劫掠。查爾斯極其重視這次入侵,他做了充足準備,特意選在穆斯林通往圖爾的必經之路上阻截——那裡充滿山丘和樹林,可以阻擋阿拉伯騎兵的發揮。雙方人數約為20,000對25,000。
查爾斯料定阿卜杜勒一定不會撤,因此他把主力重裝步兵方陣部署在山上等待進攻。阿卜杜勒不想強攻山地,但他沒有為即將來臨的寒冬做好準備,也不想無功而返。僵持七天之後,阿拉伯騎兵戰馬發出嘶鳴,進攻開始了。
以機動著稱的阿拉伯騎兵被迫穿越樹林仰拱以逸待勞的重步方陣,即便如此仍多次突破陣線。而法蘭克步兵依靠嚴明紀律,在重騎兵的反覆衝鋒下死戰不退。激戰入夜,阿拉伯人留下無數人和馬的屍體,陣地還在法蘭克人手中。第二天,法蘭克人偵察兵報告侵略者的帳篷空空如也,阿拉伯人在晚上就全部撤走了。
圖爾戰役以查爾斯的決定性勝利告終。他如一柄鐵錘擊碎了威脅新生西歐文明的彎刀,憑此不世武功被尊為「鐵錘」查理。在他統治的最後幾年,「鐵錘」查理成為法蘭克的無冕之王,丕平家族的權勢登峰造極。
查爾斯死後,權力被最小的兒子繼承,史稱「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
在中國,大權臣加九錫假節鉞之後就是篡奪皇位,丕平也需要為篡位尋找政治支持。他向教皇發問:「國王不理政事,宮相應該怎麼辦?」 適逢蠻族建立的【倫巴第王國】對教皇威逼漸甚,後者急需丕平支援。他高情商地答道:「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她的主人」。
丕平非常滿意,遂逼迫末代墨洛溫國王剃髮出家成為修士。在「國家無主」時被推舉成為法蘭克國王。為了證明合法性,教皇還遠赴巴黎親自為丕平受膏加冕,開啟了教權與王權並立競爭的時代。
丕平履行諾言,將奪走的倫巴第土地作為教宗轄區贈予教皇,史稱「丕平獻土」。後來,法蘭克國王再次擊退穆斯林進犯,武力鎮服阿基坦公爵領。他以「加洛林」(Carolingian)作為新王朝的名稱,意為「查爾斯的後裔」。
丕平的領地被長子查理曼和二子卡洛曼平分,卡洛曼在繼位三年後「恰如其分」地去世,避免了更多人因兄弟鬩牆而喪命。查理曼就這樣獲得了整個王國,在29歲這年站在歐洲權力之巔。縱觀歷史,此等人物要麼會敗光家業,要麼會建立更偉大的功業。查理曼是第二種人。
統一肇始772年,教皇國和倫巴第王國再起戰端,查理曼遵照父親的政策,親自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圍攻倫巴第首都帕維亞。倫巴第人忍受飢火煎熬,在第10個月屈膝投降,這個長期威脅教皇安全的蠻族政權終告滅亡。勝利之後,查理曼給自己加冕為「義大利之王」(Rex Italiae)。
一個統治者奪走另一個統治者的王冠,這在當時歐洲還是破天荒地頭一次——查理曼正在打造一個真正可以稱作「帝國」的政體。此外,查理曼與教廷確定了長久盟約:他保護教廷的安全,教廷給他的統治賦予神聖合法性。為這中世紀君權神授的政治邏輯奠定基礎。
儘管「矮子」丕平曾多次武力鎮服阿基坦,但這片桀驁不馴之地總是燃起新的叛亂之火。查理曼轉而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他任命信賴的法蘭克伯爵遏制阿基坦公爵的野心,同時派遣傳教士搞文化統一,終於在庇里牛斯山以北確定了法蘭克宮廷的威權。庇里牛斯山脈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分界線,位於法國最南端。
針對西班牙的穆斯林政權,查理曼採取拉攏策略,謀求用較小代價在西班牙北部建立控制。此時正好三個穆斯林國家互相爭鬥,都希望得到查理曼的調解和仲裁。後者欣然接受,率領「他能集結的全部軍隊」進入西班牙作戰。
通過幾次快速作戰,查理曼帶著戰利品滿載而歸。但他臨時決定消除本地土著巴斯克人可能的叛亂危險,就下令將當地主城拆毀,對巴斯克城市犁庭掃穴。這是個致命的決定。
隨後,浩蕩大軍準備經過庇里牛斯山口返回法國。
在指揮部署時,查理曼將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忠心的領主安排在後方保護輜重。家園被燒毀的巴斯克人集結大軍不分晝夜追趕法蘭克人,在山口處對法蘭克後衛發動伏擊。雖然巴斯克人數量不多且裝備不佳,但他們佔據地利,且彪悍善戰。
查理曼得知被襲震怒不已,企圖組織前軍掉頭反攻,但被其他領主勸服撤退。3000名精銳後衛被屠殺殆盡,查理曼在西班牙的一切戰利品全部丟失。
這件事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心理陰影。
結束西班牙戰事後,查理曼對居住在今德國的不信基督的薩克遜蠻族勢力發起宗教和軍事徵服,一打就是三十年。軍事徵服不難,但讓薩克遜人遵從王化非常困難,尤其是基督教將他們信仰的神貶為「魔鬼」之後。
前腳在新政府地區留下傳教士,後腳他的腦袋就被送了回來。各大勢力降而復叛,令查理曼焦頭爛額。他在782年制定了非常嚴厲的法律:凡拒絕皈依基督教的異教徒,一律處以死刑。結果引發了更激烈的起義,查理曼盛怒之下一口氣斬首4500名放下武器的異教徒,史稱「維爾登大屠殺」(Massacre of Verden)。
直到9世紀初,經過「蛋糕 大棒」雙管齊下,德意志的多數異教徒終於同意放棄「崇拜魔鬼」,納入加洛林王朝的統治。789到796年,查理曼連續對巴伐利亞、匈牙利和西斯拉夫人用兵,可以說打遍鄰居無敵手。查理曼的國土之遼闊,權勢之強盛,使他尋求一個比「國王」更高的法理地位——皇帝。
「羅馬」皇帝促使查理曼稱帝的契機早在726年便發生了,那時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發動了著名的「聖象破壞運動」——通過破壞世俗信徒崇拜的基督偶像來削弱教權,沒收教會財產充實國力。雖然該運動長期來看是有益的,但卻在宗教和政治領域引發了大地震。
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二世公開譴責利奧三世的的「異端舉動」,並質疑東方教會和「拜佔庭皇帝」在各自領域的權威地位。 797年,年幼的東羅皇帝被他母親伊琳娜廢黜,後者自封為女皇。由於拉丁教會只將男性羅馬皇帝視為基督教世界的元首,加上「聖象破壞運動」,現任教皇利奧三世決定獨自尋求新的羅馬皇帝人選。
伊琳娜女皇
799年,深陷羅馬內部鬥爭的利奧三世逃到查理曼駐紮的城市尋求庇護,兩人迅速達成同盟關係。800年夏季,查理曼率領大軍兵臨義大利,聞風喪膽的羅馬貴族立刻投降。
12月25日聖誕節這天,利奧三世突然為正在教堂做彌撒的查理曼戴上皇冠,稱呼他為「查理曼,上帝加冕的奧古斯都殿下、給予和平統治的羅馬帝國皇帝、受上帝恩寵的法蘭克和倫巴底國王」。
他解釋此舉為「合法地填補了被廢黜東方皇帝的空缺,查理曼大帝是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這就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教皇要授予查理曼帝號,後者為什麼接受它?
首先排除的是「復興古羅馬帝國的浪漫風潮」說法。法蘭克人的霸權就是建立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之上的,他們很高興「甩開沉重的羅馬枷鎖」。東帝國在西方影響力的衰退是查理曼「僭越稱帝」的重要客觀原因。前者深陷與阿拉伯帝國的鬥爭,在義大利中部和亞得裡亞海的世俗權力被削弱,宗教權威也隨著「聖象破壞運動」不復存在。
因此,羅馬教廷認為羅馬帝國仍然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但她的主要部分已經從「腐朽」的希臘轉移到更強大的西歐。查理曼本人認為,「拜佔庭皇帝」的神聖權威與法蘭克國王相比並無二致,自己才是「羅馬帝國的復興者」。
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帝國把羅馬時代在西歐的絕大部分地區都囊括在自己的版圖裡:東起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臨庇里牛斯山和大西洋。查理曼大帝消除了野蠻時代殘餘,鼓勵定居,開墾農田。復興被戰爭摧毀的城市和經濟,重修道路、橋梁和驛站,懲治匪患,保護商旅。
儘管他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羅馬皇帝,但他的功績仍可與「五賢帝」爭輝。查理曼因統一、重建西歐文明的功績,被尊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
儘管查理曼的子孫將統一的法蘭克帝國再次分裂,但帝國法統仍然存在,它將在962年以「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式重現。只是這個僅在名義上統一德意志的帝「帝國」很難與加洛林帝國相提並論,遑論更偉大的羅馬帝國。時過境遷,在歐共體深入人心的今天,歐洲文明永遠記得,法國、德國和義大利人更記得他的偉大統治。
查理曼大帝是歐洲統一事業的先行者,也是最成功的一位。
,參考文獻:
世界歷史文庫:德國史
德國通史
德國人: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
查理曼大帝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