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學鄉土文學(浩然文學院紅孩)
2023-06-18 20:14:58 3
☆賀 浩然文學院成立:
浩而風雲際會,
然則日月通明。
——吳震啟,字永昊,別名無為、通心堂主人。1952年出生。現為中國文聯機關黨委常委;中國書協黨總支書記;中國書協辦公室主任;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硬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北京文化學院、聯合大學和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其代表作自詩自書《通心堂萬米詩墨手卷》於1995年被列為金氏世界紀錄。應邀為臺灣180家書局創作嵌名聯並書212幅。詩書作品多被國內外收藏。
☆賀 浩然文學院:
懷天下蒼生,走金光大道;
植文學沃土,養浩然正氣。
——梁陸濤,作家、記者、高級政工師。1954年1月出生於河北省平山縣,1972年入伍,1993年轉業至中國建設銀行河北省分行。1974年開始發表小說、詩歌,長期堅持業餘文學創作,先後發表各類文字5000餘篇(部)計600餘萬字,出版《雪魂》《生命標點》《男兒有淚》《中國古代私情命案演義》及210萬字三卷本《梁陸濤文學作品集》等,曾獲中國新聞獎、文化部「群星獎」、中國金融報告文學最佳創意獎、中國金融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河北省散文創作「精品貢獻獎」等獎項上100次。獲「北京軍區先進新聞工作者」「全國金融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系中國散文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及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散文協會常務理事。
☆作家談☆
父親的農民帝國
——兼感中國鄉土小說
紅孩
10月初,到山東開會,偶遇鄉土作家劉玉堂。我興奮地對他講,我非常關注你的鄉土小說,一直期待著與你見面呢。劉玉堂聽罷滿臉喜悅,他說,我聽山東的王兆山、劉玉棟幾個作家給我講,你特別喜歡我的作品,我們今天終於見面了。席間,我還告訴劉玉堂,不光我喜歡他的鄉土小說,我父親更喜歡。
劉玉堂寫小說始於20世紀80年代,我看到他的小說集《最後一個生產隊》是2000年前後的事。記得那是從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石灣辦公室抄來的,他的書架上常堆著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書。與《最後一個生產隊》同時出的還有劉玉堂的另外兩本小說集。我父親那時剛從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他得閒常邀幾個戲迷唱戲或看一些文學書籍。父親對京劇的愛好可以用酷愛來形容,只要收音機、電視上播放京劇,他都會靜下來細聽。在我兒時的記憶中,父親對文學和歷史很有研究,想必與他愛聽戲有關係。父親究竟懂得多少出戲,我沒有統計過。我只記得,只要電視上的演員一出場亮相,才唱上幾句,父親就會告訴我哪出是《烏盆記》《四郎探母》《貴妃醉酒》,哪出是《霸王別姬》《遇皇后》《二進宮》。後來我到報社工作,有機會結識了孫毓敏、李維康、耿其昌等戲曲前輩,父親知道後頗為我自豪。
我最早接觸的鄉土小說是周立波寫的《暴風驟雨》,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廣播裡的小說聯播裡聽到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廣播裡先後播講了浩然的長篇小說《蒼生》和蔣子龍的中篇小說《燕趙悲歌》,雖然那時我還是個中學生,可聽起來同父親一樣,如醉如痴。
記得1984年夏季,我在京郊懷柔參加了北京郊區青年的一個寫作培訓班,為我們講課的老師就有浩然。由於時間久遠,浩然老師那天究竟講了些什麼,我已記不清。唯一記得在講課過程中,浩然老師突然說,你們先等會兒,我出去方便一下。說著提著褲子便急匆匆地出去了,那神情非常自然,就像我們的父親那樣,讓你覺得一點也不外道。1990年,我參加了《農民日報》文藝部搞的文學作品徵文活動,我的一篇散文有幸獲獎。前來為我們頒獎的嘉賓裡有浩然老師,還有正因寫《塔鋪》《新兵連》而名噪一時的文藝部編輯劉震雲。那天,我同浩然老師真正地實現了零距離接觸。在與浩然老師聊天時,他對我說,在50年代,他曾經光著腳從通州走十幾裡地到我所居住的雙橋農場去看從蘇聯進口的大型康拜因拖拉機。回家後,我對父親說,今天我見到了浩然老師,是他給我頒的獎。父親說,你還真不簡單吶!
1998年5月,我開始負責《中國文化報》的文學副刊。當時,副刊有個面對基層作者的版面,名曰《綠野》。我想,如果有個名家能為基層作者題詞寫幾句鼓勵的話就好了。在北京的作家中,屬劉紹棠和浩然兩位老師對農村基層業餘作者感情最深。可惜,劉紹棠老師已於1997年3月英年早逝。這樣,我就去請浩然老師。我知道,此時的浩然老師雖然掛著北京作家協會主席的名分,可他的心早已經回到他的鄉土——河北省三河縣的泥土巢,這泥土巢與其說是浩然老師的書房名,莫不如說是中國鄉土文學的一面旗幟。我到三河的泥土巢拜訪了浩然老師,說明來意後,他二話沒說,很快就寫了一幅題為「努力創作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優秀作品」的題詞。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2004年到2007 年,報社出於經營的考慮,一度取消了文學副刊,自然,《綠野》基層作者版也就不存在了。(我被安排到報社所屬的《藝術教育》雜誌)這給很多《中國文化報》的老讀者,特別是很多作家,造成了惡劣影響。一個報社,特別是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文化報》怎麼能沒有文學副刊呢?
2008年,新的報社主要領導上任不久就找到我,希望我恢復文學副刊,把報社斷了脈的文氣找回來。這一年,我們副刊的美文、紀事、人物和「文化系統作者專號」(基層作者版)4個版面輪流上陣,很快就得到報社內外的好評,文化部時任副部長、著名詞作家曉光還特意代表孫家正部長專門做了批示,對副刊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文化部辦公廳新聞閱評小組還發了專題簡報,對文學副刊進行充分的肯定。2011年,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上將,又分別對副刊的文章進行多次批示肯定。特別是4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的劉雲山同志在美文版面專門用毛筆書寫了大段批示,對美文副刊給予了褒獎和希望。在文化部楊志今副部長辦公室,楊部長把雲山部長的批示送到我手裡時,當著報社的社長、總編說,祝賀紅孩,紅孩為報社和文化部贏得了榮譽。
1999年5月22日,我結婚的那天,浩然老師帶著三河市文聯的朋友專程到我郊區四合院的家裡登門祝賀。父親見到浩然老師很激動,不僅因為浩然老師的到來給我們一家帶來很大的面子,還因為父親一直是浩然鄉土文學的鐵桿粉絲啊。那天,忙碌的父親沒有時間跟浩然老師一起暢談文學。想來該有多麼的遺憾!如今,父親和浩然老師都已經去了天堂,我相信在那個世界他們老哥倆一定會成為文學的知音。
再說蔣子龍老師。我對蔣子龍的知曉,是源於他的成名小說《喬廠長上任記》。而事實上,我是在聽完廣播小說《燕趙悲歌》後,才找到他幾年前就已發表的《喬廠長上任記》看的。在一般讀者眼裡,蔣子龍是以寫工業題材著稱的。誰料,他寫鄉土題材也是那麼大氣、熟稔。2008年,蔣子龍推出了他的長篇小說《農民帝國》,又一次震動文壇。本來,這部小說在2009年的茅盾文學獎的角逐中開始是一路領先的。但在最後的環節上,因為人為的因素而被擋在門檻之外。一時間,讀者和有識之士紛紛表示了不滿。這部小說我是在2009年年初從書攤上買的,買完之後便直接交給身患重病的父親,我對父親說,您身體不好,儘量少出門,有時間看看這部長篇小說吧。父親看了看書的封面,一看是蔣子龍寫的《農民帝國》,臉上當即露出了難得的興奮,說他要好好看。
父親看《農民帝國》時身體還算硬朗,雖然看了將近一個月,可他卻得到了人生的最大滿足。記得在這期間,我和父親結合這本書圍繞三農問題還進行了幾次討論。我對父親說,從60年代做村幹部一直到您退居二線,一共幹了38年,連村裡的大喇叭都捨不得您。您想啊,您往話筒前一站,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那是何等風光的事啊!父親說,比起村裡同他年紀相當的人,他感到人生很知足。特別是改革開放的這30年,他親眼目睹了農民們是怎樣一步步脫貧致富的。他為鄉親們能過上新農村的好生活而感到自豪。同時,他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諸如土地的被荒廢他用,農村幹部的管理缺乏制度保證等也心存憂慮。我說,這些問題中央會考慮的,您還是踏實養病吧。
2009年12月14日,父親帶著他對鄉土和親人的熱愛離開了這個世界。我知道,在他的心中,其實也早就完成了一部屬於他自己的《農民帝國》。父親熱愛中國戲曲,熱愛文學,他有良好的文筆,根據自己的經歷他完全可以為自己為鄉親們寫一部鄉土文學。可父親終究沒有寫,他是在有意把這個重任要留給他的作家兒子嗎? 我不得而知。父親走後,我陸續寫了一組鄉土題材的散文和小說,今年發表在《歲月》《黃河文學》雜誌上的小說《大先生》《傳達室》還被《小說選刊》和《新華文摘》轉載。很多讀者看後,都說鄉土氣息濃鬱。我想,父親要是地下有知,他一定會為我高興的。
紅孩部分作品集
2010年夏季,我和蔣子龍等作家應邀到廣州番禺去採風。在大巴車上,我與蔣子龍老師鄰座。因為是多年的忘年交,我們在一陣閒談後,很自然談到他的長篇小說《農民帝國》。對於《農民帝國》最終沒能獲得茅盾文學獎,蔣子龍老師當然是充滿遺憾的。我說,這不是您的遺憾,而是中國鄉土文學中國農民的遺憾。在汽車的顛簸中,我給蔣老師講了我父親在生命的最後日子,是一部《農民帝國》陪伴他的。我代表我父親真心地感謝他。如果沒有這本書,父親的生命說不定會提前結束的。聽我講完父親是如何喜愛《農民帝國》這部小說的情形後,蔣子龍老師眼含熱淚地對我說,你講的故事很感動我,我可以自豪地說,這部書即使沒獲獎,但為了你父親這樣的一個人,我覺得也值了。
蔣老師的話讓我心潮起伏。我的嗓子感到鹹鹹的。是的,蔣子龍老師的寫作值了。我真的好感謝他,他幫助我為父親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儘管父親去世的年齡算不得高壽。
紅孩
【作家簡介】紅孩,1967年生於北京。1984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已出版長篇小說《愛情脊背》、中短篇小說集《城市的海綿》、散文集《東渡東渡》《運河的槳聲》、文藝隨筆集《拍案文壇》《理想的雲朵有多高》、散文理論集《紅孩談散文》《鐵凝散文賞析》、詩集《笛聲從蘆葦中吹來》等十餘部,創作完成電影《風吹吧麥浪》、話劇《白鷺歸來》,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擔任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會長、致公黨北京市委文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化報文學副刊主編,文藝評論獲得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散文獲得第五屆全國報人㪚文獎、冰心散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