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類似的小說有哪些(類似三體的科幻小說推薦)
2023-06-19 04:53:36 1
這波推薦小美捯飭了很長時間,原因很簡單:不想重複別人說過的那些大家都知道的作品。如果給大家羅列一堆科幻黃金時代裡的阿西莫夫、克拉克這樣的大師的作品很簡單,像之前小美做的那個100本科幻精品小說推薦一樣扔給大家一張圖就搞定 了。但就是那個推送裡的一個留言讓我意識到大家其實更想看的是新的、好的、別人很少提及又好看的科幻小說。這個就需要費點時間了。不過辦法總是有的,這不,上貨了。
友情提示:首先推薦的是90年代以後的國外的長篇科幻作品。短篇精品推薦會放在其後。
國外長篇小說
菲利普·K·迪克 作品:《高城堡中的男人》《機器人夢見電子羊嗎》《少數派報告》《流吧,我的眼淚》
小說封面
小說封面
《瀕死的地球》講述地球末日時代,地球上出現各種奇異生靈,科學蛻變為魔法。這部小說寫的是「仿佛舊日重現的遙遠未來世界」,科幻與奇幻的界限很模糊。作品中的魔法釋放方式是以「記憶」的方式,釋放後記憶消失——看著很眼熟吧?對,龍與地下城系統就借鑑了這一設定。DND甚至為傑克 萬斯安排了一個神位。而這樣的寫法很容易讓人想起另外一部科幻大作《光明王》。
厄休拉·K·勒古恩 作品:《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
小說封面
經歷過黃金時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稱「活著的傳奇」,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等等等等獎項拿到手軟,2008年還以年近八十的高齡拿到星雲最佳長篇獎。厄休拉老奶奶喜愛在科幻作品中討論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議題,她的小說類似某種思想試驗,因此賦予作品獨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裡 作品:《火星編年史》《華氏451 度》《冰霜與烈火》
小說封面
雷·布拉德伯裡老爺子語言優美行如散文,帶有詩般的韻律感。年少時看《火星編年史》、《冰霜與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構思,語言風格也給我深刻印象。老爺子還寫奇幻小說,今年《科幻世界譯文版》發表了他的長篇奇幻小說《必有惡人來》。
喬治·R·R·馬丁:代表作《光逝》《沙王》《萊安娜之歌》
小說封面
馬胖早年是以科幻小說出道的,80年代以前他寫了大量科幻小說。喬治老爺子寫作領域橫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說,而且在這三個領域都拿過獎,其中不乏星雲雨果雙獎作品。他的科幻小說偏向「軟科幻」,展示出過人的寫作技巧,人物塑造、節奏控制、敘事能力都值得稱道。《科幻世界》曾登載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說,水準都很高。
威廉·吉布森 作品:《神經浪遊者》、尼爾·史蒂芬森 作品:《雪崩》
小說封面
《神經浪遊者》和《雪崩》放在一起說是因為他們都屬於賽博朋克小說,幾乎包含了日後賽博朋克小說中的各個特點。在八十年代初,電腦還是奢侈品,而作家們在那時即已設想電腦成為必需品,並構建出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國內許多作家也嘗試了賽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說《決鬥在網絡》,可能是國內最好的賽博朋克小說;柳文揚後期有不少作品轉向賽博朋克。
麥可·斯萬維克 作品:《潮汐站》《地球龍骨》
小說封面
麥可·斯萬維克也是一位拿獎拿到手軟的科幻作家,他的風格有些類似馬胖,節奏緊湊、情節抓人、寫作技巧出眾,同時保證科幻構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長的其實是短篇小說,速度快質量高,他有數篇短篇小說獲獎。國內已引進他的作品。
保羅·巴奇加盧皮 作品:《發條女孩》
小說封面
2009年由於《發條女孩》的大獲成功,保羅 巴奇加盧皮成為炙手可熱的科幻作家。這貨總喜歡在小說中描述陰暗的、毫無希望的未來,筆力凝滯,有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著很累人。不過《發條女孩》想像力的確非凡,涉及無政府主義、生物朋克、末日情結等各個要素。國內引進了不少其作品,感興趣可尋來一讀。
飛浩隆 作品:《廢園天使》
小說封面
一個被人類廢棄很多年的網絡虛擬小鎮,小鎮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運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鎮被不明敵人入侵...這部小說獲得「日本十年最優秀科幻小說」第二名。當年看完後我被殘酷的畫面感震得七葷八素,完全無法想像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的科幻小說。作者並非兜售殘酷和暴力,文中還隱藏著複雜的世界觀設定。看這部小說時我老是想到EVA。國內已經有引進版,如果你對黑暗主題感興趣,不妨試試這部小說。
國外短篇小說
查理•簡•安德斯:《六個月零三天》獲得雨果獎。講述一對具有預知能力的男女的愛情故事,它既討論了自由意志,又有愛情小說的框架,最後的結局傷感而耐人尋味。
特德·蔣 :《巴比倫塔》《你一生的故事》《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
小說封面
特德 蔣二十多年來僅發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小說。他的小說也類似思想試驗:以一個科學構思出發構建小說,而不是先構建情節,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學構思精巧,非常人能為。相對而言情節性一般。
傑弗瑞 A 蘭迪斯:《迪拉克海上的漣漪》獲得星雲獎。一個被困於著火旅館的人為避免燒死,不得不反覆進行時間旅行的故事。他將時間旅行和美國六十年代聯繫起來,作品籠罩著懷舊的傷感氛圍。
麥可 斯萬維克:《漫漫長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醫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屍體,由此引發的故事。這篇短篇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特點,在短篇幅內有紮實的科幻構思,有出人意料的情節,有直指人物內心的探索。結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瑪特卡:《觀察者》這篇小說在國內引起不小反響,一個基於楊氏雙縫實驗下的自由意志謎題而產生的故事,換言之,也是一種思想試驗。當時有不少人以特德 蔣類比這位特德。不過特德·科斯瑪特卡進軍長篇小說領域的《基因角鬥》寫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適合短篇小說。
厄休拉 K 勒古恩:《塞格裡紀事》一個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為一比數百,男性成為珍貴物種,被好吃好喝供養起來,每年定期巡迴配種。女性成為技術勞動者,但地位地下。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進行的思想試驗。
羅伯特 裡德:《億萬個世界》獲雨果獎最佳中篇獎。由於跨時空機器被濫用,世界上存在億萬個平行宇宙,但是一旦進入平行宇宙,即無法返回原有世界。羅伯特 裡德在長篇、短篇皆有涉獵,他的寫作技巧較馬胖和麥可 斯萬維克略遜一籌,短篇小說水平起伏不定,不過有時也能貢獻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故事一開始,有一臺叫做multivac的電腦,它是一臺無比強大的人工智慧,能夠自我維護,自我發展,幾乎無所不能。隨著宇宙步向衰亡,一個又一個的恆星與星系熄滅,人類的靈魂逐漸融合為一,並最終與multivac融合,成為ac。它位於超時空中,以人們無法想像的方式存在。在最後一個靈魂與multivac融合前,他看著什麼都沒有了的宇宙,最後向ac詢問,這就是結局了嗎?ac仍然無法回答。只有ac還存在,還在思考這個問題。物質與能量,時間與空間都消失了。ac終於獲得了所有的數據,將所有的可能都聯繫在了一起,它終於知道了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它決定直接演示這個答案,並相信這將解決這個問題,然後ac說:「要有光。」
於是,就有了光。——這篇小說是小美看過的科幻小說裡關於終極問題回答最絕的一部小說!沒有之一!!
國內短篇小說
何夕:《六道眾生》他的寫作有流行小說的技法,懸念強烈,讀來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當年《六道眾生》真看得人熱血沸騰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觀層面,何夕較大劉不及,而且他沒有長篇小說。
潘海天:《黑暗中歸來》一艘飛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飛行,飛船上的少年們由基因工程誕生,小說即描寫他們在飛船上發生的故事。大角對於人類處於極端環境的描寫非常吸引人。如果將《黑暗中歸來》改寫成劇本拍出來,那將是除了《三體》之外國產最好看的科幻驚悚電影。
雖已被叨叨爛但仍是不能不看的類似《三體》的科幻小說
· 阿西莫夫 「銀河帝國」系列·丹·西蒙斯 「海伯利安」系列·弗洛·文奇 《深淵上的火》·羅傑·澤拉茲尼 《光明王》p.s:以上所有小說都可以用「書名TXT」的方式搜索到資源,小夥伴們可自行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