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平臺主播直播策劃方案(老師變身主播後)
2023-06-18 10:44:54 1
中新經緯客戶端2月20日電(趙佳然)疫情的延續並不能阻擋學子們的腳步,「停課不停學」仍在火熱進行中。在社交媒體上,關於網課的段子頻出:老師講課堪比直播賣貨、變身戲精只為「吸粉」;學生為了不被點名,在攝像頭前一動不動裝「掉線」……
本周,多家學校紛紛「在線開學」,以網課模式迎接新學期,更多的老師們變身「主播」「網管」。中新經緯記者對話了幾位老師,看看她們眼中真實的網課是什麼樣的?
「紅包代替點名,我們的小聰明都激發出來了」
李楠,48歲,初一數學教師
有著幾十年教學經歷,對三寸講臺無比熟悉的李楠,沒想到自己第一天體驗網上授課竟會如此措手不及。
由於學校自身的直播平臺暫未搭建完畢,李楠便將微信群變為了自己的線上課堂。「我把我教的兩個班級學生都拉到這個群裡來,成為一個學習小組。每天我會將課程所用到的PPT和提前錄製的教學視頻發到群裡,並監督大家的學習進度。各個學科都有這樣的群,平均一個學生要加12個。」
雖然有著豐富的講臺經驗,但李楠在錄製視頻時還是免不了各種「翻車」。沒有專業直播設備,她用家裡的檯燈當手機支架,竟也出奇地靈活;而在錄製講解視頻時,她更是要隨時作出調整,方便學生們吸收知識。
李楠將手機綁在檯燈上錄製視頻 受訪者供圖
「手機錄製視頻是連貫的,而且不像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反應隨時跟進。我經常錄到一半,覺得某個地方可以換種方法講,於是再修改教案重新錄。」如此修修改改,不斷推倒重來,一個5分鐘的視頻,她往往要花兩三個小時來錄製。
在微信群授課的過程中,如何監督每個人的進度,也是李楠遇到的難題。「我有時候會抽學號,讓他們把學習進度實時拍照片上傳。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也會給他們出趣味題,鍛鍊邏輯思維,答對有獎。」
在學習快結束時,李楠還在群裡發了個紅包,從領紅包的人數看學生們的參與度。「把我們這些老師的小聰明全都激發出來了。」她笑著說。
每天的集中學習後,學生們還會私信老師答疑,李楠忙著準備第二天的視頻,一個個解答學生的疑點,不知不覺就從清晨工作到了深夜。
「在線教學對於剛剛轉型的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李楠說,「老師之間也會隨時溝通,就各個知識點研究更有效率的講解方法。如果居家學習的情況持續下去,我希望能儘快開展直播授課,這樣獲取學生反饋能更高效。」
李楠與學生的交流 受訪者供圖
「一個人的升旗,也要有儀式感」
溫靜,24歲,小學一年級班主任
溫靜在廣東某小學任職,她所在的班級有46名學生,其中9名與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住在同一小區。從疫情發生開始,她每天的工作就包括統計每個同學的健康狀況,以及與確診患者有無交集等情況。
2月17日,溫靜的學生們開始在網絡平臺上觀看學習視頻。而在此之前,他們還在家中舉行了一場小型的升旗儀式。
「我們鼓勵孩子們在第一天上課之前先在家裡放國歌,有條件的自己準備國旗,大家都執行得很認真。」溫靜貼心地把學生上傳的「一個人升旗」照片拼成了心型。
線上升旗儀式 受訪者供圖
據媒體報導,多家小學都已舉行「線上升旗」,儀式內容多樣,部分學校還在線進行了國旗下講話、新年送祝福等環節,並藉此機會呼籲學生利用好此段時間在家學習。
「開學典禮和升旗儀式向來是新學期很重要的一環。這次改為線上升旗,也是想營造一種氛圍,雖然不能用傳統方式開學,但求學求知的心和熱愛祖國的情感不應受到外界條件的限制。」溫靜表示,這樣的儀式感也有利於鼓勵學生培養自己的習慣。
現在,學生們每天都會在家長的指導下在線觀看教學視頻,而溫靜負責的便是根據視頻內容,布置朗讀課文等簡單作業。「現在還在複習回顧階段,且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我們主要做的是及時聯繫家長,了解孩子們在家學習的狀態。」溫靜介紹道,也有部分家長與孩子分隔兩地,或難以取得及時聯繫,她的原則是「一個都不能少」。
「要是說在家上課有什麼缺點的話,可能就是看屏幕時間比較長,我有些擔心學生的視力。」溫靜感慨道,「希望疫情早些結束,大家能迎來春暖花開,重回課堂。」
「爸媽天天在電視上等著看我」
譚梅,29歲,高中語文教師
作為培訓機構的老師,譚梅對於在線直播授課並不陌生。今年春節,為了錯開返京高峰,她在老家只待了三天便匆匆回到北京,拉網線,搭設備,為「停課不停學」做準備。
與眾多培訓機構一樣,她所在的公司也為大眾提供了免費直播課程,可以通過手機、電視、電腦上的多個渠道觀看。「我以前接觸到的都是高中學生,然而免費課程面對的學生數量大幅增多,學習進度、學習意願等等情況跨度都很大,甚至各個年齡層都有,上課的反饋還是很不一樣。」
譚梅稱,在線培訓平臺的直播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對於流量突增情況處理得比較及時,前一天的小bug馬上就能被解決;而她自己也早就習慣了面對鏡頭授課的方式。「一年前我剛接觸直播課的時候,也是非常不適應,緊張到嘴都張不開。現在我的很多同行突然轉到線上教學也是這樣,我只能安慰他們習慣就好,線上教學一定是趨勢。」
談及疫情期間的教學體驗,譚梅深有感觸地說,自己感受到了直播課程更深遠的力量。「我認為在線教育最大的價值就是平衡教育資源。通過各地教師以及在線培訓機構的直播課程,可以把優質的課程內容面向大眾,面向教學資源相對不豐富地區免費開放,真的幫助到了很多想要學習的學生。不誇張地說,一想到我的課程可能被偏遠地區的孩子看到,我就覺得二十多天連續熬夜加班都是值的。」
與以往不同的是,近期網絡電視平臺也開放了直播課程的入口,於是每天譚梅的直播間就多了兩位特殊的「學生」——她遠在老家的父母。潭梅通過微信視頻遠程指導他們找到了網絡電視上「在家上課」的界面,這樣父母每天晚上就在固定時間守著女兒的「節目」,順便也跟著重溫高中的知識內容。
「我老爸還在評論區裡給我發666,我都不知道哪個是他。」與時俱進的父母,也讓譚梅在忙碌的工作中多了一絲期待。「他們會評價我今天講得比昨天好,或者這個老師講得比我好。除了我的語文課,他們沒事也會看其他科目的課。我做夢也沒想到我爸有一天能聽懂高中英語課,他還說想撿起來重新學呢。」(中新經緯APP)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李楠、溫靜、譚梅均為化名)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