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醫用二級減壓箱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23:01:4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醫用二級減壓箱。
背景技術:
氧氣減壓裝置是現代醫療中必不可少的設備,減壓的目的就是將管道壓力控制在一定的壓力範圍之內,如將用於病房的氧氣壓力控制在0.3~0.5Mpa左右,將用於高壓氧艙的壓力控制在0.6~0.8Mpa左右,而從匯流排或液氧罐輸出的壓力一般在0.8~1.0Mpa左右。授權公告號為CN202605473U公開了一種「氧氣二級減壓箱」,其結構是通過將進氣管道分支成兩個減壓管道,並在每個減壓管道上均設置節流閥進行流量調控,從而起到緩衝管道壓力的作用,但是這種氧氣二級減壓箱的缺陷在於:由於僅採用節流閥進行節流控制,當進氣管道的輸入壓力波動較大時,容易影響減壓管道中節流閥的節流精度,導致減壓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減壓箱整體工作性能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減壓效果較好、工作性能穩定可靠的醫用二級減壓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醫用二級減壓箱,包括箱體,所述箱體內設有進氣管道、出氣管道、第一減壓管道及第二減壓管道,所述第一減壓管道及所述第二減壓管道的輸入端均與所述進氣管道連通,所述第一減壓管道及所述第二減壓管道的輸出端均與所述出氣管道連通,所述第一減壓管道上設置有第一節流閥,所述第二減壓管道上設置有第二節流閥;
所述第一減壓管道上還設置有第一減壓閥,所述第一減壓閥位於所述第一減壓管道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一節流閥之間,所述第二減壓管道上還設置有第二減壓閥,所述第二減壓閥位於所述第二減壓管道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二節流閥之間;所述第一減壓閥與所述第二減壓閥的構造相同;
所述第一減壓閥包括閥體、分別與所述閥體配合連接的底蓋和頂蓋,所述閥體設有進氣口、出氣口以及閥口,所述進氣口通過所述閥口與所述出氣口連通,所述閥體內且與所述閥口相對應處設有閥芯,所述閥芯與所述底蓋之間抵設有第一彈簧,所述閥體與所述頂蓋之間設有膜片,所述膜片上固定設有膜片座,所述膜片座上套設有彈性橡膠墊,所述彈性橡膠墊與所述膜片之間依次設有壓套和託盤,所述膜片座通過閥杆與所述閥芯連接,所述膜片與所述閥體之間形成閥腔,所述閥腔與所述出氣口之間設有通孔,所述頂蓋內設有彈簧座,所述膜片與所述彈簧座之間抵設有第二彈簧,所述頂蓋外套設有手輪,所述手輪與所述彈簧座配合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進氣管道上設有第一氧氣壓力表,所述出氣管道上設有第二氧氣壓力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減壓管道上還設有第一截止閥和第二截止閥,所述第一截止閥位於所述第一減壓管道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一減壓閥之間,所述第二截止閥位於所述第一節流閥與所述第一減壓管道的輸出端之間;所述第二減壓管道上還設有第三截止閥和第四截止閥,所述第三截止閥位於所述第二減壓管道的輸入端與所述第二減壓閥之間,所述第四截止閥位於所述第二節流閥與所述第二減壓管道的輸出端之間;所述第一截止閥、所述第二截止閥、所述第三截止閥及所述第四截止閥的構造均相同。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節流閥與所述第二節流閥的構造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醫用二級減壓箱,通過在第一減壓管道上設置第一減壓閥,使第一減壓閥位於第一減壓管道的輸入端與第一節流閥之間,在第二減壓管道上設置第二減壓閥,使第二減壓閥位於第二減壓管道的輸入端與第二節流閥之間,當本實用新型工作時,由進氣管道進入第一減壓管道(或第二減壓管道)的氧氣先經過第一減壓閥(或第二減壓閥),使第一減壓管道(或第二減壓管道)中的氧氣控制到穩定狀態,然後再經第一節流閥(或第二節流閥)進行節流控制,從而有效消除了因進氣管道的輸入壓力波動而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了節流精度,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減壓效果更好,工作性能更為穩定可靠。本實用新型結構設置簡單合理,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第一減壓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1和圖2中:
1、箱體;2、進氣管道;21、第一氧氣壓力表;3、出氣管道;31、第二氧氣壓力表;4、第一減壓管道;5、第二減壓管道;6、第一節流閥;7、第二節流閥;8、第一減壓閥;81、閥體;811、進氣口;812、出氣口;813、閥口;82、底蓋;83、頂蓋;84、閥芯;85、第一彈簧;86、膜片;87、膜片座;88、彈性橡膠墊;89、壓套;90、託盤;91、閥杆;92、閥腔;93、通孔;94、彈簧座;95、第二彈簧;96、手輪;9、第二減壓閥;10、第一截止閥;11、第二截止閥;12、第三截止閥;13、第四截止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醫用二級減壓箱,包括箱體1,箱體1內設有進氣管道2、出氣管道3、第一減壓管道4及第二減壓管道5,為了便於醫護人員觀察和了解本實用新型的進氣壓力和出氣壓力,進氣管道2上設有第一氧氣壓力表21,出氣管道3上設有第二氧氣壓力表31,第一減壓管道4及第二減壓管道5的輸入端均與進氣管道2連通,第一減壓管道4及第二減壓管道5的輸出端均與出氣管道3連通,第一減壓管道4上設置有第一節流閥6,第二減壓管道5上設置有第二節流閥7,第一節流閥6與第二節流閥7的構造相同。
第一減壓管道4上還設置有第一減壓閥8,第一減壓閥8位於第一減壓管道4的輸入端與第一節流閥6之間,第二減壓管道5上還設置有第二減壓閥9,第二減壓閥9位於第二減壓管道5的輸入端與第二節流閥7之間。
當本實用新型工作時,由進氣管道2進入第一減壓管道4(或第二減壓管道5)的氧氣先經過第一減壓閥8(或第二減壓閥9),使第一減壓管道4(或第二減壓管道5)中的氧氣控制到穩定狀態,然後再經第一節流閥6(或第二節流閥7)進行節流控制,從而有效消除了因進氣管道2的輸入壓力波動而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了節流精度,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減壓效果更好,工作性能更為穩定可靠。
具體地說,第一減壓閥8與第二減壓閥9的構造相同,本實施例以第一減壓閥8的結構為例進行說明,第一減壓閥8包括閥體81、分別與閥體81配合連接的底蓋82和頂蓋83,閥體81設有進氣口811、出氣口812以及閥口813,進氣口811通過閥口813與出氣口812連通,閥體81內且與閥口813相對應處設有閥芯84,閥芯84與底蓋82之間抵設有第一彈簧85,閥體81與頂蓋83之間設有膜片86,膜片86上固定設有膜片座87,膜片座87上套設有彈性橡膠墊88,彈性橡膠墊88與膜片86之間依次設有壓套89和託盤90,膜片座87通過閥杆91與閥芯84連接,膜片86與閥體81之間形成閥腔92,閥腔92與出氣口812之間設有通孔93,頂蓋83內設有彈簧座94,膜片86與彈簧座94之間抵設有第二彈簧95,頂蓋83外套設有手輪96,手輪96與彈簧座94配合連接。
第一減壓閥8在使用時,先通過旋轉手輪96使彈簧座94向下移動,迫使第二彈簧95壓縮並給予膜片86以及膜片座87一個向下的作用力,膜片座87通過閥杆91推動閥芯84向下移動,閥口813開啟,進氣口811和出氣口812之間連通,第一減壓管道4內的氣體依次經進氣口811及閥口813流至出氣口812時,有一部分氣體經通孔93進入閥腔92內,當出氣口812內壓力較高時,閥腔92內的氣體內將膜片86上壓,使得閥芯84在第一彈簧85的作用下上移,此時出氣口812內壓力減小;當出氣口812內壓力較低時,閥芯84在第二彈簧95的壓力作用下再次隨膜片86下移,從而調節出氣口812氣體壓力。由彈性橡膠墊88、壓套89和託盤90組成了減震組件,當膜片86受氣體壓強產生振動時,膜片86將壓力經託盤90和壓套89傳至彈性橡膠墊88,彈性橡膠墊88將此壓力吸收並消除,提高了壓力調節的效果。
第一減壓管道4上還設有第一截止閥10和第二截止閥11,第一截止閥10位於第一減壓管道4的輸入端與第一減壓閥8之間,第二截止閥11位於第一節流閥6與第一減壓管道4的輸出端之間;第二減壓管道5上還設有第三截止閥12和第四截止閥13,第三截止閥12位於第二減壓管道5的輸入端與第二減壓閥9之間,第四截止閥13位於第二節流閥7與第二減壓管道5的輸出端之間;第一截止閥10、第二截止閥11、第三截止閥12及第四截止閥13的構造均相同。通過設置第一截止閥10、第二截止閥11、第三截止閥12及第四截止閥13,能夠有效實現對相應減壓管道的開啟和關閉功能,進一步保證了本實用新型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範圍所述的構造、特徵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於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