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集流管與接管的連接結構及換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13:59:3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具體涉及換熱器技術。
背景技術:
現有微通道換熱器中接管和集流管的連接方式主要包括轉接座和瓦片+轉接管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轉接座4與集流管3焊接固定,其優勢在於焊接質量牢靠,有較高的承壓能力,但原材料成本較高,同時由於轉接座圓柱面為光滑圓柱面,而接管6外徑要小於轉接座圓柱面外徑,在烘套熱縮管5過程中,熱縮管會向接管側滑移,減弱對轉接座的保護作用。如圖3和圖4所示,瓦片7+轉接管2的原材料成本要低於轉接座的成本,同時由於其頭部有一個擴口,能夠有效避免熱縮管5向接管6側滑移,但目前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現有規格瓦片+轉接管與集流管的焊接質量不如轉接座連接的形式,爆破壓力要明顯低於轉接座連接形式,從而導致瓦片+轉接管的連接結構形式不能夠普及推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集流管與接管的連接結構,提高連接強度及可靠性,降低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集流管與接管的連接結構,包括與轉接管、集流管組合在一起的轉接基座,所述轉接基座設有與轉接管和集流管接合併焊接的內接觸面,所述轉接基座設有與內接觸面連通以使放入的焊料熔化後擴散至內接觸面的焊料容納空間。
優選的,所述內接觸面包括與轉接管大徑部接合的第一接觸面、與轉接管小徑部接合的第二接觸面以及位於第一接觸面和第二接觸面之間的中間接觸面,所述中間接觸面開設與焊料容納空間連通並使焊料向中間接觸面、第一接觸面以及第二接觸面擴散的焊料擴散口。
優選的,所述轉接基座開設有將轉接基座外部與中間觸面連通的長孔以形成焊料容納空間。
優選的,所述轉接基座還開設有將轉接基座外部與中間接觸面連通以使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排出的排氣孔。
優選的,所述焊料容納空間為使折彎呈U型的焊絲插入的腰型孔,所述腰型孔的兩端設有所述的焊料擴散口。
優選的,所述腰型孔兩端的焊料擴散口沿內接觸面周向間隔180度分布。
優選的,所述內接觸面設有與焊料容納空間連通且沿內接觸面周向延伸的弧形槽口。
優選的,所述轉接基座為矩形/正方形柱體,所述第二接觸面為與轉接管小徑部相貼合的面,所述轉接基座的上部設有供轉接管插入的插口。
優選的,述轉接管的底部設有插入插口內的小徑部,所述轉接管的頭部設有擴口。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換熱器,設置有上述的集流管與接管的連接結構。
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轉接基座與轉接管進行組合焊接,其中,轉接基座本身有足夠的強度,而且轉接基座與轉接管焊接質量牢靠,有較高的承壓能力,可以克服瓦片連接強度及可靠性較差的缺陷,同時,相較於現有技術中一體結構的轉接座,轉接基座與轉接管是分體結構,可以通過標準結構進行接合,因此可以分別開模進行組合,減少材料及開模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現有技術中轉接座與集流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轉接座與接管及集流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3為現有技術中瓦片、轉接管與集流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為現有技術中瓦片、轉接管與集流管及接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中A處放大圖;
圖7為實施例1剖面結構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中B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5至圖7所示,一種集流管與接管的連接結構,包括與轉接管2、集流管3組合在一起的轉接基座1,所述轉接基座1設有與轉接管2接合併焊接的內接觸面11,所述轉接基座1設有與內接觸面11連通以使放入的焊料熔化後擴散至內接觸面11的焊料容納空間。
具體的,如圖5所示,所述轉接管2包括大徑部22及小徑部21。如圖6和圖7所示,所述內接觸面11包括與轉接管大徑部22接合的第一接觸面111、與轉接管小徑部21接合的第二接觸面113以及位於第一接觸面111和第二接觸面113之間的中間接觸面112,所述中間接觸面112開設與焊料容納空間連通並使焊料向中間接觸面112、第一接觸面111以及第二接觸面113擴散的焊料擴散口16。在焊料容納空間插入焊料,焊料熔化後經焊料擴散口在內接觸面擴散,最後完成焊接,使轉接基座1與轉接管2、集流管3固定為一體。
其中,如圖5所示,所述轉接基座1為矩形/正方形柱體,以保證足夠結構強度。所述第二接觸面113為轉接基座內側面上與轉接管小徑部21貼合的圓周面。所述集流管3的上部設有供轉接管2的小徑部21插入的插口31。而且,小徑部21與插口31採用相對應地標準直徑,所述轉接管的大徑部22與所述接管6採用相對應地標準直徑,可以保證順利對接,可以節約開模成本。舉例來說,原來每種集流管規格需要對應7種規格接管,就需要開7套模具,5個集流管規格對應7中不同規格的接管,在現有轉接座的設計的話,就需要開模35套轉接座;現在5個規格集流管需要開5套轉接基座,7種規格接管對應開模7套轉接管,且每種規格的集流管都可以使用,總共需要開12套模具,大幅降低了材料與開模成本。
另外,所述內接觸面11設有與焊料容納空間連通且沿內接觸面周向延伸的弧形槽口,以引導焊料在內接觸面上擴散。所述轉接管的頭部設有與外套的熱縮管作用的擴口22,能夠有效避免熱縮管向接管側滑移。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轉接基座1開設有將轉接基座外部與中間觸面112連通的長孔12以形成上述的焊料容納空間。所述轉接基座1還開設有將轉接基座外部與中間接觸面112連通以使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排出的排氣孔13。長孔12和排氣孔13設置在轉接基座的相對兩側且相互平行,在焊接過程中利用毛細作用,長孔12中的焊料融化後從擴散口進入內接觸面後可同時向上和向下擴散,填充在轉接基座1與轉接管2接合的第一接觸面111、第二接觸面113以及第一接觸面與第二接觸面之間的中間接觸面上,確保焊接質量。排氣孔13可以使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有效排出,保證焊接順利進行。
實施例2,如圖8和圖9所示,與實施例1的不同在於,焊料容納空間為使折彎呈U型的焊絲15插入的腰型孔14,腰型孔的兩端設有所述的焊料擴散口16。U型的焊絲能夠包裹住轉接管的一側半圓,另外一側利用毛細作用將焊料吸附過去,可同時確保另外一側的焊縫質量。
腰型孔14開設在轉接基座1其中一個側面上,中部與外部空間連通,可以及時將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氣體有效排出,保證焊接順利進行。
所述腰型孔兩端的焊料擴散口沿內接觸面周向間隔180度分布。焊料溶化後可同時向從兩個焊料擴散口擴散,保證擴散速度,確保焊接質量。
實施例3,一種換熱器,設置有上述的轉接管組合結構。該換熱器可以在保證產品承壓能力和焊接質量的前提下降低企業的材料成本和開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