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6-06 21:35:21 2
專利名稱: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解水制氫氧氣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快,而與之相對的,工業賴以支撐的能源則日益枯竭。能源的日益緊缺導致原油、煤炭等主要能源的價格不斷上漲,這又導致了工業化進程受阻。同時,現階段工業普遍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碳氫化合物會導致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氫、煙塵顆粒等有害物質產生。這些有害物質嚴重汙染了環境。因此,無論站在能源緊缺的角度、還是站在環境汙染的角度,尋找儲存豐富、清潔的能源勢在必行。氫氣以其燃燒無汙染、發熱量高(氫氣燃燒時溫度高達2600°C 3200°C)、易燃燒、儲存量豐富等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氫氣作為可替代碳氫化合物的工業加熱燃料,目前已經開始步入規劃化應用階段。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是一種通過對水進行電解進而產生氫氣和氧氣的能量轉換裝置,其把電能轉換為氫氣和氧氣的化學能。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電解水的能量轉換效率主要由氫氧氣發生器的電解效率來決定,而在氫氧氣發生器內,極板間的漏電流大小決定了氫氧氣發生器的電解效率,而漏電流對氫氧氣發生器電解效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電解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多、且電解液溫度升快,而整個電解水制氫氧裝置的散熱能力差。為了解決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散熱能力差,傳統的做法是增大裝置的體積,進而通過提高換熱面積來實現。該種做法使得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製造成本上升、設備的功耗上升、用戶的使用費用增加,同時也不利於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市場推廣。因此,如何解決現有·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在電解水過程中散熱效率較低,導致需要增加裝置的體積帶來的裝置製造成本高、功耗上升、用戶使用費用增加的問題,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以解決現有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在電解水過程中散熱能力較差,進而需要增加裝置的體積導致的裝置製造成本高、功耗上升、用戶使用費用增加的問題。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包括:內腔中填充有電解液的內殼,其內設有沉浸於電解液中的氫氧氣發生器;套設在所述內殼外部,且與所述內殼之間形成散熱風道的外殼,位於所述內殼頂部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穿出所述外殼,且連通有氫氧氣導出管,所述氫氧氣發生器的正、負電極接線柱固定在所述氫氧氣導出腔體的密封頂蓋上,所述外殼的進風口與出風口分別為所述散熱風道的進口和出口 ;和[0011]設置在所述散熱風道上的風機。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所述內殼的外壁表面上設置有呈陣列分布,且與所述內殼的內腔相連通的散熱管;或者,所述內殼的外壁表面上設置有呈陣列分布的散熱片。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還包括補水系統,所述補水系統包括:通過串聯的補水電磁閥和補水泵與所述內殼的內腔相連通的備用水箱;設置在所述內殼上,用於檢測電解液的液位高度的防波動液位檢測裝置;和與所述防波動液位檢測裝置相連以獲取其檢測結果並在檢測結果小於設定液位值時控制所述補水電磁閥和補水泵均打開以向所述內殼中補水的補水控制器。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還包括內腔中填充有設定高度的水的洗氣阻火裝置,其頂部設置有氫氧氣出口,所述氫氧氣導出管的出口伸入到所述洗氣阻火裝置的內腔中,且位於液面之下。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還包括回水系統,所述回水系統包括:設置在所述洗氣阻火裝置頂部的阻火液位檢測裝置,其高於所述備用水箱;連通所述備用水箱和洗氣阻火裝置的回水管道,其上設置有回水電磁閥;和與所述阻火液位檢測裝置和回水電磁閥相連,且在所述阻火液位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小於其設定水位高度值時控制所述回水電磁閥打開的回水控制器。 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洗氣阻火裝置的頂端,用於在其內腔的壓力大於設定值時打開的洩壓閥。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還包括罩設在所述洩壓閥上的防護罩及設置在所述洩壓閥的出口的消音器。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所述氫氧氣導出管通過水氣分離裝置與所述內殼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相連通,所述水氣分離裝置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以將其分割成若干相互隔離的集氣穩流腔的濾水 膜片,其中位於所述水氣分離裝置底端的集氣穩流腔與所述氫氧氣導出腔體相連通,位於所述水氣分離裝置頂端的集氣穩流腔與所述氫氧氣導出管相連通。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所述氫氧氣發生器包括:由上漏電流隔離板、下漏電流隔離板和分別位於兩者四周的四個外導流側板圍成的外層,所述外導流側板的頂部設置有外導氣孔,底部設置有外導流孔;位於上漏電流隔離板和下漏電流隔離板之間,且位於外層內的四個內導流側板,所述外導流側板和內導流側板之間形成夾層,所述內導流側板的頂部設置有內導氣孔,其中的兩個相對的內導流側板的兩端與外導流側板相連接,其底部設置有與夾層相通的第一內導流孔,另外兩個內導流側板的底部設置有與夾層相通的第二內導流孔,所述第二內導流孔的直徑小於第一內導流孔的直徑; 分別設置在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的頂部和底部的兩個電解極固定板,兩個電解極固定板之間設置有多片與內導流側板平行的多槽電解極板,位於頂部的電解極固定板與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和上漏電流隔離板形成集氣腔,且其上設置有與所述集氣腔相通的電解極固定板導氣孔,位於底部的電解極固定板與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和下漏電流隔離板形成補液積汙腔,且其上設置有與補液積汙腔相連通的第三內導流孔,所述集氣腔通過內導氣孔與所述夾層相連通,所述外導氣孔與所述夾層相連通;分別設置在相對的兩個所述內導流側板上,且與多片多槽電解極板並排設置的正極板和負極板;位於所述夾層中,且分別與正極板和負極板相連的正電極接線柱和負電極接線柱,正電極接線柱和負電極接線柱從夾層穿出上漏電流隔離板。優選的,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所述氫氧氣發生器為一體壓注成形結構,且所述正電極接線柱和負電極接線柱外均套設有絕緣套。相對於傳統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內殼中填充有電解液,氫氧氣發生器沉浸在電解液中進行水電解,在電解水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會與內腔中的其他溫度較低部分的電解液產生自對流流動,進而實現了將氫氧氣發生器產生的熱量儘快地散發到電解液中,同時升溫後的電解液將熱量通過內殼散出,外殼和內殼之間形成散熱風道,外殼的進風口和出風口分別為散熱風道的進口和出口,風機設置在散熱風道上,在風機的作用下氣流從散熱風道的進口進入後對內殼冷卻,並從散熱風道的出口排出,最終達到使得電解水產生的熱量儘快散出的目的。本專利通過合理地設置氫氧氣發生器和內殼的之間的位置關係,通過氣液對流冷卻和風冷的兩種方式結合實現了熱量的更快散發,提高了散熱效率,相對於現有技術中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無須增加裝置的體積來提高散熱效率,同時將氫氧氣發生器設置在內殼內,進一步降低了整個裝置的體積,最終降低了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製造成本、功耗和用戶使用費用,方便了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市場推廣。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左視圖;圖3為圖1的俯視圖;圖4為圖1中A-A向剖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氫氧氣發生器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左視圖;圖7為圖5的俯視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氫氧氣發生器中的多槽電解極板的B向放大示意圖;圖9為圖8的C-C向剖視圖。上圖中:出風口 1、風機2、環形外殼3、洗氣阻火裝置4、阻火液位檢測裝置5、阻火液位檢測探針6、氫氧氣出口 7、防護罩8、洩壓閥9、氫氧氣導出管10、集氣穩流腔11、水氣分離裝置12、濾水膜片13、鎖緊螺栓組件14、正電極接線柱15、負電極接線柱16、密封頂蓋17、備用水箱水位檢測探針18、氫氧氣發生器19、備用水箱20、自動加水電磁閥21、回水電磁閥22、內殼支架23、氫氧氣發生器支腳24、環形內殼25、補水泵26、補水電磁閥27、上漏電流隔離板28、內導氣孔29、多槽電解極板30、內導流側板31、外導流側板32、外導氣孔33、集氣腔34、絕緣套35、正極板36、負極板37、第二內導流孔38、電解極固定板39、底座40、第一內導流孔41、電解液液位檢測裝置42、電解極固定板導氣孔43、外導流孔44、補液積汙腔45、散熱風道46、電解液47、進風口 48、下漏電流隔離板49、第二內導流孔50。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解決了現有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在電解水過程中散熱能力較差的問題,無需增加裝置的體積,進而降低了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製造成本、功耗和用戶的使用費用。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 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請參考附圖1-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通過電解水實現氫氣和氧氣的生產,該裝置包括內殼、氫氧氣發生器19、外殼、氫氧氣導出管10和風機2,其中:內殼是盛放電解液47的容器,其內填充有電解液47,為了保證氫氧氣的高效生產,其為密封性較高的腔體結構,當然為了實現設備裝機,該內殼具有可拆卸的密封頂蓋,該內殼可以為環形內殼25 (如圖2所示),即橫截面為環形面;氫氧氣發生器19設置在內殼中,並沉浸在電解液47中,通過其伸出的正電極接線柱15和負電極接線柱16接通電源實現水的電解。為了實現氫氧氣發生器19與電解液47的充分接觸,優選方案中,氫氧氣發生器19通過氫氧氣發生器支腳24設置在內殼的內腔中;外殼套設在內殼外部,是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主體外圍部件,安裝在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底座40上,外殼與內殼之間形成散熱風道46,外殼的進風口 48為散熱風道46的進口,外殼的出風口 I為散熱風道46的出口。當然同內殼一樣,本專利也不對外殼的形狀做具體限定,如圖2所示,外殼可以為環形外殼3,即橫截面為環形面,內殼通過內殼支架23設置在外殼內,該種結構與環形內殼25配合,形成環形散熱風道,不僅提高了通風能力,最重要的是提聞了內殼的散熱表面,進而提聞了散熱效率;風機2設置在散熱風道46上,可以設置在外殼的進風口 48,也以設置在外殼的出風口 1(如圖1所示),當然也可以設置在散熱風道46的中部。為了方便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生產組裝、設備維護,優先考慮將風機2設置在外殼的進風口 48或者出風口 I。具體的,風機2可以為抽風機,也可以為送風機。當然風機2可以為軸流風機,也可以為離心風機等其他種類的風機,鑑於本實施例中的風機2安裝位置與氣流的流通方向,優選的採用軸向送風能力較強的軸流風機。[0046]為了實現氫氧氣發生器19的正電極接線柱15和負電極接線柱16與電源的接線和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導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位於內殼頂部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穿出所述外殼,並與氫氧氣導出管10相連通,氫氧氣發生器19的正電極接線柱15、負電極接線柱16固定在氫氧氣導出腔體的密封頂蓋17上。參見圖1,密封頂蓋17通過均布的鎖緊螺栓組件14實現密封安裝。上述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內殼中填充有電解液47,氫氧氣發生器19沉浸在電解液47中進行水電解,在電解水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會與內殼內腔中的其他溫度較低部分的電解液47產生自對流流動,進而實現了將氫氧氣發生器19產生的熱量儘快地散發到電解液47中,同時升溫後的電解液47將熱量通過內殼散出,外殼和內殼之間形成散熱風道46,外殼的進風口 48和出風口 I分別為散熱風道46的進口和出口,在風機2的作用下氣流從散熱風道46的進口進入後對內殼冷卻,並從散熱風道46的出口排出,最終達到使得電解水產生的熱量儘快散出的目的。當然上述裝置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由於密度較低,會向著內殼頂部的氫氧氣導出腔體游離,進一步加劇了不同部位之間的電解液、氣液的熱交換,提高了散熱效率。本專利通過合理地設置氫氧氣發生器19和內殼之間的位置關係,通過氣液對流冷卻和風冷的兩種方式結合加速了熱量的散發,提高了散熱效率,相對於現有技術中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無須增加裝置的體積來提高散熱效率,同時將氫氧氣發生器19設置在內殼內,進一步降低了整個裝置的體積,最終降低了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製造成本、功耗和用戶使用費用,方便了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市場推廣。為了進一步提高整個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的散熱能力,可以在內殼的外壁表面上設置有呈陣列分布,且與內殼的內腔相連通的散熱管,電解液47在散熱管中流動,而位於散熱風道46中的散熱管與氣流產生更高效率的熱交換。當然還可以採用其他的增大換熱面積的方式進行,例如可以在內殼的外壁表面上設置有散熱片,為了保證途徑散熱片的氣流流動更加順暢,上述散熱片可以呈陣列分布。由於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中的消耗物質為水,所以為了保證生產的延續性,需要為整個裝置續水。因此,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還包括補水系統, 該補水系統包括補水電磁閥27、補水泵26、備用水箱20、電解液液位檢測裝置42和補水控制器,其中:補水電磁閥27和補水泵26串聯並將備用水箱20和內殼的內腔相連通,電解液液位檢測裝置42設置在內殼上,用於檢測內殼中電解液47的液位高度,補水控制器與電解液液位檢測裝置42、補水電磁閥27和補水泵26相連接,用於獲取電解液液位檢測裝置42檢測的電解液47的液位高度結果,並在檢測結果小於設定液位值時控制補水電磁閥27和補水泵26均打開以實現向內殼中補水。為了獲得更準確的液位高度檢測結果,上述電解液液位檢測裝置42可以選用防波動液位檢測裝置,排除了液位波動對檢測結果精度的影響。當然在向內殼中續水的過程中,備用水箱20的水位下降,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水進行補給,上述備用水箱20上設置有備用水箱水位檢測探針18和與水源相連通的自動加水電磁閥21,自動加水電磁閥21獲取備用水箱水位檢測探針18檢測的結果,且在該檢測結果小於預設水位時,自動打開並將水源的水引向備用水箱20中。氫氧氣導出管10將生產的氫氣和氧氣從內殼的氫氧氣導出腔體中導出,導出的氫氧氣可能直接應用燃燒,在燃燒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回火等現象。為了解決回火帶來的安全隱患問題,上述裝置還包括洗氣阻火裝置4,該洗氣阻火裝置4的內腔中填充有設定高度的水,且頂部設置有氫氧氣出口 7,氫氧氣導出管10的出口伸入到洗氣阻火裝置4的內腔中,並位於其液面之下,當產生回火現象時,通過水阻止其進一步的燃燒。在回火的情況下,氫氧焰遇到水時會熄滅達到阻燃的目的,同時會產生高壓氣流,使得整個洗氣阻火裝置4的內腔壓力驟增,這會帶來安全問題。為此,該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洗氣阻火裝置4上,用於在其內腔的壓力大於設定值時自動打開洩壓的洩壓閥9。具體的,上述洩壓閥9可以設置在洗氣阻火裝置4的頂端。在上述洩壓的過程中,會噴出大量的水霧,為了避免高溫的水霧肆意噴發,可以在洩壓閥9上設置防護罩8。上述氫氧焰在遇到水時還會產生爆鳴,為了解決此問題,在洩壓閥9的出口處設置消音器以消除爆鳴的聲音。當然,為了保證上述洗氣阻火裝置4中的水位在其正常的工作範圍之內,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還包括回水系統,所述回水系統還包括設置在洗氣阻火裝置4的頂部的阻火液位檢測裝置5 (通過其阻火液位檢測探針6檢測),該檢測裝置高於備用水箱20,連通備用水箱20和洗氣阻火裝置4的回水管道,其上設置有回水電磁閥22,和與阻火液位檢測裝置5和回水電磁閥22相連,並在阻火液位檢測裝置5的檢測結果小於或者大於其設定水位高度值時控制回水電磁閥22打開的回水控制器,實現了阻火液位檢測裝置5內腔中水位的穩定。優選的,上述回水管道連通備用水箱20和洗氣阻火裝置4的底部,方便了液體的回流。在產氣的過程中,氫氣和氧氣從電解液47中游離到氫氧氣導出腔體中,並最終進入到氫氧氣導出管10中,為了避免氣體攜帶的電解液流失,進而造成鹽分的損失,所述氫氧氣導出管10通過水氣分離裝置12與所述內殼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相連通,所述水氣分離裝置12包括殼體和設置在所述殼體內以將其分割成若干個相互隔離的集氣穩流腔11的濾水膜片13,其中位於所述水氣 分離裝置12底端的集氣穩流腔11與所述氫氧氣導出腔體相連通,位於所述水氣分離裝置12頂端的集氣穩流腔11與所述氫氧氣導出管10相連通。具體的上述濾水膜片13可以採用高分子微孔濾水鎳膜。當然,上述濾水膜片13還可以採用其他種類的膜片,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不對此作限定。請參考圖5-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氫氧氣發生器19具體構成如下:由上漏電流隔離板28、下漏電流隔離板49和分別位於兩者四周的四個外導流側板32圍成的外層,所述外導流側板32的頂部設置有外導氣孔33,底部設置有外導流孔44 ;位於上漏電流隔離板28和下漏電流隔離板49之間,且位於外層內的四個內導流側板31,所述外導流側板32和內導流側板31之間形成夾層,所述內導流側板31的頂部設置有內導氣孔29,其中的兩個相對的內導流側板31的兩端與外導流側板32相連接,其底部設置有與夾層相通的第一內導流孔41,另外兩個內導流側板31的底部設置有與夾層相通的第二內導流孔50,所述第二內導流孔50的直徑小於第一內導流孔41的直徑;分別設置在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31的頂部和底部的兩個電解極固定板39,兩個電解極固定板39之間設置有多片與內導流側板31平行的多槽電解極板30,位於頂部的電解極固定板39與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31和上漏電流隔離板28形成集氣腔34,且其上設置有與所述集氣腔34相通的電解極固定板導氣孔43,位於底部的電解極固定板39與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31和下漏電流隔離板49形成補液積汙腔45,且其上設置有與補液積汙腔45相連通的第三內導流孔38,所述集氣腔34通過內導氣孔29與所述夾層相連通,所述外導氣孔33與所述夾層相連通;分別設置在相對的兩個所述內導流側板31上,且與多片多槽電解極板30並排設置的正極板36和負極板37 ;位於所述夾層中,且分別與正極板36和負極板37相連的正電極接線柱15和負電極接線柱16,正電極接線柱15和負電極接線柱16從夾層穿出上漏電流隔離板28。在工作過程中,電解液由外導流側板32上的外導流孔44流入夾層中,並最終流入第一內導流孔41進入補液積汙腔45中,再由電解極固定板39上的第三內導流孔38進入到電解中心進行電解,電解產生的氫氣 和氧氣由於質量輕,由電解極固定板導氣孔43中上升進入到集氣腔34中,當積聚形成一定壓力時由內導氣孔29流出經過夾層再通過外導氣孔33排出並上升進入到氫氧氣導出腔體中。上述氫氧氣發生器19的各個部件為一體壓注成形,為了減少漏電,上述正電極接線柱15和負電極接線柱16外均套設有絕緣套35。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範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於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範圍。
權利要求1.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內腔中填充有電解液的內殼,其內設有沉浸於電解液中的氫氧氣發生器; 套設在所述內殼外部,且與所述內殼之間形成散熱風道的外殼,位於所述內殼頂部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穿出所述外殼,且連通有氫氧氣導出管,所述氫氧氣發生器的正、負電極接線柱固定在所述氫氧氣導出腔體的密封頂蓋上,所述外殼的進風口與出風口分別為所述散熱風道的進口和出口 ;和 設置在所述散熱風道上的風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內殼的外壁表面上設置有呈陣列分布,且與所述內殼的內腔相連通的散熱管;或者,所述內殼的外壁表面上設置有呈陣列分布的散熱片。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補水系統,所述補水系統包括:通過串聯的補水電磁閥和補水泵與所述內殼的內腔相連通的備用水箱;設置在所述內殼上,用於檢測電解液的液位高度的防波動液位檢測裝置;和與所述防波動液位檢測裝置相連以獲取其檢測結果並在檢測結果小於設定液位值時控制所述補水電磁閥和補水泵均打開以向所述內殼中補水的補水控制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內腔中填充有設定高度的水的洗氣阻火裝置,其頂部設置有氫氧氣出口,所述氫氧氣導出管的出口伸入到所述洗氣阻火裝置的內腔中,且位於液面之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回水系統,所述回水系統包括:設置在所述洗氣阻火裝置頂部的阻火液位檢測裝置,其高於所述備用水箱;連通所述備用水箱和洗氣阻火裝置的回水管道,其上設置有回水電磁閥;和與所述阻火液位檢測裝置和回水電磁閥相連,且在所述阻火液位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小於其設定水位高度值時控制所述回水電磁閥·打開的回水控制器。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洗氣阻火裝置的頂端,用於在其內腔的壓力大於設定值時打開的洩壓閥。
7.根據權利要求4或者5或者6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罩設在所述洩壓閥上的防護罩及設置在所述洩壓閥的出口的消音器。
8.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氫氧氣導出管通過水氣分離裝置與所述內殼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相連通,所述水氣分離裝置包括外殼和設置在外殼內以將其分割成若干相互隔離的集氣穩流腔的濾水膜片,其中位於所述水氣分離裝置底端的集氣穩流腔與所述氫氧氣導出腔體相連通,位於所述水氣分離裝置頂端的集氣穩流腔與所述氫氧氣導出管相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氫氧氣發生器包括: 由上漏電流隔離板、下漏電流隔離板和分別位於兩者四周的四個外導流側板圍成的外層,所述外導流側板的頂部設置有外導氣孔,底部設置有外導流孔; 位於上漏電流隔離板和下漏電流隔離板之間,且位於外層內的四個內導流側板,所述外導流側板和內導流側板之間形成夾層,所述內導流側板的頂部設置有內導氣孔,其中的兩個相對的內導流側板的兩端與外導流側板相連接,其底部設置有與夾層相通的第一內導流孔,另外兩個內導流側板的底部設置有與夾層相通的第二內導流孔,所述第二內導流孔的直徑小於第一內導流孔的直徑; 分別設置在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的頂部和底部的兩個電解極固定板,兩個電解極固定板之間設置有多片與內導流側板平行的多槽電解極板,位於頂部的電解極固定板與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和上漏電流隔離板形成集氣腔,且其上設置有與所述集氣腔相通的電解極固定板導氣孔,位於底部的電解極固定板與四個所述內導流側板和下漏電流隔離板形成補液積汙腔,且其上設置有與補液積汙腔相連通的第三內導流孔,所述集氣腔通過內導氣孔與所述夾層相連通,所述外導氣孔與所述夾層相連通; 分別設置在相對的兩個所述內導流側板上,且與多片多槽電解極板並排設置的正極板和負極板; 位於所述夾層中,且分別與正極板和負極板相連的正電極接線柱和負電極接線柱,正電極接線柱和負電極接線柱從夾層穿出上漏電流隔離板。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氫氧氣發生器為一體壓注成形結構,且 所述正電極接線柱和負電極接線柱外均套設有絕緣套。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包括內腔中填充有電解液的內殼,其內設有沉浸於電解液中的氫氧氣發生器;套設在所述內殼外部,且與所述內殼之間形成散熱風道的外殼,位於所述內殼頂部的氫氧氣導出腔體穿出所述外殼,且連通有氫氧氣導出管,所述氫氧氣發生器的正、負電極接線柱固定在所述氫氧氣導出腔體的密封頂蓋上,所述外殼的進風口與出風口分別為所述散熱風道的進口和出口;和設置在所述散熱風道上的風機。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解決了現有的電解水制氫氧氣裝置在電解水過程中散熱效率較低的問題,進而無需增加整個裝置的體積,最終降低了裝置的製造成本、功耗和用戶使用費用。
文檔編號C25B9/00GK203128669SQ201220702460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8日
發明者張越勝 申請人:北京中氣華辰新能源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