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移栽機及其缽苗餵入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8:59:56 2
專利名稱:一種移栽機及其缽苗餵入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移栽機,特別是一種移栽機及其缽苗餵入機構。
背景技術:
移栽技術是蔬菜、菸草、部分玉米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移栽具有對氣候的補償作用和使作物提早成熟的綜合效益,可以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土地資源,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非常可觀。為了提高移栽的作業效率,降低人工的勞動強度,人們設計了多種移栽機械部分代替人工作業。在移栽機移栽作業的過程中,人工的投苗速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移栽作業效率, 現在市面上的各種移栽機也用了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效率和效果上還有待更進一步提聞。參見圖I,圖I為現有技術的移栽機栽植機構結構不意圖。現有技術的移栽機作業過程中,其栽植總成10在拖拉機行走方向上做逆時針旋轉運動,栽植單體20在運動過程中完成苗的移栽作業。人正對栽植總成10而坐,當栽植單體20經過面前時,需要人工將苗從苗架上取下,逐一將苗投入栽植單體20的鴨嘴30之中,完成苗的餵入工作。該種方法能保持較低的漏栽率,但作業效率也較低,人工作業強度較大,仍然較大程度地限制了移栽機作業效率,栽植單體20在作業過程中是運動的,人工投苗時,各個栽植單體20的運動是在一個垂直平面上,不符合人的作業習慣,人工作業風險較高。且該類型移栽機受結構的限制,使得投苗人員的座位相對於栽植單體20處於較高位置,人工投苗過程中始終需要彎著身體,增加了勞動強度,不適合長時間連續作業,從而降低了移栽作業效率。申請號為「200910237990」,名稱為「一種輸送帶-轉盤組合式餵苗裝置」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所公開的餵苗裝置雖可實現自動餵苗,但其輸送臺與分缽轉盤的同步傳動要求較高,容易夾苗,造成缽苗的損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移栽機作業時的移栽效率、減低人工投苗作業勞動強度以及避免作業過程中造成人員傷害的移栽機及其缽苗餵入機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移栽機的缽苗餵入機構,安裝在移栽機的機架上並設置在所述移栽機的栽植機構上方,其中,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包括投苗部件和導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與所述移栽機的傳動機構連接,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對應於所述投苗部件及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投苗部件包括能水平轉動的投苗筒和多個投苗杯,所述多個投苗杯安裝在所述投苗筒內,所述投苗杯對應於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具有一打開位置和一閉合位置。上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中,所述的投苗杯包括杯體、活門和開閉控制機構,所述活門安裝在所述杯體的下端,所述開閉控制機構與所述活門連接。上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中,所述活門為兩片圓錐形門片,所述門片的上端分別與所述杯體的下端樞接,所述開閉控制機構包括配重塊和支撐板,所述配重塊與所述門片分別連接,所述支撐板安裝在所述導苗部件上方。上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中,所述投苗筒包括圓柱狀筒壁和扣合在所述筒壁上端的投苗筒蓋板,所述投苗筒蓋板上均布多個投苗孔,所述多個投苗孔對應於所述多個投苗杯設置。上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中,所述導苗部件為導苗筒,所述導苗筒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投苗筒的下端,所述導苗筒的下端對應於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導苗筒具有一便於缽苗下滑的錐度。為了更好地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移栽機,包括機架及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行走機構、傳動機構、缽苗餵入機構和栽植機構,所述缽苗餵入機構設置在所述栽植機構的上方,所述行走機構、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和所述栽植機構分別與所述傳動機構連接,其中,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包括投苗部件和導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與所述傳動機構連接,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對應於所述投苗部件及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投苗部件包括能水平轉動的投苗筒和多個投苗杯,所述多個投苗杯安裝在所述投苗筒內,所述投苗杯對應於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具有一打開位置和一閉合位置。上述的移栽機,其中,所述的投苗杯包括杯體、活門和開閉控制機構,所述活門安裝在所述杯體的下端,所述開閉控制機構與所述活門連接。上述的移栽機,其中,所述活門為兩片圓錐形門片,所述門片的上端分別與所述杯體的下端樞接,所述開閉控制機構包括配重塊和支撐板,所述配重塊與所述門片分別連接,所述支撐板安裝在所述導苗部件上方。上述的移栽機,其中,所述投苗筒包括圓柱狀筒壁和扣合在所述筒壁上端的投苗筒蓋板,所述投苗筒蓋板上均布多個投苗孔,所述多個投苗孔分別對應於所述多個投苗杯設置。上述的移栽機,其中,所述導苗部件為導苗筒,所述導苗筒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投苗筒的下端,所述導苗筒的下端對應於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導苗筒具有一便於缽苗下滑的錐度。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在於I、採用轉盤式投苗餵入方案,解決了移栽苗高速餵入問題,降低了勞動強度、提升了作業效率、優化了移栽機作業質量;2、實現投苗筒與栽植總成之間同步旋轉的調節方式,當株距發生變化時,採用更換傳動機構中的鏈輪,調節栽植總成同投苗筒之間的傳動比,以達到準確投苗的目的;3、採用相對獨立的投苗杯,以及在投苗杯下端設置投苗開閉機構,最大程度地保護缽苗,不夾苗,不傷苗。總之,本實用新型能有效地解決移栽作業時,人工投苗效率對移栽機作業效率的限制。投苗裝置水平旋轉運動,降低了投苗難度。多投苗杯設置,增加了人工投苗的緩衝時間,避免了因人工暫時失誤造成漏投而難以補救的現象。投苗裝置對栽植單體投苗,再加上投苗裝置的護罩設計,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投苗作業人員免受傷害。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I為現有技術的移栽機栽植機構結構示意圖;圖2 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移栽機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右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缽苗餵入機構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本實用新型的傳動機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投苗部件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投苗筒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
現有技術10栽植總成20栽植單體30 鴨嘴本實用新型I機架2行走機構3傳動機構31地輪傳動部件32傳動軸33栽植單體傳動部件 34投苗筒傳動部件4缽苗餵入機構41投苗部件411投苗筒4111筒壁4112投苗筒蓋板4113投苗孔412投苗杯4121杯體4122活門4123開閉控制機構41231配重塊41232支撐板413支軸42導苗部件421導苗筒43支架5栽植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參見圖2、圖3,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移栽機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右視圖。本實用新型的移栽機,包括機架I及安裝在所述機架I上的行走機構2、傳動機構3、缽苗餵入機構4和栽植機構5,所述缽苗餵入機構4設置在所述栽植機構5的上方並通過一支架43安裝在所述栽植機構5上,所述行走機構2、所述缽苗餵入機構4和所述栽植機構5分別與所述傳動機構3連接,因該移栽機的其他部件結構、功用及連接關係等均為較成熟的現有技術,在此不作贅述,下面僅對起缽苗餵入機構4予以詳細說明。參見圖4、圖5,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缽苗餵入機構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的本實用新型的傳動機構示意圖。所述缽苗餵入機構4包括投苗部件41和導苗部件42,所述投苗部件41與所述傳動機構3連接,所述導苗部件42分別對應於所述投苗部件41及所述栽植機構5設置,所述投苗部件41包括能水平轉動的投苗筒411和多個投苗杯412,該投苗筒411安裝支撐在一支軸413上,該支軸413與支架43連接,該投苗筒411可繞該支軸413的軸線水平旋轉。所述多個投苗杯412安裝在所述投苗筒411內,所述投苗杯412對應於所述導苗部件42分別具有一打開位置和一閉合位置。所述導苗部件42為導苗筒421,所述導苗筒421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投苗筒411的下端,所述導苗筒421的下端對應於所述栽植機構5設置,所述導苗筒421具有一便於缽苗下滑的錐度。參見圖6,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投苗部件結構示意圖。所述的投苗杯412包括杯體4121、活門4122和開閉控制機構4123,所述活門4122安裝在所述杯體4121的下端,所述開閉控制機構4123與所述活門4122連接。所述活門4122為兩片圓錐形門片,所述門片的上端分別與所述杯體4121的下端樞接,所述開閉控制機構4123包括配重塊41231和支撐板41232,所述配重塊41231與所述門片分別連接,所述支撐板41232安裝在所述導苗部件42上方。參見圖7,圖7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投苗筒結構示意圖。所述投苗筒411包括圓柱狀筒壁4111和扣合在所述筒壁4111上端的投苗筒蓋板4112,所述投苗筒蓋板4112上均布多個投苗孔4113,所述多個投苗孔4113分別對應於所述多個投苗杯412設置。本實施例中,投苗筒411共有6個投苗杯412,呈圓周分布。移栽時,人工將缽苗直接投入投苗杯412中,投苗杯412在傳動機構3的驅動下,圍繞中心做旋轉運動。該傳動機構3包括地輪傳動部件31、傳動軸32、栽植單體傳動部件33和投苗筒傳動部件34,地輪傳動部件31將運動傳遞到傳動軸32,傳動軸32帶動栽植單體傳動部件33運動,栽植單體傳動部件33傳動投苗筒傳動部件34,從而帶動投苗筒411做旋轉運動,投苗杯412在投苗筒411的帶動下,圍繞投苗筒411的中心做旋轉運動。當投苗杯412經過導苗筒421上端時,此時投苗杯412上的配重塊41231被支撐板41232頂起,投苗杯412打開,缽苗經由導苗筒421落入剛好經過的栽植機構5的栽植單體之中,完成投苗過程。投苗筒411的投苗杯412呈水平圓周旋轉運動,投苗杯412的水平運動,降低了投苗的難度,提高了投苗的準確度。本實施例中,投苗筒411共有6個投苗杯412,人工可一次性連續投入6株缽苗,增加了投苗的緩衝時間,避免了人工的一時失誤而造成的漏投。投苗筒411的設計,將人工向栽植單體投苗過程優化,降低了投苗作業的難度、提高了投苗的準確率,同時避免了人工投苗速度對於移栽機作業效率的限制。據測算,人工直接向在栽植單體投苗的移栽速度35株/分鐘,而通過投苗筒411投苗的移栽速度可達到100株/分鐘,效率提升了 3倍。工作時,根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物有著不同的農藝要求,尤其是株距,要求經常性的變動。株距的變動,需要通過改變栽植機構5同地輪之間的傳動比以及栽植機構5上的栽植單體的數量,以達到農藝上株距的要求。無論是栽植機構5同地輪之間傳動比的變動,還是栽植機構5上栽植單體數量的增減,都直接影響到栽植機構5同投苗筒411之間的同步。因此,要求投苗筒411的旋轉速度同栽植機構5旋轉速度變化一致,確保投苗的準確。以栽植機構5中安裝6個栽植單體為例,為了達到兩者同步轉速,必須通過更換栽植單體傳動部件33中的鏈輪為17齒,以使投苗筒411同栽植機構5的傳動比為1:1。[0053]總之,本實用新型能有效地解決移栽作業時,人工投苗效率對移栽機作業效率的限制。投苗裝置水平旋轉運動,降低了投苗難度。多投苗杯設置,增加了人工投苗的緩衝時間,避免了因人工暫時失誤造成漏投而難以補救的現象。投苗裝置對栽植單體投苗,再加上投苗裝置的護罩設計,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投苗作業人員免受傷害。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 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移栽機的缽苗餵入機構,安裝在移栽機的機架上並設直在所述移栽機的栽植機構上方,其特徵在於,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包括投苗部件和導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與所述移栽機的傳動機構連接,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對應於所述投苗部件及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投苗部件包括能水平轉動的投苗筒和多個投苗杯,所述多個投苗杯安裝在所述投苗筒內,所述投苗杯對應於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具有一打開位置和一閉合位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投苗杯包括杯體、活門和開閉控制機構,所述活門安裝在所述杯體的下端,所述開閉控制機構與所述活門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活門為兩片圓錐形門片,所述門片的上端分別與所述杯體的下端樞接,所述開閉控制機構包括配重塊和支撐板,所述配重塊與所述門片分別連接,所述支撐板安裝在所述導苗部件上方。
4.如權利要求I、2或3所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投苗筒包括圓柱狀筒壁和扣合在所述筒壁上端的投苗筒蓋板,所述投苗筒蓋板上均布多個投苗孔,所述多個投苗孔對應於所述多個投苗杯設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缽苗餵入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導苗部件為導苗筒,所述導苗筒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投苗筒的下端,所述導苗筒的下端對應於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導苗筒具有一便於缽苗下滑的錐度。
6.一種移栽機,包括機架及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行走機構、傳動機構、缽苗餵入機構和栽植機構,所述缽苗餵入機構設置在所述栽植機構的上方,所述行走機構、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和所述栽植機構分別與所述傳動機構連接,其特徵在於,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包括投苗部件和導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與所述傳動機構連接,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對應於所述投苗部件及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投苗部件包括能水平轉動的投苗筒和多個投苗杯,所述多個投苗杯安裝在所述投苗筒內,所述投苗杯對應於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具有一打開位置和一閉合位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移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投苗杯包括杯體、活門和開閉控制機構,所述活門安裝在所述杯體的下端,所述開閉控制機構與所述活門連接。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移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活門為兩片圓錐形門片,所述門片的上端分別與所述杯體的下端樞接,所述開閉控制機構包括配重塊和支撐板,所述配重塊與所述門片分別連接,所述支撐板安裝在所述導苗部件上方。
9.如權利要求6、7或8所述的移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投苗筒包括圓柱狀筒壁和扣合在所述筒壁上端的投苗筒蓋板,所述投苗筒蓋板上均布多個投苗孔,所述多個投苗孔分別對應於所述多個投苗杯設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移栽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導苗部件為導苗筒,所述導苗筒的上端對應設置在所述投苗筒的下端,所述導苗筒的下端對應於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導苗筒具有一便於缽苗下滑的錐度。
專利摘要一種移栽機及其缽苗餵入機構,該移栽機包括機架及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行走機構、傳動機構、缽苗餵入機構和栽植機構,所述缽苗餵入機構設置在所述栽植機構的上方,所述行走機構、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和所述栽植機構分別與所述傳動機構連接,所述缽苗餵入機構包括投苗部件和導苗部件,所述投苗部件與所述傳動機構連接,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對應於所述投苗部件及所述栽植機構設置,所述投苗部件包括能水平轉動的投苗筒和多個投苗杯,所述多個投苗杯安裝在所述投苗筒內,所述投苗杯對應於所述導苗部件分別具有一打開位置和一閉合位置。本實用新型能提高移栽機作業時的移栽效率、減低人工投苗作業勞動強度以及避免作業過程中造成人員傷害。
文檔編號A01C11/02GK202488981SQ2012200976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5日
發明者蘭寧, 宋寅東, 李長健, 王建吾, 王長會, 邵合勇, 陸文平, 陳偉, 陳堯 申請人: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