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鈕裝置及保護罩的製作方法
2023-06-07 04:51:21 2
專利名稱:按鈕裝置及保護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按鈕裝置及保護罩,更詳細而言適用於設置在例如雨水等容易侵入的場所上的電梯裝置、或者在屋外使用的升降設備的控制器等上的按鈕裝置及安裝於該按鈕裝置的按鈕上的保護罩。
背景技術:
電梯按鈕的保護裝置是用於防水及防塵所必須的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I或2中也公開了這種保護裝置。其中,專利文獻I所述的發明的電梯的按鈕裝置具有:為了不損害電梯的按鈕裝置的操作性而能可靠地防止雨水的侵入,設置於乘梯區側壁面上的按鈕部;以及從該按鈕部的上表面突出並配設於該按鈕部的周圍的突出框體部,其特徵為,具有:緊貼固定於突出框體部的周圍的由具有防水性的部件構成的外緣體;以形成包括按鈕部及突出框體部的密閉空間的方式緊貼固定於上述外緣體上的由具有防水性的部件構成的透明保護過濾器;以及以不妨礙看到按鈕部的方式配置於透明保護過濾器與按鈕部之間並將施加於透明保護過濾器上的按壓力傳遞到按鈕部上的傳遞體,上述透明保護過濾器及上述外緣體中至少一方由具有撓性的部 件構成。另外,專利文獻2所述的發明的電梯按鈕的保護裝置,為了防止惡意損傷及由水分引起的損傷而用於按鈕,支撐於平板上的變位部通過按壓而向按壓方向變位,隨之按鈕輸出動作信號,其特徵為具有保護部件,該保護部件包括:固定於上述平板上並以包圍上述變位部的外側的方式配置,而且向其外周端傾斜且沒有角部的曲線外周形狀的厚壁部;以及與該厚壁部一體設置且覆蓋上述變位部的頂部面的薄壁部。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9 - 315710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 - 227356號公報但是,在專利文獻I所述的發明中,由於按鈕保護材料安裝部以包圍按鈕外周的方式安裝於固定按鈕的平板上,因此在按鈕附近配置盲文標牌等的情況下,外緣體登上盲文標牌,粘接面不能與平板接觸,因此需要重新貼上盲文標牌。在專利文獻2的發明中,如果保護部件為避開位於按鈕附近的盲文標牌的橢圓外周形狀,則不與配置於按鈕附近的盲文標牌幹涉而能夠在平板上安裝保護部件。但是,在按鈕外緣和盲文標牌以接觸的狀態配置的情況下,由於粘接部柔軟,因此能夠從盲文標牌的上方粘貼,但由於由盲文標牌和平板形成的階梯,在平板與粘接部之間產生空間。由此,在設置於外緣部上的貫通孔堵塞的情況下,存在從上述空間侵入的雨水等積存於罩內的可能性。即,在現有技術中,在安裝按鈕裝置時的操作性和安裝後的防水功能上存在問題。
發明內容
於是,本發明想要解決的問題在於:能夠使安裝變得簡單,且可靠地發揮防水功倉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一方案是一種按鈕裝置,該按鈕裝置具有:通過按壓操作而變位的按鈕部;能夠往復運動地支撐上述按鈕部的框體;以及覆蓋上述按鈕部與上述框體之間的間隙的保護罩,其特徵在於,上述保護罩具有:與上述按鈕部粘接的第一粘接部;與上述框體粘接的第二粘接部;以及設置於上述第一及第二粘接部之間並將上述間隙保持為防水狀態的彈性變形部。另外,第二方案是一種保護罩,該保護罩安裝於按鈕裝置上,該按鈕裝置具有通過按鈕操作而變位的按鈕部、以及能夠往復運動地支撐上述按鈕部的框體,上述保護罩的特徵在於,具有:與上述按鈕部粘接的第一粘接部;與上述框體粘接的第二粘接部;以及設置於上述第一及第二粘接部之間,並將上述按鈕部與框體之間的間隙保持為防水狀態的彈性變形部。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據本發明,能夠使安裝變得簡單,並可靠地發揮防水功能。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梯的按鈕裝置的主視圖。圖2是放大表示圖1的按鈕裝置的按鈕保護罩的圖。圖3是圖2的按鈕保護罩的右視圖。圖4是圖2的A — A線剖視圖。圖5是表示按鈕裝置的未按壓時的狀態的圖1的B — B線主要部分剖視圖。圖6是表示按鈕裝置的按壓時的狀態的圖1的B — B線主要部分剖視圖。圖中:I 一按鈕,2 一平板,3 一按鈕部,5 —框體,7 一盲文標牌,9 一保護罩,9A —外緣,
14一彈性變形部,16 —凸部,17 —凹部,25 —第一粘接部,26 一第二粘接部,28 一第一粘接部與第二粘接部的互相相對的端部之間的間隔。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特徵為:將保護罩粘接固定於按鈕部表面和包圍按鈕部的框體的表面上,保護罩在允許上述按鈕部的變位的狀態下覆蓋產生於按鈕部與框體之間的槽部(間隙)。以下,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梯的按鈕裝置(以下,簡稱為按鈕裝置)的主視圖。在該圖中,在電梯的未圖示的轎廂內及乘梯區具有用於登記呼叫的按鈕I。如圖5所示,該按鈕I基本上包括:框體5 ;能夠在框體5的內側的孔部(按鈕保持部)8內滑動的按鈕部3 ;以及上述框體5及按鈕部3分別粘接於內表面側,並以覆蓋形成於兩者之間的槽部(間隙)11 (參照圖5 (b))的方式安裝的保護罩9。此外,圖5 (a)是表示按鈕裝置的按鈕部的未按壓時的狀態的剖視圖,圖5 (b)是圖5 (a)的標上圓標記的部分的放大圖,圖5 (c)是表示相同部分的另一個例子的圖。按鈕I安裝於轎廂內的操作面板及乘梯區的操作面板的平板2上,若由乘客從表面側按壓按鈕部3,則如圖6 (a)所示向按壓方向4變位,未圖示的控制電路接收通過該按壓而發生的操作信號,控制電路根據接收的按鈕I的呼叫方向而輸出動作信號。另外,在平板2上,如圖1所示在按鈕I的側方、在圖1中為框體5的左側的緣部6上接觸盲文標牌7的右端部21的狀態下配置盲文標牌7。此外,圖6 (a)是表示按鈕裝置的按鈕部的按壓時的狀態的剖視圖,圖6 (b)是圖6 (a)的標上圓標記的部分的放大圖,圖6 (c)是表示相同部分的另一個例子的圖。圖2是放大表示圖1的按鈕裝置的上側的按鈕的保護罩的圖,圖3是其右視圖,圖4是圖2的A-A線剖視圖。在這些圖中,保護罩9由利用樹脂材料一體成形的撓性的薄膜構成。保護罩9對應於框體5的形狀而形成為外形大致四邊形,在從外周距離預先設定的距離的內側環狀地連續形成向按鈕I的外側突出的彈性變形部14。作為保護罩9的內側且與利用凸部16形成箭頭(方向標記)15的按鈕部3的表面相對的部分成為凹部17,該凹部17在與上述凸部16具有預定的間隙的狀態下成為嵌合關係,從該凹部17的形成部分至上述彈性變形部14立起的部分成為平面狀的第一密封部18。第一密封部18成為與按鈕部3的表面粘接的第一粘接面25。在本實施方式中,框體5安裝於平板2的孔部8的內周面上,按鈕部3沿著該內表面在圖5及圖6中在垂直方向往復運動。由此,在框體5的內側的按鈕部安裝部5C上,沿著內緣部在內側設置框側突起5B,與之相對應地沿著按鈕部3的外周的下端部的外緣部在外側設置按鈕部側突起3B。如圖5 (b)所示,框側突起5B和按鈕部側突起3B在按鈕部3處於初始狀態(未施加按壓力的狀態)時,突起彼此相碰撞,成為配合狀態,限制按鈕部3的再上升位置。此時,在按鈕部3的圖中的下側設置開關機構或開關連動機構,將按鈕部3利用未圖示的彈性部件始終向垂直上方推壓。·由此,若抵抗彈性部件的彈力而按壓按鈕部3則下降,若解除按壓,則上升。如此,框體5可往復運動(圖示按壓方向4及按壓相反方向)地支撐按鈕部3,突起5B、3B相互配合,進行初始位置的定位。由此,框側突起5B作為按鈕部3的制動器而起作用。框體5的上端面5A形成為內側比外側從平板2更突出的具有傾斜的傾斜面,如圖4所示,保護罩9的外周部按照該形狀而作為第二密封部19形成為具有相同的傾斜的傾斜面。而且,該傾斜面成為與框體5的上端面5A粘接的第二粘接面26。即,保護罩9形成為如下形狀,按鈕部3的表面3A與第一及第二粘接面25粘接固定,框體5的上端面5A與第二粘接面26粘接固定,彈性變形部14完全覆蓋通過上述突起5B、3B的配合而產生的按鈕部3與框體5之間的槽部(間隙)11。而且,通過做成這種形狀,能夠將在按壓按鈕部3時的變位量13 (參照圖6 (b))利用彈性變形部14來吸收。此外,第一及第二粘接面25、26在保護罩9的下表面10之中,前者成為與按鈕部3的上表面相對的大致四邊形的面,後者成為與傾斜的上端面5A相對的四邊形的環狀的面。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按鈕部3形成為外形大致四邊形,但還可以形成為圓形。在該情況下,框體5的按鈕部安裝部5C也形成為圓形。此外,就按鈕部3和框體5的外形形狀而言,若按鈕部3可往復移動地保持於框體5的按鈕部安裝部5C上,則什麼樣的形狀都可以。如圖5所示,保護罩9通過經由第一及第二粘接面25、26而只粘接固定按鈕部3的表面3A和框體5的上端面5A,用彈性變形部14覆蓋產生於按鈕部3與框體5之間的槽部11。此時,利用由按鈕部3的表面3A和第一粘接面25形成的第一密封部18、及由框體5的上端面5A和第二粘接面26形成的第二密封部19,不論按鈕部3的變位位置如何,能夠從外部完全隔斷槽部11。其結果,能夠可靠地防止來自外表面的雨水等向槽部11侵入。
由撓性薄膜成形的保護罩9的第二密封部19由於在與框體5的上端面5A連續的外周的立起部20上不需要粘接面,因此如圖5(a)所示,即使在使盲文標牌7的圖示右端部21在按鈕I的左側6與框體5的側面接觸而配置的情況下,不重新貼上盲文標牌7也能安裝於按鈕I上。但是,以提高保護罩9向按鈕I的固定性能及防水性作為目的,如圖5 (b)所示,還可以以不與盲文標牌7的厚度7A幹涉的程度設置向立起部20固定的固定部22。如此,如圖5 (b)及(C)或圖6 (b)及(C)放大所示,由於不論在保護罩9的外緣是否設置固定部22,保護罩9的外緣9A設定為不與和框體5鄰接配置的盲文標牌7幹涉的形狀或位置,因此即使存在與按鈕I的框體5的外周(立起部20)接觸而配置的盲文標牌7,盲文標牌7與保護罩9的外緣9A也不幹涉。由此,不會由於盲文標牌7與平板2之間的階梯而在保護罩9與盲文標牌7或平板2之間產生空間,能夠保持按鈕I表面與保護罩9之間的防水性。其結果,不需要設置以排水為目的的貫通孔等。並且,彈性變形部14考慮到由按鈕部3的按壓4引起的變位量13 (參照圖6 (b))而設定為如下,在由利用者23按壓按鈕部3而產生用附圖標記13表示的變位13的情況下,在最大變位量時也位於彈性變形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變形部14的形狀及突出量設定為如下,S卩,突出部14的長度比相互靠近的第一粘接面25的端部25a與第二粘接面26的端部26a的距離27還長,並且比在上述變位量13為最大時的上述端部25a、26a的間隔28還長,而且向保護罩9的表面側(在圖中為上方)維持凸形狀。由此,不論按鈕部3的未按壓時及按壓時,如圖5及圖6所示,彈性變形部14朝向保護罩9的表面側維持凸形狀,不阻礙在按壓操作按鈕部3時的變位,在按鈕部3變位時也能夠保持從槽部11的外部的防水狀態。另外,由於彈性變形部14起到考慮按鈕I的按鈕部3的變位量的作為餘量的功能,因此還具有防止由按鈕按壓操作引起的保護罩9的粘接部剝離的功能。S卩,即使在產生上述變位的情況下,彈性變形部14也進行撓性變形24,不會發生在第一密封部18與第一粘接面25、及第二密封部19與第二粘接面26之間產生剝落的力。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變形部4形成為向保護罩9的表面側突出的彎曲形狀,但若為防水結構且能彈性變形,則不限定形狀,例如還能夠形成為波紋狀。另外,若以透明的撓性薄膜形成保護罩9,則能夠容易看到印刷於按鈕I的按鈕部3的表面3A上的方向標記15。並且,若在按鈕I的按鈕部3的表面3A上形成有方向標記15等表示按鈕信息的凸部16的情況下,預先在保護罩9的下表面10上設置與凸部16接觸的與按鈕部3表面3A的凸部16 —致的與凸部16相同形狀的凹部17,則也不會在保護罩9的第一粘接面25與按鈕部3的表面3A之間產生從上述表面3A揭下保護罩9的力。並且,若設置上述凹部17,則還提高由利用者進行的按鈕部3的按壓操作所引起的相對於保護罩9的第一粘接面25的固定性能。並且,即使在將保護罩9安裝於在按鈕部3的表面形成凸部16的方向標記15上的情況下,對位也簡單,能夠容易安裝。另外,即使在安裝之後,也由於上述凸部16和凹部17而接觸面積增加,能夠實現保護罩9的第一粘接面25與按鈕部3的表面3A的剝離防止及氣泡的混入防止等。此時,若凹部17也與凸部16粘接,則剝離防止功能進一步提高。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做成按鈕部3的整個表面由撓性薄膜12覆蓋的形狀,但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形成為以不與方向標記15幹涉的形式切下的形狀,並且在按鈕部3的外緣部的附近,粘接保護罩9的第一粘接面25與按鈕部3表面3A。即使為這種方式,也能利用按鈕部3的表面3A與第二粘接面15的粘接部分和框體5的上端面5A與第二粘接面26的粘接部分包圍槽部11,利用彈性變形部14從外部完全隔斷槽部11。另外,若如上所述將保護罩9形成為覆蓋按鈕部3的整個表面的形狀,則通過進行往復運動的按鈕部3的變位,即使萬一在按鈕部表面3A與第一粘接面25的粘接部分發生剝落,按鈕部3的表面3A保持被保護罩9覆蓋的狀態,不會失去防止水侵入的功能,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水從槽部11侵入。並且,由於彈性變形部14比上述距離27及上述間隔28還長,不論按鈕部3的未按壓時及按壓時,都維持凸形狀,因此始終以圓頂形覆蓋槽部11,由於彈性變形部14的兩端部用第一及第二粘接部25、26粘接,因此能夠始終確保槽部11的密封性。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起到如下效果。I)由於即使在按壓操作按鈕部3的情況下,也通過彈性變形部14的彈性變形而維持防水結構,因此不論按鈕部3是否進行按壓操作,都能夠確保防水性。2)由於將保護罩9用第一密封部18的第一粘接面25與按鈕部3的表面3A粘接,並且用第二密封部19的第二粘接面26與框體5的上端面5A粘接,因此能夠簡單地在按鈕I上安裝保護罩9。
3)由於第一及第二密封部18、19之間為彈性變形部14,因此只是將第一及第二密封部18、19的第一及第二粘接面25、26分別與按鈕部3及框體5的表面3A及上端面5A粘接,不論按鈕部3的按壓位置都能夠做成防水結構,能夠得到上述I)的效果。4)通過將保護罩9的第二密封部19的外緣9A距離平板2的高度位置設定為不與盲文標牌7幹涉的高度(或位置),不用考慮平板2的盲文標牌7的有無就能夠簡單地在按鈕I上安裝保護罩9。5)若在與設置於按鈕部3上的方向標記15等的凸部16相對應的位置設置凹部17,在凸部16上覆蓋凹部17,將第一密封部18與按鈕部3粘接,則不僅對位變得簡單,還提高由利用者進行的按鈕部3的按壓操作所引起的相對於保護罩9的第一粘接面25的固定性能。6)並且,若還粘接凸部16與凹部17之間,則粘接強度增加,能夠防止保護罩9的剝離及向保護罩9與按鈕部表面3A之間的氣泡的混入。7)若將保護罩9做成覆蓋按鈕部3的整個面的形狀,則即使在按鈕部表面3A與第一粘接面25的粘接部分上產生剝落,也能夠維持防水功能。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權利要求書之中的按鈕部與附圖標記3對應,框體與附圖標記5對應,保護罩與附圖標記9對應,第一粘接部與附圖標記25對應,第二粘接部與附圖標記26對應,彈性變形部與附圖標記14對應,第一粘接部與第二粘接部的互相相對的端部之間的間隔與附圖標記28對應,凸狀部與凸部16對應,凹狀部與凹部17對應,平板與附圖標記2對應,盲文標牌與附圖標記7對應,第二粘接部的外緣與保護罩的外緣9A對應。並且,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形,包含於權利要求書所述的技術思想的所有技術性事項均為本發明的對象。上述實施方式表示了適當的例子,但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則能夠根據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容,實現各種代替例、修正例、變形例或改進例,這些例子都包含於所添附的權利要求書所述的技術性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按鈕裝置,具有:通過按壓操作而變位的按鈕部;能夠往復運動地支撐上述按鈕部的框體;以及覆蓋上述按鈕部與上述框體之間的間隙的保護罩,其特徵在於, 上述保護罩具有: 與上述按鈕部粘接的第一粘接部; 與上述框體粘接的第二粘接部;以及 設置於上述第一及第二粘接部之間並將上述間隙保持為防水狀態的彈性變形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保護罩由撓性薄膜構成, 上述彈性變形部形成為在未按壓操作上述按鈕部時上述保護罩表面側突出的彎曲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彎曲形狀的部分的尺寸比在按壓操作上述按鈕部時的上述第一粘接部與上述第二粘接部的互相相對的端部之間的距離還長。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保護罩一體地覆蓋上述按鈕部和上述框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具有:設置於上述按鈕部上的凸狀部;以及 設置於上述保護罩上,並嵌入到上述凸狀部的凹狀部。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框體設置於平板上, 上述第二粘接部的外緣設定於上述框體的從平板分離的位置直至不與和上述框體鄰接設置的盲文標牌幹涉的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框體設置於電梯裝置的轎廂內及/或乘梯區的平板上。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按鈕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平板是電梯裝置的轎廂內及/或乘梯區的平板。
9.一種保護罩,安裝於按鈕裝置上, 該按鈕裝置具有通過按壓操作而變位的按鈕部、以及能夠往復運動地支撐上述按鈕部的框體, 上述保護罩的特徵在於,具有: 與上述按鈕部粘接的第一粘接部; 與上述框體粘接 的第二粘接部;以及 設置於上述第一及第二粘接部之間,並使上述按鈕部與框體之間的間隙保持為防水狀態的彈性變形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按鈕裝置及保護罩,其安裝簡單,且能可靠地發揮防水功能。按鈕裝置具有通過按壓操作而變位的按鈕部(3);能夠往復運動地支撐按鈕部(3)的框體(5);以及覆蓋按鈕部(3)與框體(5)之間的槽部(11)的保護罩(9),其特徵為,保護罩(9)具有與按鈕部(3)粘接的第一粘接部(25);與框體(5)粘接的第二粘接部(26);以及設置於第一及第二粘接部(25、26)之間並將槽部(11)保持為防水狀態的彈性變形部(9)。
文檔編號H01H13/04GK103227070SQ20131003510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30日
發明者高橋才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日立建築系統